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栽培》教案(1-2节)课程名称小麦栽培章节第一章绪论第一节作物栽培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第二节作物的起源与分类第三节作物产量章节分析重点1、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的三种产量及其相互关系。难点1、作物生产潜力和光能利用率的估计方法。关键点1、作物产量形成及其影响因素。2、挖掘作物生产潜力的途径。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作物栽培学的概念和任务。2、使学生了解提高作物生产潜力的途径。3、使学生掌握作物产量形成及其影响因素。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一章绪论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及理论基础1.1作物栽培学的概念和任务1.2作物栽培学的理论基础1.3作物栽培的特点2作物的起源与分类2.1世界最早种植的作物2.2作物的驯化和引种2.3我国作物的来源2.4作物的概念及分类2.5作物多样性及其保护3作物产量3.1作物产量及收获系数3.2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3.3作物产量形成及其影响因素3.4作物的生产潜力教学设想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穿插进行课堂讨论。教学进程1、点名。3分钟2、简要回顾上两节所学内容,并提问。2分钟3、讲授这两节课的内容。90分钟4、穿插组织学生讨论。5分钟后记讨论:作物与人类的关系。《小麦栽培》教案(3-4节)课程名称小麦栽培章节第二章小麦第一节概述章节分析重点1、我国小麦种植区划。2、我国小麦生产发展概况。难点1、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2、世界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关键点1、河南省小麦生产概况。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激发学习兴趣。2、使学生了解世界小麦生产概况。3、使学生掌握我国小麦生产发展概况,为以后研究方向打好基础。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二章小麦1概述1.1小麦生产在国民经济中的意义1.1.1小麦是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1.1.2小麦的营养价值较高1.1.3小麦全身皆宝1.1.4小麦生产是整个农业生产的基础1.2世界小麦生产概况1.2.1世界小麦基本生产形势:1.2.2世界小麦高产的主要原因:1.3中国小麦生产概况及种植区划1.3.1我国小麦栽培历史悠久1.3.2我国小麦种植区划1.3.3我国小麦生产发展概况1.4河南省小麦生产概况与生态类型区的划分1.4.1河南小麦栽培简史1.4.2河南省小麦生态类型区的划分1.4.2.1豫东北低洼盐碱生态类型麦区1.4.2.2豫东北风沙干旱生态类型麦区1.4.2.3沿河平原灌溉生态类型麦区1.4.2.4沿河灌溉稻茬生态类型麦区1.4.2.5东部平原潮土生态类型麦区1.4.2.6豫中南、西南砂姜黑土生态类型麦区1.4.2.7豫南多湿稻茬生态类型麦区1.4.2.8西部丘陵旱作生态类型麦区1.4.2.9豫西南岗坡丘陵生态类型麦区1.4.2.10西部山地生态类型麦区1.4.3河南省小麦生产概况教学设想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穿插进行课堂讨论。教学进程1、点名。3分钟2、简要回顾上两节所学内容,并提问。2分钟3、讲授这两节课的内容。90分钟4、穿插组织学生讨论。5分钟后记讨论:简述我国小麦的区划;根据各区的生态特点应种植何种类型的专用小麦。《小麦栽培》教案(5-6节)课程名称小麦栽培章节第二章小麦第二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1-2.5)章节分析重点1、小麦的生育期和生育时期。2、小麦的阶段发育。难点1、种子构成与萌发出苗。关键点1、小麦的生育时期。2、影响种子出苗与萌发的因素。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小麦的种子构成与萌发出苗。2、使学生了解小麦根茎的生长规律。3、使学生掌握小麦一生的几个生育时期和阶段发育理论的应用。教学内容板书设计2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1小麦的起源与分类2.2小麦的一生2.2.1生育期和生育时期2.2.2生育阶段及器官形成2.3小麦的阶段发育2.3.1春化阶段(感温阶段)2.3.2光照阶段(感光阶段)2.3.2.1反应敏感型品种2.3.2.2反应中等型品种2.3.2.3反应迟钝型品种2.3.3阶段发育与植株器官形成2.3.3.1春化阶段与器官形成2.3.3.2光照阶段与器官形成2.3.4阶段发育理论的应用2.3.4.1阶段发育理论是品种的基本特性之一2.3.4.2阶段发育理论是引种的重要依据2.3.4.3阶段发育理论是确定合理栽培技术的重要依据之一2.4种子构造与萌发出苗2.4.1种子的形态与构造2.4.1.1种子的形态特征2.4.1.2种子的构造2.4.2种子的萌发与出苗2.4.2.1萌发2.4.2.2出苗2.4.3影响种子萌发与出苗的因素2.4.3.1内因2.4.3.2外界环境条件2.5根、茎、叶的生长2.5.1根的生长2.5.1.1根系的形成与分布2.5.1.2根系的内部构造2.5.1.3根系的功能2.5.1.4影响根系生长的因素2.5.2茎的生长2.5.2.1茎的形成2.5.2.2茎的结构与功能2.5.2.3茎秆性状与倒伏2.5.2.4影响茎秆生长的因素与培育壮秆的途径教学设想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穿插进行课堂讨论。教学进程1、点名。3分钟2、简要回顾上两节所学内容,并提问。2分钟3、讲授这两节课的内容。90分钟4、穿插组织学生讨论。5分钟后记抽查课堂笔记。《小麦栽培》教案(7-8节)课程名称小麦栽培章节第二章小麦第二节小麦栽培的生物学基础(2.5-2.8)章节分析重点1、叶蘖同伸规律及应用。2、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3、子粒灌浆过程。4、子粒成熟过程。难点1、穗的分化形成过程。2、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规律。关键点1、影响穗分化的因素及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2、影响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因素及提高粒重的途径。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小麦叶、分蘖和穗分化的进程和影响因素。2、使学生掌握小麦分蘖成穗规律。3、使学生熟悉小麦子粒灌浆过程和灌浆成熟规律。4、使学生掌握影响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因素及提高粒重的途径。教学内容板书设计2.5.3叶的生长2.5.3.1叶的形态结构2.5.3.2叶的分化发生2.5.3.3叶的功能及功能分组2.5.4.4影响叶片生长的因素2.6分蘖规律与成穗2.6.1分蘖的作用2.6.1.1分蘖穗是构成产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6.1.2分蘖是看苗管理的重要指标2.6.1.3群体的自动调节过程通过分蘖进行2.6.1.4分蘖有再生作用2.6.2分蘖的发生2.6.2.1分蘖节2.6.2.2分蘖的发生顺序2.6.2.3叶蘖同伸规律及应用2.6.3分蘖消长与成穗规律2.6.3.1分蘖消长规律2.6.3.2分蘖成穗的一般情况2.6.4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及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2.6.4.1影响分蘖力的因素2.6.4.2影响分蘖成穗的因素2.6.4.3提高分蘖成穗率的途径2.7穗的构造与穗分化2.7.1麦穗的形态与构造2.7.2穗的分化与形成2.7.2.1穗的分化形成过程2.7.2.2穗分化进程的差异2.7.3小穗与小花的退化现象2.7.3.1小穗与小花的分化顺序2.7.3.2小穗与小花退化的时间2.7.3.3小穗与小花退化的位置2.7.3.4小花退化的原因2.7.4影响穗分化的因素及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2.7.4.1影响穗分化的因素2.7.4.2促进穗大粒多的途径2.8子粒形成与灌浆2.8.1抽穗、开花与受精2.8.1.1抽穗2.8.1.2开花2.8.1.3授粉与受精2.8.1.4开花和授粉受精与外界环境条件间的关系2.8.2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规律2.8.2.1子粒形成过程2.8.2.2子粒灌浆过程2.8.2.3子粒成熟过程2.8.2.4河南省小麦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特点2.8.3熟相与粒重2.8.3.1正常落黄型2.8.3.2早衰型2.8.3.3贪青型2.8.4影响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因素及提高粒重的途径2.8.4.1影响子粒形成与灌浆成熟的因素2.8.4.2提高粒重的途径教学设想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穿插进行课堂讨论。教学进程1、点名。3分钟2、简要回顾上两节所学内容,并提问。2分钟3、讲授这两节课的内容。90分钟4、穿插组织学生讨论。5分钟后记讨论:1、叙述小麦小穗、小花退化的规律及退化原因。2、生产中如何根据生产条件调节穗、粒重的矛盾获得高产。《小麦栽培》教案(9-10节)课程名称小麦栽培章节第二章小麦第三节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与子粒品质章节分析重点1、源库理论及其应用。2、群体自动调节作用的机理。3、影响子粒品质的因素。难点1、合理群体结构及其建立途径。关键点1、子粒品质的概念。2、子粒品质及其影响因素。教学目的1、使学生了解小麦子粒品质的指标。2、使学生了解群体自动调节作用的机理。3、使学生掌握群体自动调节作用的机理。4、4、使学生能掌握源库理论并能灵活利用。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三节小麦产量形成的生理基础与子粒品质3.1个体与群体的关系及群体结构调节3.1.1个体与群体的概念3.1.2群体结构的内容及指标3.1.2.1群体组成3.1.2.2群体大小3.1.2.3群体长相3.1.2.4群体分布3.1.2.5群体的叶层配置与消光系数3.1.3个体与群体的相互关系及利用3.1.3.1.个体发育影响群体发展3.1.3.2.群体发展影响个体发育3.1.3.3.合理密植有利于个体与群体协调发展3.1.4群体的自动调节3.1.4.1群体自动调节作用的概念3.1.4.2群体自动调节作用的机理3.1.5合理群体结构及其建立途径3.1.5.1以主茎穗为主3.1.5.2以分蘖穗为主3.1.5.3主茎穗与分蘖穗并重3.2源库理论及其应用3.2.1源、库、流的概念3.2.2源、库、流的意义3.2.2.1源与作物产量3.2.2.2库与作物产量3.2.2.3流与作物产量3.2.3源、库、流的相互关系3.2.3.1源是库的基础3.2.3.2源、库的相对性3.2.3.3源、库对流的制约3.2.3.4库、流对源的反馈3.2.3.5源、库、流的协调一致3.2.4源、库、流理论的应用3.3子粒品质及其影响因素3.3.1子粒品质性状3.3.1.1子粒品质的概念3.3.1.2子粒品质指标的意义3.3.1.3我国优质专用小麦品质的国家标准3.3.2影响子粒品质的因素教学设想课时安排2学时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以板书为主,辅以多媒体课件教学。穿插进行课堂讨论。教学进程1、点名。3分钟2、简要回顾上两节所学内容,并提问。2分钟3、讲授这两节课的内容。90分钟4、穿插组织学生讨论。5分钟后记检查课堂笔记。《小麦栽培》教案(11-12节)课程名称小麦栽培章节第二章小麦第四节小麦生产的基本条件章节分析重点1、小麦对营养元素的要求。2、麦田施肥技术。3、小麦对水分的要求。4、麦田灌排水技术。5、小麦良种的选用原则。难点1、麦田土壤耕作技术。2、麦田灌水技术。3良种选用原则。关键点1、小麦吸收氮、磷、钾的阶段性变化。2、小麦需水规律。3根据不同因素恰当选用良种。教学目的1、使学生明确小麦对土壤、营养元素、水分的要求。2、使学生掌握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对水肥的需求量变化。3、使学生能够运用正确的水肥调控技术使小麦获得高产。4、使学生了解河南小麦发展现状。5、学生掌握小麦良种选育的原则。教学内容板书设计第四节小麦生产的基本条件1小麦对土壤的要求与土壤耕作技术1.1小麦对土壤的要求1.1.1土层深厚,结构良好1.1.2土壤养分含量丰富1.1.3土壤酸碱度和含盐量适中1.1.4土壤环境条件好1.2麦田土壤耕作技术1.2.1合理轮作倒茬,用地养地相结合1.2.2麦田整地技术2小麦对营养元素的要求与合理施肥技术2.1小麦对营养元素的要求2.1.1小麦的必要营养元素及其生理作用2.1.2小麦需肥规律2.1.2.1小麦需肥量及吸收氮、磷、钾的比例2.1.2.2小麦吸收氮、磷、钾的阶段性变化2.2麦田施肥技术2.2.1施肥原则2.2.1.1施肥量的确定原则2.2.1.2有机、无机相结合的原则2.2.1.3以底肥为主、追肥为辅的原则2.2.2施肥技术(施肥时期和方法)2.2.2.1底肥2.2.2.2种肥2.2.2.3追肥3小麦对水分的要求与麦田灌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