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2015学年第二学期《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论文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专业供用电技术班级供电1435姓名郑德华学号143123546指导老师1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摘要】新时期教育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要重视大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因此提高大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对推进我校教育科研工作的改革和培养高技能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关键词】实践能力大学生高等教育改革创新能力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创新,创新人才的数量反映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水平,对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有着深远的影响。“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教育为其他创新提供人才和基础,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是高等学校的重要任务。为此要进行教育制度改革,以切实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和创新能力。一、培养当代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基本要求(一)养成良好的人格品质,不断完善自我。创新型人才应该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高等教育应当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注重培养学生爱国、诚信、责任等情操和创业、团结、协作等意识,培养学生健康优良的思想品格。大学生走向社会面临的竞争激烈,依靠自身综合素质来竞争是核心,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统一的、一致的。纵观当今成功发展的中外企业,无一不是将创新作为发展的要求。在创新中求生存谋发展。(二)深入学习科学理论知识。科学知识是大学生进行创新和实践的基础,只有掌握了本学科的基础及专业理论,才能为实践和创新提供理论基础和支持。2大学生在学习知识时,应深入其中,享受学习过程的同时要敢于发现问题,做真正的学习的主人。只有真正掌握了自然科学、人文知识和相关学科知识,才能为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提供基础保障。(三)从小事做起,注重细节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人们常说细节决定成败,只有善于观察,才能有新的想法,创新意识才能不由自主地驱使你去创新的行为意识,看到任何事物你都会去联想,需要一双锐利的眼睛,更需要一颗敏感的心。每个人都具备这种潜在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性格特征,是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面貌。以培养学生创新素质为目的,实现学生全面发展和创造性发展,激发学生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或观念的动机,在课堂教学、实习实践中形成创新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提高学生对创新与创新的价值性、重要性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不安于现状、奋发向上、勇于探索未知问题及未知领域的创新意识。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素质教育应有的内涵。二、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基本理念(一)以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主体是学生,需遵循“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和创新型人才成长的规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构建以“个性化学习”为主导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和潜能。将培养创新型人才作为教师的第一天职,强化教师从事教学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观念,使更多的优秀教师能够主动积极地研究和实施创新教育。(二)以创新为核心的理念创新教育的核心是创新,基础是实践。以实践为基础,及时反映社会经济发展新动向,加强实践性环节,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创新教育为重点,把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精神灌输到学生大脑中,把创新能力培养贯穿于教3育教学过程中,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三)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以成才为目标,以实践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根本任务,围绕学校发展战略和人才培养定位,充分体现学校、学院、专业的优势和特色,牢固树立“院系是人才培养主体”的理念,倡导全员育人的氛围,把创新教育和能力培养贯穿于大学的教学、科研和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中,精心设计,锐意改革,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理念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也是运用学习的理论知识的唯一途径,也是创新的源泉。创新能力培养离不开实践,是在不断地解决实践问题的过程中锻炼培养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实际是实践到创新、创新到实践的过程。高校必须树立明确的实践意识,重视实践,加强实践教学,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巩固理论知识,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这是构建现代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基石。三、培养当代大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的途径(一)优化专业设置作为一所专科院校,一些与专业相关的必修课程不可能太少,但可以适当增加选修课数量和课时,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并且在选修前鼓励学生到课堂内旁听。1.校企合作。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校企合作,优化专业设置,使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连,培养实践应用型人才,为地方经济、科技和文化建设服务。2.拓宽口径。拓宽专业口径,灵活设置专业的方向,宽方向厚基础,丰富4学生基础知识,增强学生的择业范围和适应能力。3.科学评价。高校的专业设置需有科学的评价体系,以人才培养质量、专业的招生就业情况为主要评定依据,对所设专业进行定期评价,实行“优存劣汰”制,优化学校专业结构。(二)加强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尊重创意,奖励创新。只有得到社会的认同,创意才能延续;只有得到资金的支持,创新才能源源不断。建立创新实践基地,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实施学生实践创新计划,高校需进一步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就业创业基地建设,筹设创新创业基金,设立创新学分、实践创新奖和学生创业园,建设一批相对稳定的校外实践基地和产学研联合培养示范基地,提高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1.完善校内实践创新基地建设。充分挖掘学校现有的科研实验、教学平台等资源,完善实践创新基地建设,鼓励专业教师指导学生进行实践创新。建立惠及每位学生的资源共享制度。2.拓展校外产学研合作基地。加强高校与政府、企事业单位的多方合作,对现有就业创业实习基地、社会实践基地、实践教学基地等进行整合,建立稳定、高质量、适合不同专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形成长效互动共赢机制,强化基地在提升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方面的作用。3.鼓励学生依托基地开展实践创新活动。可梳理校内外各类实践创新基金、计划,加大创新实验计划、实践创新学分等制度的宣传和实施力度,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制度,使学生真正走进实践创新基地,开展创新实践活动。(三)逐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调整课堂时间的安排,减少讲解的时间,给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更多交流的机会,给学生充分发表自己见解和自主思考的机会。5(四)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1.构建全面发展的学生评价体系。改革单一量化的评价方法,采用灵活多样的质性评价方法,特别重视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及时发现学生发展过程中的进步与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以激发学生内在的发展动力。2.进行考试制度的改革,确立考试在能力培养中的导向。考试内容全面覆盖知识、能力、潜质,有利于对学生素质的综合评价。考试方式根据课堂内容、教学内容和教学对象,采取灵活多样的考试方法。在成绩评价上,形成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和创新精神形成的学生考试评价体系,客观科学地反映教与学的效果,充分发挥考试在培养创新人才中的导向作用。同时,对考试的结果加强分析指导,为学生提供建设性的改进意见,形成激励性的评价意见或建议,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3.构建对教师的发展性评价体系。要实现对学生全面的、人性化的评价,关键在教师。根据学生全面发展水平的提升来评价教师的工作业绩,把对教师教学评价的关注点由教师的教转向学生学习知识的获得、过程参与、情绪的体验以及合作与交流等诸多方面,逐步建立符合发展性评价要求的教师评价新体系。4.构建有利于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的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建立科学的学生管理评价体系,充分发挥评价工作的导向作用,推动教育观念的转变,重点突出创新人才的培养;在教学管理的制度设计上,充分考虑对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通过制定政策导向促进学生才能和潜能的发挥,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5.考核方式多样化。人才没有统一的定义,因此考核方式也应当灵活,6真正的检测学生能力高低。(五)鼓励学生参加义务活动。在收获实践经验的同时,义务活动也能帮助学生更好更快地了解社会,融入社会。【参考文献】[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2]J.P.吉尔福特.创造性才能[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JI.B.赞科夫.和教师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5]蒋侃,韦兆文,邓柯.大学生创新实践活动的探索与思考[J].高教论坛,2007(4):129-131.[6]张玉荣.试论邓小平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J].前沿,200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