大学生“蚁族”的成因和对策探析【摘要】近年来,我国处于社会转型期,社会分层不断加剧。持续的高校扩招造成了高校毕业生供远过于求的严峻形势,大学生“蚁族”群体正是在这种社会背景下应运而生。这一群体虽拥有较高的学历,却因为收入的拮据和工作状况的不稳定而逐渐沦为社会的边缘群体。本文对“蚁族”的定义、特征、形成的政策原因以及相关对策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关键词】“蚁族”;社会分层;社会流动;制度改革一、“蚁族”的定义及特征廉思及其课题组最早关注“蚁族”为代表的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根据其对“蚁族”的定义,“蚁族”是“高校毕业生低收入聚居群体”的代称。该群体具有五个典型特征:高知性、低收入、聚居性、低幸福感、低安全感。(1)高知性。“蚁族”群体由年龄段在22~29岁之间,毕业5年之内的大学生组成,其中“80后”占其总数的95.3%。也就是说,该群体是一个主要由“80后”的高校毕业生构成的高知群体。从毕业院校看,毕业于2ll院校的占10.8%,毕业于非21l院校的占89.2%,其中37.3%为民办或成人高校毕业生。从学历层次看,主要集中在本科和专科层次———本科占48.5%,专科占42.9%。从所学专业看,52.1%就读理、工、医等技术类专业,28.6%就读经济管理类专业。(2)低收入。“蚁族”群体大多数从事简单的技术类和服务类工作,以保险推销、教育培训为主,群体中甚至有18.6%的人处于暂时失业状态。该群体月均收入为1956元,远远低于全国城镇人均月收入(2435元)。鉴于1956元是北京地区“蚁族”的月均收入,可以推算出“蚁族”月均工资应该和农民工月均工资(1400元)相去不远。(3)聚居性。廉思及其课题组的调查显示,“蚁族”群体主要聚居于城乡结合部或城中村。这些地域房屋租金较为低廉、人均居住面积也很狭小,适合刚毕业的大学生租住,因而在大城市周边形成了众多聚居区域———“聚居村”。“聚居村”住宿条件简陋,已经形成了自给自足、自我封闭的低层级衍生经济圈。无照经营的小餐馆、小发廊、小作坊、小诊所、小网吧等各类门店大量集中且无序增加,入室盗窃、抢劫斗殴等刑事案件频发,“蚁族”的生活状态堪忧。“蚁族”聚居村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社会问题,也是城市管理中不可回避的一个难点问题。(4)低幸福感。大多数“蚁族”拥有本科学历,本以为可以在社会上觅得较好的工作,但是中国社会中的“拼爹”、“富二代”等现象使他们的理想为之破灭。他们虽心有不甘,但只能接受低人一等的工作,导致该群体普遍存在巨大的心理落差。此外,向上流动和发展的艰辛也令他们产生了强烈的挫折感和不公平感,导致他们的幸福感不断降低。与此同时,“蚁族”中还普遍存在着婚恋困境。由于大部分“蚁族”的收入水平较低,加之社会交往圈子较小,平时大多忙于工作或者是找工作,很少有自己的私人时间。所以,大部分已到了恋爱或适婚年龄的“蚁族”选择了同居或单身。这种情况也在一定程度上加深了“蚁族”群体的不幸福感。(5)低安全感。通过调查发现,大多数“蚁族”在私营性质的中小企业里工作。这些企业为了实现利益最大化,往往不愿意按照劳动合同法的规定与劳动者签订正式的劳动协议。因此大多数的“蚁族”都没有或者缺少正式的劳动协议和社会保险(主要是医疗、养老和失业保险)。一旦在劳务关系中出现问题,“蚁族”就会面临缺乏合法保障的困境。此外,“蚁族”大多生活在面积狭小,公共设施不健全的城中村或者城乡结合部。由于这些地方人员比较复杂,缺乏有效的公共管理,对“蚁族”的健康和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1]二、“蚁族”现象产生原因分析(一)企业畸形的发展观1、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注重眼前利益,存在各种招聘歧视,提出了各种条件限制。如招聘过程中,女生明显处于劣势,在同等情况下,女生的求职成本将比男生高;同时,地域歧视、行业经验等都会给求职者带来求职的阻力和壁垒,从而深化了就业难的影响。2、企业过于重视学历和文凭。现阶段面向高校专场的招聘会,多是要求本科生学历及以上,集体性忽略大专学历学生。这样的择才方式,容易造成人才资源的浪费。同时,由于社会企业择才风气的引导,将会迫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去追求更高的学历,从而也促进了高校扩招的步伐,最终就会掉入大学毕业生越来越多,而就业却越来越难的怪圈中循环不止。另外从国际大背景而言,美国金融危机余波未消并向全球演进使得中国经济经受前所未有的考验.出口市场的萎缩使众多出口企业备受打击,当中尤以中小型规模企业为甚.随之产生的连锁反应是到高校招聘的企业明显减少,企业接收毕业生的人数也明显减少(二)政府职能的缺失1、不平衡的区域发展。改革开放以来,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一直在扩大,这种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必然使就业环境差距扩大化,造成富饶地方人力资源富盈,而经济较为落后地区缺少高素质高层次的人才,使市场资源配置功能不能够发挥最大效用。特别是发达城市物价飞涨,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无力承担高昂的日常生活费用.近几年国内房价居高不下,别说是应届大学生,即使是已工作几年的大学生在没有任何外力的支持下想要买房的可能性也是极小的2、体制调节的滞后性。我国现阶段计划体制加供给导向的教育机制直接妨碍着大学生的就业。一方面教育系统仍然残留着计划体制的色彩,对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反映不灵敏,包括学科专业和学历层次结构处于失衡状态,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中仍然强调计划经济时代统一规划的培养要求而忽视学生的差异化培养。另一方面,政府为了搞形象工程和政绩工程,在师资匮乏,专业建设资源不足的情况下,一味追求高校专业的全和大,致使高校发展千篇一律和教育质量的急剧下降。还有政策的层面上“蚁族”的原因(1)户籍政策的缺陷,限制了高校毕业生的流动。当前,我国“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大学生就业新机制已经全面推开,然而传统的户籍政策却成了人才合理流动的障碍。现有户籍政策规定,学生户口在毕业时必须迁出学校,并在限定时间内落户在工作单位所在地。如果工作单位不在其原籍,则工作单位必须为其申请当地的户口指标。因此,造成了很多工作单位的用人政策向有本地户口的毕业生倾斜,这种现象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市最为普遍。(2)房改政策忽视了高校毕业生群体。住房问题既是经济问题,又是社会问题。在我国的房改过程中,过多偏重经济层面,而忽视了住房在社会层面的意义,即住房是生存的必要条件,对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面对城市价格走高的房住更是无力购买,在城乡结合部租房是他们中大多数人无奈的选择。(三)个人综合素质的欠缺1、核心竞争力缺失。就业能力是指从事某种职业所需要的能力。这里主要指的是个人综合能力和寻找工作并顺利就职的能力。首先,随着大学宽松化和自主化学习模式的推进,越来越多缺少自律能力的大学生在大学的伊甸园里迷惘了自己,毕业后专业知识并不扎实,所以薪酬议价能力也低。其次,《广东省教育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到2015年,各级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286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6%,这意味着教育已经开始了它的产业化进程。在当今教育同质化培养的情况下,学生个体的核心竞争力不够突显,而恰恰赢得未来的关键是差异化发展。2、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低。由于工作环境和期望值的不匹配,心理落差大,导致对工作环境的适应能力低,继而离职率不断上升。据麦可思公司的统计,2010年全国本科毕业生平均离职率在30%左右。大学毕业生的高离职率也将会带来求职成本的提高和越来越多的企业筛选壁垒的筑立,陷入另外一个恶性循环。(四)高校教育链条的“层积效应”“蚁族”现象的产生拷问着高等教育,归纳起来主要分3个阶段:一是起始的扩招,二是中段粗放式、标准化的培养,三是终端就业服务渠道不畅。1、高校扩招下的基数增加。自1999年实行大学扩招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连续12年扩大招生规模。这种超常规的高等教育扩招方式,对高等教育的自身发展和就业产生了诸多的影响。如毛入学率的增加,让更多的人接受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带来了生源质量不高和稀释了珍贵的教育资源的问题。高校扩招政策,导致供求失衡。高校扩招政策打破了高校毕业生的供求体系,由于供远大于求,直接导致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和薪酬的双双下降。另外,由于高校扩招政策的实施,使入学门槛过低,也致使人才质量明显降低。而人才质量降低的直接后果就是,一大批高校毕业生,尤其是二三流高校的毕业生为了留在大城市,便聚居于城乡结合部,“蚁族”也正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2、粗放式、标准化的培养。高校盲目追求学科设置的综合性,在各方资源不足的情况下,强行增设所谓的社会热门专业,导致这些新增设的专业人满为患,就业上亮起了红灯。如法学、临床医学、行政管理等。同时,高校标准化的培养体制,不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特质,致使千人一面,毕业生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就业竞争力不够。3、后续就业服务渠道不畅。在庞大的大学毕业生、在校生、准大学生的压力下,就业是检验教育的最珍贵的实践之一。怎么保持开拓就业渠道,保证“一池大学生”顺利“流出”是一个关键的问题。而现在的情况是,后续的就业渠道开拓不足,学校提供的就业资源不足以满足庞大的就业需求,造成了毕业生出不去,大二大三的冲上来,高三的学生涌进来的瓶颈滞塞状况。三.应对“蚁族”问题的建议与策略(1)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提供良好的就业政策保障.在解决就业困难的民生问题方面,出台有力的国家政策,对大学生就业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所以,各级政府要制定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加强就业引导,调动企事业单位招收大学毕业生的积极性;根据社会对大学生需求情况调整招生人数;完善管理模式,破除就业壁垒;改变人事管理体制,鼓励高校毕业生到中小企业或非公有制企业就业;鼓励大学生参加“三支一扶”或到中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单位就业,完善面向基层就业的专门项目,扩大项目范围.(2),有关部门要拿出实际行动,围绕户籍改革、房地产市场调控、大学生就业、社会公平与和谐等问题。(2)高校应深化教学改革,一要优化教学目标,注重培养综合型、复合型人才;二要加强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及培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做好未来职业规划;三要鼓励学生创新思维,适当鼓励学生自主创业精神各高校只有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结合社会发展,才能为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提供合格的人力支持.3)大学生应学会自我认识与调整.在高速发展的现代社会,大学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制定合理的就业目标,不再抱有宁愿在大城市“蚁”着,也不愿回小城市“住”着的非理性心理.(4)政府应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创建和谐的社会氛围.在和谐社会的建构中,人作为社会的一个基本因子,不但他自身处于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而且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也处于一种持续的协调与发展的过程,这种变化的结果不但会使人们逐渐融入到生产关系与其他社会关系之中,而且也会使社会成员之间在现实与心理上产生和谐观念、和谐感.因此和谐社会的建设不是犁深了大学生与其他群体、大学生与整个社会之间的鸿沟,恰恰相反,和谐的社会氛围,锻造了他们的思想,历练了他们的精神,使大学生更加清醒的认识到自己责任和使命,增强了他们面对社会的自信心和勇气,从而使他们在与整个社会的互动中,弭平了那道现实与心理之间的沟壑,最终为整个大学生群体的顺利就业架设了一道由心理通向现实的桥梁.【3四结语作品《蚁族时代》中一位社会学教授的人物这样说———蚁族阶段是大学毕业生成长为有承担、有责任、有力量的未来社会中坚的必经阶段!结合该人物的形象,当我看到这一段文字后,首先感到的是人物言语间对蚁民的幸灾乐祸,但细细品味后却又不这么觉得了.确实,虽然多数大学生“蚁族”目前仍然处于城市乃至社会边缘,但是不能把他们单纯的划分为“社会底层务工者”,他们拥有高智商的同时又勇于为追逐梦想而打拼、奋斗.他们充满活力,满怀理想,或者雄心勃勃,具有挑战意识,相信自己的选择,情愿从底层做起,在慢慢的积累和沉潜中,期待着未来的爆发.社会所需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造更多的机遇,让他们在布满荆棘的奋斗道路上可以走得少些迷茫与艰辛.五参考文献[1]廉思.高校毕业生“蚁族”调查[J].中国经济报告,2010(3):74~75[2]周劲波,陈丽超.中国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分析〔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