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文学苏轼与北宋词(2)一、北宋词总论:词在北宋时期,大致经历了前后两个阶段前期晏殊、张先、晏几道、欧阳修承袭“花间”余绪柳永开拓了词的形势和内容后期苏轼、周邦彦将词推向繁荣和成熟二、宋词的两大流派—婉约派与豪放派据南宋俞文豹《吹剑续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讴,因问:‘我词比柳词何如?’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板,唱大江东去。’公为之绝倒。”这则故事,表明两种不同词风的对比。•(一)婉约词•是指以温庭筠,柳永,李清照,周邦彦等词人为代表的词派,他们的词在表情达意时崇尚含蓄蕴藉,修辞委婉、表情柔腻,风格绮丽。充分发挥了词“专主情致”的特点。•婉约词出现较早,从唐五代以温庭筠(“花间词”鼻祖)为代表的花间词派开始,继有宋初的欧阳修、晏殊、晏几道,与欧、晏同时的柳永,虽在词的表现方法上大有改进,但仍未脱离婉约风格。之后,又有秦观、贺铸,李清照继起。1、婉约词的主要表现内容及特点所谓婉约,就是以委婉曲折的手法来抒发含蓄微约的感情,简言之即“曲径通幽”。(1)“专主情致”,且修辞委婉、表情柔媚,含蓄蕴藉。言情是婉约词的传统题材、主要题材。婉约词以情动人,道尽人间各种悲欢离合、喜怒哀乐。※善抒写离愁别恨,歌颂爱情的真挚。“西城杨柳弄春柔。动离忧,泪难收。犹记多情,曾为系归舟。”(秦观《江城子》)离歌一曲,动人心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尽致描绘与情人阔别、流落江湖的痛苦心境。抒写了浓烈感人的游子离情。(柳永《雨霖铃》)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苏轼《江城子》抒写了对亡妻“不思量,自难忘”的一片真情;“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晏几道《鹧鸪天》)写当日的相亲相爱、别后的相思相忆,凄婉哀怨而又妩媚风流,轻柔自然。欧阳修的《踏莎行》“候馆梅残”、《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等抒情小词,虽是儿女私情、离愁别绪,却写得清丽婉媚,情深意长。“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韦庄《浣溪沙》)写爱情生活的回忆,离别相思的痛苦,洋溢着真情实感。※抒写感时伤世之情。婉约词人把家国之恨、身世之感,或打入艳情,或寓于咏物,表面看似抒写爱情,描摹物象,实际却别有寄托。“多少恨,昨夜梦魂中。还似旧时游上苑”(《望江南》)“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虞美人》)“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相见欢》)“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浪淘沙》)李煜在词中以鲜明的形象、炽烈的感情,借花月春风,抒写亡国之恨。婉约词人常运用比兴手法,或以“美人香草”喻君子贤人;以男女喻君臣,抒写家国之事,身世之感,因此抒情情致缠绵,哀婉含蓄。※词人们还常常借咏燕、咏柳、咏梅、咏杨花等,寄寓身世之感,抒难以明言之意。如陆游的《咏梅》词,以梅花自喻,意在言外,引人深思。作家们常以花草、闺房、送春、惜春为题材,表现自己的生活情趣,寄寓他们对美好事物的爱恋以及受到挫折时的悲伤情绪。“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殊《浣溪沙》),抒写了惜春伤春之情,怀恋歌姬之感,表现了作者的淡淡哀愁。此词温润秀洁,风流蕴藉,言情闲雅而不轻薄,辞语工丽而不淫艳,最为人们所赞赏。文采灿烂的《《花间集》,即一部婉约词经典言情之作。五代词人韦庄,善用各种抒情手法,成功地抒写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晏殊的《珠玉词》,抒情委婉,如明珠美玉,光艳照人。欧阳修是一位领袖儒林、肩负文统道统的中心人物,在其诗文里,只能看到他严肃的卫道面孔,然其抒情小词,却写得婉媚轻柔,情致缠绵。“情有文不能达,诗不能道者,而独于长短句中可以委婉形容之。”(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2、“以美取胜”是婉约词的另一个特点。它以音律美、语言美、形象美、意境美的追求,来展观自然美与生活美,歌颂人物的心灵美。词人把美语、美形、美意和谐地统一,创作出大量具有诗情画意的绝妙好词。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摊鸥鹭。”就是一幅优美的图画,把读者带入美的意境。、“雁字回时,月满西楼”、“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一剪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声声慢》)凡此,皆意象美妙,绚丽多彩,意境幽美。3、重音律谐婉,结构缜密,语言圆润,清新绮丽。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婉约词“语工而入律”。言情闲雅而不轻薄,辞语工丽而不淫艳,温润秀洁,风流蕴藉。因此,婉约次往往片时佳景,一语留住;万端情绪,一语吐出。一首词,可因一妙句而千古流芳。“红杏枝头春意闹”(《玉楼春》),作者宋祁因而得到“红杏尚书”的美誉;“云破月来花弄影”(《天仙子》),作者张先遂有“张三影”之称;“一川烟草,满城飞絮,梅子黄时雨”(《青玉案》),贺铸因而被称为“贺梅子”。总之,婉约词作家们把肺腑中的真情与挚意,悲愁与欢愉,通过抒情的婉约词,曲折细腻地透露出来,赢得古今无数读者的同情与共鸣。柳永的词,“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之。可见当时传播之广。(二)豪放词派“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故豪放词即指那种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和积极向上力量的风格的一种词。代表作家以苏轼、辛弃疾为主。1、豪放派的形成与发展约分为四个阶段。范仲淹写《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发豪放词之先声,可称预备阶段。苏轼大力提倡写壮词,欲与柳永、曹元宠分庭抗礼,豪放派由此进入奠基阶段。当时学苏词的人只有十之一二,学晏柳者有十之七八,但豪放词派肇始于此。南宋词论家王灼说苏轼作词“指出上天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笔者始知自振。”苏轼之后经贺铸中传,加上靖康事变的引发,豪放词派获得迅猛发展,集为大成,是为第三阶段即顶峰阶段。这一时期除却产生了豪放词领袖辛弃疾外,还有李纲,陈与义,叶梦得、朱敦儒、张元干、张孝祥、陆游、陈亮、刘过等一大批杰出词人。他们相激相慰,以爱国恢复的壮词宏声组成雄阔的阵容,统治了整个词坛。第四阶段为延续阶段,代表词人有刘克庄、黄机、戴复古、刘辰翁等。他们继承辛弃疾词风,赋词依然雄豪,但由于南宋国事衰微,恢复无望,风雅词盛,渐倾词坛。及豪放词人偏擅粗直词风等原因,豪放派的词作便或呈粗嚣、或返典雅,而悲灰之气渐趋浓郁,已成当时所有豪放词人的共同趋向。2、豪放派词作的主要特点:一是题材广阔。豪放词不仅描写花间月下、男欢女爱。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象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一轮圆月,一溪水流,季节变化,山川胜迹,农舍风光,化游放怀,报国之志,都能成为豪放词人的创作题材,均能引起心灵的震颤和勃发的情思。二是境界宏大,气势恢弘。词论家对苏轼词所作“横放杰出”“词气迈往”“书挟海上风涛之气”之评,对辛弃疾所作的“慷慨纵横”“不可一世”之评,可移向豪放派词评。与婉约词专主言情不同,豪放派词多感事之作。生活题材的扩展,使奇伟壮丽的江山景物、历史杰出人物的英雄气概、词人自己积极有为的抱负,开阔爽朗的个性品格,都在词中形成宏壮伟岸的艺术形象,自然营造出阔大的艺术境界,形成恢弘气势和豪迈格调。三是不拘格律、崇尚直率,汪洋恣意、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豪放词言志抒怀,感事述意,或活泼自然,动荡跳跃;或慷慨激昂,铿锵作响;或豪迈奔放,纵横奋厉;多直抒胸臆之作。即使表达国仇家恨,悲壮忧思,心中辗转翻腾着情调波澜,“意有所触,情有所激”便“如骨鲠在喉,不吐不快”因此豪放词多在形式上不拘格律,好直抒胸臆,情感表达汪洋恣意。三、柳永(987?-1053?)与婉约词1、简介: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故称柳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柳永能诗文,善度曲填词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开辟了倚声填词的新途径。有《乐章集》传世2、柳永对词的贡献:----柳“三变”:1)变体(词体)--发展了慢词。《乐府余论》:“(柳词)一时动听,散布四方,东坡、少游辈继起,慢词遂胜。”柳永常纵游於歌楼妓馆,与歌妓乐工交往频繁,因而认识了慢词的生命力,他因此吸收民歌养分,大量创制慢词,扩大了词的体制,成为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作家,并引起文人的重视,促使慢词创作繁荣,词作获得了广泛的社会基础,对宋词的发展起了奠基作用出现了苏轼、辛弃疾等大批优秀作家。注:慢词--慢词是宋词的主要体式之一,它与小令一起成为宋代词人最为常用的曲调样式。慢词的名称从“慢曲子”而来,指依慢曲(节奏与急曲相对)所填写的调长拍缓的词。由于曲调变长、字句增加、节奏放慢,与小令相比慢词在音乐上的变化更加繁多,悠扬动听,也就适宜表达更为曲折婉转、复杂变化的个性。2、变法(手法)—柳永之前宋词以小令为主,小令写作多用的委婉含蓄的手法,柳永认为不适应慢词的需要,因而吸收辞赋和骈文的长处,改用铺叙和白描的手法,把所写内容先点示明白,再层层铺展开来描写,既淋漓尽致,又层次分明。感情的表达用白描手法,直来直去,不曲折隐晦,使柳词具有感情强烈、一泻无余的特点。柳协慢词,极善铺叙,并在铺叙中渲染情感。3、变风(风格)--变雅为俗,雅俗并陈。俗者以口语入词,雅者则可熔铸前人诗句,雅致且有气度。柳永擅长描写青楼妓女和飘泊失意文人等下层人物的生活和心理,词中主人公基本上都是市井平民,且同情他们的遭遇。柳永使词离开了达官贵人的歌筵闺房而走向社会中下层,反映生活面更宽广。这是柳永对词传统题材的突破。他又把从生活中汲取来的通俗化、口语化的俚语俗语运用到词里表情达意生动真切,开元代散曲的先声,使柳词从内容到形式,都具有了“俗”的特点。《鹤冲天》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四、苏轼与豪放词派苏轼步入词坛之时,面对他的仍然是唐五代两个源头而来的两派词风:一是由民间词为源头的柳永的市井词,一是由文人词发展而来的晏欧词,都可以划入婉约的范畴,他们都以花间樽前为背景,都以表现男欢女爱、离情别绪为第一主题,并都具有阴柔婉约之美。苏轼词的出现,将使这两种词风由以异为主而变为以同为主。在苏轼关西大汉的顿足高歌里,在铜琶铁板的伴奏下,晏欧派与柳永派将不得不结为有矛盾的同盟,共同结为婉约阵营,而成为新一派崛起力量—豪放派的对立面。1、苏轼豪放词创作实践过程:苏轼最早的词作,应为熙宁五年(1072)所作《浪淘沙》,词句尚为“绮陌香尘”、“槛内群芳”之类,可说是尚在学步欧晏。翌年所作的《行香子.过七里滩》,已堪与苏轼之诗名匹配,尤其是上下片之结句“过沙溪急,霜溪冷,月溪明”,“但远山长,云山乱,晓山青”,均令人有目不暇给之感。已可混入欧晏词集了。但仍未见苏轼之人格、性格、词格。后年所作的《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堂庑渐大、登临渐高,使用了大字眼、大角度,使用了议论的句式。已可见苏轼豪放洒脱词风的苗头。真正实现豪放词风创制的,是苏轼随后的知密州时期。其原因有三:首先是经过杭州时期词的创作,为其成熟的艺术作了准备;其次,是地理环境的改变,由小山小水、柔情妩媚的江南秀山丽水一变而为北方胶东那广袤的平野,从而提供了词人那“野性”骏马奔驰的空间;第三点,便是苏轼的性格、人格、文格使他必然地摆脱传统的羁绊,把他笔下的词作塑造成自我形象的写照,而不甘心于混同于他人。这就从根本上决定豪放词的出现。这一转变,在《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表现典型:孤馆灯青,野店鸡号,旅枕梦残。渐月华收练,晨霜耿耿,云山摛(SHi平声,铺散)锦,朝露溥(PU,第三声,广大)溥。世路无穷,劳生有限,似此区区长鲜欢。微吟罢,凭征鞍无语,往事千端。当时共客长安,似二陆初来俱少年。有笔头千字,胸中万卷,致君尧舜,此事何难。用舍由时,行藏在我,袖手何妨闲处看。身长健,但优游卒岁,且斗樽前。此词特点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