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的新体验——谈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馆方案设计今年初,我们受大连老虎滩乐园实业发展总公司的委托,参加了“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馆”的方案设计,同时参加设计的还有澳大利亚、美国、日本各一家建筑设计公司。该海洋馆基地位于大连中山区著名风景旅游区老虎滩,建筑用地面积约2万平方米,甲方准备投入3亿元人民币,建设总建筑面积约2万平方米、以极地海洋动物为主的海洋馆、海洋动物表演馆及极地冰雪馆。我们的技术咨询公司是香港景福公司,该公司参加了北京海洋馆和广州海洋馆设备技术部分的设计和建设,并且熟悉香港海洋公园。在一个多月的时间里,我们和景福公司一起,完成了大连老虎滩极地海洋馆的方案设计,经历了一种新的设计体验。一调研与构思我们接到设计委托后,立即开始实地考察和调研,参观了刚建不久的广州海洋馆和北京海洋馆,两馆均以海洋水族馆、表演馆、热带雨林馆为主构成。北京海洋馆总建筑面积为3万平方米,广州海洋馆的面积相对较小。两馆均作为动物园的扩建工程,结合动物园一起经营,开馆后经济效益良好。北京海洋馆的造型概念取之于螺旋状的海螺,广州海洋馆形状似一腰状贝壳,结构均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屋顶结构局部采用网架和张拉薄膜,整体外形简洁明快,符合建筑的性格。在景福公司有关人员的协作下,我们还对两馆的技术设备部分作了整体的了解,并收集到有关香港海洋公园一些相关资料。调研后,我们很快就有了构思,做出了第一个方案:海洋馆的主体建筑构思来源于海洋动物之巨——鲸,“鲸的身体”布置海底隧道、热带雨林、极地动物馆、极地冰雪世界、海洋世界声像馆及其他一些辅助空间:“鲸的尾部”布置水上乐园,将海洋表演剧场设计成漂浮在海面的一个半球体,并将原有的海豚馆(已废弃)改成海洋动物医院。该方案深得甲方赞赏,并根据甲方修改意见,形成了第二个方案。由于造价的原因,方案二将表演剧场设置在陆地上,并将方案一中的表演馆作为二期开发的冰雪馆;由于设备技术的原因,减少了冰雪世界的面积;为了经营效益,设置了一些商业、餐饮功能空间。我们的方案与其他几家相比,极具极地海洋馆的个性和功能特色,更符合本国文化背景。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的方案未被选中实施。二设计与教学虽然没有接下大连极地海洋馆的工程设计,但作为一种特殊建筑的设计体验,我们的工作并未到此结束。结合本专业毕业设计,我们根据原始任务书、地形图、实地调研报告、其他海洋馆和海洋动物资料及有关设备技术知识等,制定了详细的设计任务书,另外完成了两个大连海洋馆的设计方案,设计深度达到技术扩初阶段。我们的毕业设计受实际工程的各种因素约束较小,有利也有弊。工程设计受约束越小,难度系数也就越小,训练的严格性和严肃性也较宽松,但最不利的是对创造力的挑战减弱。而毕业设计因为受实际制约少,设计过程中就有更多的时间进行较为深入细致的探讨研究,有更多的空间发挥创作自由,有更大的自由度选择建筑材料,有更大的可能性尝试新的结构组合。这样,我们在实际与理想之间,工程与教学之间,作了有效的平衡,最后的成果达到了如下目的:海洋馆功能齐全、结构合理,形体大胆而不失建筑个性,满足环境制约、满足设备技术整体要求;设计文本资料丰富、分析细致、技术性强、理论较为系统。成果的不足之处是,由于缺少建筑概预算的约束,对成本控制、经济效益、施工技术等方面考虑不够。三体验与总结通过对大连极地海洋馆的方案设计,我们得到许多以前不曾有的设计体验。海洋馆的设计和建设具有不同于一般展示类建筑的特殊性,这种特殊性主要体现在展示物和维护展示物的技术和设备上。大型海洋馆由于建设投资大、技术复杂、维持费用高,故在国内数量较少;而为数不多的几家海洋馆还是境外或香港设计公司主持设计和建设的,使得我国建筑设计单位普遍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和经验。这也是我们失去承接大连海洋馆工程机会的原因之一。大连海洋馆将以引进的极地海洋动物为主。其中北极熊、海象、海獭、海牛、各种企鹅(包括帝企鹅、黑足企鹅、麦哲伦企鹅、秘鲁企鹅、加拉帕戈斯企鹅等)作为展示类动物;白鲸、伪虎鲸、宽吻海豚、海狮作为表演类动物;各种鲨鱼独立成馆。所以海洋馆在购买动物方面投资至少超过千万元,加上养护动物的维生系统、水处理系统、医疗系统及其相关设备要占总投资的1/3,并且各系统技术复杂,运行费用很高。海洋馆建筑很大一部分空间被设备占用(约占总建筑面积的10%)。除了一般建筑需要的配电、冷却、消防、通风、照明等系统外,最主要的设备系统是水处理系统(包括维生系统)。海洋馆的首层地面绝大部分被水体占用,如表演池、回游池、鲨鱼池、鲸鱼池……养护池、贮水池、消防水池等,并且各部分水体所要求的洁净度、温度、深度、成分(主要是海水和淡水之分)差异很大,因而庞大的用于水处理的机械、电器系统,构成了海洋馆设备与技术的主体。大连海洋馆要求设置“热带雨林”和“冰雪世界”,并将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人造气候功能区同时摆在一个馆内,不仅在设备布置上,而且在建筑构造设计与技术(材料、结构、施工)上都带来了极大困难,如此的设计体验在一般建筑中是不多见的。海洋动物的养护和医疗也是海洋馆必备的设施,对不同的动物和不同的疾病,养护池必须分隔,甚至设单独隔离池。动物医院位置很重要,既要保持对海洋馆的隔离,又要方便快捷。为此,必须在动物展示和表演、养护、医疗三个区域间,设置地下的通道,对通道内水体的循环、标高、水质进行合理的设计、配置。动物的展示需要大量的透明体材料,该材料既要透光性好、清晰、变形小,又要能承受巨大的水体压力。墙壁式、筒体式的海洋动物展示体,一般有二三层楼的高度,巨大的水体压力,要求将展示体壁厚做到0.5m以上,普通的玻璃既重又不安全,所以海洋馆内普遍使用亚力克胶。这种透明材料强度大、抗折性好、视觉变形小,并且成型好,但价格较昂贵。亚力克胶也非常适合制作海底隧道的盾形隧道壁,加上隧道交通的电动步道或扶梯,人在其中观赏各种海洋动物,真如海底穿行,感觉非常奇妙。海洋馆建筑的空间处理,要根据海洋馆的温度、湿度、通风等物理功能要求,确定各区域不同的层高变化;为了保证海洋动物的日照时间,还要合理设置屋顶的开启和采光,而这往往与室内温度、湿度的处理是矛盾的。这部分的机械动作,完全由计算机自动控制。海洋馆作为一种特殊的娱乐性建筑,虽然在我国为数不多,但由于投资巨大,运行费用高,自然风险也大,所以各地在策划建设大型海洋馆时,要慎重,不要贪多、图大。日本海洋馆多的原因,一是国力允许,二是本身为四面临海的岛国。我国的国情与其相比极为不同,希望在海洋馆的建设上要汲取前段时间各地大量修建各种“乐园”和“村”的经验教训,健康有序地发展我国的海洋教育事业及其娱乐设施。威海市旅游资源优势邵春(原《中国旅游报》总编):威海的资源优势非常明显:千公里海岸线,无论从海滩的质量,还是气候、环境条件,都是中国海岸线的精华所在;湾多、岬角多、沙质好,作为旅游景区可以大做文章;与京津、日韩建立一小时交通圈,处于东北亚中心地带,区位优势得天独厚。纵观威海旅游业的发展状况,我们会发现这里的历史与文化项目做得很有特色,山地资源得到了初步开发,营销思路也体现了创新性,“走遍四海,还是威海”的宣传口号就让人印象很深刻。威海要发展旅游业,首先要有准确的定位———这里不是转移站,也不是过渡带,而应该是一个以休闲度假为主的目的地。威海旅游定位应确定三个发展层次,即中国休闲度假的著名品牌城市;东北亚地区休闲度假的中心城市,或者是中心城市之一;国际旅游休闲度假的明星城市。旅游定位与城市定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因此,我认为,威海的城市定位应该是以旅游为主业的海滨生态城市,是不仅宜居,而且宜业、宜游的城市,“旅游立市”应该成为威海城市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在这一目标指引下,威海应按照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架构服务体系和产品支持。城市的框架、功能,服务设施体系的建设,要尽量适应休闲度假旅游的要求,这一点应在规划中体现出来。此外,体量重大的吸引物、规模化的景区群要建立起来,打造辐射能力强的文化创意产业项目,融合全国、全球特色风味的风情街等;要把单一的洗海水澡逐步丰富为邮轮、游艇、沿海游、渔家乐和环海游。为避免同质化的产品近距离不合理竞争,威海各市区应打造独自的卖点,形成旅游风格的多元化。威海旅游的突破口选在哪里?我认为应该选在以温泉为载体的康体健身项目上。温泉是休闲产品的一大亮点,抓休闲抓旅游业是城市产业链中的一个牛鼻子,是城市转型的催化剂,是城市形象的宣传书。温泉开发有三个境界,一是洗身体,二是洗文化,三是洗精神,这就需要对温泉和文化两大资源进行整合。在确定明晰的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威海应提升城市营销水平,加强协调、加大投入,高端发力、高端策划,打造东北亚休闲度假中心城市。王衍用(北京交通大学旅游系主任、教授):在中国很多旅游城市,都着力打造以度假为主,或者是以休闲为主、体验为主的目的地,它的产业的立足点不是景观,而是环境。从这个角度上来讲,发展旅游需要从养眼的角度向养生和养心的角度提升。旅游发展靠什么?一个靠资源,一个靠客量。要把资源观变成环境观,大家就应该对环境展开说明,将大气、水、气温的优势用数据体现出来,将城市的好客度、社会风气和安全,用指标表示出来。一座城市旅游业发展的未来走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城市规划和决策层的战略。我们做旅游规划,是在评价环境、建设环境、营造环境和优化环境,而不是在建设景观,建设景点,盖房子。旅游是一个产业,是一个创意,所以如果我们老想建景点、盖房子,这个理念一定是错的。我们应按照旅游者的要求来打造城市,第一有文化特色,第二城市配套健全,城市环境优美。此外,我们威海要考虑城市外在形象及文化的打造,海洋文化、渔业文化在城市旅游中要体现。要围绕城市建设,第一打造旅游城市中心服务区,建设我们旅游城市的特色,中心城市优先建设好环境,要为市民打造休闲的空间。旅游景区的革命要抛弃风景名胜区的概念,风景名胜很静态,我们要把风景变成环境,要把名胜变成场景,这才是文化旅游需要做的。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旅游产业首先最大的贡献是形象产业,打造区域形象,你不要指望它挣多少钱。威海应把地标性的东西,地脉当中原点、本色的东西,充分利用起来,做好海疆文化、渔家文化、休闲度假文化的结合与对接,形成核心竞争力。严国泰(上海同济大学旅游与文化系主任):观光旅游与休闲度假旅游,这两者之间到目前为止,应该属于相辅相成的。在我看来,威海从城市规划的角度上来讲,实际上已经出现了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和休闲城市概念的转移和发展,这一点,在中国的改革开放30年当中,是一个成功的案例,和珠海、厦门等城市相比,威海有自己的个性特色。这说明威海发展旅游业的总体思路中是注入了文化和环境因素的。海滨地区不仅为城市居民,而且也为旅游者提供了户外游戏场所以及城市休闲体验。如果我们只有海滩没有文化,很难发展高端的旅游产品。所以,我认为威海在发展海滨休闲旅游的同时,还要挖掘威海的文化内涵,比如刘公岛在威海旅游业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应强化刘公岛与城市互动的关系,以刘公岛品牌为起点,延伸到威海的其他景点,而后一一串联起来;强化城市与乡村旅游板块的互动。现在,体验乡村、回归自然是趋势,我们应高度重视乡村田园景观的建设,夯实乡村游的基础。威海的地缘及资源优势决定了这座城市应该坚定不移地发展度假旅游。游客在这里呆上一两天就匆匆忙忙返回,没有真正融入,是不能体验到威海的独特魅力的。我们的观光旅游阶段已经结束了,接下来要做的应该是实现旅游业的升级,强化威海旅游文化内涵,让人多留点时间在这里,使威海能够让人留下来。吴文媛(雅克兰德(香港)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总经理):城市型旅游是高端的产业,它应该在中心区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中心区必须具备两个特色:公共资源提供的作用足够多、商品必须具有地域特色。然而在威海中心区,唯一的公共资源就是滨海公园;中心区提供的韩国产品也属于低端、基础的旅游消费品,没有特色。这两方面的问题必须加以改进。中心区首位度的强化,需要“金角银边”的支持。我认为应该降低山和海之间,人和海之间,人和人之间的跨越度,因为对旅游城市来说,道路的面积度越低越好,但同时道路的线密度越大越好,因为道路带来的是路边,俗称“金角银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