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少数民族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研究开题报告课题单位:湘西自治州民族中学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老师:我校申报的“少数民族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研究”课题,经省教育学会领导小组批准,列为湖南省教育学会“十一五”立项课题。现根据省教育学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要求,特提出本课题的研究方案和实施计划,准备正式开展研究工作,请各位领导和专家评议指导。一、课题概念的界定:本课题中的“少数民族中学生”,是指湖南湘西苗族、土家族自治州七县一市的中学生。这里是少数民族聚居地,中学生接受着少数民族的语言、习俗等地域文化,在性格、心理等方面有特性;同时这里地理位置偏僻,经济落后,是一片贫瘠的土地,中学生在接受教育、信息交流、开拓视野等方面较城市学生存在较大差异。这是本课题研究对象的两个最大特点。“语文阅读能力”是指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的要求,培养学生自主性阅读、个性阅读、探究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的阅读潜力得以开发,为学生一生的阅读活动打下充满活力的基础。“有效教学”是针对现状提出的概念。当前本地区的阅读教学往往忽略了阅读的本质,分析教学,肢解教学,表演教学,而忽视了学生的主体体验与感受。作为阅读主体的学生,其阅读情况又是令人吃惊的,绝大多数学生除了课堂上跟着老师分析课文的思路进行简单的阅读之外,课后的阅读很少,就是阅读了,也是随意性较大,或者因为任务,或者用来消遣,或者凭兴趣翻翻,达不到既定的阅读目标,在这一现状下提出“有效教学”,是对教师的目标要求。本课题的提出,希望本课题所有成员以州民族中学为实验点,进行有效教学研究,努力开发本地区学生阅读兴趣与潜能,提升其阅读能力,使之在阅读能力方面与城市学生差距缩小甚至没有差距。2二、问题的提出随着人类步入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在新的世纪里,教育面临着严峻挑战。作为基础教育中极为重要的语文学科,该如何承担自身的责任,寻找并实现自身的价值,走出一条更为理想的语文之路,是值得每一位语文教师求索的重大课题。为了让语文教育更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教育改革者们在努力寻找着突破口。“以阅读教学为龙头带动整个语文教育是一个标本兼治的通途”(曾祥芹:《新概念阅读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1-2期),因为“阅读是未来教育的一块基石。阅读是语文之根,阅读是学习之母,阅读是教育之本,阅读能力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能力。学会阅读,才能生存,才能发展”。(甘其勋:《为“阅读”正名》《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01年1-2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在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我们积极探索少数民族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有效教学,寻求一条由应试向素质转变的可操作性强的语文施教之路。1、目前少数民族中学生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就中学语文阅读教育而言,语文学科多年来教改的艰辛与成就是无可抹杀的,但用发展的眼光看,本地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都存在较大的问题:一、教师的教学中,以讲读代替学生自主阅读,阅读主体归位的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同时,对不同类型的文章,却用统一的教学模式,没有分门别类的教学策略。本民族地区语文阅读教学仍沿用“以讲代读”的传统模式,即以教师讲析文本替代学生阅读文本,使文本阅读主体归位问题一直未得到解决。语文课堂的肢解性讲析使文章丧失整体美感,使语文丧失活力与魅力。课堂教学不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热情和积极性,课外教学没有对学生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使语文学科在各科评价中地位普遍偏低,人气不足。二、学生的学习中,以听讲代替自己阅读,各种文体的阅读方法不够科学,不够细化,没有针对性的阅读策略,因此阅读效率不高。从学习结果看,学生经十几年的语文学习,花费了相当多的学时,但语文阅读能力的低下仍甚为明显,从对2006届、2007届学生调查研究显示看,存在着严重的问题,如阅读量少、阅读所占时间的比重少、阅读兴趣品位不高、阅读兴趣感性化、书刊消费偏低,阅读能力低下,不会读书,不爱读书,没有良好的阅读习惯,没有终身与书为伴的意识,远远不能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阅读引发思考和拓展视野,缺乏阅读则必然影响视野的广度和思维的深度,并具体表现为狭窄的知识面,低能的文字理解力,浅薄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2、国内外研究现状:3教育观念的转变,教育理论的变革,必将带动教育教学模式的创新。我们课题组的全体成员在学习新课程理念的同时,还注意学习、借鉴国内兄弟学校课堂改革的成功经验,借他山之石,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攻阅读教学改革之玉。在国外,许多国家非常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活动,重视阅读与个人及社会生活的关系,广泛地提出多种阅读目的。这是一个总的改变。提倡学生“在阅读中发现乐趣”,要求学生“认识到阅读是个人生活的必需”,训练学生把握“获取信息的阅读、理解性阅读、欣赏和娱乐性阅读”等多种阅读目的和阅读类型。还特别重视学生个人在阅读中的反应和评价;提倡为适应多种阅读目的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注重阅读智力的培养和训练;养成学生独立阅读、终生阅读的习惯。这些国家近二十年主要的成果是图式理论和相互模式,最近又提出“出声思考法”,在阅读教学与理论研究的道路上走得更远。国内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学生是学习主体”的思想得到普遍认可,当前,加强阅读教学课堂结构的研究,构建科学高效的阅读教学模式,已成为阅读教学领域内的热点问题,引起越来越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的关注。我们先后学习研究了江苏洋思中学“先放后辅,先学后导”的教学模式、南京溧水县东庐中学“教学合一”的创新之路,以及上海建平中学张广录老师数字化语文学习方式等一系列先进的教学经验。尽管一批教育理论工作者和有志于改革的教师从不同的角度对“阅读教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探讨,也已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具体到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语文阅读教学,受现实经济等条件的限制,这些研究和探讨并不能很好地有效地实施,我们急需找到适合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语文阅读有效教学的原则、操作策略及方式方法等。3、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的具体原因:(一)学校的因素:1、教师因素: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真正花功夫分析新课标、新教材,从而理解、吃透新课标新教材的教师少,新大纲和教材对教师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但很多教师仍用老教法教新教材。“一块黑板、一支粉笔打天下”,十分重视知识的传授,每篇课文每个知识点都面面俱到,采用的是“填鸭式”、“灌输式”教学,把文本“嚼碎”了给学生“喂养”,对每篇课文的教学基本按一个模式演绎,预习——作者介绍——时代背景——生字生词——段落分析——中心思想——写作特点——作业,教学模式教条僵化,烦琐无味,课堂以教师为中心,缺乏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探究,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最终导致学生成为机械记忆知识的工具,在面对新的文本时,学生缺乏自己独立分析、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42、学生本身的因素:这里所说的影响阅读能力的因素中学生本身的因素,主要是指少数民族地区学生与经济发达城市学生阅读能力有高低不同,存在在学前教育和性格、心理特征等方面的学生自身的差异。科学的学前教育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入学前大多没有进过幼儿园或学前班,没有接受过全面科学的学前教育,入学时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与城市学生相比差距较大。入学后,部分学生受家庭贫困等原因影响,心理更容易偏激,对学习成功明显缺乏信心,受挫心理承受能力差。受民族文化背景、教育干涉、自然生态环境差别,还有城乡差别、社会氛围的差异、民族地区相对落后的经济水平、现代化进程等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学生在聪慧性、恃强性、怀疑性、幻想性、独立性、怯懦与果断性、创造力因素和在新环境中的成长能力因素等方面均与经济发达地区学生存在差异,这些因素导致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与经济发达地区中学生相比较阅读能力偏低。3、硬件设备:学校的硬件设备和学生的运用情况影响阅读。学校的硬件设施如图书馆、电脑、网络等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阅读条件。但学生是否经常运用学校的这些硬件,远比硬件设备更为重要。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校,在这些方面存在严重不足。(二)校外的因素:1、家庭环境影响阅读。一般而言,家长的社会地位和教育程度确实会影响孩子的阅读能力。而文化资产的影响力更胜于实质财富。换句话说,家里的文学作品、诗集、艺术品越多,父母越经常和孩子谈论书籍、电影、电视节目的内容,通常孩子的阅读能力就越强。就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生家长而言,多数家长渴望孩子通过读书跳出农门,摆脱贫困,但无法对孩子进行必要的阅读指导。家长在家中使用方言或民族语言而不用普通话,家长受教育水平低而没有能力辅导孩子的学习(只有不到10%的家长给学生提供了家庭指导),家长没有给孩子购买课外读物,等等。家庭中文学作品匮乏,很多甚至根本没有,家长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与孩子进行书籍、电视节目内容、时事大事等的探讨、交流与沟通。有些学生甚至连中国古典四大名著这样的文学作品都没有接触,更别说国外名著,这与城市学生形成了鲜明对比,阅读材料匮乏,品位不高,孩子们放学后家务缠身,阅读时间明显不足。这一切,都构成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的阻碍因素:语言环境、文化环境贫乏,学2、社区的因素5影响学生阅读能力的社区因素主要有:①学校地理位置和上学的交通工具;②社区的经济发展水平;③社区文化生活的数量和种类(丰富程度)以及质量;④社区的人文环境。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状况较差,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文化活动少之又少,学生无法通过现实社会,清晰地感受现代科技文明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作用,无法从环境中受到现代文明的熏陶,造成贫困地区的孩子比城市的孩子见识少,对许多现代知识理解起来有困难,也没有学习现代科学文化知识的强烈动机。另外,书店、图书馆少,学生的阅读量极为有限,高质量、高品位的阅读材料少。在这样一些因素的作用下,民族贫困地区的学生在阅读能力、阅读速度、阅读学习效率和阅读质量等方面与城市学生表现出明显的差距。结果,对于城市学生来说,3个课时可以掌握的学习内容,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生可能就需要4课时甚至5课时。这样,城市学生三年级可以达到的学习目标,少数民族贫困地区的学生可能要推迟到四年级才能掌握。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知道,少数民族地区受种种条件的制约,语文阅读教育并没有适应时代的要求,教学仍采用传统教学模式。要真正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语文阅读教育质量,培养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就必须实事求是,根据实际情况,利用有限的教学条件,在实践中努力探索实用、合理、可操作、能普遍推广、有效、有特色的阅读教学模式,既可以切实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革新,为广大语文教师提供可以借鉴的实用经验;又可以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扩大阅读量,形成良好的语感,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切实有效地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学生的语文阅读能力。三、理论假设:民族贫困地区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低下,面对这种状况,我们设想,以州民族中学为实验点,通过对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语文阅读教学进行多种探索,比较、分析、筛选、整合,总结出最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中学生的最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多层次、全方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条件下,培养并提高在阅读方面的探究、实践、综合等方面的能力,实验成功则向整个少数民族地区推广。四、理论依据61、心理学理论。心理学指出个性是一个人的生活实践活动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带有一定倾向性的个体心理特征的总和,是由先天的遗传因素和后天的学习因素作用的结果。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也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人。这种差异是造成社会人生丰富多彩的根源,因此在教学中必须适应个别差异进行教学,合乎个性发展的规律。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理论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以学生为中心,强调的是“学”;以教师为中心,强调的是“教”。这正是两种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最根本的分歧点,由此而发展出两种对立的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教学设计理论。针对现今仍存在的“传统阅读教学模式”的弊端,本课题将在建构主义理论指导下开展研究,找到少数民族地区中学生语文阅读能力培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