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管理技术方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界首市2012—2013年小麦高产创建活动技术实施方案为了扎实开展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巩固界首小麦超千斤市成果,根据农业部《关于在全国开展粮食、油料高产创建活动的通知》精神和省、市有关文件要求,结合界首市具体情况,特制定《界首市小麦高产创建技术方案》。一、指导思想: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突出依靠科技、主攻单产,通过提高产量、提升效益、树立典型,充分展示小麦高产创建的技术,发挥典型带动和技术辐射作用,提高我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推进全市小麦产业的发展。二、目标任务(一)产量指标:示范区小麦亩产600公斤;百亩核心示范片产量指标650公斤/亩;十亩高产攻关田产量指标700公斤/亩。(二)效益指标:示范区较非示范区小麦亩增产60公斤以上,较上年增产5%以上,辐射带动全市小麦均衡增产5%以上。(三)关键技术推广应用指标:1、小麦良种良法配套技术100%。2、深耕、深松、镇压技术应用100%3、小麦科学播种技术应用100%。4、化学调控技术应用100%5、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应用100%。6、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及专业化统防统治100%。7、小麦适期机械收获100%。(四)专业化服务组织及服务能力、服务面积:每个高产创建示范片都要成立一个农业专业合作社、一个专业化农机服务队和一个专业化的植保专业服务队,为示范区农户提供产前、产中、产后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物质支持,服务面积覆盖全示范区。三、实施技术内容及进度安排(一)实施地点及面积界首市万亩示范区建立在沙河南的砖集镇1.2万亩、田营镇1.05万亩和沙河以北的光武镇刘桥1.3万亩、光武镇大卢1.1万亩等。全市总合计建立高产创建示范片10.25万亩。界首市小麦高产创建示范片基本情况乡镇示范片面积(万亩)行政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备注砖集姜洼1.2刘玉建、吕森、肖殿中谢兰光、李春林光武大卢1.3李磊、尹其岗、苑光辉王留柱、孙刘义田营姜楼1.05刘博、吕森、李军冀向阳、李振民光武刘桥1.1王建、尹其岗、李奎姜兴顺、于中仁芦村程楼1.1刘博、尹其岗、刘伟周林、申云峰陶庙陈平营1.1刘博、吕森、李建华李华、李永胜陶庙赵庄1.05刘博、吕森、汪向阳王慧、刘奇泉阳张楼1.25王建、马兴贵、秦玉超柳听海、张金榜泉阳王烈桥1.1王建、马兴贵、刘正太孙兰香、张洪奇(二)主推技术1、良种良法配套技术。优良品种具有较好的优良特征特性、丰产性、适应性和抗逆性,只有良种良法配套才能充分发挥其品种增产潜力。在品种布局上,扩大冬性、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品种可选用淮麦22、周麦22、新麦26、济麦22、洛麦23等,同时根据品种特征特性编制综合配套栽培技术。2、提高整地质量技术。推广机械先耕(或深松)后旋,旋后镇压,加深耕层(逐年加深),一般要在20cm以上(深松30cm以上),做到上无坷垃,下无卧垡,达到精耕细耙,提高土壤蓄水保肥能力,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吸收养分和支持地上营养生长的功能,减少倒伏。3、科学播种技术。①、适期播种,培育壮苗。“早播旺,晚播弱,适时播种麦苗壮”。播期10月8日至10月20日。②、半精量播种,达到合适群体。推广半精量播种,一般冬前茎蘖群体是后期成穗数的1.5倍为宜,最多不要越过2倍,严格控制播量,降低基本苗数。一般冬性、半冬性品种适期适宜播量为8-12公斤/亩,每迟播一天,增加播量0.25公斤/亩。③、机械播种,做到足墒下种。使用单排耧腿机械条播,播深3-4㎝为宜,播后进行适当镇压;干旱时要造墒播种,确保一播全苗。3、科学施肥技术。在肥料的施用上坚持增施有机肥,N、P、K、微肥配方施用的原则。氮肥适当后移,拔节期追肥,后期叶面喷肥。根据土壤养分结果,示范区小麦施肥方案为:①基肥:施优质土杂肥5000公斤/亩以上,施用商用有机肥50-100kg/亩、三元复合肥(N~P2O5~K2O=25~10~10或=25~12~8)50~70公斤/亩,即亩施纯N12~13公斤,P2O57~8公斤;K2O9~11公斤,硫酸锌1公斤(隔年施用),推广应用商用有机肥、腐殖酸生态肥和有机无机复合肥。②追肥:3月中、下旬适墒普遍追施拔节肥,追尿素7~15公斤/亩。氮肥提倡深施,杜绝撒施。中后期叶面喷施稼福乐、或美洲星、或庄福星等活性生态肥2~4次。提高抗性,防治早衰,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4、化学调控技术。冬前亩茎蘖大于90万、单株超7片叶、或株高大于30㎝的田块,可进行适当化控,可亩用10%的多效唑·甲哌鎓10g,加水30㎏喷雾,控旺转壮,使小麦安全越冬;返青期-起身期,旺苗田块可亩用10%的多效唑·甲哌鎓30g加水45㎏喷雾控旺转壮,确保稳健生长。5、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前期进行土壤药剂处理和种子包衣(或拌种);小麦三叶期化学除草,可亩用使它隆30ml加6.9%的驃马乳油40ml,加水30㎏田间喷雾除草;在起身期亩用井岗霉素8~10克,或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50-60克,兑水50~60千克,喷施麦苗基部防治小麦纹枯病,7天后再喷一次。后期推广“一喷三防”技术,即在小麦后期使用“杀虫剂、杀菌剂和植物生长调节剂(微肥、抗旱剂等)”的混合液,一次喷施可达到防病治虫、防止干热风、防早衰、增加粒数和粒重的目的。在小麦扬花初期亩用高浓度多菌灵(75%)可湿性粉剂100克、80%敌敌畏乳油50ml、磷酸二氢钾100g、尿素0.5公斤对水50公斤喷雾。在灌浆期亩用1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g、10%吡虫啉50ml、磷酸二氢钾100g或活性叶面肥对水50公斤喷雾。6、自然灾害防御技术。重点是冬春冻害和干旱、后期倒伏和西南干旱风的防御。采用灌冬水、熏烟等防御冻害;前期对旺苗镇压,中期化学调控防倒伏;中后期喷施稼福乐、美洲星等活性叶面肥防御后期早衰和西南干热风等,提高千粒重。7、小麦适期机械收获。小麦联合收割机收获适宜时期为完熟初期,此时植株枯死、变脆,籽粒变硬,并呈现品种固有特征,籽粒含水量小于20%。小麦过早收获时,因麦秆青湿、籽粒含水量高,影响机器收获进度,易损坏收割机械,且脱粒不净、易烂粒,秸秆易夹带籽粒,增加田间损失率;过晚收获则因折穗、掉穗、落粒等原因造成粮食损失。(三)、进度安排1、9月:开展技术培训,做好种子、肥料、农药及机械准备工作。2、10月:整地、播种,开展查苗补缺工作。3、11月:化学除草与防治纹枯病。4、12月:促弱、控旺转壮,使小麦安全越冬。5、1—2月:根据苗情,及时提出年后春季田管技术方案。6、3月-4月初:追施拔节肥;化学调控,控旺防倒。7、4月中旬—5月中旬,开展“一喷三防”活动。8、5月底—6月初,夏收、夏种准备,确保颗粒归仓。四、保障措施1、成立技术专家组,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由市农业委员会牵头,成立小麦高产创建活动办公室,农委副主任马兴贵任办公室主任,从有关单位抽出精兵强将,具体负责组织协调;同时成立专家技术组,建立健全专家会商制度,定期对小麦生长情况进行会诊,研究具体管理方案。实行农业技术人员包点制,每个示范区确定两名技术人员,开展全程技术指导和服务。专家技术指导组组成人员表姓名单位职务职称专家组王树剑市农技推广中心主任组长谢兰光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高级农艺师副组长姜西市气象局局长工程师成员朱淼市水务局副局长成员刘民市农业试验站站长农艺师成员冀向阳市农技推广中心植保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成员姜兴顺市农技推广中心土肥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成员王峰市农技推广中心经作站站长高级农艺师成员李华市农技推广中心粮油站站长农艺师成员谢兰亭市农机局业务股长工程师成员2、加大技术培训力度,推广综合配套增产技术。按照技术培训计划,组织六个以高、中级农业科技人员为骨干的技术培训团,深入乡、村广泛开展技术培训,继续完善“三级技术培训”的方式,即市培训到技术骨干,乡培训到村,村培训到户。基本上实现村村办班,户户受训,人人受益,使广大农民科技素质进一步提高。同时,市农委组织20名农技特派员,包点到重点攻关片、村,开展全程技术服务。3、加强典型示范,推动全面攻关活动开展。在小麦高产创建工作中,坚持领导同志“抓三田”的做法,充分发挥典型带动和技术辐射效应,推动大面积生产和技术措施的实施。市、乡、村主要负责同志和分管同志,分别抓万亩示范方,千亩示范田和百亩指挥田。市委书记、人大主任刘玉健,市委副书记、市长李磊,市委常委、副市长刘博,市委常委、组织部长王建,分别抓陶庙、田营、光武、砖集、泉阳等万亩片。4、强化“三情”监测,提高小麦田管水平。把小麦“三情”监测工作纳入正常化和规范化轨道,做到了“五定”,即定人、定点、定时、定期会商、定责任,确定专人按时上报和发布信息,为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和田管技术措施的落实提供了可靠依据。尤其是在小麦播种和田间管理工作中,根据“三情”监测和大田调查情况,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着重抓好四个环节的工作。一是冬春浇灌;二是中耕和化学除草;三是追施拔节肥;四是一喷三防。通过各项技术措施的落实,确保小麦健壮生长,高产优质。5、加强督导,建立奖励机制。从秋种工作准备开始,市委考核局配合农委,对深耕深松质量、播种质量、播种进度、苗情管理、化学除草、旺苗逆转情况、病虫害综合防治以及七统一的落实情况进行考评,开展阶段考核,分段奖励,奖先罚后。并将高产创建活动列为政府年度考核内容。主办: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BRCopyRight©安徽省农技推广总站地址:安徽省合肥市美菱大道421号邮编:230001联系电话:0551-2616804Email:ahsnjtgzz@sina.com您是第位访问者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