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和课外阅读有机结合的研究第一节新课程下课外阅读教学新理念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大多数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课外”的事情,我们课内没有必要多管多问,也极少有教师会关心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更谈不上系统地进行指导。而今,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课外阅读被提升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语文课程标准》(以下简称《课标》)就指出要“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课外阅读不再是语文教育的“点缀”,更不是可无可有的“软任务”。吕淑湘先生曾说过:“少数语文水平较好的学生,你要问他的经验,异口同声说得益于课外。”这说明什么?说明语文学习不能局限在小课堂里,只有树立大语文观,构建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的语文教育体系,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语文学习空间,才能有效地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一、树立新的学生观教师突破和超越了学科本位的观念,而以“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把学生本位意识、学生主体意识,学生个性意识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从课外阅读教学中反映出,这些理念已经成为教师对待学生的基本态度。我们提出了“教育服务”理念,“努力为满足每个学生的成长需要服务”,并具体化为四个服务,即“为学生在生活中学习策略服务,为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听课服务,为学生自主学习延伸服务,为学生自主学习评价服务”。由于基础教育长期以来形成的应试倾向的影响,教育的目的发生了异化,以教育手段代替了教育目的。这种状况导致教育工作者,甚至还有大多数的家长,以一种焦灼的心态来对待学生。同时父母们对孩子的期望值也大了,可是他们的认识却仍停留在老观念上。他们只要求自己的子女一心一意读好各门功课,一读课外书,就认为是越轨,就坚决予以制止。这些观念都是值得我们深思的。教育评价中课外阅读分量的加重,越来越引起老师和学生的注意和重视。小学生的课业负担加重了,许多老师用种种办法禁止学生阅读课外书籍,而要他们时间用在《当堂练》、试卷等作业上。不给借课外书,不让看课外书,可以说学生的阅读世界一直是在被侵犯。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我们的教学偏重课文的分析,而忽略对课外延伸的阅读训练;在应试教育的重压下,课外阅读已成了被人遗忘的角落。这种老的教育模式既不适应新的评价方式,广大小学生也早已经厌倦在死气沉沉的毫无生机的流水线、八股文般的学习中流逝时光和才华。且不说现在的教学评价,选用的改为眼下的时文、美文——这是最短期的目光;我们不妨把目光放远一些,小学生更重要的是不仅从课外阅读中获得课堂里得不到的知识与能力,最最主要的是在享受美的文章的同时也得到了高尚思想情感的熏陶。他们也渴求、喜欢课外阅读带给他们丰富多彩、新鲜时尚的内容的享受,更乐于接受课外崭新的挑战。事实上,学生作为学习活动的主体,是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情感、的意志的活生生的生命体。主体性是人的本质待征,发展是人的天性。教育和教学活动就是要促进学生的发展。树立新的学生观,首先就是要促进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观念。在课程改革实验中,我们常常把原来的“秧田式”座位调整为扇面式或U型等,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活动和阅读空间,蕴藏在内心深处的学习热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主体性得到真正发挥。现在,学生普遍反映,他们比从前更喜欢看课外书了。许多学生是真正走进校园就读书,走进教室就读书;家长反映孩子回家不再一头扎进电视,而是有空就捧起了书,在这种和谐、宽松、平等的气氛中,孩子们找到了自己的位置,认识了自己的价值,感受到了读书的乐趣。这样,让学生成为书的小主人,把学生当作“演员”而不是当作“观众”、“听众”,学生不是“配角”,而是“主角”,甚至是“导演”和“编剧”,有利于儿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有利于儿童创造思维的培养。二、树立新的课程观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过,一切的语文都不要从文法去学习,要从合适的作家去学习。所以,单从基础教育的语文课堂上教会学生熟练地掌握听、说、读、写的常用语文能力,增加文化积淀,其结果必然走向“少慢差费”。是以,拓宽课外阅读面是当务之急。有了一定量的积累,才会有语言的感受力,才能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对问题的分析,对生活中复杂现象的理解,对微妙情感的体味,都从阅读作品开始,阅读之于写作则更是如此。俗话说,阅读是写作的根。课外阅读的广度和深度直接制约了写作能力的的发展。不少学校和语文教师都注意到了这一点。条件好的学校,还专门开设了阅读课,更多的,在语文课外阅读这一层面,处在一种“不闻不问”的状态。笔者所了解的情况,大多数的阅读课,其形态主要有二,一是把学生带到图书室,铁坐45分钟,你爱看什么看什么,想怎么看就怎么看;一种是,让学生带课外书到课堂上看,学生在课堂上看课外书,教师在讲台上看学生看课外书。这两种形态都是“放羊式”的,我们以为,不足取。我们认为,课外阅读必须有效,而有效的课外阅读必须加强指导。新课程标准下,语文课程告别了那种“语文课程=语文课堂=语文教材”的一元僵化模式。课程形态走向多元化和立体化。正是从这个角度上,我们可以说,课外阅读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外阅读必须有效,从“教教材”转型为“用教材教”的新课程时代的语文教师就必须做好这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的阅读指导。在具体的实践中,不少教师更多地在阅读技巧和方法的指导上下功夫,而忽略了阅读它实际上是一种综合活动,忽略了与听、说、写,与心灵情感的提升的千丝万缕的关系。交流平台的建构,较好地以阅读为切入点,融合了其它各种语文素养的培养;隐性又有效地对“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进行了指导和协调;是语文新课程中课外阅读的课堂教学的积极策略;是加强课外阅读综合指导的有益尝试。交流平台的建构,作为语文课外阅读的综合指导,它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体现阅读的高效性。大哲学家罗素说过,两个人每人各有一个苹果,交换以后,每个人还是只有一个苹果;两个人每个人各有一种思想,交流以后,每个人就获得了两种以上的思想。接受美学有一个著名的论断: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从这个意义上说,交流的读者比不交流的读者,单位时间内有多于一倍的收获。这样的阅读是高效的。其二,体现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规定高中学生的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流畅地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文本的思想感情和自己的阅读感受”、“注重合作学习,养成互相切磋的习惯。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鉴赏心得,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在口语交际中树立自信,尊重他人,说话文明,仪态大方,善于倾听、敏捷应对”……交流是语文听说读写综合能力立体展示,学生在阅读中丰富自我,在交流中提升自我,建构交流平台,体现了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其三,体现阅读指导的可控性。课外阅读走向“放羊”,很大程度上归结于教师认为课外阅读不可控制。特别是学生学业负担重,作业多,课外阅读几成空谈。交流平台的建构,正好为教师适时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干预和监督提供了一个平台,一个契机。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何在交流中做出一顿精神大餐,必然激励学生在课外阅读中竭力“寻米”,交流平台是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语文综合活动,为教师的课外阅读指导在课堂内开展提供了可能。其四,体现了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学习的“互动”性。这种互动指向三个层面,学生与文本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互动,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互动的交流较好地规避了阅读的僵化、生硬、死板、教条、片面和静止性;互动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思考意识和合作探究能力。在课外阅读的综合指导实践中,教师可以根据学校、班级以及教师自身的实际情况,开展、举行丰富多彩的阅读交流活动,建构积极、高效的交流平台。真正地让课外阅读与语文新课程水乳相融。三、树立新的教学观在教学观上,教师已经认识到,传统教学的以课本为中心、学生只会读语文书的教学方式已经不适应新课程的需要。新课程把教学定位为师生交互、积极主动、共同发展的过程。解放老师落后的语文教学思想,让新的语文教学理念武装老师的大脑;解放老师繁杂的阅读教学程序,让教师能够轻装上阵,从而去想方设法撩动起学生课外阅读的激情;解放老师陈旧的语文教学内容,让教师能够带着学生从教室走出课堂。让学生在经典美文、古人圣贤中去获取知识和智慧。解放教师单一的阅读教学方法,让教师在课外阅读教学中能够用智慧去启迪智慧,用情感去碰撞情感,用心灵去沟通心灵;解放老师过多的课外阅读评价要求及一成不变的课外阅读评价方式,让课外阅读评价在师生互动中进行,让课外阅读评价成为学生课外阅读入门的阶梯,让学生通过教师的导向引航一步步登堂入室。所以,调研组在听课中看到,教师唱独角戏的现象少了,而与学生交流、沟通、合作、互动的现象明显多了。教师不再仅仅把教会学生书本知识作为唯一教学目标,而是在教学目标中融入“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激起学生阅读兴趣”、“在生活中探索发现掌握知识”、“学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与知识同样重要”等更加符合新课程理念的内容。这与以往教学中单纯的课本知识传授相比,显然要丰富和开阔得多。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关于教学观曾经有过一句凝练而精辟的论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小语《新大纲》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比起其他学科,语文能力与一个人的日常生活联系更紧密。要让学生真正扎扎实实地掌握并得心应手地运用语文这一人生的工具,就必须让课外阅读教学与学生心灵相沟通,让课外阅读课堂与语文新课程相接壤,使课外阅读“趣味化”,使学生生活“语文化”。教学过程是真正的师生互动、学生自由探究、积极创造的过程,而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和全面包办代替。开放性的新课程形态,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身特性的新课程形态,使每个学生都有发挥自身特长的机会,平时少言寡语的同学可能做事比较细致,在资料的搜集和整理中可能表现得比其他同学更突出;平时做事莽撞的同学,可能比较敢闯,对其进行适当的引导,他可能在外出时的联系工作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平时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可能承受挫折的能力、意志力都比较强,在活动处于困境的时候,他的精神可能对取他同学能够起到一定的鼓舞作用……因此,教师要树立“面向全体学生”和“每人学生都能得能发展”的教学观。第二节学生课外阅读现状调查和分析《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说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和“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能借助工具书阅读浅易文言文。在学生的课外阅读部分,在每一学段的“阅读”部分,都对课外阅读的字数总量做出了明确规定:第一学段(1~2年级)是“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3~4年级)是“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5~6年级)是“不少于100万字”。也就是说,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应该不少于145万字。所以新课程特别强调要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小学生正处于培养良好阅读习惯的最佳起步时期和个人素质的奠基时期,他们有很强的求知、求新、求异的欲望,想开拓自己的视野,想独立,喜欢阅读人间求生存、征服开发大自然的紧张惊险故事或传记故事。但现在学生受电视剧、动画片、游戏厅的影响要比文学优秀作品的影响大得多。他们几乎没有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即使有一点时间来阅读,也是没有给予必要的引导。现在市面上的书可以说浩如烟海,但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小学生难以辨别。最能引起小学生阅读兴趣的像《蜡笔小新》《乌龙院》等,学生非常有限的课外阅读被这些书占满了,真是太可惜了。随着社会的发展,对高素质人才需求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家长已经认识到没有高学历、高水平,今后子女的就业竞争力将明显不如别人。因此许多家长都重视了子女的学习情况,舍得在子女教育上投入大笔的资金,重视子女的学习成绩。但应试教育的观念还没有完全消除影响,家长给子女购买了大量的课本练习、精英教程、小学生优秀作文选集等,请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