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北京师范大学郑国民•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改革的进展阅读教学的定位:•强调阅读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和意义•加强诵读优秀诗文,阅读经典名著已成为共识阅读教学内容:•文学作品数量增加•阅读总量加大(课文数量、长度)阅读教学方法:•淡化分段、总结段落大意和中心思想的单一教学模式•强调整体感悟•强调个性化解读:•“你最喜欢的……”“你感受最深的……”•二、对于阅读教学一些问题的思考问题•在强化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要加强阅读中的积累•在阅读中积累:•语言材料:词语、句子、段落•文章样式:课文的结构、形式,如诗歌的重复与回旋,•思想情感•语言材料的积累:•以某一“主题-情境”为背景,将优秀的言语作品集中起来,让学习者在一段时间内就一个主题、在丰富的情境中进行深入学习,优化了言语内化实现的条件。•根据思维科学相似论的相关研究成果,这种相似性越大,学习者越容易整合外界的信息。•仅以词语的积累为例。积累的并不是单个的词语,而是与所学主题相关的很多词语。随着相似情境的复现,已学的词语不断地在运用中被激活,学习者对于这些词语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作为背景的“主题-情境”的确为言语主体内化言语对象提供了必要的支撑。(路)(眼睛)•学习者紧紧围绕一个主题,在一段时间内集中地学习,能更充分地内化言语对象。机械地记忆一些语言规则并不意味着真正的消化、吸收,也不能称之为内化。内化需要主体的参与、投入,必须建立在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情感之于语文,有着比其他学科更重要的意义,因为语文的学习内容本身就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语文中的字词句章都有明显的情感色彩。比如说,一个词不仅有直接的、字面的、字典的意义,还有内涵的、情感的、牵涉许多联想的意义。让学生通过语言感悟、体验世间真情,正是语文学习的魅力之一。•作为内容的“主题-情境”给学生的情感释放留下了充分的空间。挑战•文学教学存在的问题•1、按照实用文体教学的模式处理文学作品•2、强调对文学作品整体感悟、品味,不等于一味地要求多读,缺少具体可行的操作性作法。(如诵读、表演、复述等活动)问题•个性化解读文本问题•“主题-情境”提供了一个凝聚的触发点,既给这种个性化的解读提供了一定的支撑,又留下了充足的空白,让学习者个体借助自己的生活经历去填补。学生正是在与教科书的对话、碰撞过程中不断地获取主体精神,提高言语能力,创造着自己的成长经历。问题•脱离文本随意发挥的问题:•在强调尊重学生个性化体验和感悟的同时,应该引导学生钻研文本。•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也要防止集体讨论代替学生的个人阅读,或脱离文本的发挥。问题•应从单元整体的角度设计单篇课文的教学•语文教科书以“主题-情境”来组织单元,鲜明地呈现出一个相对完整的母语学习情境,这在很大程度上恰恰能发挥培养“场景兴趣”的优势。•教科书中的每一个单元都是在遵循儿童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构建出的与其生活经验相关、相对独立且完整的“场景”(也即情境)时,单元本身也就具有了吸引儿童参与其中的魅力。而在这样的情境中,学习者可以不断从自己所接触的活动或学习任务中发现其所特有的吸引人的特征,从而逐渐形成场景兴趣。•首先,单元包括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的设计。与学习者生活经验相关的活动,必然更容易引发其兴趣。•其次,单元中的各要素,包括课文、课后问题、实践活动等在内容上都尽量相关,即围绕一个主题展开。这种相关度越大,理解越容易发生,单元本身也就越具有吸引学习者参与其中的魅力。•四年级下册中“眼睛”单元,围绕主题,通过课文及活动,呈现各种情境。在这个单元中,三篇主体课文分别是《渴望读书的大眼睛》、《我只见到你的眼睛》(歌颂抗击非典义务工作者的一首诗歌)、《永生的眼睛》,拓展阅读则是一篇科普文章《谁的眼睛最好》(写各种动物眼睛特点),四篇课文从不同的角度共同指向“眼睛”这个主题。而“语文天地”中的语文活动也都涉及爱护眼睛、保护眼睛等内容。•从学习者熟悉的事物切入,易于激发其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在教科书不断展开的情境中,学习者的视野得到了拓展;•附着于情境中的丰富文化内涵也帮助学习者加深对原本熟悉的事物的理解。(眼睛)问题阅读方式的选择•问题一:“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同学们,你们想怎么读这篇课文呢?•学生提出各种方案•“想怎么读就怎么读”•(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问题的建议•引导学生选择、尝试合适的阅读方式•让学生体会、感受不同的阅读方式具有不同的阅读效果、价值•针对不同的阅读内容、学习目的以及不同学段的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引导•有效的阅读方式、阅读策略是阅读能力发展的重要保证•依托情境呈现的语文学习方法及策略,体现了学会学习的理念,是对语文学习过程性的最好诠释。•教科书的编写提供的不仅仅是情境的设计,更重要的是要赋予使用教科书的学生们一种强烈的角色意识,通过各种编制策略使学习者不断地将自身融入到整个活动中的每一个环节中去。“只是告诉我,我会忘记;要是演示给我,我就会记住;如果还让我参与其中,我就会明白问题•教学目标的课前预设和动态生成:•静态的教学设计不等于动态的教学过程•教学目标需要课前的预设,也需要动态的生成•决定是否调整教学目标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素质、教学机智等因素决定着生成效应问题•读写结合的问题•作为内容的“主题-情境”,以语文实践活动为核心打通听说读写,并为其提供一个共同的语境。对于阅读选文来说,在“主题-情境”中的阅读比泛泛阅读更为有效;而且阅读所得又能成为同一情境中围绕相关话题的说写活动的背景支持,从而有机地与说写活动相勾连,有效地促进说写活动。•置于一定的现实语境之中,置于因阅读而形成的文化背景之下,围绕“主题-情境”的说写活动更具有吸引学生参与其中的魅力,能让学习者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第10单元,以“路”为主题,选入课文《乡村大道》、《丝绸之路》、《邓稼先的人生之路》,借助“路”的多义构筑了丰富的情境,同时还设计了读一读关于路的格言、说一说你知道的路等语文实践活动。•在选文与活动构筑的背景下,单元的写作练习为:•无论是城市的柏油大道,还是乡村的林间小道。路,在我们脚下引导我们向•前。选择下面一项,写一写。•走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调查路的变迁,画一张家乡的道路交通图。•在我成长的道路上•基础知识的问题:•语文知识是在相关学习策略的指导中,以随机、隐蔽的方式介入。使学生更真实地感到学习语言知识的必要,更好地发挥知识的支撑作用。•如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的“手”单元中,对于“是”构成暗喻句这一知识点是这样呈现的:结合课文《我们的手》,在“金钥匙”栏目中表述——•“是”有时表示“像”的意思,比如:我们的手,是电线。•这里并没有明确地指出这是一个暗喻句,而只是仅仅扣着课文中的句子,随机向学生呈现“是”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起清晰地界定暗喻句及其用法,这种随文介绍的方式更能为学生提供策略性的支持。课堂教学•在落实理念的过程中出现追求形式的问题•追求课堂教学效率的呼声,呼唤扎实、真实、朴实的课堂教学•——返璞归真•课堂教学的落脚点:学生的发展•显性的:学生学到了什么?(知识和技能)•隐性的:思考了什么?注重学习过程的价值(情感的体验、策略的尝试、思维的过程等)小组讨论•小组讨论只是合作的一种表现形式,合作的理念应该渗透、贯彻于整个学习过程。小组讨论•讨论的问题应该具有适度的不确定性(多向度的理解和答案)•要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作好讨论的准备•克服各自的独白,而没有真正的对话:你讲你的,我讲我的•避免只有少数精英的对话•合作的时间控制要适当•小组成员的分工,小组成员的“磨合”•引导学生善于总结,表达小组的讨论结果••各学段阅读教学重点和教学建议•一、第一学段阅读教学(一二年级)1、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阅读为孩子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也提供了挥洒自由与快乐的场合与机会。更为重要的是,学生从开始上学就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而不是按部就班跟随教师和教材编写者的思路与理解,照搬别人的东西,学生精神世界的丰富多彩也会由此而快速地发展。1、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更多的是让学生去读,并且要多读。如果学生还没有去读,而是教师牵着学生,直接进行讲授,让学生死记硬背结论,久而久之,学生便会觉得索然无味。1、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乐趣•应该让学生去读,同时要让学生读完后交流自己的乐趣,每位学生获得的乐趣可能不同,带有个性化的色彩,不同乐趣的汇集与相互碰撞,必然丰富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乐趣,也可能激发和产生更多的乐趣。•2、改变词、句、段、篇的分析思路,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从学生阅读过程而言,学生首先关注的是课文的整体。如果在阅读教学中,强化的是部分,强调各个部分相加构成整体,就会引导学生和教师走入阅读的误区,至少造成学生忽视对整体的认识。注重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从面到点,侧重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强调在阅读中积累词语。原来注重的是对词语的理解,具有追求“挖井”的倾向,现在则追求的是量的累积。懂不懂没关系,只要对这个词语有新鲜感,先将其储存起来。•3、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对于低年级的阅读内容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对富有情节性内容的要求侧重于表演•对韵文的要求则是吟咏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富有情节变化和强烈感情色彩的阅读材料,学生主要关注的是人物、情节和事件,可以将自己融入其中并能够发挥自己的想象。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对于句式简洁,富有韵律,读起来朗朗上口,有一定的重复回旋、充满情趣的韵文,学生直接感受的是语言、情感和意境。•关注的重点不同,学习方式、方法也应该多种多样。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想象性的作品可以激发学生不同的认识和观点,在这些作品中,无论对人物形象的认识还是对事件的看法,很难用简单的对错或好人坏人进行判断。注重学生个性化的认识和情感体验•这个年龄阶段的学生正是处于喜欢表现的状态,对此必须提供机会,并进行正确地引导,要认识到学生交流、表现的过程也正是自我实现的过程。•通过交流阅读感受和想法、补充情节,以及进行课本剧表演等活动,学生的思维、情感和认识等都会得到深入的发展。•二、第二学段阅读教学(三四年级)•1、淡化段落的教学,强调对课文主要内容的把握•没有把段落作为第二学段阅读教学的重点是阅读教学整体理念发生变化的结果,打破了原来侧重词、句、段、篇的阅读教学顺序,不再以词、句、段、篇作为阅读能力发展的外显标志,是阅读教学理念改革的直接体现。•实现对课文理解的目标的手段或途径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不一定每篇课文都必须进行分段、概括段落大意。•在这个学段的阅读材料中,诗歌、故事等还占相当大的比例,通过诵读、表演、复述等活动也可以实现初步把握文章内容、体会情感的目标,这就为教师和学生灵活地尝试各种途径和手段创造机会。•2、重视复述,鼓励学生与他人交流、分享自己的阅读感受•复述直接体现着对课文理解的程度,同时也是促使学生更为深入理解课文的重要途径。•复述分为详细复述、简要复述和创造性复述,可以根据学生的水平和课文特点采取不同的要求。•从复述的对象来看,有明确的规定性和指向性,并不是所有课文都要求复述,而是指具有一定情节的叙事性文学作品。其原因在于这样的内容适合复述,学生也有兴趣,只要能够讲出大意即可。•在复述这样的作品时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鼓励学生对作品人物等发表看法、观点,并相互交流。也就是说,复述的内容不仅是作品本身,还包含着学生对作品的评价,这样的内容在彼此交流的过程中会丰富、发展,学生也会因此得到启示或信心,从而可能会进一步探究。•3、在强调朗读和默读的同时,增加了学习略读的要求•对不同课文的朗读水平直接体现着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对不同程度课文的朗读也就已经表明了要求层次的差别。•默读是通过视觉的感知,而省去发音器官参与阅读活动的过程,从而使阅读加快速度。•在阅读教学的基础阶段,朗读和默读成为中小学阅读教学的重点。•略读教学是小学中年段阅读教学的重要改革之一。•在长期以来重视朗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