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变量之间的关系第一节小车下滑的时间【教材】七年级上数学(北京师大出版社2008年12月第6版),第189--193页。【课程标准】在具体情景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内容分析】《小车下滑的时间》是一节概念课,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等概念与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是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同时也是学习函数概念的基础。【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具有一定的数感,了解常量的概念,能与变量产生联合意义,因此容易过渡到变量、自变量与因变量等概念,帮助我们理解变量之间的依赖关系。这节课是初中学生学习函数的第一节课,学生学好这节课为今后学习函数奠定基础,并能应用到理化的学习当中。【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经历探索具体情境中两个变量之间关系的过程,获得探索变量之间关系的体验,进一步发展符号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发展合理推理能力,并能有条理地、清晰地阐述自己的观点。过程与方法目标: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能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根据表中的数据,尝试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通过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引导学生参与实践活动,了解熟悉数学问题的现实背景,逐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参与实际问题的解决,了解、认识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为生活服务,从而更加明确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激发其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交互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学习方法,同时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的热情。初步理解并尝试用数学的方式描述变量之间的关系,感受数学的价值。【学习重点】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进而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学习难点】从表格中获得变量之间关系的信息,并对变化趋势进行初步的预测。【评价设计】1.通过问题1、2、3、4检测目标1的达成;2.通过问题2、3、4检测目标2的达成;3.通过问题活动1检测目标3的达成.【学习过程】环节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1、课件上出现北京08年奥运圣火传递图片2、课件上出现男女平均身高折线图探究一、体会概念活动1、探究小车下滑的时提问:在圣火传递的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量?什么量在发生变化?在你成长的过程中身高随着年龄的变化也发生了变化,可是你们知道青春期男、女孩身高随年龄的变化有什么不同吗?想知道自己的身高是在平均身高之上还是之下吗??你想估计自己18岁时身高是多少吗???学生观察图片后自由回答构建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问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感受变量知识的实用价值。让学生从丰富的生活经历中,认识了解变化的规律,理解变量之间的关系。探究一、体会概念间。(动画演示)实验内容:利用同一块木板,测量小车从不同的高度下滑的时间,然后将得到的数据填入表中:支撑物体的高度(厘米)小车下滑的时间(秒)102030405060708090100实验完成后回答以下问题:(1)这个实验过程中,有哪些量是变量?(学生自由回答)(2)在这个实验中,哪个变量随哪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variable).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le),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dependentvariale).活动2、议一议要求: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并选一名代表展示本小组的结果,时间2分钟。生活中哪些例子反映变量了之间的关系?与同伴交流。并指出哪个量是自变量?哪个量是因变量?为什么?提问:(1)这个实验过程中,有哪些量是变量?(学生自由回答)(2)在这个实验中,哪个变量随哪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支撑物的高度h和小车下滑的时间t都在变化,它们都是变量(variable).其中小车下滑的时间t随支撑物的高度h的变化而变化,支撑物的高度h是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le),小车下滑的时间t是因变量(dependentvariale).想一想:如何区分自变量和因变量?观看、思考.2、学生的回答可能是:(1)气温随着时间的变化。时间是自变量,气温是因变量。因为气温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所以气温是因变量。(2)北京08年残奥会,我国金牌总数随天数的变化而增加。天数是自变量,金牌总数是因变量。因为金牌总数随天数的变化而增加。(3)神七升空,升空高度随飞行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让学生从实验中观察小车下滑的时间与支撑物体的高度的关系,领悟变量间的关系。探究一问题1、、要求:抢答北京2008年奥运会1、金牌总数与天数两个、体会概念探究二应用新知,学会预测(2008.08.08-08.24)中国金牌总数情况:天数金牌总数/枚10223649513617722826……1751上表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为什么?活动1、要求:1、分小组讨论问题2,准备时间3分钟;2、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发言。问题2、借助上面实验中的数据完成以下几个问题:(1)支撑物体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的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的时间,随着h的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h每增加10cm,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4)估计当h=110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活动2上表反映了哪些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为什么??提问:1、支撑物体高度为70厘米时,小车下滑时间是多少?2、如果用h表示支撑物的高度,t表示小车下滑的时间,随着h的逐渐变大,t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h每增加10cm,t的变化情况相同吗?4、估计当h=110时。t的值是多少?你是怎样估计的?变量之间的关系。天数是自变量,金牌总数是因变量;金牌总数随天数的变化而变化。分组讨论。1.1.59秒.2.支撑物体高度h越大,小车下滑的时间t越小。3.h每增加10厘米,t的变化越来越小。4.1.30秒—1.34秒中的任意值均可,理由(略)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什么是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并能举出反映变量之间关系的例子探究二应用新知,学会预测要求:1、分小组讨论问题3,准备时间3分钟;2、每个小组老师任意选一名同学发言。问题3、我国从1949年到1999年的人口统计数据如下:(精确到0.01亿):时间(年)人口(亿)19495.4219596.7219698.7019799.75198911.07199912.59(1)在这个问题中,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什么?(2)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变化的?(4)你能根据此表格预测2009年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提问:1.在这个问题中,变量、自变量、因变量分别是什么?2.如果用x表示时间,y表示我国人口总数,那么随着x的变化,y的变化趋势是什么?3.从1949年起,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是怎样变化的?4.你能根据此表格预测2009年时我国人口将会是多少?阅读、思考、回答.1.时间、人口总数是变量,其中时间是自变量,人口总数是因变量。2.随着X的增加,Y也增加。3.时间每向后推移10年我国人口总数增加1.5亿左右。4.2008年时,我国人口将回达到13.8亿左右。通过独立思考和组内交流,从表格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初步体会变量之间的相依关系。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探究二应用新知,学会预测活动3、要求:1、学生独立完成问题4,准备时间3分钟;2、可以抢答,其他小组同学可以补充.问题4、研究表明,当钾肥和磷肥的施用量一定时,土豆的产量与氮肥的施用量有如下关系:氮肥适用量/(千克/公顷)土豆产量/(吨/公顷)015.183421.366725.7210132.2913534.0320239.4525943.1533643.4640440.8347130.75问题:(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问题:(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当氮肥的施用量是101千克/公顷时,土豆的产量是多少?如果不施氮肥呢?(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你认为氮肥的施用量是多少时比较适宜?说说你的理由。(4)粗略说一说氮肥的施用量对土豆产量的影响。学生可能回答:(1)氮肥的施用量和土豆的产量的关系,氮肥的施用量是自变量,土豆的产量是因变量。(2)32.29公顷,15.18公顷。(3)氮肥的施用量为336千克/公顷时比较适宜,因为此时土豆的产量最高。我还认为氮肥的施用量为259千克/公顷时比较适宜,因为此时土豆的产量与施用量为336千克/公顷时差不多,而又可以节约肥料。(4)肥料越多,产量越高。当氮肥超过一定限度时,土豆产量反而下降。)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变量之间的关系,学会从表格中获取信息,并且通过对数据的分析进行预测的能力。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积极探索问题的良好习惯,提高学生的领悟能力和思维能力。三、达标测试1、父亲告诉小明:“距离地面越远,温度越低”,并且给出了下面的表格:h012345t201482-6-10根据上表,父亲还给小明出了下面几个问题,你能和小明一起回答:(1)上表反映了哪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哪个是自变量?哪个是因变量?(2)如果用h表示距离地面的高度,用t表示温度,那么随着h的变化,t如何变化?(3)你知道距离地面5千米的高空温度是多少吗?(4)你能预测出距离地面6千米的高空温度是多少吗?(5)珠穆朗玛峰距离地面到达8千米以上,峰顶终年积雪,远望冰川悬垂,银峰高耸,一派圣洁景象。你能借助上表来说明峰顶能够终年积雪而不会融化的原因吗?教师巡视学生认真完成,并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及时纠正。1、考察学生本节课的学习情况2、让学生发现不足,及时反馈纠正四、小结反思1.举例说明你是怎样理解变量、自变量、因变量的?2.学会应用表格表示变量之间的关系。3.能从表格中获取变量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并且能根据获取的信息初步进行预测。4.谈谈你的收获与困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有什么收获?还有那些问题需要我们共同解决,请提出来。回忆、思考、讨论,小结回答。生:在生长发育阶段人的身高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大,年龄是自变量,身高是因变量。生:学会了用表格来表示变量间的关系。生:自变量、因变量是相对的。培养学生的抽象的概括能力,促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进行反思和评价,以达到知识的升华和提高。体会数学应用的广泛性,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七、布置作业1、课本第192页第2题某婴儿在6个月、1周岁、2周岁时体重分别大约是出生时的2倍、3倍、4倍,5周岁、10周岁时的体重分别大约是1周岁时的2倍、3倍。(1)上述哪两个量在变化?自变量和因变量各是什么?(2)某婴儿在出生时的体重是3.5千克,请把他在发育过程中的体重情况填入下表:年龄刚出生6个月1周岁2周岁5周岁10周岁体重/千克(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说一说儿童从出生到10周岁之间体重是怎样随年龄增长而变化的。2、利用本节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方案估计一下你18岁时的身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