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集约化穴盘育苗技术”系列讲座第二讲育苗场的科学规划与设计蔬菜集约化育苗场,以优质商品苗为主要产品,整合人才、土地、技术、机械等多种资源要素,最终目标是实现社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通过科学的规划设计,明确基本建设条件,确定投资规模水平,优化结构配置和功能布局,降低无谓损耗和经营风险,对育苗场高效运转和未来发展至关重要。目前,我国运行的蔬菜育苗场绝大多数源于以往设施蔬菜生产基地的改造,或农业科技示范园区的育苗小区,单一规模化蔬菜商品苗生产销售功能的育苗场比较鲜见,因此,育苗场规划设计的先进性、合理性、科学性体现不够。本文借鉴国内外苗圃设计的经验,结合蔬菜商品苗生产特点,从场地选择、设计原则、规划内容等方面对蔬菜集约化育苗场规划设计予以说明。1场地选择与勘查1.1场地选择依据地理位置、地形地块、水源及水质、劳动力来源、可扩展性等初步确定育苗场场址。1.1.1地理位置若远离蔬菜种植区,会增加商品苗销售运输、售后服务、供求双方信息交流成本;若紧邻蔬菜种植区,会增加病虫害为害几率。虑及我国商品苗运输工具、道路状况、种植规模等,笔者认为距离大型种植基地5~10km,200km半径内〔约3~5h(小时)车程〕销售量占年出苗量的90%以上为宜。1.1.2地形地块与不规则地块、窄条形地块、圆形地块相比,方形地块更有利于集聚育苗场各组成部分,缩短育苗场内部的运行距离。相关统计表明,育苗场运营成本的25%~35%用于劳动力支出,劳动者60%的工作时间用于物料的运输。1%~2%的坡度更有利于排水,但坡度大于15%则不利于土壤保持。1.1.3水源质量育苗离不开优质水源。无论地下井水、水库贮水,还是蓄积雨水、河流水,育苗水源必须具有适宜的pH值、EC值、硬度、钠离子、氯离子、重金属离子等,还不能有病原物、水藻等污染(表1)。1.1.4可扩展性现在我国蔬菜集约化育苗尚处于起步阶段,在市场需求拉动和规模效益驱动合力作用下,未来我国集约化育苗场的规模将呈快速扩大的趋势。21世纪初,我国蔬菜育苗场年出苗量约200万~500万株,2010年个别育苗场年出苗量已达到5000万株,因此,育苗场的初始设计应当虑及将来的规模扩展。建成后重新修改设计方案和建设,耗费可能更大。1.2场地勘查1.2.1踏勘在经营者和施工人员陪同下,到初步确定的育苗场地进行实地踏勘和调查访问工作,了解场地的历史、现状、地势、土壤、植被、水源、交通、病虫害以及周围的环境。1.2.2测绘地形图平面地形图是进行育苗场规划设计的依据。比例尺要求为1/500~1/200,等高距为20~50cm。与设计直接有关的山丘、河流、湖泊、水井、道路、房屋、坟墓等地形、地物应尽量绘入,对场地的土壤分布和病虫害情况亦应标清。1.2.3土壤调查根据场地自然地形、地势及指示植物的分布,选定典型地区,分别挖取土壤剖面,观察和记载土层厚度、机械组成、酸碱度(pH值)、地下水位等,必要时可分层采样进行分析,弄清场地内土壤的种类、分布、肥力,并在地图上绘出土壤分布图,以便合理使用土地。1.2.4病虫害调查主要调查场地内的地上、地下病虫害。一般采用抽样方法,每公顷取土样10个,每个面积0.25m2,深10cm,统计害虫数目。并通过场地种植作物和周围植物病虫害发生情况,判断病虫害发生程度,提出防治措施。1.2.5气象资料的收集向当地的气象台或气象站了解有关的气象信息,如生长期、早霜期、晚霜期、晚霜终止期、全年及各月平均气温、绝对最高和最低气温、表土层最高温度、冻土层深度、年降雨量及各月分布情况、最大降雨量及降雨历时数、空气相对湿度、主风方向等。2设计原则2.1规模适度原则年出苗量不宜过大或过小,笔者认为目标规模以年出苗量3000万~5000万株、年满足800~2667hm2蔬菜种植需求为宜。2.2循序渐进原则根据生产需求和销售情况,育苗规模应由小到大,设备配置逐步完善,杜绝在育苗伊始技术水平不甚精准、市场信息掌握不全的条件下,贪大求洋,一次性巨额投资。个别地方,初期阶段就引进美国Blackmore、荷兰Visser大型流水线播种成套设备,但生产过程中未能高效利用,造成部分设备闲置和资金积压。2.3节能高效原则在北方个别地方,连栋玻璃温室冬季加温能耗占育苗场销售收入的50%以上。应根据蔬菜商品苗应茬生产与需求量,选择建设节能高效日光温室、连栋温室、塑料大棚相配套的育苗设施。连栋温室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弱化强空气对流引发的幼苗快速失水,连栋温室并不绝对等同于高能耗。2.4功能多样原则不是育苗之外增加商品蔬菜生产,更不是养鱼休闲,而是围绕育苗核心任务,展开新品种比较试验、新技术研发、信息网络服务等工作,或者为了在蔬菜育苗间隙提高已建设施的利用效率,可适当短期生产特色叶菜、园林花卉种苗。再者,为了增加收益,强化服务,扩大影响,扩展良种、农药、肥料等农资销售功能。3规划的主要内容通过科学布局,可缩短职员往返各工作区及物料搬运的距离,便于客户业务接洽,提供良好的育苗场外在形象,起到内节约、外促销的良好效果。比较理想的育苗场总体布局如图1所示。图1理想的育苗场总体布局图3.1生产用地主要指场地内直接用于规模化育苗、新品种试验示范的部分。3.1.1播种车间可以说是育苗场的核心区,通常为钢架结构(图2),地面用混凝土硬化。整个车间至少两个通道,一个作为主要通道,供职员和物料大量进出,另一个作为辅助通道,主要用于播种或催芽后的穴盘苗向生产区输出。图2播种车间剖面结构示意图播种车间内部又可分为若干小区:①育苗基质贮放区,包括基质组分贮放、基质搅拌机械安装、基质定量包装和贮放等;②穴盘贮放区,主要放置新购、洁净的空穴盘;③检测室,作种子萌发试验、基质理化性质测定等用,也可兼作播种车间的办公室;④贮藏室,是可闭锁的小屋,内部存放现用的种子、农药、肥料、小型易损零部件等;⑤穴盘清洗区,用于穴盘冲洗、消毒、浸泡,由相互分隔的混凝土或不锈钢池组成;⑥播种区,可以是穴盘摆放—基质填充—打孔—播种—冲淋—覆盖—传送流水线精量播种机,也可以是以单一播种机辅以人工混合作业,甚至全人工播种。此外,如果播种车间足够宽阔,催芽室也可建造在播种车间内,催芽室为可控温、控湿的封闭式空间,催芽室面积约为育苗温室苗床面积的5%~10%,若育苗温室苗床面积6000m2,催芽室面积只要300~600m2(图3)。图3播种车间内部平面布局3.1.2商品苗生产区商品苗生产区是占育苗场面积最大的区域,由若干面积不等、类型相同或相异的育苗设施组成。商品苗生产区的面积决定于育苗数量,结构形式决定于地理区位、蔬菜种类和育苗季节等。目前,育苗设施最大利用率(或苗床面积占设施内部面积的比例)约为60%~80%,每平方米苗床约可放置6个标准规格塑料穴盘。由此可以根据单茬最大播种量,确定商品苗生产区面积。3.1.3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区根据蔬菜商品苗销售区域种植习惯、栽培制度、病原情况等,不断引进新品种,是育苗场稳定发展的关键之一。但是,品种更换具有一定风险,如区域适应性或生产性状表现,为了确定新品种的可推广性,在育苗场建立适当规模的新品种引进试验示范区是必要的。示范区兼具自身所育种苗栽培期展示的作用,以吸引更多客户。此外,育苗场要不断进行育苗技术试验,如基质更换、水肥试验、化学控制等,每次应用新技术,都应观测幼苗定植后的表现,减少新技术应用风险。3.2辅助用地设计3.2.1大门育苗场留给客户或来访者的外观印象直接影响商品苗的销售业绩。大门不仅是育苗场的出入口,还是展示育苗场形象的重要窗口。大门周边应保持整洁,绿植井然有序,外墙或设立告示牌描绘说明育苗场的经营项目,一目了然,并临近和直达办公区、装载区。3.2.2办公区(楼)办公区的外来业务和内部业务比较集中,应标识清晰。办公区提供政务管理、物流管理、财务管理、信息管理、分析检测等场所,还应为来访者或客户提供停车位。销售室外或走廊张挂经营科目的样图及可能的详细说明,甚至实物展示,会极大地节约客户和销售人员的时间。办公区周边应有指向各区域的路标,便于外来客户和内部职员快速到达各目标区。3.2.3排灌系统排灌系统是育苗场的重要组成,通常由专业人士完成。应根据地形特点(如地块坡度)、道路布局、育苗场各功能分区,设计排灌系统。排水系统对地势低、地下水位高及降雨量多且集中的地区更为重要。排水系统由大小不同的排水沟组成,排水沟分明沟和暗沟两种,目前采用明沟较多。灌溉系统包括水源、提水设备和引水设备3部分。水源主要有地面水和地下水两类,提水设备现在多使用抽水机(水泵),可依育苗的需要,选用不同规格的抽水机。引水设备有地面渠道引水和暗管引水两种,明渠即地面引水渠道,管道灌溉即主管和支管均埋入地下,其深度以不影响机械化耕作为度,开关设在地端使用方便之处。3.2.4道路系统一级路(主干道)是苗圃内部和对外运输的主要道路,多以办公室、管理处为中心,设置一条或相互垂直的两条路为主干道,通常宽6~8m;二级路通常与主干道相垂直,与各耕作区相连接,一般宽4m,其标高应高于耕作区10cm;三级路是沟通各耕作区的作业路,一般宽2m。3.2.5包装出苗区主要是成苗包装、装载、出苗。3.2.6维修区大、小型农机设备、运输车辆停放和维修保养区域。可以是敞棚避雨结构或钢架结构,占地面积和高度依据设备多少、高低而定。油料存放此地,更应加强消防安全。肥料、农药等也可毗邻建屋存放。3.2.7职员休憩区供职员更衣、休憩、冲淋的场所,加温设施如锅炉房可以毗邻而建。3.2.8围栏和防风带育苗场可能存在牲畜(如牛、马、猪等)、人为破坏时,育苗场外围可设置铁丝网、木制围栏。有时,仅仅是为了保护办公区或维修区环境安全,防止闲散人员的干扰或行窃,也可以在育苗场小范围内设置围栏。在育苗场的上风口种植杨树、松树、柏树等,能够有效地防止强风的侵袭,稳定育苗场内部气流,减少强风危害。通常,防风带宽约5~9m,由3~5行树木组成,并且树种应尽可能高(乔木)、矮(灌木)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