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摘要: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植和发展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专门科学知识,是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且拥有较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毕业后将成为各部门或单位的骨干。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关键词:理想信念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问题对策理想信念是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一旦形成,就会成为支配和左右人们活动的精神动力。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确立了共同的理想信念,才会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共同的理想都是保证革命和建设事业取得胜利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当今的国际经济和科技竞争,越来越围绕人才和知识竞争展开。以人才培养为突破口,努力提高本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培植和发展知识和科技创新能力,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所在。大学生是拥有现代科学知识的人才群体,在未来经济发展中将发挥重要的作用。他们不仅比较系统地掌握了某一方面或某一领域的现代专门科学知识,是未来知识和科技创新的主体;而且拥有较系统的现代管理科学知识,毕业后将成为各部门或单位的骨干。当代大学生所肩负的历史使命决定了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极端重要性。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当务之急。大学生正处于理想信念成型期,思想活跃,自尊意识突出,成才愿望强烈。当前,虽然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主流是健康向上的,但是,伴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日益发展,潮水般涌入的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某些腐朽落后的生活方式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高度重视各种消极因素对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消解作用,大力强化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不断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尤其是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灌输,用共产主义理想统一思想认识,已是当务之急。在任何一个社会里,大学生都是思维活跃、富于创新的高智力群体。大学生正处于个体价值观逐步稳定和定型的决定性阶段,他们的价值观极易受社会环境变迁和社会思潮的影响,理想信念作为价值观的核心更是如此。当前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形势以及社会思想文化的多样化给身处其中的当代大学生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带来一定难度。这正是我们的理想信念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微观方面看,更多表现出务实和理性的姿态,侧重于个人理想实现途径的多样化。对于大学生而言,他们正处于生理发育的成熟期和心理发展的过渡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社会角色及地位,决定了他们的关注点更多地局限在学习、生活、人际交往、婚恋、就业等非常现实的几个方面。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他们思想活跃,自主意识显著,表现欲望强烈,对未来生活充满憧憬和美好期待。因此,他们更多地关注近期理想(或者可称作是近期目标),比如顺利完成某个专业的学习,培养和锻炼自己某个方面的技能,获得某项奖励等;同时,他们也更倾向于关注个人的理想,比如努力学习以期如愿以偿找到满意的工作(职业理想),挣更多的钱,让自己和自己的家庭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生活理想)等。从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宏观方面看,他们展现出来的社会理想总体上是健康、积极、向上的。在思想政治方面,他们热爱党,热爱人民、热爱社会主义,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充满信心。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入的当代,多样化的社会思潮和价值观念在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一些消极、错误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侵蚀着大学生的心灵。特别是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国外西方发达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传播媒介优势,竭力推销资本主义的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而且手段越来越多、方式越来越隐蔽。如果大学生对资本主义的文化和价值观渗透丧失应有的警惕,缺乏强有力的应对措施,很容易落入“西化”和“分化”的意识形态陷阱,失去“主心骨”。最后我们再来看看大学生的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的关系方面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成长生活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个体意识和主体意识日益增强,比前几代大学生更加务实理性。部分大学生更加重视并努力追求个人的利益和价值,其一味追求成功和满足自我的欲望明显强化。如前面所述,正当地追求个人生活理想和职业理想无可厚非。问题是,某些大学生对个人喜好的偏执和对自我利益的贪求,使得他们往往倾向于夸大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而对个人理想和社会理想之间相互依存、密切联系的认识相对不足。比如有的大学生努力学习仅仅是为了就业和出国留学,在追求个人理想的过程中,他们往往忽略甚至排斥社会理想的存在。对于大学生理想信念方面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既不能视而不见,也不能作壁上观。在我国人民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作为国家和民族未来希望的大学生们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他们的理想信念状况关系到我国能否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信念的传承绝非理论知识的简单累加,就理论知识而言,从“五四”至今汲汲然数十年,我们时代的许多人在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下,其知识丰富程度与“纯粹”程度远甚于李大钊、陈独秀等前辈,然就其信念而言,有几人能望其项背?正如我们每个人都能脱口而出“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但又有几人能真正体味这句蕴藏了中国当代最伟大导师之一毕生情感的话语?长期以来,由于受知识化的影响,我们将感情看作变化的、不可靠的,但是,信念本身不是一种对终极关怀的感情吗,不是一种精神皈依吗?并且,这里的情感可以归结为由本民族文化传统导致的心理积淀的显现。所以,我们在理想信念这个问题上没有必要陷于科学主义的框架。否则我们会陷于科学与信念的循环论证之中:一方面,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信念,因为它是科学的;而另一方面,它的科学性却因为我们信念它而无须论证。而事实上,笔者认为,科学化的知识与信念是两个层面上的东西,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如掌握理想共产主义的理论知识与共产主义信念决不是一回事,我们可以将理想信念与“生命”作一个比较。求生作为人活着的一种本能,更是人类作为一个族群延续的最基本条件,所以生命不仅仅是一种目的,还是人的一项基本义务。但是当这个基本义务面临来自精神上的本原性的追求,就必须要放弃这个目的乃至基本义务。换句话说,我们永远首先站在中国的立场上思考中国,这正是出于对祖国的感情而非理性分析。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我们与李大钊、邓小平等先辈的差距不在理论的丰富,就在于爱国的感情。当代大学生在社会认识上存在很大的矛盾。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大学文化在社会文化中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浪潮下,纯学术、纯思想性的研究无疑被边缘化了,换句话说,我们的大学生越来越现实了。但另一方面,大学生对“五四”时代的浪漫主义、爱国热诚、学术精神的向往却是深入骨髓的,可以说,在中国,只要谈到理想的大学时代必定是哪个学术争鸣、爱我中华的年代。显然,前一方面是社会现实的,是理论上可以认识的,却也无法得出、导致信念,但后一点却涉及到大学生的身份认可,一种精神存在,从而是现时期信念产生的依据。至此,我们可以得出: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中必须与爱国主义相结合,并且,这种教育必然是一种建立在个人情感上的而非科学分析上的,思想政治工作者应扮演一个精神导师的角色而不是管理者、推理者的角色,这才是思想工作的落脚点。参考文献:[1]王海明.《新论理学》.商务印书馆,2002.[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人民出版社.[3]徐亚文,孙国东.《“以人为本”与政治文明》.《湖北社会科学》.[4]马斯洛.《洞察未来》.许金声译.改革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