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中小学新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选题指南中小学新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课题组编第一部分编制总则山东省中小学新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是教育部“九五”、“十五”规划重大课题“创新教育实验与研究”的深化与发展,该课题研究已涌现出了一批先进单位,取得了一批有重要影响的成果,在加强和改进中小学道德教育中产生了越来越广泛的影响。为进一步提高学校的育人质量,提升办学水平,促进中小学生的健康成长,根据总课题组《回到基础: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山东省新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指导纲要》精神,在吸取已有经验和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特制定《山东省中小学新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选题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目的在于确定好研究的范围和重点,为全省重点研究单位提供参考。一、指导思想以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增强实效性”的总体要求为指针,动员和组织全省不同层面、不同特点的学校,认真扎实地开展实验与研究,创造出具有示范性、带动性、实效性的新经验,新成果,促进学生与教师的成长,促进教育事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二、基本目标使实验单位在更深层次上保持领先水平,建设一批山东省新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示范基地;取得一批前瞻性与实用性兼备的研究成果,使新道德教育成为最有魅力的教育;造就一批政治立场坚定、学术作风正派、理论功底扎实、富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德育工作者,取得教育教学的双重丰收,为培养不同层次的名师、名班主任、名校长提供成果支持。三、编制原则(一)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道德认识面向学生现实与未来发展的实际,道德教育有它自身的规律性,必须用正确的思想做指导,用先进的研究成果作引领。每类课题前面都列出了为什么要进行这个方面研究的根据,以便选题时明确为什么要把着力点放在这个方面,在这个方面进行研究应当贯彻什么思想,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观,做到“研究方向正确、研究理念先进、研究方法科学”。(二)有利于学校、教师进行研究我们将《回到基础: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必由之路——山东省新道德教育实验与研究指导纲要》的主要精神,共从6个方面用研究项目的方式列出来了,总计77个研究课题,这些课题可以做出进一步的分解,形成二级、三级子课题;对研究所采用的方法也提出了建议,方便教师选择与使用。(三)有利于研究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为保证研究工作的顺利进行,我们对组织策略也进行了具体说明。要义有:统一思想、形成共识,加强领导、健全组织,转变观念、理论先行,点面结合、重点突破,注重指导、规范发展,加强管理、提高水平,以便从工作组织的角度推进这一实验与研究。第二部分研究项目一、现实道德教育分析要解决“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这一难题,就必须找准道德教育之“难”的症结,必须对当今中国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复杂性、困难性、艰巨性进行系统科学的分析,得出规律性的结论,以指导全省青少年道德教育。为此,我们必须站在历史与现实、国际与国内、传统与现代等多元视角,以综合创新的视野来分析和把握青少年道德教育面临的种种困惑和矛盾。1、社会转型期现代价值观与传统价值观的矛盾与新价值观重构研究;2、现代化进程与人的现代性生成不同步背景下,人的物质富裕与精神贫困的矛盾对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的研究;3、不良社会环境(如错误的政治运动和反科学的政绩观)对当代中小学生道德教育影响的现实与跟踪研究;4、市场化取向的教育改革对中小学道德教育的负面影响观察研究;5、传统教育观影响下的升学教育导致的中小学对人的教育的缺失危害分析研究;6、全球化时代对21世纪中国人提出的新道德要求研究;7、学生职业能力构成中道德作用的研究。二、道德教育目标研究人的发展取决于教育者追求什么,对学生施加什么样的影响来实现社会要求的个性化。在人类社会的共同利益日益增强的同时,人类社会的“普适价值”应该通过学校教育尽快成为未来人类社会每一位新成员的共同准则。8、道德认知与道德实践的相关性研究;9、“下位道德”的生成对“上位道德”实现的相关性研究;10、道德教育与人的尊严相关性研究;11、道德教育与人的个性发展的相关性研究;12、道德教育与人的创造性的相关性研究;13、道德教育与人的终生幸福的相关性研究;14、从“高尚、文明、现代”三个方面为学生学会做人奠基的相关研究。三、道德教育内容研究“对人不感激,对事不满意,对物不怜惜”,是青少年道德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显然,学校道德教育没有完成教学生“学会做人”的基本任务。其症结在于我国中小学道德教育目标从定位到实践出现了一系列的“倒置现象”。试图在道德品质的沙滩上去建构学生的道德大厦。中小学道德教育要回归基础,把基础性道德素养的培养作为中小学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15、中小学生基础性道德的构成要素与实施案例研究;16、中小学生诚信品质的形成机理研究;17、中小学生爱心的发现、培养研究;18、中小学生良心的构成与强化研究;19、中小学生(个体或群体)自信心的培养与发展研究;20、中小学生学生责任意识的形成与培养研究;21、中小学生良好的思维、学习、行为、生活、健身、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研究;22、为中小学生确立人生信仰与追求的奠基性研究;23、中小学生基本文明礼义教育研究;24、中小学生健康和谐心态的生成与历练研究;25、中小学生健康的文明生活方式的建立与形成研究;26、中小学生基本人文修养的培养研究;27、中小学生民主意识的培养研究;28、中小学生生态道德教育观确立与内化研究;29、中小学生合理消费的道德教育观的确立与实施研究;30、中小学生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融合与共生研究.四、道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首,注重实效”,充分发挥学校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主渠道、主阵地和主课堂的作用,全面开创学校德育工作新局面,必须重新建构学校道德教育体系。必须建立以生活道德教育为基础的学校道德教育新体系,达到生活中育人、教学中育人、活动中育人、文化中育人,这是中小学道德教育必由之路。31、生活世界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发掘研究;32、利用生活事件(日常与突发)实现教育目的研究;33、传统“渗透说”的批判与创生研究;34、学科教学(分学科)中实施道德教育的艺术研究;35、活动道德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设计研究;36、活动道德教育课程(单一、系列)开发研究37、学生道德活动中常见问题的诊断系列与对策研究;38、民族文化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39、民族文化经典与现代观念融合创新对学生道德生成研究;40、多元文化(单一或系列的人类共同的、西方的、外来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研究;41、地方文化课程(单一或系列的)开发与实施研究;42、学校(班级)文化的建设(单一或系列的)研究;43、学校“校训”“班语”开发与研究。44、道德榜样与学生发展关系的个案研究;45、道德智慧的形成个案研究;五、道德教育评价研究道德教育评价是中小学道德教育的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部分,它对学生的道德发展起着定向、调节、激励、内省、肯定等诸种促进作用。传统道德教育评价存在着过于重视道德认知评价,而忽视道德实践评价的倾向。这种评价观违背了道德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实践性教育的特性,不能有效地推动学生的道德实践,造成了中小学生道德发展上的“知行分离”,甚至双重人格现象大量存在。新道德教育呼唤新的道德教育评价。46、现行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的反思性研究47、现行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的价值取向的调整研究;48、现行操行评语的问题诊断与重建研究;49、以质性评价为统整的中小学道德教育评价方案设计与实施研究;50、中小学生道德行为发展水平评价案例研究51、自我反思、伙伴帮助、教师点化、家长促进的多维评价的实施研究;52、中小学生道德发展自主评价研究;53、中小学生道德教育活动反思评价研究;54、中小学生道德成长纪实评价方法研究.六、道德教育环境重建研究在某种意义上说,“环境”是影响人发展的最关键的因素。中小学新道德教育的实施,有赖于道德教育环境的重建。其关键是,建立起学校、家庭、社区教育一体化的促进学生道德健康发展的有效机制。55、学校管理者、教师思想意识对学生道德行为影响的相关研究;56、教师职业道德(健全人格)对学生道德成长的引领作用研究;57、管理工作中学生发展为本的制度建设与实施研究;58、现行教育环境对学生不良道德形成的案例分析与对策研究;59、引领家庭形成正确教育观念的研究;60、优秀家庭教育案例的推广性研究;61、家长与学生共同发展行动案例研究62、在家庭中培养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的研究63、新时期家校联系途径与方式方法的研究;64、建立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协调机制的研究;65、学习型社区的建立与支持学生实践活动的案例研究;66、社区教育专家资源支持教育行动的系列案例研究。67、中小学生自律式网络道德的形成研究。七、道德教育策略与方法研究任何美好的教育意图必须通过良好的教育方式方法才能实现,总体来看道德教育要尊重道德生成与青少年成长的心理规律,强调“高处着眼、小处入手,化大为小、变虚为实”,引导青少年学生“内得于已、外施于人”,使他们获得丰厚的道德体验、道德情感进而化为道德认识、道德行为和道德习惯。要求我们重视对道德教育方法本身进行深入的研究。68、道德教育的理论建设研究;69、经典教育案例教育智慧分析与借鉴运用研究;70、道德生成与发展的机理研究;71、道德分析方法对学生道德形成的启发研究;72、道德故事(童话)对学生道德人格形成研究;73、价值澄清(辩论)的组织与实施研究;74、道德游戏(表演)的设计与观察研究;75、道德两难情境对道德智慧的催生意义研究;76、行为强化与矫正的方法与艺术研究;77、道德日记的撰写与开发研究。第三部分研究要求本课题指南所规划的这些研究项目,既有综合性的,也有单项的,为取得研究的预期成效,请注意以下几个方面:一、确立好研究单位我们计划在山东省范围内,遴选一批有较好基础的实验单位进行这一研究,集合一批有志于“新道德教育实验”研究的人员,开展集体研究和攻关。经过单位申请与省里考察,初步决定第一批组织20-30处学校。这些研究单位选定总的要求是办学方向端正、教育理念先进,树立了全面育人、全员育人、全程育人的教育观念,有真正重视学校德育工作的校长,有一批热心德育工作的中层干部和骨干教师,他们具有“教生一时、想生一世,为师一届、造福终生”的教育情怀和探求真理、不怕挫折、乐于奉献的品质,真正成为学生健康幸福成长的促进者和实现者。根据研究内容的综合程度可以在一个单位全面推进,也可以在部分班级中进行。二、研究要求(一)选题方面1、加强协作性。所有实验研究单位都要严格从《指南》所确定的题目中进行选题,以便从不同方面进行研究,发挥集体力量,共享研究成果。每个实验研究单位可选一个题目,实验研究力量较强也可选择多个题目。2、突出针对性。根据学生现实情况,仔细分析学生道德教育中带有普遍性或特殊性的问题,克服研究中大而空的现象,切实能够解决学生成长中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主动地发现道德、建构道德、实践道德,并获得积极的人生体验。在确定选题名称及研究内涵、目标、内容与方法时,要注意中学与小学的不同。3、体现可行性。无论是学校的选题,还是教师的选题,都要“从大处着眼、小处入手”,形成问题解决的链条,一步步把问题深下去、细下去。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深入下去都有一个广阔的天地,也都会牵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评价等大的问题,关键是做实、做新、做活,取得实效。学校选题与教师选题要相互配合。4、注重创新性。解决问题特别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思路与方法,要重视创新,也就是用更新颖的办法解决大家都认为难以办好的事情,以便收到更好的效果并给大家解决类似的问题以启发。(二)规划研究方案5、严密的计划性。集中想清楚、写明白以下问题。要研究的问题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研究这个问题有什么价值和意义?这个问题的实质是什么?要解决的问题的核心概念与范围是什么?解决这个问题要达到什么预期目标?支持这个课题实现这一目标的有关理论基础是什么?对进行研究的内容从哪些角度进行切分与细化?采取什么样的步骤来实现,每一步的时段如何划分,由哪些人来做,每一步要做到什么程度?采用的主导性研究方法是什么?过程性材料如何进行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