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高三第三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2010.4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座号、准考证号、考试科目分别填写在答题纸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第Ⅱ卷答案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纸上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题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答案,不得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和其他笔。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I卷(选择题36分)一、15分,每小题3分1.下面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腈.(jīng)纶择.(zé)席草苫.(shān)子一模.(mú)一样B.掉色.(shǎi)膏.(gào)笔搁.(gē)不住叱咤.(zhà)风云C.戥.(děng)子打的.(dí)拧.(níng)毛巾空.(kòng)心吃药D.铜臭.(chòu)晕.(yùn)船一场.(cháng)雨窗明几.(jī)净2.下面各组词语有两个错别字的一项是A.挑捡萎靡留海赔笑脸B.蒜苔托词明信片C.帽沿扎根淬炼大拇指D.要挟健全三步曲3.填入下面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①放手、放弃、放怀、放达……“放”蕴含着千般哲理,运用得好,就会使复杂的生活回归简单,纷乱的思绪回归________,浮躁的心态回归淡然。②这本专著从声律和风骨两个角度,深入研究了齐梁诗歌向盛唐诗歌的轨迹。③现在国有资产中既有国家直接投资形成部分,又有地方、部门投资形成的部分,使现有国有资产的划分出现了很大困难。A.明确嬗变进而B.明晰蜕变进而C.明确蜕变从而D.明晰嬗变从而4.下面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李明同学经过反复思考,终于解出了大家都感到棘手的数学题。老师赞扬他在学习上领悟到了千虑一得....的道理。B.哥本哈根国际气候峰会上,发达国家想以含糊其辞....的承诺诱导发展中国家承诺履行具体的义务,发展中国家则不愿接受空头支票。C.时下的店名和商品名在吸收外来词时,追求时髦,哗众取宠,令人费解。这些叫人看不懂的名称,只能让人贻笑大方....。D.据报载,金庸先生与各路武林高手论剑华山,中央电视台作了现场直播,中外游人拍了许多照片,立此存照....,留作纪念。5.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因租借期满,4岁的熊猫“泰山”将于2010年初离开美国国家动物园回到中国。现在,一种离愁别绪弥漫在动物园的饲养员、管理员和工作人员之间。B.中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正处于工业化高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加快,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着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C.胡锦涛在中央经济工作会上分析了当前国际国内经济形势,阐述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提出了明年经济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任务。D.据初步分析,已造成254人遇难、35人受伤的山西襄汾尾矿库溃坝事故的直接原因是由非法矿主违法生产、尾矿库超储引起的。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每小题3分)清明节的人文精神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和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6.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A.将社会活动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结合在一起。B.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C.清明节继承了上巳节的一些传统,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D.在现代生活中,清明节的主要活动是扫墓和植树。7.下列关于清明节起源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清明节的起源不仅与寒食节有关,而且与古代已消失的上巳节有关。B.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而渐渐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节日。C.清明节起源于寒食节,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而广之要拜祭自己的祖先。D.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起源之一。8.下列各项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清明之日,桐始华”,古籍用极为简练的文字说出了清明的节气特点。B.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踏青,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C.古人常在农历三月初三那天到野外招魂续魄,后演变成踏青郊游,上巳节因此消失。D.到现代社会,那些积淀着民族文化的传统节日需要得到进一步的保护,使之成为我们共同的精神财富。三、阅读下文,完成9-12题(12分)市隐斋记元好问吾友李生为予言:“予游长安,舍于娄公所。娄,隐者也,居长安市三十年矣。家有小斋,号曰‘市隐’,往来大夫多为之赋传,渠.欲得君作记,君其.以我故为之。”予曰:“若知隐乎?夫隐,自闭之义也。古之人隐于农、于工、于商、于医卜、于屠钓,至于博徒、卖浆、抱关吏、酒家保,无乎不在,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前人所以有大小隐之辨者,谓初机之士,信道未笃,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故以山林为小隐;能定能应,不为物诱,出处一致,喧寂两忘,故以朝市为大隐耳。以予观之,小隐于山林则容或有之,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自山人①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今夫乾没氏②之属,胁肩以入市,叠足以登垅断,利嘴长距,争捷求售,以与佣儿贩夫血战于锥刀之下,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敢问娄之所以隐,奈何?”曰:“鬻书以为食,取足而已,不害其为廉;以诗酒游诸公间,取和而已,不害其为高。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予曰:“予得之矣,予为子记之。虽然,予于此犹有未满焉者,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伯休卖药都市,药不二贾.,一女子买药,伯休执价不移。女子怒曰:‘子韩伯休邪?何乃不二价?’乃叹曰:‘我本逃名,乃.今为儿女子所知!’弃药径去,终身不返。夫娄公固隐者也,而自闭之义,无乃与伯休异乎?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奚以此为哉?予意大夫之爱公者,强为之名耳,非公意也。君归,试以吾言问之。”贞祐丙子十二月日,河东元某记。注:①山人:山居者,指隐士。②乾没氏:侥幸取利的人。9.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渠.欲得君作记渠:他B.非特.深山之中特:只C.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诱:欺骗D.药不二贾.贾:出售1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A.君其.以我故为之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B.子何疑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C.请以.韩伯休之事终其说不赂者以.赂者丧D.乃.今为儿女子所知蒙冲斗舰乃.以千数11.下列句子中,全都属于作者对伪隐者讽刺否定的一项是①非特深山之中,蓬蒿之下,然后为隐②而在朝市者,未必皆大隐也③自山人索高价之后,欺松桂而诱云壑者多矣,况朝市乎④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⑤悬羊头,卖狗脯,盗跖行而伯夷语⑥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A.①③④⑤B.①②⑤⑥C.②③⑤⑥D.②③④⑥12.下面关于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构思别具一格。题为“市隐斋记”,却不对斋的本身作记述描画,而是从题外作淋漓发挥,以对话的形式,深刻地揭露了那些名为隐士而实为热中于利禄之徒的丑恶面目。B.作者从“夫隐,自闭之义也”说起,认为什么地方什么行业都可以作为隐居之处,以古代隐士的高尚行为与今之“乾没氏”钻营牟利的卑劣行径作对照,鞭笞痛骂了现实中那班追名逐利之徒。C.古人认为“隐”有大小之别,小隐是因为刚刚隐居的人道行不深,为避免见到引起欲望的东西扰乱内心,所以要躲到山林中去,“大隐”因为道行深,可以不诱于外物,所以可以隐在闹市。D.作者最后说起韩伯休的故事,是以韩伯休不求显达的淡泊心性来说明什么才是真正的隐者,从而说明娄公本是要与世隔绝的,批评姓李的朋友替娄公求取书斋之记,违背了娄公本意。第II卷(非选择题114分)四、24分13.把第I卷文言文文段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①盗跖行而伯夷语,曰“我隐者也”而可乎?(3分)②夫廉与高,固古人所以隐也,子何疑焉?(3分)③言,身之文也,身将隐,焉用文之?是求显也。(4分)14.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①②两个小题(8分)天津桥①春望雍陶②津桥春水浸红霞,烟柳风丝拂岸斜。翠辇不来金殿闭,宫莺衔出上阳③花。注:①天津桥:位于洛阳城南洛水上,因为洛水有“天汉之象”,从而使跨越它上面的桥得“天津桥”这一美称。②雍陶,晚唐诗人。③上阳:指上阳宫,唐高宗临幸东都洛阳时,为那里美景所醉而建,在天津桥北,跨洛水之上,后被武则天重新修葺扩建。①全诗处处切合一“望”字。诗人“望”到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描述。(4分)②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的思想感情?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出来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15.写出下面句子的上句或下句(任选3小题,6分)①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淘潜《归去来兮辞》)②舳舻千里,____________,酾酒临江,_____________,固一世之雄也。(苏轼《赤壁赋》)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苏洵《六国论》)④子曰:_____________,不悱不发。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五、12分16.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用一句话概括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