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标点符号用法学习一:概述(十六种标点符号)一、标点符号概述(十六种标点符号)标点符号是书面语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它作为一种表达的工具,配合文字来表达人的思想和情感,有很大的功劳。试想,如果在书面语言中没有标点符号会怎样呢?那么,我们的语文课本上将是一篇篇长长的字串,一篇文章或一段文章,谁能一口气读完呢?即使断断续续读完,是否就能读出所要表达的意思呢?你不妨读一读下面的两例文字:1.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2.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读了例1,你可能理解它的意思,可是读了例2,恐怕你就不知道作者在说些什么了。现在我们加上标点符号变一变读法:3.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4.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5.有粮不准卖,给八路军!6.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7.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人多病,少财富。例3到例5是从例1变化的。例3加了个问号,提出一个问题。例4加了叹号,句意明确,口气强硬。这一句是日本鬼子封锁解放区时,写在街墙上的一句口号。今天我们读了仍觉得它体现了日本鬼子的歹毒、霸道。例5则是在鬼子写的标语中间加了个逗号,你再一读,哈哈,真是气死日本鬼子。这一个逗号是抗日游击队员在夜里加上去的。加了逗号的标语和不加逗号的标语意思完全相反,这个小小的逗号作用可真不小。再读读例6和例7,我们发现同是这十来个字,排列的顺序也没变,可意思却完全相反。原来是标点符号的位置变了,使句意改变了。例2有这样一段故事:从前一个吝啬鬼,请一位穷秀才为店铺写对联,上联是“养猪大如山老鼠头头死”,下联是“酿酒缸缸好造醋坛坛酸”,横披是“人多病少财富”。吝啬鬼是依照例6的方式念的,一时心花怒放,高兴万分;街坊的孩子们是照着秀才的指点,按例7的方式念的,气得吝啬鬼直翻白眼。从以上例句我们可以看出:没有标点符号,书面语言只是一个字串,无法读出它们的准确意思;有了标点符号,语言的意思才清楚明了;而标点符号的变换或挪位,语言的意思也随之发生变化。──标点符号真是个神奇的小东西!在口头语言中,我们可以根据说话人讲话的快慢、停顿、语气和声音的高低变化等来判断讲话人的语意和情感。如果把口头语言变成书面语言,那就必须靠标点符号来体现说话人的语意和情感了。比如,说话人问了一句话:“这是徐阿利同学?”如果记录在纸上没有这个问号而用了句号,那么别人来读这个问句时就变成了“这是徐阿利同学。”以为是介绍给人认识徐阿利的,这就改变了口头语言的实际语气和语意。口头语言虽然有可供人的耳朵感觉的声音和语气,但也有比不上标点符号所体现的语意的地方。请看下面的故事:一位老爷爷十分好读书,每天都读到深夜。小孙子也常常陪他夜读。这一天夜里祖孙俩正在读书,耳朵灵敏的小孙子突然听到院子里有响动,马上告诉爷爷:“爷爷,外面有人偷东西。”老爷爷对读书的要求十分严格,最忌分心。他见小孙子的注意力不在书本上,就严肃地说:“别分心!──把《老枪》递给我。”外面确实有人偷东西,小偷恃自己年青力壮,没把房中的一老一小放在眼里,听到小孩说“外面有人偷东西”时也没害怕,可是听到老爷爷说的话时,他吓得赶紧溜了。今天,我们读了这个故事一定觉得可笑,因为我们一看到《老枪》就知道是一本书,有书名号框着。而在口头语言中,小偷听不出是书啊,他只听到“老枪”这个词,想到可以打死人的武器来了。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标点符号可以起到口头语言所起不到的作用。标点符号共有多少种呢?1990年3月22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联合公布的《标点符号用法》,公布了十六种标点符号,它们是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冒号、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标点符号有哪些作用呢?标点符号在书面语言中被用来表示停顿、标明语气、标出语词的性质或作用。一、表示停顿。例如:8.正是为了这个表哥,我才这么做的。9.正是为了这个,表哥我才这么做的。逗号表示句中的停顿,句号表示句末的停顿,停顿的位置不同,句意也相应发生变化。二、标明语气。例如:10.老师回来了。11.老师回来了?12.老师回来了!13.站住!举起手来!这四个句子带有各不相同的语气:例10是陈述的语气,述说一件事;例11是疑问的语气,提出一个疑问;例12是感叹的语气,表达说话人强烈的感情;例13是命令的语气,传达一种不可违抗的命令。三、标出语词的性质或作用。例如:14.我一听说是《大闹天宫》,高兴得跳了起来。(六年制小学课本语文第十一册《我的心事》)15.他飞奔回客店,花了一夜工夫,把刚才弹的曲子──《月光曲》记录了下来。(小学《语文》第十二册《月光曲》)16.花了整整27年,他终于编写成了一部新的药物书,就是著名的《本草纲目》。(小学《语文》第六册《李时珍》)17.一天下午,老师张指导员兴高采烈地对我们说:“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咱们有书啦!”(小学《语文》第七册《珍贵的教科书》)大家知道,例14中的书名号标出的是一部电影的名称,例15中的书名号标出了一首乐曲的名字,例16中的书名号标出的是一部书名,例17中的引号标出了指导员讲的话。除以上三种基本用法外,个别标点符号还用于“修辞”和表达诗歌的形式美等。(在小学阶段暂时可以不去理解它们)标点符号是标号和点号的合称。标号主要是用来标明词语的性质或作用,它们是引号、括号、书名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间隔号、连接号和专名号九种;点号主要是用来点断语句,表示停顿和语气,有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七种。常用的标点符号,按不同的用途分为五组:第一组,表示句末停顿和句子语气。有句号〔。〕、问号〔?〕、叹号〔!〕。第二组,表示句中停顿。有顿号〔、〕、逗号〔,〕、分号〔;〕。第三组,表示提示和引用。有冒号〔:〕、引号〔“”〕。第四组,表示插入、转折、注释和删节。有破折号〔──〕、省略号〔……〕。第五组,表示特殊词语。有书名号〔《》〕。句号(。)句号是最常用的符号,小学一年级就要认识它。句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用句号的句子语调平缓。例如:1.太阳暖烘烘的。(小学《语文》第四册《丑小鸭》)2.原来池底长着许多石笋,有的像起伏的丘陵,有的像险峻的山峰,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成簇的珊瑚。(小学《语文》第七册《五彩池》)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小学《语文》第十一册《桂林山水》)4.眼看你们的身子一天比一天衰弱,只要哪一天吃不上东西,说不定就会起不来(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金色的鱼钩》)例1非常简单,讲太阳给人们的感觉,是一个完整的句子,用句号。例2是一个较长的句子,它用四个“有的”把几种池底石笋的形象连在一块,句末用句号标示。例3是个长句子,实际是并列的三句话,讲了漓江水的三个特点:静、清、绿。因为三个句子作用相同、形式一样,联系紧密,放在一个大的句子中,中间用分号隔开。例4是一个带有关联词语的句子,“只要……就……”是连接构句的纽带,所以仍算为一个句子。在阅读过程中,句号标志着停顿较大,即停顿的时间较长,例2例4中的逗号和例3中的分号,它们所标志的停顿时间都不能超过句号。我们再看:5.今天星期三。6.昨天晴天。7.随手关门。这三个例句乍看上去都不像是个完整的句子,不符合我们平常认识的“谁(或什么)干什么(或怎么样)”的构句模式,但仔细一想,它们都表达了一个完整的意思,它们是句子的特殊形式,所以都使用句号。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用不用句号,关键不是看语言的长短,而是要看语言有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能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句子。有的虽然只是一个词,但却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这个词就构成了一个句子。例如:8.走。9.没有。有的虽然由多个词构成,但并没有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按句子结构的要求,它只是句子的一个部件(又叫成分),那就不能算一个句子。例如:10.大的小的、方的圆的、在阳光下闪着灿烂光辉的五彩池不是句子,就绝不能用句号。完整的句子是不是就可以用句号呢?不一定,还要看这个句子的语气。句号适应于陈述语气、语调平缓的句子,语气很重的疑问句等就不能使用句号。如:11.这是你的面包?12.李黑,把枪放下!这两个句子如果都换用句号,那么例11就不是问话了,而是告诉你“这面包是你的”,例12就不是命令的语气,而是向人陈述“李黑把枪放到地上”这个动作了。平时我们写作文,对句号的使用存在三种不正确的现象。一、用得太少。该用句号的地方不用句号,使语段层次不清,影响表达效果,如:13.陆峰的凳子坏了,坐上去不小心会跌倒,李志看见了,记在心上,他从家中带来了工具,放学后,大家都走了,他独自一人蹲在教室里,叮叮地修起来。(习作)例13是由四句话组成的语段:第一句介绍陆峰的凳子坏了,会跌倒,到“跌倒”结束;第二句讲李志记在心上,到“心上”结束;第三句讲李志带了工具;第四句讲李志修凳子。但作者只在段尾用了一个句号,使四个句子各自失去了独立性,整段话层次不清。二、用得太多。还没有完成一个完整意思的表达就用了句号,破坏了句子的整体性。如:14.春天,沙枣树伸展着粗糙的树枝。上面覆盖着一片片短小的叶子。叶子上一层细沙一样的东西晶莹发亮。例14其实是一句话,结尾用一个句号就可以了,但作者用了三个句号,前两个句号中断了句子内部的联系。三、混用。属于其它语气的句子却用了句号,与其它标点符号相混。例如:15.是阿米,还是翠芹。不,都不像。16.李勇朝我喊:“闪开。”轰隆一声,架子倒塌了。例15“是阿米,还是翠芹”是疑问语气,应该用问号。例16中“闪开”是命令语气,应该用叹号。句号在应用中占一个字的位置,紧跟前文书写,不能独立书写在一行的开头,句号在科技文章中,为了不与零相混而换用一个小圆点(·),位置仍在句尾一个字的右下方。附句号歌:一句末尾用句号,语气平缓调不高。读书见它要停顿,作文断句莫忘掉。问号(?)《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一年级学生“学习使用句号、问号”,不过要能正确地使用好问号,中高年级同学也必须继续认真学习。问号和句号一样,表示一句话完了之后的停顿,但用问号的句子必须有疑问的语气。例如:1.真气人,鱼儿怎么不上我的钩呢?(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猫钓鱼》)2.小白兔,你的菜是哪儿来的?(小学《语文》第二册《小白兔和小灰兔》)3.小鱼姐姐,你把尾巴借给我行吗?(小学《语文》第二册《小壁虎借尾巴》)4.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小学《语文》第五册《爬天都峰》)例1例2都是疑问句,表示发话人对事情不了解而向对方提问,要求回答。这是问号的最基本用法。例3是询问别人是否答应自己的请求的问话。例4是见到山那么高,自己能不能爬上去心里没底,这才发出自问。5.还有什么别的话比这句最简单的话更足以表达我这时的全部感情呢?(小学《语文》第十册《难忘的一课》)6.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这难道不是真理吗?(小学《语文》第十册《养花》)7.这不是伟大的奇观么?(小学《语文》第十册《海上日出》)8.你们看见过这样的总理吗?(小学《语文》第十一册《一夜工作》)这四个例句,都不是有疑而问。没有疑问还要提问是为了加强语气,强调所讲的内容。例5强调“这句简单的话”的作用──没有别的话比得上它了。例6强调“不劳动,连棵花也养不活”是真理。例7强调日出“是伟大奇观”。例8强调“没有看见过这样的总理”。这种“没有疑问而问”的句子叫反问句。反问句的答案就在句中。用肯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否定的,例5、例8就是这样的;用否定的意思问的,答案是肯定的,例6、例7就是这样的。9.为什么瓜秧开了花不结瓜?……瓜秧开了花要授粉。小岛远离大陆,没有蜜蜂,也没有别的昆虫。西瓜花没授粉,当然结不了瓜。(小学《语文》第十册《彩色的翅膀》)10.有人会说,宇宙空间不是大得很吗,那里有数不清的星球,在地球资源枯竭的时候,我们不能移居到别的星球上去吗?(小学《语文》第十册《只有一个地球》)科学家已经证明,至少在以地球为中心的四十万亿公里的范围内,没有适合人类居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