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3原子的构成(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原子的结构。2.通过参与科学家对原子结构的探究实验,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3.初步树立物质无限可分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学习科学家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体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历程中的重要贡献。知识点(重点、难点):1.认识原子的构成。2.知道核电荷数、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的关系。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板书设计:一、原子的构成1、原子的结构原子)()()()(带负电核外电子不显电性不带电中子带正电质子中心原子核道尔顿——实心球汤姆森——西瓜模型——电子卢瑟福——有核模型——原子核学习过程:师生互动活动意图环节一:创设情境——引发探究的欲望【情景创设】小活动:画出一条1.48cm长的线段,将其分为1亿份,试试你能做到吗?画线段,分线段,思考、感受【导入新课】如果把它等分为1亿份,其中的一份就是氧原子的直径。原子非常小,难怪近代化学之父道尔顿提出了没有人能将原子再分的论断。介绍近代科学原子论。那么原子到底能不能再分?原子具有怎样的结构呢?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第三节原子的构成【提出问题】原子非常小,但确实是存在的,那么你想象中的原子是什么样的?【学生猜想】说出乒乓球、篮球、象铅球、土豆、樱桃、桃、山杏、苹果、葡萄等。【引导过渡】同学们对原子有不同的看法,那么原子内部究竟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进入原子结构的探究之旅…环节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的魅力【实验探究一】低压气体导电实验利用某种装置使得气体中所含的某种粒子射出。发现这些粒子在正负电极板的作用下发生如下图所示的偏转。示意图如下:通过小活动导入新奇、有趣又富有鼓动性,使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让人觉得更难做到,采运用逆向思维,让学生更能体会到原子“真的太小了”。顺理成章地给出道尔顿的论断,引入近代科学家对原子的认识,引发学生对微粒内部结构的猜想。用原型启发,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大学生的参与面,暴露学生的原始思维。通过想象,激发学生想探究原子内部结构的欲望。2【讨论分析】1、这种微粒的带电情况如何?为什么?射出的这些粒子是原子吗?为什么?2、你觉得原子能不能再分?原子中能不能只含有这种粒子?生1:这种微粒带负电荷,因为这束射线偏向了正电极板。生2:形成射线的微粒不是原子,因为原子不显电性。【过渡】早在1897年汤姆森就做了这个实验,发现了这种带负电荷的微粒。这种微粒就是电子,电子的发现,打破了原子不可分的观点,标志着人们终于打开了原子世界的大门。那么原子中只含有电子吗?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这种带正电的微粒和带负电的电子怎样构成了原子就成了当时科学家们最关心的问题。在20世纪初已经提出了几种原子模型,其中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汤姆森的西瓜模型。【实验探究二】a粒子散射实验flash动画展示a粒子散射实验【思考回答】观察实验的模拟动画,描述所看到的现象1、大多数α粒子没偏转2、少数α粒子发生较大偏转3、极少数α粒子被弹回【判断思考】原子的西瓜模型是否成立?原子具有怎样的内部结构?【讲解】早在1911年卢瑟福就做了这个实验,这个居于原子中心、体积很小、质量很大的微粒就是原子核,原子核的发现否定了汤姆森的西瓜模型,从而确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课件展示:卢瑟福及其行星式有核模型通过这两个实验,你能说出原子的结构模型吗?生:在原子的中心有一个带正电荷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将科学家做的实验保持本质不变的进行加工,抽取出初中生感兴趣、能理解的实验内容制成课件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身临其境地走入探究氛围,为学生的思维发展创设了最近发展区,最大限度调动了学生研究的热情。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进行思考分析,大胆猜测,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更好的体现了科学探究所倡导的理念,最后再呈现汤姆森的和他的研究成果,平地中突现高山,让学生心理得到强烈地刺激,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汤姆生发现电子对科学发展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同时体会原子的有核模型是如何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也在不断的完善着。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入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3子构成的。原子核的体积很小,核外有相对很大的空间。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师:假如把原子比喻成十层大楼,而原子核仅相当于十层大楼中的一粒樱桃。那么在原子核的外面就有一个相对来说很大的空间,这个空间就被电子所占据,电子就绕原子核做高速运动,速度之快,近似光速。课件展示原子弹爆炸的场面原子弹的爆炸告诉我们原子核是可以再分的。科学实验证明: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构成的。其中质子带正电,中子不带电。【交流共享】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原子的结构有了更新的认识,下面请同学们以小组交流的方式,阅读表格完成下列问题?1、根据原子中各微粒的带电情况,能否得出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三者的大小关系?2、为什么说原子的质量几乎都集中在原子核上?【交流讨论】学生1:能得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学生2:组成原子核的质子和中子质量差不多,电子的质量要比它们小的多,约为质子的1/1836,所以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讲解】人类认识原子结构的历程:道尔顿实心球——汤姆森西瓜模型——卢瑟福有核模型——薛定谔电子云模型——?人类在认识自然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艰辛,正是因为有了许多像他们一样的科学家不懈探索,才使人类对事物的认识一步步走向深入,走向本来....未来人们对原子的认识将会怎样,这肯定不是终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1964年盖尔曼发现了质子、中子等微粒是由夸克构成的。20世纪七八十年代各国的科学家又提出比夸克更深层次的微粒称为亚夸克。美国一位科学家曾建议把亚夸克更深层次的微粒称为“毛粒子”,这是为了纪念伟大的领袖毛泽东同志所倡导的“物质无限可分”的哲学论断。但目前对亚夸克的研究尚未有新的发展,希望同学们学好科学知识,将来为祖国的尖端科技做出应有的贡献。【投影】培养学生分析实验、进行探究的能力,同时体会原子的有核模型是如何通过实验建立起来的。使学生意识到任何科学原理的创立都要付出巨大的努力。引导学生理解科学的发展是无止境的,原子结构模型也在不断的完善着。从形象生动的图片资料入手,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学生感到兴奋,探究之欲油然而生。根据客观事物的观察分析,提出假设,这是人们在研究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既巩固了“原子的构成”的知识,又让学生在讨论中发现了新问题,将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三者的大小关系设置成问题探究的形式,为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资料的加工整理能力、处理信息的能力。让学生了解原子结构的演变历史;还可以通过修正各种观点使刚学过的知识得以应用和巩固升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4【阅读】自学课本P38最后一段,归纳原子的基本性质。了解由原子直接构成的常见物质。原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粒子。通常由原子直接构成的物质有:金属、固态非金属、稀有气体。【总结】请同学们对照学习目标把所学的知识系统化、概括化并进行小结。帮助学生建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联系,知道原子也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基本粒子,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强化重点知识,培养学生归纳总结能力。课堂检测1.下列关于原子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原子是由电子和质子构成的B.原子是由电子和中子构成的C.原子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D.原子是由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构成的2.钠原子中有11个质子、12个中子,则钠原子的核外电子数是()A.11B.12C.23D.13.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①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②原子是不能再分的粒子③一切物质都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④一切原子核都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的⑤原子不显电性⑥原子之间有间隔A.①②B.②③④C.③⑤D.③⑥4.由分子、原子、原子核、质子、中子、电子等粒子中,找出符合下列条件的粒子填空:(1)带正电荷的是____________(2)带负电荷的是______________(3)不显电性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同一原子中,数目相等的是_____________(5)氢原子中不含有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6)原子中质量最小的是________________(7)能直接构成纯净物的是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D2.A3.B4.(1)原子核、质子(2)电子(3)分子原子中子(4)质子电子(5)中子(6)电子(7)分子原子【布置作业】1、助学“课后评价”部分;2、如果你是某原子中的一个电子,请用拟人化的第一人称描述:我在原子大家庭中所见所闻教学反思:1、巧妙整合教材:本课题的内容较抽象,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难度较大,富有挑战性。教者将教5材内容进行了巧妙的整合,源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真正体现了“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从一开始的小活动画一1.48cm线段等分下去,到粒子散射实验到原子构成,环环相扣、流畅自然、层层加深。用一条清晰的认知线索,引导学生对原子的认识一步一步走向深入。2、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学生活动的设计上做的很精当,活动涵盖面广,几乎每个版块都融合了学生活动。活动形式多样,既有实验观察、现象描述,讨论交流等,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最大限度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与探究能力。3、目标有效达成:本节课化抽象为直观,创设学习氛围,体现了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的教学理念,注重学生科学探究的设计和培养。实施教学过程中,不但知识与技能目标得到较好的落实,而且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也得到较好的体现。课堂设计充分挖掘教材,尤其重视课堂活动设计,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而富有吸引力。在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尤其在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达成上,本节课是十分奏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