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绿学案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第三单元绿课前预习:写出在阅读中遇到的字词。了解本文作者及相关的作品。积累本文的比喻、拟人句。写出预习中的疑惑。课程标准: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说出文章所描写景物的特征及作者抒发的情感。2、在赏析中体会写景的生动含情及表现手法的别致多样。3、《绿》这篇课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评价任务:1、朗读课文,能够找出文章的中心句。2、再次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思考、讨论问题,解读文本。3、具体研读文章是如何描写梅雨潭的“绿”的?4、通过研讨,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同学们,我们曾学过朱自清先生的叙事散文《背影》,见过那饱含深情的父亲的背影;也曾学过他的写景散文《春》,领略到那五彩斑斓的美丽的春光。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来学习朱自清先生的另一篇著名游记散文《绿》,体会那绿意盎然、充满活力的秋水之美。好,让我们一起欣赏梅雨潭美景。(展示梅雨潭图片)二、出示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说出文章所描写景物的特征及作者抒发的情感。2、在赏析中体会写景的生动含情及表现手法的别致多样。3、《绿》这篇课文中洋溢着积极向上的情感,因此应当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激情。自主学习:(一)走近朱自清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东海,后随祖父、父亲定居扬州。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1923年发表的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1927年写的《背影》、《荷塘月色》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二)读准字音镶xiāng踞jù薄阴bó几绺liǔ穹qióng倏shū皱缬xié尘滓zǐ挹yì掬jū什刹shíchà蕴蓄yùn明眸móu善睐lài(三)从课文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全文内容的句子。明确: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了。(文眼)2交流研讨:学生自读课文,解决下列问题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观察的角度是什么?作者观察到了什么?2、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看到了哪些景致?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4、①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来概括。②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5、文章在结构上有何特点?结尾比开头多“不禁”一词,有何表达效果?明确:1、第二段写梅雨潭,主要立足哪两个观察点,观察的角度是什么?作者观察到了什么?第一个观察点:山边观察对象:梅雨瀑(远景)观察角度:仰视(抬起头)观察到的景致:听:花花花花的声音看:一带白而发亮的水镶在两条湿湿黑边儿里第二观察点:亭观察角度:平视(不必仰头)观察的景致: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亭、山、云、岩、草、瀑布、水花勾勒出梅雨潭雄奇的环境。2、第三段作者主要立足于哪个观察点,观察角度是什么?看到了哪些景致?第三观察点:梅雨潭边观察角度:俯视(联想)观察到的景致:梅雨潭的绿小结:把三个立足点所绘之景合在一起,就是一幅悬瀑、飞亭、流云等作背景的“梅雨潭图”。3、文章开头就直抒胸臆:“我惊诧于梅雨潭之绿了”,但却没有直接写梅雨潭之绿,而是先写了梅雨瀑等梅雨潭周围的环境,到了第三段才浓墨重彩的写梅雨潭的绿,这是一种什么写法?衬托,作者以梅雨潭周围的亭、山、云、岩、草的美来衬托梅雨瀑的美,再以梅雨瀑的美作陪衬,以显出“梅雨潭的绿”尤其令人惊诧。(描写梅雨潭周围的环境,交代梅雨潭的绿的成因)作者对绿的总的感受是什么?请同学们从第三段中找出两个形容词来概括。醉人、奇异。作者怎样对“奇异”“醉人”的绿展开描写的?多方设喻精雕细刻运用对比突出表现大胆联想升华意境(1)比喻:仿佛一张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厚积着的绿;(形状颜色)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涟漪)静态-------水波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微波荡漾)动态----水波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那样软,那样嫩;(波光质地软嫩)-----水光她又不杂些儿尘滓,宛然一块温润的碧玉;(色彩纯净)------水色运用比喻,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波光的明亮和质地的柔软的特征,也写出了梅雨潭水绿的醉人的美,寄寓了作者对它的喜爱之情。(2)运用对比突出表现“绿杨太淡了,绿壁太浓了,西湖的波太明了,秦淮河太暗了”,通过对比,把梅雨潭的绿与北京的绿杨、杭州的绿壁、西湖的波、秦淮河的波进行对比,突出表现了梅雨潭之绿的浓淡相宜、明暗适度。(3)大胆联想升华意境3作者由“绿”的轻盈、妩媚联想轻盈、妩媚的舞女,由“绿”的明澈联想到使盲妹的眼睛复明,“明眸善睐”了。舞女翩翩起舞,绿带随风飘动;盲妹双目复明,顾盼神采飞扬。这绿真是太神奇了。文中作者还联想到了什么?写出了潭的什么特点?想到了十二三岁的小姑娘、女儿绿,活泼可爱。“祖母绿”给人一种老气横秋的感觉,如同一个历经沧桑、面目枯槁的老夫人;而“女儿绿”清纯、鲜活、灵动,美貌可人,神韵悠长。小结:作者运用了比喻、对比、联想等手法,融情于景,表达出作者对那“醉人的绿”的炽热而奔放的爱恋之情。5、文章在结构上首尾呼应。“不禁”再次表达了作者对梅雨潭的绿的赞美之情,抒发了作者对她的无比喜爱之情。五、结合背景,探究文章的主题:本文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时代背景介绍:《绿》,写于1924年。当时,南方成为革命的策源地,北伐战争已在酝酿之中。尽管朱自清并没有投身到革命的激流里去,但他对中国社会的前途,时刻都在关心着;对于以统一为大业的北伐,无疑也是抱支持态度的。他这一时期的思想,基本上还保持着“五四”运动时期青年人勇于进取的势头。这反映在他的散文作品里,则表现为格调的明朗,节奏的明快,满蓄着“为人生”、“写实”和昂扬向上的生命活力。《绿》虽然不过是一篇写景文,但只要仔细品味,还是很容易触摸到作者思想的跳动着的脉搏,看到一颗热爱自然、热爱生命、热爱祖国的赤子之心。(通过背景理解作者情感)这篇短小的游记散文,通过对梅雨潭生机勃勃、绿意盎然的自然景观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生命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向往之情。(全体同学听课文配乐视频朗读,体味作者对绿对生命的热爱之情。)回顾全文,反思总结:1、回顾这节课,反思收获,提出疑惑。2、老师总结:课上到这里,相信同学们已和作者有了共同的感受,那就是禁不住也惊诧于梅雨潭的绿是如此的美好,大自然是多么可爱了。课后希望同学们继续阅读本文,走进美不胜收的大自然。练习检测:请根据拼音填写正确的汉字:几liǔ()儿qióng()门jūgōng()()尘zǐ()明móu()善lài()请为下面画线的字词注音:蹲踞()皱缬()挹()比拟()惊诧()襟()袖之间3、朱自清:字,江苏省扬州市人,、、、民主战士。散文代表作品有、、《绿》等。4、按课文内容填空。(1)这个亭在突出的一角的岩石上,上下都空空儿的仿佛。(2)梅雨潭闪闪的绿色着我们;我们开始她那离合的神光了。着草,着乱石,小心下去,又过了一个石穹门,便到汪汪一碧的潭边了。作业设计:1、背诵第三段。2、课外阅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3、课外练笔4生活中,一定会有你喜欢的事物:或是因为它美好的外形;或是因为它蕴涵的某种情趣;或是因为它引起了你的联想,触动了你的情思,试着把这种事物连同你的感受写出来。板书设计:教学反思:《绿》是一篇语言文字非常优美凝练的文章,要写好一种颜色本来就很难,作家通过自己的感觉和观察体验,竟能写得如此美丽,令人陶醉。虽然这是篇选学课文,但它的文质兼美,所以我很认真的和学生一起学习了文章。我想优美的文章要是太多的分析就破坏了美感。这篇文章,我以朗读教学为主,让学生通过朗读去品味语言的美,去体会作者的感情。古人言:“书读百遍,其义自现”,非常有道理,在这一堂课的教学中我利用多媒体先带学生欣赏梅雨潭美景,用图片冲击学生的眼睛,然后通过自读来感悟全文,对全文有一个总体的把握。听课文视频朗读再来感受梅雨潭美景以及作者的情感。这样美的文章,我其实很难把“绿”的感觉传递给学生,只有让学生通过朗读来感悟这样的美!我惊诧于梅雨潭的绿(奇异、醉人)绿朱自清衬托梅雨瀑比喻水波她松松的皱缬着水光她滑滑的明亮着水色她不杂些儿尘滓对比联想北京,杭州,西湖,秦淮河裁你以为带,挹你以为眼向往自然热爱生命

1 / 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