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留学巴黎(第一课时)课前预习:1、通读全文,有感情的朗读全文。熟悉内容,能够复述课文故事情节2、查阅作者的相关资料,了解其艺术成就,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相关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教学目标:体会本文有详有略、详略得当的叙述方式。2.理解作者崇高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了解艺术创作与人生苦难、社会苦难之间的关系。3.有感情地朗读精彩语段。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多媒体播放《黄河大合唱》)同学们,每当《黄河大合唱》奏响的时候,我们的心里都汹涌澎湃,激动异常,仿佛从乐曲中看见了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冒着纷飞的炮火,勇往直前。这首歌的作曲,就是本文的作者冼星海。冼星海说: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让我们共同走进冼先生以及他那段寻求音乐之梦的日子。二.自主学习:《黄河大合唱》八大乐章词:光未然曲:冼星海1.《黄河船夫曲》2.《黄河颂》3.《黄河之水天上来》4.《黄水谣》5.《河边对口曲》6.《黄河怨》7.《保卫黄河》8.《怒吼吧,黄河》创作背景《黄河大合唱》写成于抗日战争时期,1938年秋冬,作者随抗日部队行军至大西北的黄河岸边。中国雄奇的山川,战士们英勇的身姿激发了作者的创作灵感,时代的呼唤促使他怀着高涨的爱国热情谱写了一篇大型朗诵诗《黄河吟》,后来被改写成《黄河大合唱》的歌词。作品由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当时,冼星海仅用了6天时间,就谱出了全曲。走近作者:冼星海(1905年--1945年)广东番禺人,中国著名的电影作曲家,音乐家。有人民音乐家的光荣称号,是中国电影音乐创业史上的先驱者。1930年赴法国学习,在此期间曾创作颇受好评的《风》、《游子吟》等作品。1935年回国,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创作了影片《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保卫卢沟桥》中的主题歌以及《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歌剧《军民进行曲》等。创作真实反映了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人民为拯救民族危亡而进行抗日斗争的生活。冼星海热爱音乐,他20岁左右才开始学拉小提琴,被同事们戏谑地称为“宰鸡能手”,面对鄙夷,他咬牙坚持,从来没有动摇学习音乐的决心。冼星海热爱国家和人民,他经常坦率地告诫朋友和亲人:“不要时常挂怀着自己的幸福,因为我们的幸福是以解放民族,解放人类为目的。”为祖国谱曲就此成为天赋的使命。1938年,在全延安没有一架钢琴的情况下,冼星海完成了《黄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军民进行曲》等一生中主要的音乐及文学作品。2三.走进文本:(一)读一读:要求:标加文章的段序和行文中的重点字词,把握这些词语的意义。1、根据拼音写汉字:注意这些词语的解释。shē望,():因要求过高而难以实现的希望。西zǎi():旧时称洋行、西式餐馆等行业所雇佣的男仆。琐xiè():琐碎。廿niàn():二十:~四史,kāi():擦,拭。Jiǎo():幸,意外获得成功或免除灾害,幸运。迷wǎng():由于分辨不清而困惑,不知怎么办。qí()视:不平等看待,也就是偏见xuàn()晕:头晕眼花感觉到自身或周围的东西旋转。2.给加点的字注音,解释词语:廿.(niàn)岁崽.(zǎi)琐屑.(xiè)眩.(xuàn)晕揩.(kāi)迷惘.(wǎng)侥.(jiǎo)幸迷惘郁闷眷念衣冠楚楚寒酸(二)理一理:1、作者留学巴黎的学习历程可以分为四部分,分别用简明的语言概括?第一,(1):简述去巴黎留学的目的是为了艺术第二,(2-7):叙写在巴黎辛酸屈辱的艰难生活第三,(8-16):叙写对学业和艺术的执着追求。第四,(17-18):写学成归来,报效祖国。2、《留学巴黎》的体裁是什么?作者是以什么顺序为线索来写的?自传时间顺序3、作者叙述了在巴黎经历的哪些事?这些事件中,哪一件最让你感动,为什么?先后从师奥别多菲尔先生、加隆先生、丹地先生、里昂古特先生、卑先生;做各种各样的下役;千方百计练琴;因摔倒而被开除;得到一些流浪汉的帮助;到咖啡馆、大餐馆去拉奏讨钱;被中国留学生羞辱;创作《风》;考入巴黎音乐学院的高级作曲班。4、冼星海只身到法国留学,在学习生活中遇到了那些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生活贫困——不怕吃苦,忍辱负重条件恶劣——克服困难,忙里偷闲身体劳累——顽强努力,积劳成疾5、冼星海取得了哪些成就?创作《索拿大》、《风》、《游子吟》、《中国古诗》和其他的作品。考巴黎音乐院的高级作曲班。6、作者学成之后,义无反顾地回国了。面对巴黎那么多帮助过他的人的挽留,他为什么不留下来呢?主要原因是文中说的急于回国把自己的力量贡献给国家。此话出现在倒数第二段,这段开头几句可能使人以为他离开法国的主要原因是他毕业了,接济他的老师又过世了,其实后3文很清楚,那位法国姑娘愿意接济他并盛情挽留他留在法国。所以主要原因是回国服务。此外,前头作为重点之一所谈的对祖国深深眷念、隐忧、焦虑的感触,也说明了他急于回国的动机。作者回国不久就谱写了著名的《黄河大合唱》和其他许多著名的抗日歌曲。四.合作探究:比较两个文段,思考:文段一:我失业过十几次,饿饭,找不到住处,一切的麻烦都来了。有几次又冷又饿,实在支持不住,在街上就瘫软下来。那里我想大概要饿死了,幸而总侥幸碰到救助我的人。文段二:我写自以为比较成功的作品《风》的时候,正是被生活逼得走投无路的时候。我住在一间七层楼上的破小房子里,门窗都坏了,巴黎的天气本来就比中国南方冷,冬夜又刮大风,我没有棉被,觉也睡不成,只得点灯写作,哪知风猛烈吹进来,煤油灯(我安不起电灯)灭了又灭。我伤心极了,我打着战,风穿过门窗,猛烈嘶吼,我的心也跟着猛烈撼动。一切人生的苦、辣、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感情,于是借风述怀,写成了这个作品。以后,我又把对祖国的思念写成《游子吟》《中国古诗》和其他的作品。1两个文段的表达方式有何不同?文段一采用表达方式是叙述,文段二采用表达方式是描写与抒情。2、试简要分析这两个文段的表达效果。文段一以单纯的叙述表现丰富、复杂的情感,冷峻地表现那种受责难、受侮辱却又不能表达的痛苦。文段二以精炼而又成为系列的细节(没有棉被,点灯写作,风吹过门窗,煤油灯被吹灭,打着战),刻画出逼真的场景,描写与抒情结合(心在猛烈撼动;人生的苦、竦、辛、酸、不幸,都汹涌起来),有很强的感染力。3、课文中无论是概括类记叙还是具体类记叙,都显得直白,没有什么明显的技巧修饰,这样的叙述方式能吸引你吗?说说理由。吸引人的主要原因是内容本身震撼人;同时,直白叙述的手法更能突出内容的重要,也能够表现多量事件,以及语言明快等特点。五.体验与反思:结合全文,说说冼星海的哪些优秀品质值得你学习?拓展延伸:每个学习小组自选两名同学,分别担任主持人和冼星海,其他成员为观众。各小组为主持人准备好提问的问题或话题,为冼星海做好回答的准备。六.作业设计:读9——11段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词语(1)流离失所:(2)走投无路:2、请说出下列句子的引号的含义(1)我那时是个工人,我参加了“国际工会”。(2)在初到法国的时候,我有艺术家的所谓“慎重”。3、填在文中横线上得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激动B震动C撼动D震撼4、结合选文思考“我”为什么“眷念、隐忧、焦虑”?4教学反思:本课是冼星海先生以他自身的辛酸屈辱的留学经历说明“人生的苦难往往孕育着艺术的成功”这个道理。学生对冼先生的辛酸经历了解的很好,可上升到与“艺术”之间的关系,理解起来就有点困难。尤其是本文“具叙”与“概叙”写作手法,学生的感悟非常不好,所以我选择的是两段表达方式的对比,帮助学生理解,效果还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