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毕业论文1第1页共16页1绪论旅游业被称为绿色产业,如今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行业之一,国际旅游消费和世界国内旅游消费每年共计超过2万亿美元。而在各类旅游中,文化旅游发展最快,作为文化旅游重要资源的博物馆,游客人数也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而猛增。博物馆作为一种文化设施,同时也是独具特色的旅游吸引物。1989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对博物馆的定义是:博物馆是为社会发展服务、向大众开放、非营利的永久性机构。它为研究、教育、欣赏之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证。一个博物馆,往往浓缩了一个城市或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不同的文化内涵孕育了不同的城市和国家独特的精神气质,要了解一个城市或者国家,最好的办法就是亲近博物馆。博物馆的社会公益属性,决定了博物馆的发展方向。通过对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的分析,进行系统的分类和归纳,总结目前博物馆旅游的优势和劣势,为进一步提升博物馆旅游的规模和档次,以及增强博物馆旅游资源对客源市场的吸引力做出参考。同时,通过博物馆旅游研究得出的启示,希望能为有效指导博物馆旅游业的开发实践提供帮助。2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2.1国外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2.1.1博物馆功能演变与再定位——从“访问”到“游览”斯蒂芬(AwoniyiStephen。2001)指出,现代社会的博物馆在社会中所承担的角色比传统博物馆更加丰富多彩,现代社会博物馆象征意义和实用功能相统一,能让更广大公众从中受益。博物馆是一个公众教育(非正式教育)的实施机构,同公众更加宽广的交互环境,促进了博物馆休闲娱乐活动的产生和发展。博物馆应在保持原有职能的基础上,在休闲环境的框架下,有效地研究、分析自身,以便在现代社会中提高自身价值。菲勒(Filler,1991)提出“商业化趋势已经将艺术作品推到一个次要的位置,人们对博物馆艺术作品的精神实质的关注逐渐呈现下降的趋势。”“在蓬皮度国家艺术与文化中心,很多人乘坐巨型透明观光电梯来到建筑的顶部,只为了饱览从高空俯瞰整个城市的风景,却不曾走进美术馆一步。”本科毕业论文2第2页共16页对于目前的博物馆旅游来说,除了营造一个可供欣赏艺术作品的地方外,更重要的是营造一个提供学习、交流、研究和社会交往的地方。“博物馆是一个多种要素的结合物,中心是环境,环境将空间、藏品、参观者以及博物馆在大众文化中的地位结合起来。”“博物馆必须提供影院、剧场、宜人的餐厅、休息区、书店、宴会厅和园林……博物馆必须能够同时向人类的精神和肉体敞开大门。2.1.2博物馆与旅游的融合近年来,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一直是博物馆学界和旅游界研究的课题。布鲁纳(Bruner,1993a)认为,博物馆和旅游有着类似之处。李·乔立夫和罗尼·史密斯(LeeJolliffe&RonnieSmith,2001)通过北大西洋两个岛屿的案例研究,具体探究了旅游与博物馆的关系,分析了各自在文化遗产中的地位。西布伯格(Silberberg,1995)研究了城市背景下博物馆和遗产地文化旅游及商机问题,认为文化旅游给博物馆和遗产地带来重要的经济利益,但博物馆和遗产地文化旅游需要有关政策和实践保障,如吸引游客、社区合作和市场营销等,同时需要对经营者进行遗产保护和相关教育,提出文化旅游产品的8个评估要素:产品的感知质量、知晓(知名度)、顾客服务态度、可持续性、产品的独特性和唯一性、便利、社区支持和参与、管理责任和能力。可见,博物馆和旅游的融合为双方都带来了新的发展机会,一方面,日益发展壮大的旅游业将数量更多、范围更广的文化旅游者引进博物馆,有助于培养公众的“博物馆意识”,并促使一个新的文化——博物馆旅游文化诞生并发展;另一方面,博物馆也为文化资源增添了新的内容和景观,使得旅游业文化体验更加丰富多彩。2.1.3博物馆旅游者行为研究博物馆旅游者行为的研究,是博物馆研究的重要内容,它主要包括旅游者需求和决策研究、旅游者期望和动机研究以及旅游者体验、满意度和真实性研究。安德里亚·戴维斯和理查德·普兰提斯(AndreaDavies&_RichardPrentice,1995)提出了遗产吸引地潜在旅游者的概念和类型。在胡德(Hood)]以访问频率对旅游者进行区分的基础上,将经常性旅游者、偶然性旅游者以及无游览行为的旅游者这三类博物馆观众细分群体中的无游览行为旅游者(非访问者)做了更进一步细分和扩展。而关于旅游者对博物馆的期望,朱莉娅·哈里森(JuliaHarrison,1997)以夏威夷一博物馆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获得了一组有关博物馆旅游者的定性和定量的数本科毕业论文3第3页共16页据,研究发现,人们期望博物馆能植根于当地的经济和文化之中,反映出地方独特的文化,体现“当地性”以及当地居民参与博物馆规划发展的积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及数据分析,简森·沃贝克和凡·瑞克(MyriamJansen-Verbeke&JohanVanRekom1996)]研究了城市博物馆旅游者的旅游动机,结果显示旅游者访问鹿特丹美术馆(RotterdamFineArtsMuseum)的比例高达54%;并采用了梯级洞察方法(Ladderingtechnique)分析收集的数据,证实了博物馆作为城市旅游产品的关键要素所起到的作用,并从旅游者的动机角度提出了博物馆旅游的营销战略。在旅游体验中,除有形产品以外,无形的情感体验对旅游者来说更为重要,理查德·普兰提斯(RichardPrentice,2001)从旅游体验的真实性出发,提出新的博物馆营销概念“同心圆模型”(从内到外依次为旅游者体验、无形构建、有形构建),阐述了博物馆在无形产品的开发中如何体现真实性。2.1.4博物馆解说系统研究博物馆解说系统研究者有着各自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理解。托尼·沃特(TonyWalter,1996)对罗马巴斯博物馆的电子导游和解说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使用电子导游系统的游客行为进行调查研究,发现游客沉浸于电子导游系统中,与同伴以及博物馆物品的信息交互却下降了。电子导游系统投入使用后,参观人数也较之前的人工导游有所减少。然而,对此也有不同的观点,如罗马巴斯博物馆馆长斯蒂芬·克鲁斯(StephenClews,1996)对托尼·沃特(TonyWalter)的某些观点提出了异议,认为好的解说能够加强对旅游者的信息传递。游客与博物馆内物品进行信息交流很重要的一点——“信息交互”可以是物质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既可以通过大脑理智的思索,也可以通过身体的外在感受。2.1.5博物馆对旅游的影响研究博物馆对旅游的影响是博物馆旅游研究关注的重要内容,但这方面的研究成果较少。毕阿特定兹(BeatrizPlaza,2000)的研究比较深入,有一定的启示作用。他计算了西班牙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MuseumBilbao,GMB)对旅游造成的影响,通过旅游者数量和过夜旅游者停留天数来观测旅游对GMB的影响。本科毕业论文4第4页共16页结论显示,GMB在吸引旅游者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的研究可以通过市场细分方法来评估不同动机的影响,包括参观建筑物本身的需求、特殊展览的需求等等。2.2国内博物馆旅游研究进展2.2.1对博物馆现状及发展趋势的认识徐永红(2007)运用SWOT分析了我国博物馆旅游的发展,我国发展博物馆旅游的优势在于丰富的博物馆旅游资源;其次博物馆旅游提供的产品具有高度稀缺性和高度集中的特征;第三,游览博物馆已经逐渐成为一种高品位的消费时尚,也是一种高层次的文化享受。劣势在于经营管理人员的观念落后,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发展落后于旅游业得发展,博物馆与旅游部门联系较少等。中国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国际博协中国国家委员会主席张文彬(2006)回顾了中国博物馆国际化进程。从四个方面对二十余年来中国博物馆的国际交流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指出举办国际著名博物馆藏品展,为国人了解世界、开阔视野开通了一条便捷渠道,是中国博物馆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措施之一。李琳(2005)在针对私人博物馆阐述了其最初的发展起源,分析了私人博物馆的兴起对社会发展的作用,尤其是旅游产业的作用。并分析了其面临的挑战,最后提出了解决的方案。李瑛(2004)在分析我国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开发现状时指出,博物馆数量持续增长,但高质量、对游客有吸引力的博物馆不多;旅游目的地博物馆的种类比较单一,能满足当地游客需求的博物馆较少;我国博物馆展示内容和手法比较落后;博物馆经营者不注重博物馆产品的宣传、促销。苏东海(1999)基于世纪末,世界对博物馆的热烈讨论,指出中国的博物馆始于移植,在中国势必要经历一个本土化的过程,同时谈到了意识形态和博物馆的异化,最后提出近代博物馆的发展应该趋于全球化与多元化。2.2.2博物馆的经营管理胡静锋(2007)针对文化部对博物馆的定义,从“非盈利制度”、旅游产品开发和市场学角度分析了博物馆旅游产品的定位。提出了在博物馆旅游产品开发环节的几大步骤,包括:市场调查、展览形式的确定、试销、服务质量的优化、商品化。本科毕业论文5第5页共16页古峻岭(2007)将绩效管理引入到博物馆管理当中来,阐述了博物馆引入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同时分析了绩效管理引入博物馆管理的可行性,最后提出了博物馆实施绩效管理的方向。刘东旭(2007)在谈创新的时候列举了将物业管理运用到博物馆管理当中来。文中提到中国现代文学馆是我国第一个尝试委托由专业物业管理公司提供服务的博物馆,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创新的制度是不断前进的保证,管理方法和手段的创新是核心支柱。林美珍、郑向敏(2004)提出,博物馆参与会展旅游能够获得政策优势、成本优势、专业化优势以及资源利用优势,但受传统经营体制的影响,博物馆与市场严重脱节。随后谈到博物馆经营理念分析,包括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数字化管理、国际化拓展理念。提出了包括产品策略、营销策略、合作策略在内的经营策略。张敏(2003)从理论的角度和现实的角度归纳了博物馆市场化行为的本质及特征;从表层和现实的层面去分析了博物馆市场化行为的动因及意义。并指出博物馆市场化行为已使我国博物馆事业在整体上呈现出四种良好发展态势:一是运行机制的企业化,二是服务对象的大众化,三是展示手段的通俗化,四是发展前景的特色化。2.2.3博物馆与旅游的结合李文实、傅孙萍(2007)在分析旅游消费结构的基础上认为,目前旅游消费结构的变化是发展博物馆旅游的契机,而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为其旅游开发提供了可能。城市博物馆的旅游开发应以藏品的保护为前提,营造以人为本的旅游环境,与民俗旅游、修学旅游等旅游形式紧密结合,充分利用高科技手段。陈朝隆等(2006)基于国际视角对我国城市博物馆旅游开发若干问题进行了讨论。首先是角色问题:从旅游角度对城市博物馆的定位;其次,门票问题:社会责任与经济利益在博物馆运营中的权衡;第三,重游率与资源利用率问题:需要博物馆和游客共同面对的课题。张敏(2004)提到,博物馆与旅游业是两种性质不同的行业,博物馆是公益性文化事业,追求的是社会效益;旅游是经营型企业,以追求利润为目的。但是他们服务的对象是广大群众,这是一致的。博物馆和旅游业各自按照自己的特点、规律去运行,同时互相配合和支持,从而获得双赢的效果。本科毕业论文6第6页共16页盘福东、盘立(2004)提出博物馆与旅游的文化整合,才有可能保证其“发展”与“利润”效应,实现1+12的效应。旅游是综合性很强的产业,参与部门多,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博物馆这个独特的品牌也应该从品质、服务的竞争进入形象竞争。只有独特的形象定位,才能为旅游者识别、选择博物馆。孙旭红、孙宏实(2003)指出旅游产品应包括三个层次的内容,即核心产品、有形产品和附加产品。而目前我国旅游产品存在的问题在于开发过程中由于过于重视保护与教育功能而较多地停留在有形产品层面上,而忽视了核心产品和附加产品的开发,这样就导致了资源的高级性与开发的初级性之间的矛盾。2.2.4对具体个案的研究周兰(2006)以白鹤梁水下博物馆为例,在进行传统的SWOT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将重点集中在游客体验和收益为主的ASEB栅格分析法,分析游客在参观博物馆活动中的体验收益来制定更有利于产品开发与市场营销的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