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手机依赖、生活满意度的关系探究综述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手机依赖关系探究的文献综述徐莹2011211445摘要近年来,一种由于对手机过分依赖而形成的现代心理疾病——手机依赖症,给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带来了很大危害。本文通过查找文献搜集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手机依赖的资料,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结果,总结人际交往效能感、生活满意度、手机依赖的概念、结构、测量方法及相关研究,并同时探讨三者之间的关系,为大学生手机依赖的预防和矫正提供新观点,促进大学生的心身健康。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生活满意度手机依赖1前言我们处在信息化时代中,手机凭借小巧、便捷、无线移动等特点和不断完善的上网、阅读、音乐、游戏等功能,日益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中至关重要的通讯和娱乐工具。近年来,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年攀升,研究显示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26.1%[20],一些大学生患上了被心理专家定义为“手机依赖症”的心理疾病,并且已经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习生活。如突然忘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觉得很不舒服,37%的大学到生觉得无法忍受,一定要取回;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如果长时间接收不到短信,甚至把别人的短信铃声误认为是自己的[21]。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15]。它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16]。人际交往效能感即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交往活动的判断。[2]学者来燕、边玉芳在综合借鉴国内外研究中提出的人际交往结构,得出人际交往效能感的6个维度:言语表达,社交调适,观察与倾听,主动交往,情绪控制以及问题解决。[6]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做出的主观评价,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参数。王宇中等认为生活满意度包括客观满意度和主观满意度,他们将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生活事件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客观满意度:学习成绩、自己的形象和表现、同学和朋友关系、身体健康状况及经济状况。[12]通过对有关人际交往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手机依赖的己有研究发现:(1)目前国内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生活满意度与手机依赖现状研究的结论仍存在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2)管理人际交往效能感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生活满意度与网络成瘾总分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人际交往效能感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相关,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是否有预测作用尚无相应研究予以解释。2主题2.1人际交往效能感2.1.1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概念与结构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则是指大学生这一群体在大学校园及社会环境中,不断地与人交往、互动、沟通并在此过程中形成的心理联系。自我效能的概念则是由美国心理社会学家班杜拉于1977年最早提出。班杜拉认为,“自我效能”作为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的是个体相信自己具有组织和执行行动以达到特定成就的能力的信念。[1]因此,人际交往效能感是将自我效能感扩展到人际交往中。国内学者认为,所谓人际交往效能感即指个体在与他人进行交往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够在什么水平上完成该交往活动的判断。[2]刘逊则认为,青少年人际交往效能感是青少年对自己在人际交往情境中掌握适当而有效的交往技能的能力的自我评价。[3]从以上概念可知,人际交往效能感是个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实际交往能力及对自我交往能力的评价。班杜拉认为社会自我效能感包括同辈关系、自信、社会业余活动方面的能力信念。从人际交往的角度出发,Spitzberg把人际交往能力区分成基础能力、社交技巧能力、人际能力、语言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关系能力。[4]刘逊认为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心理结构由2个维度7个因素组成。两个维度分别是交往能力维度和交往策略维度;7个因素分别是:主动性、坚持性、灵活沟通、尊重与坦诚、理解能力、自我能力、表达能力。[3]谢晶、张厚粲通过通过对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调查,分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由六个维度组成:亲和效能、印象管理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情绪控制效能、自我价值感。[5]学者来燕、边玉芳在综合借鉴国内外研究中提出的人际交往结构,得出人际交往效能感的6个维度:言语表达,社交调适,观察与倾听,主动交往,情绪控制以及问题解决。[6]2.1.2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测量自我效能感在含义上更强调与特定领域的关联,实践中并不存在一个普遍适应的测量工具,[3]研究者往往是针对特定领域开发了专门的自我效能感的问卷,同时也对其结构进行了探讨,[7]人际自我效能就属于其中的一部分。刘逊自编的《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量表》具有可以接受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的工具。[3]谢晶、张厚粲根据提出的人际交往效能感的亲和效能、印象管理效能、利他效能、沟通效能、情绪控制效能与自我价值感这六个维度编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问卷》作为预测大学生人际交往状况的工具,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5]来燕、边玉芳根据提出的人际交往效能感的言语表达,社交调适,观察与倾听,主动交往,情绪控制以及问题解决这六个维度编制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进行测量,具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6]2.1.3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研究○1研究证明,人际交往效能感对交往行为起着控制和调节作用,是具有认知性、动机性和自我调节的心理资源。它被认为是人际交往情景与行为反应的中介,但是否是唯一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仍然颇有争议。○2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整体水平偏弱,对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情绪控制能力信心不足,容易滋生各种负性情绪并易受其困扰,较多学生缺乏一种肯定自我的情感体验,总分随年级的升高而上升。[8]个体特征、家庭环境、学校环境、社会环境等因素会影响个体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3]○3有研究得出结论:青少年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有性别差异,女生的总得分高于男生。[3]男生较少羞怯心理,对给他人的第一印象更有自信。但女生比男生更容易表现出利他行为,遇到沟通障碍时,能更为积极主动进行沟通。但也有研究得出,大学生人际交往自我效能感总体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和专业差异。[2]○4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和生活满意度显著相关,且人际关系自我效能感对生活满意度有直接预测作用。[9]2.2生活满意度2.2.1生活满意度的概念与结构生活满意度是指个体基于自身设定的标准对生活质量做出的主观评价,是衡量某一社会人们生活的重要参数。生活满意度是以客观的外界刺激为基础,以认知评价为中心,以主观体验为最终的表现形式,所以它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生活满意度可以分为两种,一般生活满意度是对个人生活质量的总体评价;特殊生活满意度是对不同生活领域的具体评价,如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社区满意度等。[10]目前张兴贵等人通过研究并结合我国国情将生活满意度分为六个维度,分别是家庭满意度、友谊满意度、学校满意度、学业满意度、环境满意度和自由满意度。分别涉及亲子关系、家庭气氛、家庭教养方式的满意度;对友谊现状的满意度;对学校生活活动、教师及其教育方式的满意度;对目前学习成绩及学业成就的满意度;对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满意度;对个人状况的满意度。[11]王宇中等认为生活满意度包括客观满意度和主观满意度,他们将影响大学生的主要生活事件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客观满意度:学习成绩、自己的形象和表现、同学和朋友关系、身体健康状况及经济状况。[12]2.2.2生活满意度的测量主要借用国外相关经过信度效度检验的生活满意度量表,其中应用最广泛的是Neugarte等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但不同职业人群和年龄群体所生活的环境及所面临的问题不同,针对不同职业或年龄群体所编制的生活满意度量表的内容也有所不同。国内的张兴贵也编制了一个二层次六维度的青少年生活满意度量表,量表采用7级计分,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可作为研究我国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有效工具。[11]王宇中等人编制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包括五个方面的客观满意度和主观满意度,按所处状态和水平从最好到最差分为7个等级,要求被试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状况选择自己的等级。[12]2.2.3生活满意度的相关研究关于生活满意度的实证性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主要是研究婚姻状况和环境对人们生活质量的影响以及成人和老年医学样本生活满意度研究。伴随着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出现,研究学者们把生活满意度作为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领域而提升到心理学化水平研究。20世纪90年代以来,专门测量青少年学生生活满意度的量表开始出现。众多研究发现,家庭环境、人格特点、自尊等众多因素都会影响到个体的生活满意度。以下是有关生活满意度的研究结果:○1陈丽娜、张建新在关于大学生一般生活满意度及其与自尊的关系研究中证明大学生的一般生活满意度总体处于中等水平;其生活满意度存在性别和地区差异;自尊水平高的大学生,其生活满意度亦比较高。[13]但以往国内的研究更多倾向老年人及生活居民,对学生尤其是初中生的生活满意度的实证研究还是比较少。○2生活满意度与网络成瘾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生活满意度总分对网络成瘾具有极其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但还很难断定网络成瘾倾向和生活满意度之间的因果关系。[14]2.3手机依赖2.3.1手机依赖的概念手机依赖症又称手机综合征、手机焦虑症、手机瘾,是指个体因为使用手机行为失控,导致其生理、心理和社会功能明显受损的痴迷状态。[15]它并不是指对手机本身的依赖,而是过度滥用甚至沉湎于游戏、网络、短信、拍照等手机功能,并因此危害了工作、学习等正常生活和心理健康,手机依赖症实质上是一种“行为成瘾”。[16]2.3.2手机依赖的诊断与测量目前,大多数研究者均参照成瘾行为来诊断手机依赖,有学者提出手机依赖包括突显性、冲突性、兴奋性、耐受性、戒断性和复发性。[17]Young认为任何一种被定义为成瘾的行为必须满足显著性、心境改变、耐受性、退瘾症状、冲突性和复发这6种原则。[18]孙蓓根据自己的访谈提出了另外的4个维度:社会功能、强迫性、依赖性和神经性,将手机依赖更加趋于心理活动。韩永佳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自编量表,得到强迫性、戒断性、冲突性这3个维度,得出了自尊、社会支持与手机依赖的关系,并在之后开展大学生手机依赖干预活动中取得了较好的结果[19]。2.3.3手机依赖的相关研究关于手机依赖的心理学研究的数量目前国内外还相对较少,但近年来,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程度逐年攀升。以下是一些研究的结论:○1我国大学生手机依赖率为26.1%,[20]如突然忘带手机时,40%的大学生觉得很不舒服,37%的大学到生觉得无法忍受,一定要取回;超过一半的同学表示如果长时间接收不到短信,甚至把别人的短信铃声误认为是自己的。[21]○2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存在性别差异,且女生比男生更容易产生手机依赖行为;不同年级大学生手机依赖行为的差异不显著;内外向高、低分组大学生在手机依赖行为上的差异不显著。[22]○3手机成瘾大学生存在人际交往问题,手机成瘾大学生的人际问题量表得分普遍高于非手机成瘾大学生。[23]3总结通过对有关人际交往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手机依赖的己有研究发现:(1)目前国内以大学生为被试进行、生活满意度与手机依赖现状研究的结论仍存在很大分歧,主要表现在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因此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2)管理人际交往效能感对生活满意度产生影响,生活满意度与网络成瘾总分呈极其显著的负相关,人际交往效能感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相关,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生活满意度与手机依赖之间的具体关系以及是否有预测作用尚无相应研究予以解释。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我们还可以做以了解大学生管理人际交往效能感和生活满意度对手机依赖的作用机制,提出降低大学生手机依赖程度的建议为目的的研究,做出假设:

1 / 8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