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东省人民政府文件鲁政发〔2006〕45号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的通知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现将《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山东省人民政府二〇〇六年四月二十山东省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发展规划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信息技术正在加速向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渗透,信息资源成为与材料和能源同等重要的战略资源,信息产业成为全球重要的经济增长点,网络与信息安全成为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志。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是我国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是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十一五”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在国内外信息化竞争日益激烈的形势下,我省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抓住机遇,克服困难,充分发挥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带动作用,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促进我省提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加快建设“大而强、富而美”社会主义新山东的步伐。一、“十五”成就和发展形势(一)“十五”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按照“抓规划、创环境,重应用、促发展”的原则,一手抓信息产业发展,一手抓信息技术应用,全面实现了“十五”确定的各项目标,初步搭建起“网上山东”的总体框架,为促进我省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积极作用。第一,信息化普及水平大幅提高,服务能力极大增强。2005年,全省电话用户总数达到5086.1万户,普及率达到55.4%,比2000年增长近5倍,实现了所有行政村通电话;全省互联网国内出口总带宽超过50G,互联网用户数达到988万,比2000年增长8倍多;上网计算机近500万台;有线电视用户超过1000万,较2000年增长约2倍,其中数字电视用户近81万户;广播、电视人口覆盖率均超过95%。5年间,信息化服务领域全方位拓展,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惠及的公众大幅度增加,对经济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的工作、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第二,信息技术应用程度明显提升,经济和社会效益显著。信息技术与各产业有效融合,促进了传统产业升级改造,极大带动了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在农业领域,各市以及50%以上的县建有专门的农业网站,各县和乡镇都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站,拥有农村信息员2万余人,开发应用了10个农业专家信息系统和12个大型农业数据库,在8万个行政村建立了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初步形成,有效指导了农业生产,促进了农民增收。在工业领域,通过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机械、服装、家电、化工、建材、造纸、冶金等重点行业,超过80%的规模以上企业在生产流程中广泛使用了计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计算机监控技术,65%接入了互联网,45%创立了企业网站,10%以上实施了企业资源计划系统(ERP),极大推动了企业生产的节能、降耗和增效。在服务业领域,电力、交通、旅游等行业信息化程度普遍提高,基本实现了网络化运营,经济效益明显;金融、商贸、流通等行业不断创新发展模式,银行卡总发卡量超过3000万张,网上银行、网上证券业务快速增长;电子商务发展迅速,全省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和支付网关相继开通,2005年网上贸易额突破2000亿元,为服务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信息技术在社会领域的应用更加广泛,信息化逐步惠及百姓生活。政府管理和服务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全省电子政务专网平台正式建成,非涉密公文实现了网上传输,80%的省级政府部门、100%的市级政府、75%的县(市、区)政府已经建立了门户网站,网上政务公开和网上行政审批更加完善,政府行政效率和服务能力得到有效提高;金关、金税、金融监管、金质、金财、宏观经济管理等业务系统的不断完善,使政府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的能力明显加强,金盾、金农、金保、金水等业务系统工程的启动建设,进一步增强了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领域信息化快速推进,民政、教育、科技、文化、卫生、气象、劳动和社会保障、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计划生育等行业信息化应用水平均居全国前列,推动了社会管理创新,为服务人民群众、保持社会和谐稳定提供了有效手段。城市信息化迅速推进,济南、青岛、东营、烟台、威海被国家确定为信息化试点城市,济南、潍坊被列为国家城市应急联动与社会综合服务系统建设试点市,一批智能交通、空间地理、应急响应等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相继启动,电子社区开始起步,城市综合管理水平明显提升,人民群众工作、学习和生活更加方便,真正从信息化中得到了实惠。第三,信息网络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基础性作用日益增强。全省基本建成了以光纤为主,数字集群、卫星和微波通信为辅,集程控化、数字化交换为一体的高速通信网络,规模和技术层次已经初步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为经济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基础设施。至2005年底,全省电信光缆线路总长度达到28.6万公里,广电、铁路、公路、电力等行业光缆线3路总长度达到6.5万公里,骨干高速传输网带宽达到400G左右,覆盖了全省所有城乡及95%以上行政村;无线电基础设施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全省卫星地球站、微波站、广播电视台、短波和超短波电台、蜂窝基站、无线接入基站等近10万个。公共安全、安全生产、应急救援等重点专业基础网络体系得到进一步加强,公安、水利、气象、环保、地震、煤矿、油田等监管部门相继健全行业应急指挥网络,并建立了部门间的信息快速通报制度,有效保证了群众的生命安全和切身利益,促进了“平安山东”建设。第四,信息产业保持快速增长,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2005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含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业)实现销售收入2824.5亿元,利税136亿元,工业增加值494.6亿元,产品出口达到63.7亿美元,5年内分别提高了3.3倍、2.2倍、2.5倍和5倍,年均增长分别达到33.9%、25.8%、27.3%和43.2%,成为我省制造业中的支柱产业,并形成了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地。其中,2005年全省软件及系统集成销售收入达269.7亿元,比2000年增长10倍多,年均增长58.5%。重点建设了齐鲁软件园、青岛软件园、烟台软件园、威海软件园四大软件园区,形成了以齐鲁软件园为龙头的“一园多地”的发展格局,一批金融财务软件、ERP软件、智能交通管理软件、软件中间件等在全国市场占有率位居前列,较好地满足了信息化建设的需求。信息服务业取得长足发展,2005年全省共完成电信业务收入342.9亿元,邮政业务收入36.8亿元,广电业务收入39亿元,音像、图书等出版业收入超过30亿元,为信息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有效推动了信息产业结构调整。第五,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为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省、市两级信息化机构不断得到调整与充实,领导体系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信息化政策法规逐步完善,在信息化推进、软件产业发展、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信息安全保障、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方面都出台了相应的规章和管理办法,并开展了信息化发展战略研究、信息安全战略研究等先导性软课题研究;建立了全省信息安全通报和协调机制,对互联网信息内容实施了有效监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逐步形成,全民信息安全意识显著增强;信息化支撑机构建设不断健全,相继成立了软件评测中心、数字认证中心、计算机信息系统集成资质和监理资质认证中心、电子政务标准化研究室、信息化培训办公室等一批信息化支撑机构,开展了市场监管、标准研究、人才培训等基础性工作,促进了信息化建设的规范有序实施。“十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成绩斐然,但仍然有一些不可回避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对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认识还有差距;二是信息化管理体制和调控力度有待进一步理顺和加强;三是基础网络和信息系统存在重复建设现象,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够,部门间互联互通、信息共享亟待加强;四是资金投入力度不足,融资渠道不畅;五是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信息化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不适应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六是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核心竞争力不强,配套能力有待提高。(二)发展形势。从世界范围看,人类社会已经开始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革命将重塑全球政治、经济、社会的新格局。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在经历了工业化时代后,将产业发展重心转移到了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知识经济在其GDP中的比重已经超过了50%,并凭借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和技术储备,继续扩大着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差距。菲律宾、印度、马来西亚等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将信息化视为实现4跨越式发展的有效途径,纷纷采取特色产业突破策略,力求赶上时代潮流。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全球信息化的浪潮,我国以传统工业为产业支柱、以稀缺自然资源为主要依托的经济结构,更加需要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紧密结合,才能超越传统模式,推动经济社会的加速发展。但由于我国还是个发展中国家,信息化整体水平和西方发达国家仍相差较大,信息化建设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国内形势看,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信息化工作,已经明确将信息化作为覆盖现代化建设全局的战略举措,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大力推进。目前,我国信息化已经走过了基础发展时期,开始进入了全方位、多层次推进的新阶段。北京、上海、广东、江苏等省市开拓先行,把信息化作为提高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有效手段,较早提出并实施了信息化发展战略,极大推动了本地区的跨越式发展。其他省市也纷纷出台政策措施,结合区域特色,积极实施信息化带动战略,东北老工业区正在加紧利用信息化手段打造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地区正在成为国内信息产业梯度转移的主要承接地,全国信息化发展格局正在加紧调整,各地信息化建设不进则退,区域之间信息化竞争越来越激烈。“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所面临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深化体制改革、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等诸多繁重任务,使各地信息化在高起点上有着更加广阔的发展机遇。从我省发展形势看,信息化建设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果,但仍然存在着诸多问题。我省是传统产业大省,产业结构以重型化为主,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不足,经济结构亟需进一步优化。我省也是人均资源贫困省,能源消耗高、环境污染重、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无法满足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急切需要信息化来深入改造和提升。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转变政府职能、统筹城乡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等各项艰巨任务,也都需要发挥信息化的支撑和带动作用。因此,未来5年是我省信息化大有可为的5年,全省上下必须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充分发挥好我省的区位优势,紧密结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战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全面加大信息技术应用力度,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省委“一二三四五六”的发展目标和工作思路,立足以人为本,坚持自主创新,坚定不移地实施信息化战略,优先发展信息产业,逐步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切实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深入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高度重视网络与信息安全,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构筑新型工业化能力,建立新型工业化体系,不断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协调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二)实施原则。1.自主创新、产用结合。切实增强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大力促进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消化吸收引进再创新,鼓励体制创新和管理创新,优化产业链条,鼓励集群发展,增强信息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