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滨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山东省滨州市2015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5题,每小题2分,共50分。以下各题都有一个正确答案,请将正确的答案填在答题卷相应的位置。)1.周礼规定国家举行祭祀大典或葬礼时,“天子九鼎”、“诸侯七鼎”。下图为春秋时期郑庄公祭祀坑遗址出土文物,这一发现可以说明()A.春秋时期严格的等级制B.考古发现具有偶然性C.王室衰微,“礼崩乐坏”D.分封制向郡县制转型【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春秋时期“礼崩乐坏”【解析】从考古遗址出土文物看,郑庄公享用天子九鼎的规格,郑庄公的做法违背西周礼乐制度的等级规定,故A项错误;考古文物也是当时社会现状的反映,符合西周晚期分封制开始瓦解的史实,不是偶然,故B项错误;西周晚期王室衰微,“礼崩乐坏”,礼乐等级制度开始遭到破坏,故C项正确;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推动分封制向郡县制的转型,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C2.研究者指出,科举制的积极意义不仅在于它所促成的“上升”型流动,也在于其“下降”型流动。对科举制“上升”和“下降”理解最准确的是()A.中央加强了对选官的控制B.促进社会阶层之间的流动C.提高官员群体的文化素质D.平衡官员来源的地域分布【考点】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科举制【解析】中央加强了对选官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只符合“上升”型流动,故A项错误;寒门学子可以通过科举考试跻身社会上层,富家子弟如果不学无术,社会地位也会下降,符合科举制“上升”“下降”型流动,故B项正确;科举制提高官员群体的文化素质,只符合“上升”型流动,故C项错误;科举制公开以才学选拔官员,不会受地域分布的影响,故D项错误。【答案】B3.《板垣记略》载:“奏章票拟,主之内阁;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材料说明清初()A.君主专制的空前强化B.皇权受到一定牵制C.简化处理政务的手续D.内阁决策国家政务【考点】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解析】材料中内阁掌握票拟权,军国大事由议政王大臣会议确定,可见清初君主权力受到限制,故A项错误;清初皇权受到内阁和议政王大臣会议的牵制,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反映出处理政务的程序,无法推测出是否简化手续,故C项错误;“军国机要,主之议政处”,国家政务在议政王大臣会议上决策,故D项错误。【答案】B4.居住在雅典的移民有可能拥有某种特权,但是要想拥有公民权通常很难;而罗马帝国的皇帝卡拉卡拉于212年宣布帝国所有的自由民都享有罗马公民权。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B.古代罗马比古代雅典更民主C.罗马帝国公民享有更多的政治权力D.雅典公民的政治素质会更高【考点】雅典民主政治;罗马法——万民法【解析】雅典民主政治是小国寡民的直接民主制,对公民数量有限制,而为了缓和罗马人与外邦人的矛盾,罗马法必须扩大公民权的范围,可见二者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利益,故A项正确;古代罗马与古代雅典不同的做法,是由其特殊的政治情况决定的,两者的民主程度不具有可比性,故B项错误;也不能据此推测出两者公民享有政治权力的多少,故C项错误;也不能据此推测出两者公民政治素质的高低,故D项错误。【答案】A5.罗荣渠先生在《现代化新论》一书中说:“在此以后,外国渗透中国的方式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直接改变了原有的小农手工业生产方式,使中国在经济上和财政上都日益陷入对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依附地位。”据此判断该情景应该出现在()A.《南京条约》签订后B.《北京条约》签订后C.《辛丑条约》签订后D.《马关条约》签订后【考点】1840年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解析】“从外贸领域扩大到投资、生产、销售、金融各个领域”,材料强调西方列强经济侵略方式由以商品输出为主到以资本输出为主的转折。《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签订后,西方列强仍然以商品输出为主,故A、B项错误;《辛丑条约》签订后,资本输出已经成为主要的经济侵略方式,故C项错误;《马关条约》签订后,列强纷纷在华投资设厂,资本输出开始逐渐成为主要的经济侵略方式,故D项正确。【答案】D6.某学生在进行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用到下图。据图中阴影部分判断,他的研究主题是()A.工农武装割据的形成B.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C.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D.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考点】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共产党敌后抗日【解析】图示为1937—1945年中共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根据地,延安是中共领导抗战的中心。工农武装割据形成于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不符合时间限制,故A项错误;图示为中共敌后战场的抗战,故B项错误;图示可见晋察冀等中共抗日根据地的建立,故C项正确;解放战争时期战略反攻,不符合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C7.观察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历史现象,表述不正确的是()A.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B.用普选的方式产生人民代表C.《共同纲领》是选举的法律依据D.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考点】现代中国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解析】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基本确立于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与图示50年代不符合,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人民“把自己满意的人选出来”,采取了普选的方式,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逐级选举产生各级人民代表大会,是选举的法律依据,故C、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答案】A8.1946年2月,美国驻苏代办乔治·凯南发给华盛顿一封“八千字电报”,认为苏联在最大限度地发展武装力量,并以此不断扩张“势力范围”。对此,美国应当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A.战后苏联积极扩充势力范围B.主张对苏实行“遏制战略”C.美苏“冷战”促使世界分裂D.美苏开始进入“冷战时期”【考点】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解析】乔治·凯南电报认为战后苏联积极扩充势力范围,但不是它强调的重点,故A项错误;这封电报的重点是强调“联合其他国家特别是欧洲国家一起对付苏联”,对苏实行“遏制战略”,故B项正确;1947年杜鲁门主义出台,美苏“冷战”开始,此时世界还未分裂,故C项错误;因此,此时美苏还未进入“冷战时期”,故D项错误。【答案】B9.1950年1月18日新华社评论指出:“北京市军管会要收回的不是任何领事馆的‘办公地点和产业’,而是某些外国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这反映了当时我国的外交政策是()A.“一边倒”B.“另起炉灶”C.“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D.“求同存异”【考点】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解析】材料要求没收西方国家“根据不平等条约而占据的中国地产”,清除它们在华势力。“一边倒”处理的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故A项错误;“另起炉灶”强调废除旧的外交关系,建立新的外交关系,故B项错误;“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强调清除西方国家在华特权势力,再考虑与之建交,故C项正确;1955年亚非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方针,不符合材料时间限制,故D项错误。【答案】C10.“就如中国的农民,欧洲使用木制农具时,他们已经用铁犁耕田。而当欧洲也使用铁制农具时,他们仍在使用铁制农具。中国人把一种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运用到很高的水平,却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这一现象反映的实质性问题是()A.自然经济的脆弱性B.欧洲经济后来居上C.铁犁技术更新缓慢D.小农经济的停滞性【考点】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解析】材料认为中国“经济体制和社会结构”即小农经济和社会保持稳定,“没想到要改善和替代它”。自然经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表现出脆弱性,与题意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的是中国的小农经济,故B项错误;铁犁技术更新缓慢只是其稳定不变的原因之一,故C项错误;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及社会结构保持稳定,与欧洲差距拉大,表现出停滞性,故D项正确。【答案】D11.《唐六典》记载:“凡市,以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议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晚唐诗人王建的诗:“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对这些记载,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唐六典》中已有关于夜市的记载B.文学作品对夜市的描写都不可靠C.记载失实,夜市在唐代不可能出现D.可能说明唐代的市有突破性发展【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唐代城市发展【解析】《唐六典》记载中“日入前七刻”已经闭市,还未出现夜市,故A项错误;文学作品是当时社会现实的反映,可以作为研究夜市的史料,其可靠性不能完全否定,故B项错误;因此其记载不一定失实,故C项错误;王建的诗中有夜市的记载,可能说明唐代的市突破经营时间的限制,有突破性发展,故D项正确。【答案】D12.清朝文人管同(1780—1831)在其著作《禁用洋货议》写到:“数十年来,天下靡靡然争言洋货,虽至贫者亦竭蹶而从时尚”。其言论说明了()A.鸦片战争后洋货大量涌入中国B.洋货输入使消费观念发生变化C.清朝政府放弃重农抑商的政策D.清朝文人思想观念的保守落后【考点】近代中国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消费观念变革【解析】材料介绍了洋货输入中国后,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其言论没有反映出洋货大量涌入中国,故A项错误;无论贫富,人们都争相谈论购买洋货,视为时尚,可见洋货输入使中国人的消费观念发生变化,故B项正确;其言论也没有反映出清政府重农抑商政策的变化,故C项错误;也没法推测出该文人对这种现象的态度,故D项错误。【答案】B13.工业革命后,酒吧、咖啡馆成为流行的小型聚会和休闲解闷场所,歌剧、舞剧、马戏、杂技和舞会等成了雅俗共赏的文娱活动。这表明工业革命后()A.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加快B.贫富分化差距拉大,社会关系变化C.家庭规模日渐缩小,教育日益普及D.生活内容日益丰富,生活质量提高【考点】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解析】材料介绍了工业革命后人们业余生活的丰富多彩,体现出人们生活节奏的放缓,故A项错误;材料中未反映出社会关系变化,故B项错误;也没有反映出家庭规模和受教育状况的变化,故C项错误;人们业余生活选择多样性,反映出生活质量提高,故D项正确。【答案】D14.下图为《中国境内两个历史时期的近代工业资本统计示意图》,第二个历史时期商办资本迅速增长得益于()A.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B.列强放松了经济侵略C.洋务企业的不断发展D.中华民国政府的建立【考点】晚清中国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解析】第二个历史时期1895—1913年是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初步发展时期。清政府经济政策调整,放宽对民间办厂的限制,清末新政鼓励发展实业,是其初步发展的原因,故A项正确;列强放松经济侵略出现在一战期间,不符合时间限制,故B项错误;1895年甲午战后洋务运动已经破产,故C项错误;中华民国政府1912年建立,不是其主要原因,故D项错误。【答案】A15.有人说:“罗斯福新政是以掩饰资产阶级本质的牧师面貌出现的。”下面史实能直接说明这一观点的是()A.限制盲目生产B.规定最低工资C.整顿财政金融D.调整农业生产【考点】罗斯福新政——调整工业【解析】材料中“掩饰资产阶级本质”,表明该项措施维护的是资本家的利益。“限制盲目生产”,牺牲了部分资本家的利益,故A项错误;“规定最低工资”,缓和资本家与工人的矛盾,保障工厂生产秩序,维护了资本家的利益,同时也直接改善工人阶级的境遇,符合题干中“牧师面貌”,故B项正确;整顿财政金融,有利于恢复银行信用,与题意无关,故C项错误;调整农业生产,也是牺牲部分农业资本家的利益,故D项错误。【答案】B16.史学家认为,苏联一贯的致命错误之一,也是它垮台的关键原因之一,就是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这种认识是出于苏联在农村实施了()A.余粮征集制B.固定粮食税C.农业集体化D.大规模垦荒【考点】“斯大林模式”——农业集体化【解析】把农村看作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殖民地”,牺牲了农业农民的利益。实行余粮征集制时,还处在苏俄时期,工业化还未起步,故A项错误;实行固定粮食税时,保护了农民的利益,故B项错误;“斯大林模式”下快速推进农业集体化,通过工农业剪刀差,牺牲农业,为苏联的工业化积累资金,故C项正确;大规模垦荒,有利于增

1 / 14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