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课堂睡觉集聚现象调查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分析---课堂睡觉集聚现象现象的发现来到浙大一年多了,不断地接触可种各样的老师,幽默的,严谨的,呆板的,无聊的等等。其实,大学课堂上最“亮眼的”现象是:睡觉。众所周知,大学是学习知识的殿堂,上课的时候时间更为宝贵,可是总有一些学生在睡觉,不仅仅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也是对老师的一种不尊重。于是,便细心的观察了一下课堂上睡觉的现象,在不断地观察中发现,其实在一些睡觉的学生中很多是有集聚现象的,就是,睡觉的学生是一小片一小片的。所以,我便称这种现象为“课堂睡觉集聚现象”。也许,这个学生在睡觉与不睡之间徘徊的时候,看到旁边的学生在睡觉时,自己就不自觉地偏向于睡觉这个选项了!其实,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的心理变化过程,是可以由社会心理学的一些理论解释的。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我们便可以利用社会心理学的知识给出合理化建议,这样就能提高浙江大学学生的上课效率了。数据采集在发现了这个现象之后,便开始调查数据,以证实这个现象的正确性。于是,我便开始在课堂上随机抽取时间段观察课堂上睡觉的学生的分布。我们先引出一个相对范围,称之为作用范围。即,如果选定一个人作为参考,在其作用范围之内的学生也出现睡觉的现象的话,我们便认为这个学生有一个受影响因数的可能性是受影响而睡觉的,我们称这一现象便为睡觉集聚现象。作用范围:以参考点为圆心半径为1米的圆。影响因数:0.5粗略的统计结果如下:集聚率=(集聚区域数/总睡觉区域数)*0.5平均集聚率=0.272上述数据发现在睡觉的学生中,有27.2%的学生可以认为是受影响的。共几处睡觉集聚现象有几处影响因数集聚率520.50.2520.50.2420.50.25320.50.333333333430.50.375730.50.214285714630.50.25310.50.166666667210.50.25430.50.375320.50.333333333850.50.3125实验验证由于这个现象没有其他科学依据,上述统计方式,以及计算方法也很粗略,所以实验验证这一板块,就有笔者本人作为实验对象。实验方式:对比试验。实验内容:使自己成为参考对象,第一种,我故意装作睡觉的样子趴在桌子上,观察在我的作用范围有没有出现集聚现象。第二种不睡觉,观察以我为参考的作用范围出现睡觉的现象。实验数据如下:不睡觉时:试验次数:100次,作用范围出现睡觉现象5次。睡觉时:试验次数50次,作用范围出现睡觉现象4次。即身边出现睡觉的比率从5%提高到8%。提高了1.6倍!所有我们有理由相信,当你处于另外一个人的作用范围时,如果那个人在睡觉的话,你会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影响。理论分析1,社会影响①社会规范。谢里夫的光点视觉感知实验发现,在一定的背景下,社会规范会自觉的形成,所有在这个背景下的人会无意识的趋向于一个共同的标准。任务的不确定性,提升了社会规范聚合的程度,即在不确定的环境下他人的认知判断会对你有启发价值。谢里夫的实验主要就是告诉我们,我们的态度会受到在场他人的影响。即,当一个同学在选择睡觉还是不睡的时候,一方面是因为自己确实瞌睡不瞌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觉得老师讲的有没有听的价值。所以,当他发现旁边有一个睡觉的同学的话,他会以为,这个睡觉的人已经做出来判断,即这个老师讲的东西没有任何听的价值,于是,对这个人的态度认知便产生了改变,他们的潜意识会达成一种社会规范----个体态度的集合,这个老师讲的东西毫无价值。所以,会导致影响旁边同学也睡觉。②从众。SolomonAsch完成了一项比较线段的实验,我们发现社会影响的两个来源,一是信息影响,二是规范影响。例如,当这个学生对老师讲的是否非常重要这个信息把握的并不是非常确定的话,那么他的信息来源就会增加另外一个途径,从旁边同学的认知中接受启发,所以如果旁边的同学在睡觉的话,那么他的信息整合之后会告诉自己,老师讲的不好,没有听的必要,所以错误的信息会导致错误的判断以及错误的行为。2,社会认知与态度①归因与归因偏差。Heider认为,我们具有基本的归因需求,因为我们需要为自己身边发生的事情找一个合理的解释,我们会潜意识里做出这种归因使自己的外部世界以变得清晰,可界定。但是,实际情况是,当人们在做出归因判断时,不会像凯莉的模型那样复杂,我们更像是通过直觉和本能去判断一样,所以往往会导致归因偏差。在我们这个现象研究中,主要的归因偏差类型是行动者---观察者偏差。Storms的实验认为行动者注意力是情景归因而观察者的注意力集中在内部、特质归因。但是,在本项调查中,笔者认为并不是这样。首先是行动者,即被刺调查的主动睡觉者,他们睡觉也许并不是因为环境原因,不是因为老师讲的不好,也不是因为知识点并不重要,或许只是因为,他自己懒得学习,或自己已经全部掌握了。但是观察者即本次实验的受影响者却不会这么认为,因为这个和Storms的实验不一样的地方在于,我们的对象都有一个特定的共同的相似的浙江大学学上的一个身份。所以,观察者会认为,我们的内部、特质归因应该一样,即我没有不想学习所以推断这个睡觉的学生也不是因为不想学习而睡觉的,所以会不自觉地归因于外部环境,归因与老师。②认知失调。也许你的原先态度是认为在课堂上睡觉是一种不好的事情,当你的行为与态度不符时,你是否会因为态度而改变行为,还是会发生认知失调现象。根据Festinger&Carlsmith的观点认为,影响失调的三个因素是:正当理由、选择和投入。第一个就是指给自己的违反态度的行为找的一个可以说服自己的理由。如果,你发现自己旁边的人就开始睡觉的时候,这就是你说服自己的最好的理由了。根据,你与他的特定的相似身份关系,你会进行不断地比较,都是浙大的学生,为什么他都可以睡,我不能,既然他什么都不怕,那我又怕什么?于是,你就为自己找了一个很好的理由。3,责任分散不管如何,在课堂上睡觉就是一种课堂违纪行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根据拉塔内和达利的责任分散理论,就像旁观者冷漠效应和中国式过马路一样,人们在单独违纪的时候,没有人可以分担责任,没有人可以传递责任。根据中国古代观点,法不责众,即多人共同的违纪行为会让你觉得没有那么愧疚,会让你觉的不需要承担什么责任。所以,当你发现旁边有睡觉同学的时候,你也会去跟从这一行为,因为你不会觉得愧疚了。解决方法①增加责任的重要性。老师可以在上课的时候首先说明,自己不喜欢学生在自己的课堂上睡觉,让那些以责任分散为由睡觉的学生找不到理由。②说明这堂课的重要性。老师在上课之前可以先说明一下这节课有多么重要,重要点在什么地方,会不会是考试内容,在以后的生活中是不是广泛应用。这样,就可以使那些以错误的方式判断出老师讲的没什么作用的学生避免睡觉。③及时避免睡觉的集聚现象发生。当有一个人睡觉的时候,他对旁边同学产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果不及时制止的话,一定会影响其他学生。所以,当老师发现有一个学生在睡觉的时候可以善意的提醒一下,因为,你提醒的不只是一个睡觉的学生而是避免了睡觉集聚现象的发生。④当然,老师要使自己的课堂变得幽默才是根本。其实,不管是通识课还是基础课还是专业课,一个共同的现象是,如果这个课堂上经常有笑声的话,那么这堂课上一定几乎没有学生睡觉。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