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范旭雯[摘要]“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学生学习语文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为探究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以及提高其有效性的方法,我采用观察法、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来进行研究分析。并得出了现在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降低的原因及其解决方法。[关键词]课程标准小学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有效性1前言现今,课堂合作学习是语文课堂上一种常见的教学方法。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当前课程改革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以学生的发展為本,注重全面素质的提高。并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宣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1]在新的课程改革背景下,合作学习作為三大学习方式之一显得至关重要。所谓合作学习,即将班内学生按成绩、兴趣、能力、性别与性格等诸方面的差异,编成异质小组,系统利用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合作性来促进学习,以群体发展為评价标準,共同实现教学目标的教学活动。小组合作学习将班级授课制条件下学生个体间的学习竞争关系改变為“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关系,将传统的教学与师生之间单向或双向交流改变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因此合作学习在课堂上的实施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优势互补、形成良好人际关系。[2]不仅培养学生团体合作和竞争意识,而且也发展了交往与审美的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健全发展的优点,越来越多的老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採用这一方法。合作学习意味著学习方式和教学方法的改变,使教师长期以来高高在上“传道、授业、解惑”的地位发生变化,虽然教师作為知识传授者的角色是不能被淘汰的,但与以前不同的是,它不再是教师惟一的或常规的角色。[3]在新课程中,课堂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於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在学生交流讨论时,教师不能只是积极地旁观,更应积极地参与,在参与中放下“师道尊严”、“权威心理”,和学生一起学习探究,倾听每一位学生的心声,為学生的合作学习起潜移默化的师范作用。那么在实际小学语文课堂中,课堂合作学习是怎样状况呢?為了更好地了解合作学习,我把调查研究范围缩小為小学语文课堂上合作学习,通过观察法、访谈法、文献资料法[4]来调查研究小学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2研究方法2.1研究对象湛江市第八小学的学生2.2研究方法2.2.1观察法在湛江八小见习期间,通过听课的方式,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对学生小组合作学习时的情况进行观察、记录。2.2.2访谈法访谈法中,我决定采取个别访谈法。有针对性地对个体进行调查研究。在课间时间,我分别选取了学优生、学困生和普通生这三类学生进行个别访谈,并记录访谈内容。2.2.3文献资料法文献资料法是作为学习理论、收集信息的主要方法,其中我的信息资料主要来源于教育理论的书籍、报刊杂志以及网络下载的相关资料等。3结果与分析3.1观察结果与分析我利用在八小见习听课时观察学生们在课堂上的表现。我发现,当老师分配小组合作讨论时,绝大多数的学生积极性很高。讨论的氛围也很激烈,彼此都表达自己的想法。但也有一部分学生利用合作讨论的时间聊天,完全抛开老师的问题。等到老师走到他们身边才装模作样讨论的样子。我还发现,在激烈讨论的小组中,有的组员侃侃而谈,也有的组员沉默不语。这些现象的发生不仅仅与学生的年龄、性格有关还与他们成绩有关。外向乐观的人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而内敛的人则选择沉默。小学生已经出现了初步的抽象思维,逐步能透过现象深入事物的本质,已能预见事物的结果。[5]能掌握大多数定义性概念,可以直接把概念的关键属性同他们的认知结构相联系,但定义性概念和规则的学习仍需具体经验的支持。主动思维开始急剧增长。他们不断认识到创造对象的作用、意义和价值,好奇心和创造意识日益浓厚。独立意识增强,敢于发表与教师、父母不同的见解。但独立的幼苗还很嫩,容易遭受挫折,要注意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始分化。因此,在开展小学课堂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更应该扮演好引导的角色,处理好学生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3.2访谈结果与分析以下是我针对学优生、学困生和普通生这三类学生进行的个别访谈记录结果:表1个别访谈结果记录访谈问题学困生回答普通生回答学优生回答1、是否在语文课堂上进行过小组合作学习(即课堂讨论)?有有有2、小组合作的组成形式是怎样?内部有无分工?按座位;无分工按座位,或老师分配;无分工老师分配;无分工3、合作学习时,小组的讨论气氛怎样?你的表现是怎样的?气氛一般般;表现不积极气氛还好;表现不太积极气氛挺好;表现很积极4、讨论结束后,进行汇报时,小组的表现是否积极?你的表现如何?一般般,老师会点名让同学起来回答;一般不回答一般般,老师会点名让同学起来回答;很少回答很积极;我会积极举手回答5、合作学习时,老师有无指导?有有有6、合作学习(即课堂讨论)的时间长短?少于5分钟5分钟左右5分钟左右7、通过合作学习(即课堂讨论)有无收获?没有什么意义意义不大很有收获8、是否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不喜欢,觉得很不喜欢很喜欢,都会习方式?无聊很主动通过对三类成绩水平不等的学生围绕在课堂小组讨论情况所进行的访谈。结果显示,学优生很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并积极争取发言。而普通生和学困生则是处于被动的状态,被老师点到名字才会参与讨论并发言。而对于问到喜不喜欢小组合作学习的学习方式时,学困生会不喜欢并认为这是件很无聊的事,因此也不积极参与,甚至害怕或者产生厌恶的心理。这样就达不到学生交流合作、优势互补,共同进步的目的。通过访谈结果还发现成绩与积极性关系成正比。成绩越好的学生积极性越高。学优生的知识积累较多,分析能力相对较强,他们便会很渴望通过讨论和代表小组发言来表现自己。相反,普通生和学困生对自己没有信心,于是他们便怯于表达自己,不积极参与讨论,也不想代表小组发言,更谈不上有进步了。3.3文献资料整理与分析为进一步对小学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有所了解,我收集了大量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发现在这类文献资料里,大部分反映了以下问题:3.3.1课堂教学随意性有些教师在安排小组合作讨论时,认为课堂合作讨论是学生自己的事,是对教师的解放,可以放任不管。更有甚者,把学生的小组讨论当作自己的课间休息。在教学中,在黑板上随手写下几道问题,或者随便问学生一个问题再悠闲地坐在讲台上享受学生叽叽喳喳的声音。甚至走出教室欣赏风景。对学生的讨论情况不管不问,学生在下面只是叽叽喳喳,看似讨论问题实是抽空讲话。太随意的合作讨论在我们看来学习意义不大。所取得的效果当然也就不明显。有的同学不知道该从哪个方面去进行讨论,老师也没有引导。这样长期下去,学生的学习将会毫无目的,不知道自己要学点什么,应该怎样学。他们更对教师不负责的教学产生厌倦情绪,对教师产生不信任之感,从而产生厌学的不良心理。3.3.2目标缺少实用性现在有小部分教师是为了形式而让学生进行合作讨论。讨论的问题根本没有深入交流、研究的意义。这样不仅让学生学不到实际的东西,还浪费了课堂宝贵时间。合作学习目标应包括两类,即学术性目标和合作技能目标。[6]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十分重视学术性目标,而往往忽视学生交往技能的训练和培养。而在合作课堂中,对学生合作技能的教学与训练是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否则学生会因为缺乏合作意识从而影响合作教学的顺利进行,甚至严重削弱教学效果。3.3.3组织形式缺少科学性小组合作的组织形式出现依样画葫芦,别人的“拿来就用”这样的现象。[7]不分析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心理状态,随意地把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不研究“同质”或“异质”,不给学生明确的任务,不经常变换成员的角色,不动态化地变更小组人数及人员的组成,没在一套与之匹配的评价体系与课堂教学模式,讨论时成员发表完自己的意见即草草了事。对讨论过程中结论、问题等缺少记录、比较、分析,因而导致讨论难以深入。这样的小组合作体现出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理论的指导和实践的研究,缺乏创新,是毫无生命力可言的,它的最终结局只能是——走向死亡。3.3.4课堂难以控制性可能对于新老师来讲,他们没有缺乏课堂管理的经验和缺乏驾驭课堂的能力,不能把握“放”与“收”。学生在合作学习中,你一言,我一语,回答很积极。但是如果教师不能控制他们发言,让他们去说,又会影响进度,这样课堂容易失控,造成放了出去收不回来的后果。3.3.5生生关系失调性小组合作讨论过程中,学生间应形成良好的互助、互动的关系。但在小组活动中经常会出现不友好、不倾听、不发言的问题,合作讨论便成为一个难题。[8]现在大多数学生都是独生子女,其中一部分学生的性格自私、独立,因而造成上述问题。3.3.6学生参与失衡性小组合作学习确实增加了学生参与的机会,但是好学生参与的机会更多,往往扮演了一种帮助的角色,困难学生成了听众,往往得不到独立思考的机会而直接从好学生中获得信息,致使困难学生在小组合作学习中的获益比在班级教学中的获益还少。凡是听过公开课的教师多少都会有这样的发现:在小组活动中好学生发言的机会多,代表小组汇报的现象多。小组合作学习课上,在小组活动中更容易出现放任自流的现象。[9]在听课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现象:当一个学生发言时,其他学生并没有认真听,而是一味地举手,不住地喊“老师,我、我”,更有甚者用胳膊把课桌碰得咚咚响,或者自己想自己的事,自己干自己的事。3.3.7教学形式应景性目前,课堂上教师们都在积极尝试构建“小组合作”的学习模式,其中有许多精彩的片段,但同时存在的还有相当部分的“生搬硬套”,“穿新鞋走老路”的现象,教师们在操作中尚存在着许多误区,导致合作学习形式化、表演化。[10]往往是教师故设问题,宣布讨论,于是学生便匆忙分组,七嘴八舌,热闹非凡,这似乎也成了公开课必备的点缀,可仔细一看,这热闹背后存在的学生“合作学习”是只“作”不“合”,学生大多“各自为政”,有的搞“一言堂”,多数学生一言不发故作沉思状;有的你争我抢,谁也不听谁,只顾表达自己的意见;更有甚者,不让别人插话,全得按我说的办。老师示意结束时,每小组的代表发言有条不紊,汇报时说的却是:“我认为……”,“我想……”,而不是“我们小组认为……”。这种有“形”无“质”的合作,其效果可想而知。有的老师只注重形式,把问题抛给学生讨论,讨论完毕却不是让学生发表自己讨论的结果。而是回归到一问一答的传统教学模式。这样学生的真实想法与思路就得不到自由表达。合作讨论成了形同虚设。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可是时间又很少,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还有的课上,教师为了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没有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4建议经过我的调查研究与分析,得出现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降低的表现和原因,为提高其有效性提出了一些针对性的建议。4.1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课程标准》提出了一些新的理念:“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在评价时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从中可以发现,《课程标准》提倡的是既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又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要改变学生语文学习的方式,由过去以教师讲授为主向以学生自己学习为主,要真正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转变教师的角色,评价的方法、手段及内容也要变化。但有些教师还没有转变观念,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的地方,还沿用传统的方法和方式进行教学,一堂课下来基本上仍是教师牵着学生走,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探究学习等理念,小组合作学习只是走过场。语文教育改革是一个整体,教学组织形式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只有认真学习《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理念,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才能搞好小组合作学习。4.2制定合作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