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百科教育专题讲座小学生语文阅读能力测评第一章对阅读与阅读教学的认识我们讨论学生阅读能力的测试先要从什么是阅读和阅读行为谈起。因为阅读测试要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有利于学生终生阅读。下边先看有关阅什么是读和阅读行为的几个材料:什么是阅读吸收论:“阅读是“吸收”的事情,从阅读,咱们可以领受人家的经验,接触人家的心情。”(叶圣陶)筛选与思考论:“阅读,就是通过视线的扫描,筛选关键性语言信息,结合头脑中储存的思想材料,引起连锁性思考的过程。”(章熊)领会—获取—认识论:“阅读文章是透过书面语言,领会其意义,从中获取思想和学习语言的活动程序,是人们学习和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手段。”(朱绍禹)构建意义论:“阅读是一个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构建意义的实质是读者激活原有的知识,运用阅读策略适应阅读条件的能力。”(美国宾夕法尼亚州阅读能力评估咨询委员会)上述不同的说法反映了对阅读的不同认识。显然按现代解读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的解释,在读者、文本、作者,三者的关系中读者应该处在中心位置。我们认为就语文教学而言,阅读的任务是:积累言语知识,理解、鉴赏评价文本;构建对生活和社会的认知,构建对学习活动的认知。通过阅读行为的描述可以帮助大家对阅读有进一步的认识。阅读行为的描述阅读是能动和复杂的过程,包括多种不同的行为。读者通常在开始时对文本形成初步的看法,然后搜索自己关注的信息。按照这种最初看法,读者与文本发生逐级递增的互动,包括理解、解释和评价他们所读的文本。他们借助以前的阅读体验和以前的知识,对文本将要表达的内容形成假设,随着阅读的继续,他们修正最初的看法和修正和补充自己的知识基础。读者不断取得新的理解并把它们融入到正在进行的理解建构过程当中。好的读者会注意自己对文本的理解规程,认识到文本中不合理的东西,利用一系列策略增进理解。好的读者还能对文本的优劣做出评价,这种评价能够影响自己对文本各层面内容的“吸收”,决定自己的态度或行为是否受到影响。根据阅读的目的(兴趣性阅读、理解性阅读、应用性阅读)和情境(阅读的环境、时间、阅读者的状态等),好的读者能够利用从文本中学到的思想和信息,扩展他们对主旨的思考,从事特殊的任务,或者从读过的内容得出某种结论或进行总结。小学生的阅读教学目标小学生的阅读行为自然也符合上述描述,但有其特点:儿童要在阅读中学习书面语系统(学习积累字词),从字词、语句到语段、篇章,培养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学会从文字资料中汲取意义和获得乐趣,在阅读过程中学会阅读。这给他们一种成就感。在整个学校教育阶段,阅读是他们学习所有课程的关键技能。《课程标准》对小学低、中、高三个阶段的阅读教学目标要求如下:第一学段阅读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学习默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4.借助读物中的图画阅读。5.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6.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7.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8.认识课文中出现的常用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9.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喜爱图书,爱护图书。我们把上边10条的主要内容分析归纳为以下方面:一、从阅读方式和阅读文本的角度说,1、有感情的朗读和学习默读(不指度)、借助图画阅读。2、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二、从阅读能力的角度说: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2、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3、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从知识和技能的角度说,1、用普通话朗读——掌握汉语拼音。2、认识常用的标点,掌握句号、问号、感叹号的语气。3、积累词语、成语、格言警句,背诵诗文。四、从情感、态度的角度说,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喜爱图书,爱护图书。第二学段1.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初步学会默读。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5.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6.在理解语句的过程,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7.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8.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9.诵读优美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10.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我们把上边10条的主要内容分析归纳为以下方面:一、从阅读方式和阅读文本的角度说,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2、叙事性作品。二、从阅读能力的角度说,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三、从知识和积累的角度说,1、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四、从情感、态度的角度说,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第三学段1.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3.能借助词典阅读,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4.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5.在阅读中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在交流和讨论中,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6.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7.阅读叙事性作品,了解事件梗概,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8.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9.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10.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11.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我们把上边11条的主要内容分析归纳为以下方面:一、从阅读方式和阅读文本的角度说,1、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2、学习浏览。2、阅读说明性文章和叙事性作品。二、从阅读能力的角度说,1、根据需要搜集信息,2、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3、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4、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5、、能抓住要点,了解事件梗概。6、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7、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8、体会诗文作者的思想感情。9、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三、从知识和积累的角度说,1、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2、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四、从情感、态度的角度说,1、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阅读教学多维目标解析表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阅读方式1、有感情的朗读。2、学习默读(不指度)。3、借助图画阅读。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2、初步学会默读,学习略读。1、诵读优秀诗文。2、默读有一定的速度,默读一般读物每分钟不少于300字。3、学习浏览。4、尝试进行探索性阅读阅读文本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诵读儿歌、童谣和浅近的古诗。叙事性作品。说明性文章和叙事性作品知识与积累1、用普通话朗读——掌握汉语拼音。2、认识常用的标点,掌握句号、问号、感叹号的语气。3、积累词语、成语、格言警句,背诵诗文。1、体会句号与逗号的不同用法,了解冒号、引号的一般用法。2、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1、体会顿号与逗号、分号与句号的不同用法。2、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阅读能力1、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2、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3、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4、能抓住要点,了解事件梗概。1、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2、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3、能复述叙事性作品的大意,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人物的命运和喜怒哀乐,与他人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1、根据需要搜集信息,2、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辨别词语的感情色彩。3、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意义,体会其表达效果。4、揣摩文章的表达顺序。5、、能抓住要点,了解事件梗概。6、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7、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8、体会诗文作者的思想感情。9、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说出自己的喜欢、憎恶、崇敬、向往、同情等感受。情感态度1、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2、喜爱图书,爱护图书。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1、敢于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断。2、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第二章对阅读能力及其测评的认识阅读能力是指:学生运用语言知识及其经验,重新建构阅读材料意义的能力。它具有外在的表现形式,即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另一方面则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构建的阅读材料的意义,即回答写的是什么,怎么写的,为什么写这个,为什么这么写,如何评价、联想了什么等问题。故而阅读能力评价要从两方面进行:对阅读行为的评定和阅读能力的测试。阅读能力测评的基本原则:1.评价促发展的原则淡化考试排队,加强诊断和自我评价反思。2.全面多维性原则既重能力测试,更重视阅读素养—兴趣、习惯、行为的培养3.引导激励性原则重视正面引导的作用,通过评价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多激励表扬,让学生有成就感。4.评价主体多元化原则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教师评,加强自评的指导,在自评中学会提高阅读素养。5.测试量表化测试题科学,分布合理,对应阅读能力点,便于对学生做诊断。第三章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什么是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小学生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是在阅读活动中进行的,与学生的阅读学习紧密联系。它主要评定学生学习任务哪些掌握了,掌握的程度,哪些没掌握。帮助学生通过评价,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应该达到哪些要求,所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学会学习。实施阅读能力的形成性评价要注意以下几点:1.由于评价的阅读能力的许多要素(阅读兴趣、阅读方式、阅读习惯等)无法用测验的方法进行,因此要通过教师对学生的日常阅读观察并结合学生对自己阅读行为的观察和反思进行。2.评价的内容和标准按照《课程标准(实验稿)》各学段的阅读要求制定。3.评价的方式主要采取学生调查问卷和学生阅读学习活动的观察(教师观察和自我观察反思)。小学生阅读能力形成性评价的内容与形式评价内容的两个维度五个方面一.阅读认知因素评定1.阅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