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系统构建研究摘要:我国90后大学生生于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长于互联网繁荣时期,他们与互联网共成长,互联网影响着他们的学习、生活以及思维方式的同时,也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我国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率达10%以上。不同的时代,教育面临着不同的挑战,互联网时代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本研究提出了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构建各部门联动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有机系统。关键词: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前言20世纪90年代有学者曾预言:“在21世纪我们将不仅居住在由钢筋混凝土构成的现实城市中,同进也栖身于由数字通信网络组建的软城市里。”如今预言已成为现实,网络使得在世界范围内全球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变得更迅捷,同时也悄无声息地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社会、经济、文化活动和个人生活的重要平台,给人类的整个生活带来了巨大变革。我国90后大学生生于互联网发展的初期,长于互联网繁荣时期,他们与互联网共成长,改变了青少年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意识。据中国互联网中心CNNIC发布的第34次《中国互联网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2014年6月,学生依然是中国网民中最大的群体,占25.1%的比例;对手机网民的调查显示,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5.27亿,占总网民人数的83.4%,青少年手机网民规模则已经达到2.21亿,占手机网民总人数的41.9%。网络是一柄双刃剑,在大学生中,上网不止在寝室,在电脑面前,很多大学生在课堂上利用智能手机刷微信、微博、QQ甚至是玩游戏看视频成为“低头”一族,更有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过度迷恋网络,毫无节制不能自拔,在一定的程度上给个体带来了在家庭沟通、社会交往、心理健康等方面的负面影响,导致部分学生无法正常完成学业,降级、休学、退学等现象时有发生。近年年,学者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也高度关注,有研究表明,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发生比率高达10%以上。不同的时代,教育面临着不同的挑战。当前信息化时代的迅速发展,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如何利用好网络这把双刃剑,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21世纪以来,国家、高校以及家长们都高度关注青年学生网络环境影响问题。为此,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年发布《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网络虚拟群体等新型大学生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密切关注网上动态,了解大学生思想状况,牢牢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因此,构建完善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系统,全方位把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动权,才能帮助大学生更好的成长。一、相关概念“成瘾”的概念源自临床医学中病人对药物依赖的现象,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基于药物摄入的成瘾定义己经受到了挑战,社会生活中某些人出现了过度沉迷于某种事物或行为并严重危害个体身心健康。因此,“成瘾”(addiction)的研究范围就由最初的物质成瘾,扩大到一些行为,网络成瘾的概念就是源于对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1994年,IvanGoldberg借用DSM-IV中关于药物依赖的判断标准,最早提出“网络成瘾障碍”这一概念,自此以来,学术界对“网络成瘾”的概念界定以及这一行为现象称谓界定的争论就一直没停止过。现目前,这个国内应用比较广泛的概念是台湾学者周倩1999年根据国际卫生组织对成瘾的定义加以修改形成的:“由重复的对于网络的使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或周期性的着迷状态,并带来难以抗拒的再度使用之欲望,同时并会产生想要增加使用时间的张力与耐受性、克制、退瘾等现象,对于上网所带来的快感会一直有心理与生理上的依赖”。二、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与干预的理论基础大学生网络成瘾是一个较为复杂的社会问题,它的成因由个体的生理、心理、家庭、学校及社会诸多因素共同构成。因此,要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进行干预必需利用多学科的理论基础为指导,在此基础上结合校本实际构建干预机制。(一)思想政治教育学:思想调控从思想政治层面来看,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发展总体上说经历三个比较明显的思想轨迹:由最初的“思想认知偏差”发展到“思想情感迷失”进而恶化为“理想信念动摇”的逐变过程。思想政治教育学中的思想调控法主要通过调节思想活动,引导思想动机,进而支配人的行为,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活动。高校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大学学生工作者辅导员则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责任人。在充分认识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发展所经历的思想轨迹的基础上,运用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调控法,从上至下,厘清大学生网络成瘾发生发展的思想动态过程,才能在实际工作中,联动高校各学生工作部门合力预防与干预大学生的网络成瘾行为。(二)发展心理学理论:自我同一性发展心理学认为,18到24岁是个体同一性发展的高度敏感期。大学生正是处于这样一个年龄阶段,个体常常会思考生活的意义是什么?我是谁?我将走向何方?等问题,正是在这样的思考过程中个体的同一性逐渐发展起来,同一性的确立就意味着个体对自身有充分的了解,能够将自我的过去、现在和将来、组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确立自己的理想与价值观念,并对未来自我的发展作出了自己的思考。迷恋上网实际上是大学生内心寻求理想化状态的一种途径,由于他们在现实中找不到自己想要的位置和坐标,找不到自我的感觉,一部分学生便开始“触网”。在网上,他们以理想的自我出现,隐藏现实中自己的过失与缺陷。(三)媒介素养教育1933年英国学者ER·利维斯和丹尼斯·桑普森在其著作《文化和环境:培养批判意识》中首次倡导媒介素养教育,目的在于维护传统文化,反对传媒中的流行文化价值观念,批评大众文化缺乏“道德严肃性”,将误导社会成员的精神追求,尤其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负面影响。在我国,媒介素养在学界引起关注是21世纪初期,2004年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国家广电总局等部门联合举办的“媒体与未成年人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发表了《未成年人媒体素养教育行动策略研究》。2005年,第一本针对大学生进行传媒素养教育的著作《新闻·传媒·传媒素养》出版。国内外学者对媒介素养教育的提出与发展是信息化时代的产物,文化信息环境对青少年一代的影响难以估量,不能正确的认识网络、控制自己的网络行为,沉迷于网络世界不能自拔等问题已经引起学界以及各级教育职能部门的关注。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让学生了解网络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在网络使用过程中能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能准确判识网络媒介信息并理性约束自己的行为,科学使用网络,为自己的学习、生活和发展服务。三、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预防与干预系统构建(一)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与监测体系1、加强大学生网络媒介素养教育网络媒介素养教育是网络信息时代急需的大众教育,特别是对处于18-24岁需要完成自我同一性发展的青少年需言,更是显得尤为重要。它包括六个方面素养提升计划:网络媒介认知素养、网络媒介甄别素养、网络道德法律素养、网络安全素养、网络行为自我管理素养、网络发展创新素养。具体方式可以采用“进课堂”“进教材”,一是可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成为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程;二是可改革现有的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加入网络媒介认知素养、安全素养、甄别素养以及创新素养教育内容。三是利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平台将网络媒介素养教育与现有的《形势与政策》《毛泽东思想》《马克思原理》相结合,进行网络道德法律素养和自我管理素养的教育。2、形成网络文明校园宣传常态机制舆论宣传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其力量也不可小觑。在校园文化宣传中加入网络安全与网络利弊等内容,例如可设定一个“健康网络”或“文明上网”宣传日,以此为主题开展系列具有教育意义也兼具趣味性的活动,寓教于乐让大学生们认识到网络的双面性,此类活动的发起可由学校团委负责,深入贯彻到各学院分团委,从而在全校范围内产生积极影响。3、构建网络技术监察反馈系统网络技术监察反馈系统是指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对大学生的网络行为状态进行监控、并将网络行为的状况适时反馈给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有机整体。这里提到的网络行为包含的内容很多,而笔者主要从监测与控制上网时间来讨论网络技术监察反馈。因其它诸如上网内容等行为的监察可能会涉及到法律关于隐秘保护方面的问题。若学校在网络技术监察反馈方面能通过网络技术手段,提供学生每天或每周上网时间等数据,或对上网时间超出警界线的学生发出红色警告,这就有助于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前发现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并即时采取措施。4、利用群体自律监察反馈群体自律监察反馈是指不同的群体组织对大学生网络行为进行监控、并将网络行为的状况及时反馈给思想政治教育者的过程。群体自律监察反馈系统是由不同的群体组织共同构成,其主要由寝室反馈、班级自律反馈、党团积极分子反馈等途径。它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来实现监察反馈,因而就需要群体成员,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与沟通能力。5、辅导员监测作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辅导员,关注学生的思想动态和行为动态是其首要任务。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敏锐性是辅导员应有的职业素质。善于从一些表面现象发现背后可能存在的问题,对于经常旷课、补考,上课精神状态不佳,人际圈子狭小,从不积极参与集体活动的同学应该特别关注。通过“进寝室”“进教室”监测可能存在的网络成瘾倾向学生,并积极了解情况做出判断。(二)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干预体系1、思想调控高校思想调控法常用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成就体验—激励调控法。激励教育能够激发网瘾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网瘾大学生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高校教师可以给网瘾大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标或引导学生重温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而增强网瘾大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激励网瘾大学生为实现理想和目标而远离“网瘾”。具体做法:或是与成瘾学生一起先制定一些难度较低的学习目标;或是分配一些其力所能及的班级任务;或是发现并利用成瘾学生具备的特长完成一项任务,最终目的是要帮助成瘾学生在现实生活实现成就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认可与鼓励,随之再进一步提出更高的目标,多次的成就体验能够帮助成瘾学生在现实生活中重构思想信念。二是认知分析—思想矫正。对成瘾学生分析其存在的认知偏差,对不健康的思想倾向给予诱导转化。比如:许多大学生网络性心理扭曲,整日沉迷于网络游戏,高校教师应及时将这种极其不健康心理,进行诱导转化。矫正网瘾大学生错误思想,必须切中大学生的现实挫折点、心理需求点、思想误区点等,使每一个“麻烦点”成为学生思想始升华的“觉醒点”。思想调控法应深入辅导员的日常工作,对于网络成瘾程度较轻的同学效果较好。2、心理介入心理介入法是指将心理学方法直接或间接引入网瘾矫治的过程中,注重对网瘾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心理辅导及心理监控的心理矫治法。大学生矫治网瘾的过程是一个心理“脱敏”的过程,也是心理方法介入的过程。对于网络成瘾程度较重的学生应即早进行心理介入。针对大学生网瘾,常用的心理介入法有网络心理危机监控和心理辅导。大学阶段个体需要顺利完成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内心充满着各种复杂的矛盾,没有形成较为清晰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网络心理危机监控主张从细小的征候、表现中发现心理危机的痕迹,对个体行为进行判断预测,及时进行心理介入。譬如,当大学生经常通宵上网进行网络视频,则可以推断其存在网络交际心理危机,很可能其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支持不足,存在人际交往不足。诸如此类,高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应积极引入心理介入法,开展预防性的心理矫治工作,积极探索建立了心理疾病预防机制,努力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培养正常的生活情趣、自觉接受心理健康教育。3、行为控制行为干预法是以学习理论为指导,通过对个体进行反复训练,来消除或矫正异常或不良行为的干预方法。针对大学生网瘾者,通过消退网络成瘾的行为,强化良性网络行为方式,来达到网瘾行为干预的效果。行为干预法治疗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方法较多,如团体辅导法、代币管制法、示范法、体育运动代替法、厌恶干预法等,学者对此研究较多不在赘述。高校可在学生心理咨询部门形成常规的干预措施,建立相关制度,构建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的预防与干预系统,制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