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宏观经济管理作业题第一专题一、宏观经济管理局限性的成因主要有哪些方面?答:宏观经济管理作为一种政府行为,有其局限性,并不能完全克服市场自发运行的上述缺陷。主要原因在于:(一)信息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约束。这种约束主要来自于信息缺口和信息失真。一是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制约,受到收集信息的成本限制,政府难以掌握全部信息。二是信息失真。原因,由于技术和体制原因,存在许多非真实信息。这种情况同样会影响决策的正确性。(二)决策者偏好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影响。宏观经济管理决策采用少数人集中决策的方式,其过程和结果受决策者或决策者群体偏好的影响。(三)利益集团对宏观经济管理决策的干扰。任何一项决策都不可能对不同的利益群体产生完全相同的经济影响。不同群体会通过各种方式影响宏观政策的走向。宏观决策的形成及其变化,在一定程度上是这些利益群体政策影响力博弈均衡的结果。(四)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存在“时滞”。一是从出现问题到决策者制定出政策并付诸实施有一个过程,存在时间间隔;二是从实施到政策见效也存在时间间隔,也就是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影响到政策的准确率。(五)市场主体的“合理预期”行为。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主体都是有理性的经济人,他们会分析研究政府政策变化的动态和规律,根据自己的预期采取相应的对策或者防范措施。这种市场主体对宏观决策进行的合理预期以及在此基础上采取的防范措施,往往使得宏观决策的效力大打折扣甚至失败。二、论述宏观经济管理应坚持的基本原则。答:(一)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原则。支配市场经济运行的是市场规律。政府的主要责任是保证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并充分发挥其效率,不能干扰市场正常运行,更不能代替市场,因此,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必须顺应客观规律,让市场机制起基础性的调节作用,把政府作用和市场作用都发挥好。(二)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在一定的法律规范下进行。两个方面:一是政府的宏观经济管理要通过一定的法律形式加以保障,明确界定政府的职责范围和管理权限;二是用法律手段规范政府行为,包括政府管理的范围、途径、方式等。这样,既保证政府的管理权,又防止政府滥用2权力造成宏观经济管理失效。(三)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和政策必须与公众利益相一致,并与公众的接受程度相适应。首先,我国改革的实践证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与公众利益相一致,这是宏观政策成功的根本前提。其次,宏观管理政策出台的时机和力度则必须考虑社会公众的接受程度。(四)宏观经济管理必须建立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基础上。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是避免和减少宏观管理失效的基础环节。科学的、民主的决策可以避免决策者偏好和某些利益集团的干扰看可能带来的决策失误。三、宏观经济目标及其相互关系答:(一)宏观经济管理目标:①经济增长;②物价稳定;③充分就业;④国际收支平衡。(二)相互关系:上述目标之间既有统一性,又有矛盾性。首先,目标之间具有统一性。经济增长是其他目标实现的物质基础,物价稳定是其他目标实现的重要前提,充分就业能促进经济增长,国际收支平衡有利于经济增长和物价稳定。其次,它们又具有矛盾性。第一,经济增长与充分就业的矛盾。一般情况下,经济增长有利于就业扩大。但随着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经济增长吸纳劳动力就业的能力下降,甚至出现排挤劳动力的现象。第二,经济增长与物价稳定的矛盾。第三,经济增长与国际收支平衡的矛盾。第四,充分就业与物价稳定的矛盾。因此,正确把握宏观经济管理基本目标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在实践中加强各目标之间的协调,提高宏观经济管理效率。四、目前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有何特点?答:(一)注重运用经济手段,但由于政策传导机制不健全,影响经济手段的作用效果(尤其是货币政策)。(二)结构调节与总量调控同样重要。如供求结构、需求内部投资与消费的结构等。(三)宏观调控政策弹性增强。宏观调控政策,主要运用经济法律手段,逐步减少行政手段的运用,但有时又是不可缺少。(四)施预防性的主动调控。中央政府能够根据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环境的变化对宏观经济进行预防性的主动调控。(五)注重对经济运行过程的微调,必要时重拳出击。3第二专题一、财政政策工具及其调控作用。答:(一)财政预算。财政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是维持政府自身生存和满足其行使政治、经济等各种职能需要的基本手段。在现实生活中,预算通常是通过预算差额(包括赤字、盈余及大体平衡)和预算结构而实现其调节作用的。(二)税收。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利参与社会产品分配的重要形式。税收主要通过税种、税率来确定和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调节社会经济的分配关系,以满足国家履行政治经济职能的财力需要,促进经济稳定协调发展和社会的公平分配。(三)公债。公债是国家举借的内、外债的总称,是指政府在国内外发行债券或向外国政府和银行借款所形成的国家债务。它是财政信用的一种形式。公债在实现在这政策目标中的作用:第一,可以调节国民收入的使用结构。第二,通过改变投资结构调整产业结构。第三,调节货币供应量,使总供求趋于平衡。(四)财政投资。财政投资是指财政安排的用于生产性建设的支出。它是政府直接参与物质生产领域的一种形式,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的重要工具。政府人为地扩大公共工程支出,更多地承担民间不愿意或在萧条年份不愿意投资的工程,可以扩大总需求,有助于经济复苏。(五)财政补贴。财政补贴是指国家为了某种特殊目的而无偿地补助给居民、企业和其他受益者的支出。它是国家财政通过对分配的干预,调节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目的是为了支持生产发展,调节供求关系,稳定市场物价,维护生产经营者或消费者的利益。二、如何充分发挥我国税收的宏观调控功能?答:(一)完善个人所得税制度。现行个人所得税的制约作用:第一,现行所得税实行分类征收,不能实现“量能负担”原则。既会造成所得来源多、综合收入高的人少缴税,而所得来源少、收入相对集中的人要多交税的现象,不能体现“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也难以有效调节个人收入差距悬殊的矛盾。第二,现行税率不公平,劳动所得的边际税率高于非劳动所得。第三,现行所得税没有考虑纵向平衡问题(具有不同负税能力的人缴纳的税不同)。目前,要根据“多得多征,公平税负”的原则,推进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度改革。(二)完善消费税制度。财政部已经提出要完善消费税制度,将部分严重污染环境、大量消耗能源的产品纳入征税范围。4(三)完善资源税制度。包括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改革计征方式、提高税率等。(四)设立遗产与赠与税、社会保障税等税种。健全个人收入分配的调控手段体系,强化税收调控个人收入分配的功能。三、财政政策的类型及其作用。答:(一)扩张性财政政策。扩张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来增加和刺激社会总需求,又称膨胀性财政政策。这种政策最典型的方式就是通过财政赤字来扩大政府支出的规模。当经济生活中出现需求不足时,运用膨胀性财政政策可以使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差额缩小以至达到平衡。扩张性财政政策主要有两个措施:一是减税。一般说,减税会增加个人和企业的可支配收入,相应地减少国家财政收入。在财政支出规模不变的情况下,相应地扩大了社会总需求。二是扩大预算支出规模。由于政府支出直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政府支出规模的增大必然相应地增加社会总需求。(二)紧缩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分配活动来减少或抑制社会总需求,也称盈余性财政政策。它往往是在已经或将要出现社会总需求大大超过社会总供给的趋势下采取的。这种政策的典型方式是通过财政盈余来压缩政府支出规模。紧缩性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是增税和减少财政支出。因为财政收入构成社会总需求的一部分,而财政盈余意味着将一部分社会总需求冻结不用,从而达到压缩社会总需求的目的。实现财政盈余,一方面要增加税收,另一方面要尽量压缩支出。如果增加税收的同时支出也相应地增加,就不可能有财政盈余,增加税收得以压缩社会总需求的效应,就会被增加支出的扩张社会总需求的效应所抵消。(三)平衡性(中性)财政政策。平衡性(中性)财政政策是指政府通过财政分配活动对社会总需求保持中性。即财政的收支活动对社会总需求既不产生扩张,也不产生紧缩性的后果。一般而言,这种政策可以理解为收支平衡政策,按这一政策的要求,不宜有大量的结余,也不允许有大量的赤字。四、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和特点。答:(一)积极财政政策的主要内容:一是扩大政府公共投资,着力加强重点建设。从2008年末到2010年底,中央政府增加公共投资1.185万亿元,带动地方和社会投资,总规模约4万亿元。二是扩大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为弥补财政减收增支形成的缺口。2009年安排中央财政赤字7500亿元。三是推进税费改革,实行结构性减税。结合改革和优化税制,实行结构性减税,减轻企业和居民税收负担,扩大企业投资,增强居民消费能力。预计2009年将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四是提高低收入群体收入,大力促进消费需求。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和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增强居民消费能力,扩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充分发挥财税政策作用,增加财政补助规模,重点增加中低收入者收入。五是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和改善民生。中央财政用于“三农”支出和民生支出安排分别达到7161.4亿元和7284.63亿元。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进一步降低行政成本。六是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和节能减排,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加大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加节能减排投入,稳步推进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改革。改革完善资源税制度,促进资源合理利用。(二)积极财政政策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思路新”。此次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立足于应对危机、化解危机,着眼于抓住机遇、创造机遇,较好地贯彻落实了科学发展观。二是“导向明”。就是重民生、保增长、促消费、活市场、统内外、利长远。三是“力度大”。表现为大幅度增加政府投资规模、财政赤字和国债规模、各项税费减免规模。今年全国财政赤字9500亿元,各项税费减免政策预计减轻企业和居民负担约5000亿元。四是“工具多”。将预算、税收、贴息、减费、增支、投资、国债、转移支付等若干财政政策工具组合起来一起使用。第三专题一、货币政策的类型与功能。答:货币政策主要有三种类型:(1)扩张性货币政策。它是通过提高货币供应增长速度来刺激总需求。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更为容易,利息率会降低。因此,当总需求与经济的生产能力相比很低时,使用扩张性货币政策。主要内容:放松银根,扩张信用,从而使货币供应量快速和较大幅度地增长。主要功能:在于增加货币供给。(2)紧缩性货币政策。它是通过削减货币供应的增长率来降低总需求水平,在这种政策下,取得信贷较为困难,利息率也随之提高。因6此,在通货膨胀较严重时,采用紧缩性的货币政策。主要内容:抽紧银根,收缩通货。主要功能:在于抑制总需求增长。(3)均衡性货币政策。均衡性货币政策是指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基本平衡前提下,货币供应的增长与社会经济增长相适应,也就是能够实现物价稳定,同时又能满足与之相应的国民生产总值增长,这种状况下的货币供应量就是适度供应量。均衡性货币政策的核心是在较长期内稳定、适度地供应货币量。主要内容:按照国内(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与物价上涨率(通胀率)之和来确定货币供应量增长率,以使货币供应量形成的社会需求与供给(总产出)之间保持一种对等关系。二、三大传统货币政策工具及其作用机理。答:(1)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是指金融机构必须按规定向中央银行缴存的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中央银行通过规定和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2)再贴现。是商业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合格票据向中央银行的贴现。中央银行再贴现率就是再贴现折扣率。再贴现以票据为融资工具,风险较小,因此再贴现率一般低于同期贷款利率。所谓再贴现政策,就是中央银行通过制订或调整再贴现利率来干预和影响市场利率及货币市场的供应和需求,从而调节市场货币供应量的一种金融政策。(3)公开市场业务。是指中央银行在证券市场上公开买卖各种有价证券以调节货币供应量的活动。中央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