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单元比较探究游岳阳楼记(第一课时)课前预习:熟读课文,了解作者生平及写作的时代背景,查找生字词的读音和解释,借助课文注释理解课文大意。相关课程标准:“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目标:①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理解课文的内容。②掌握文学常识,积累文中重要的文言词语。③分析文章的结构,探究其主旨;学习本文借景抒情的写法。2.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反复诵读,与本单元中描写洞庭湖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②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③学习用比较的思维方法进行阅读分析,品味诗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分析比较,理解作者所表达的个性化情感。②通过诵读,激发自己阅读和欣赏古诗文的兴趣。教学重点:1.掌握积累本课的文言词语,理解课文内容。2.与本单元中描写洞庭湖的文章进行比较阅读。教学难点:1.体会诗与散文两种体裁的异同点。2.品味理解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教学方法:诵读、品味、比较、讨论交流、质疑解难、对比分析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具;课件评价任务:1.预习、讨论、反复朗读,相互交流评价,疏通文意。2.熟读游记散文,积累文中的重点语句。3.比较探究本单元中描写洞庭湖文章的写法优劣。4.运用比较思维方法,比较孟浩然、袁中道、杜甫和范仲淹的思想境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导入展示:同学们曾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心情如何?“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景与情往往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明代文学家袁中道借描摹岳阳楼、洞庭湖之景,巧妙地传达出自己的情感。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游岳阳楼记》,去体会那妙趣横生的景致中寄寓的敢哭敢笑的率性情感。2(板书:游岳阳楼记袁中道)2.题目解说:从题目可以看出,这是一篇散文,题目点明了作者游览的。(游记地点)3.简介作者及写作背景(出示):师: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作者?(学生介绍后,教师出示明确)作者:袁中道,代文学家,字小修。湖北公安人。与其兄宗道、宏道并有文名,时称“”,因他们的籍贯在湖北公安,故称。其绩稍逊于宏道。提倡真率,抒写性灵。他的作品以散文为优。游记文能直抒胸臆,文笔明畅。著有《珂雪斋集》20卷、《袁小修日记》20卷。(明三袁公安派)背景:1611年,有旧交来吊中郎(袁宏道),袁中道感其意,送至岳阳,并同游君山,写下此文。写作本文时袁中道仕途不顺,加上胞兄宏道的去世,内心悲伤,感觉前途一片渺茫,于是借游岳阳楼抒发怀才不遇和手足相失之痛。二.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情况,解决生字词(多媒体投影)⑴给加点的字注音:震撼浩淼敛衽屏息妖蒨泫然玄鬓已皤增堞诎坎窦箸愀然小舫尾垆⑵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①洞庭为沅湘等九水之委②以文其陋③第以束发登朝④故直以千里一壑⑤粘天沃日为奇⑥为毛锥子所窘2.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教师作朗读指导。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和节奏。指导:本文骈散结合。读骈句,节奏必须整齐划一,凡四字句皆两字一顿,其余按意义划分,不要读破句。相邻的两组骈句之间,要有稍长的停顿。读散句,要按照意义划分。如:玄鬓/已皤,壮心/日灰炮车云/生,猛风/大起,湖浪/奔腾,雪山/汹涌,震撼/城郭及春夏间,九水发/而后有湖昔/滕子京/以庆帅/左迁此地盖从/君山酒香、朗吟亭上/望洞庭而/文法吏/以耗国/议其后(学生自由朗读,把握断句,作好批注。)3.再读课文,疏通文意。要求:结合课文注解,边读边译,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勾画出来,四人一组讨论解决。师:下面请各小组把不能解决的字词和句子,提出来我们共同帮助解决。(各小组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句,生生间、师生间相互解难答疑。开始学生可能会有很多不理解的字词句,四人一组交流解疑后,仍解决不了的少量疑难字词,再师生共同解决。)老师适时地投放课件上预设的重点字词的含义,及全篇译文,便于学生加深印象。4.概括内容,分析结构。引导学生速读课文,思考:本文主要写了哪些内容?你能分别概括这两段的主要内容吗?(学生速读浏览,交流回答。)明确:本文描写了洞庭湖一日的美景,抒发了怀才不遇和手足相失之痛。第一段:写洞庭湖水奇的原因。分两层,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为界。第1层:主要写巴江水势(与九水对比),交代了岳阳楼之所以有奇特之名的原因。3第2层:主要写君山之秀,用君山之秀衬托出岳阳楼的美观。第二段:写作者由洞庭湖上风景变幻而引发自己的的联想和感慨。也可分为两层,以“泫然不能自己也。”为界。第1层:写游览所见之景,按时间顺序,描写了静、快、汹涌之景象。第2层:触景生情,叙述了滕子京博大的胸襟,表达了滕子京不应悲伤的缘由,抒发自己怀才不遇,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小结行文思路:触景—思古—伤己。三.研读课文,交流研讨引导学生研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抓住重点语句,交流研讨。出示导学话题(激发思维):如果让你当导游,你会向来访的游客对岳阳楼的景观作哪些方面的介绍?学生可能会说:洞庭水之奇所在;岳阳楼美景的成因;岳阳楼的人文景观。教师顺势出示研读提示:1.研读提示一:“认真研读第一段,请用笔勾画出洞庭湖水势浩大(水“奇”的原因。在文中做好批注。”(学生自主默读文本,寻找文中的语句,提取主要信息,在文白处加批注,再创造性的展示。)提示:袁中道的文章用知识为我们客观准确地回答了此问题,他在文中谈到如此盛大的水势,是由以下几种原因造成的。是“九水”,九条江的水汇集了,才有湖的规模。第二,是长江的水奔腾而来。第三,二者相遇,九水不能抵挡长江的水势,水面扩大了,才“澄鲜宇宙,摇荡乾坤八百里。”第四,岳阳楼正好在“江湖交会之间”,因而才能“朝朝暮暮”看到“吞吐之变态”。第五,楼前有君山,在君山上观景,“得水最多”,“千里一壑,粘天沃日为奇”。第六,在岳阳楼上看水比较少一点,但有“君山妖蒨”弥补了缺陷。第七,如果没有君山,“莽莽洪流”一览无余,比较单调;有了君山,就富于变化了。结论:岳阳楼的景观之美,就在于“得水而壮,得山而妍也。”2.研读提示二:认真研读第二段,找出文中表明作者因景变而发生感情变化的句子,对于这情感的变化,你有什么看法?(学生认真研读,不难找出答案)明确:予始四望惨淡,投箸而起,愀然以悲,泫然不能自己也。提示:作者居然因为风景变幻而哭将起来,可见不但感情容易激动,而且对感情相当放任。这种敢哭敢笑,在封建道学自矜自持、喜怒不形于色蔚为风气的时代,明清小品作家敢于表述自由的性灵,正是其可爱可贵之处。启思:你能用文中的语句说说作者观景的感情有哪些变化吗?你能否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悲痛的原因?(意致闲淡——亦甚雄快——泫然泪下,不能自已既有亲人知己的离世,又有壮志未展的抑郁。)3.研读提示三: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哪些历史人物来对照自己当时的人生经历,表现自己的人生感慨?有何用意?明确:作者在文中还联系了宋朝藤子京、范仲淹,联系了修建岳阳楼的藤子京因在官场上受到打击而在宾客间大哭的典故,以及范仲淹在其流传千古的《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启思:袁中道认为藤子京不应该哭的原因是什么?自己该哭的原因是什么?你如何看待他的4哭?(因他已经在中央朝廷为著名的谏议,用不了多久,就该有政绩可报了,如此境遇,“有何可哭?”而像自己这个样子,四十多岁了,头发都白了,还没有为保卫国家作出什么贡献;遭逢兄长病故,加上飘零异乡,又是面对“寒雁一影”这样的遭遇,“是则真可哭也,真可哭也!”他这不仅是为自然现象而哭,更是为个人政治遭遇而哭!他这种敢哭敢笑的个性追求,即他文学创作中一追求的“独抒性灵”。)总结:我们梳理出七条成因促成洞庭水“奇”的原因;山水相依的关系,独特而优越的地理位置,促成岳阳楼的美景。一日景观的多变。进而提及范仲淹、滕子京等人文景观。四.品读课文,揣摩体会(本环节可以根据时间多少和课堂实际作灵活处理。)请从文中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进行赏读品析,与大家一起分享阅读的喜悦。提示:可以选取自己认为比较优美的写景句或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语句,进行品味咀嚼,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选取的语句可能有如下:示例①:九水方奔腾皓淼,以趋浔阳;而巴江之水,卷雪轰雷,自天上来。赏析:将九水之浪与长江之浪形成对比,突出长江之浪的凶猛,为下文作引;同时也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长江的浪大声震。示例②:而岳阳楼峙于江湖交会之间,朝朝暮暮,以穷其吞吐之变态,此其所以奇也。赏析:这处景物描写,交代了岳阳楼之所以奇特的原因,即处在江湖交会的有利地形之间,可以观洞庭湖吞吐水流的态势。示例③:故楼之观,得水而壮,得山而妍。赏析:这是写岳阳楼壮阔美丽的原因,也是一个总结句,指出君山和洞庭湖水对岳阳楼之盛景的形成所起的作用。示例④:风日清丽,湖平于熨,时有小舫往来,如蝇头细字,着鹅溪练上。赏析:用比喻修辞手法写出小船浮游在宽阔湖面上的情景,形象而有动感。……学生以小组竞赛形式展开,学生互评,老师对学生的赏析给予恰当地点评。五.课堂小结本文描写了洞庭湖一日美景,深刻地表明了滕子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同时也表达自己怀才不遇之感、手足相失之痛,以及壮心日灰,内心悲伤的情感,刻骨铭心,感人至深。六.布置作业:与《岳阳楼记》等前面几篇与洞庭湖相关的诗文,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板书设计:游岳阳楼记袁中道第一段:洞庭湖水奇。(写景)第二段:景色变坏,心情变糟,追溯古人,涕泪而下。(抒情、议论)教学反思:本课设计的亮点所在就是设计了贯穿全文的话题和研读提示,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以导游的方式介绍岳阳楼景观,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运用了反复诵读法和小组合作的形式,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课上让学生进行自主研究性学习,成为问题的探究者和解决者。这节课注重引导学生对文言知识的积累,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