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麻、阿片、麻醉药,是如何被“管制”起来的?前一段时间,通过参加选秀节目而成名的歌手李代沫,因吸食毒品氯胺酮(K粉)、容留他人吸毒被北京警方抓获。但在医学上,令不少年轻人沉迷其中的氯胺酮,却是麻醉医生无可替代的得力助手。无独有偶,曾令北京奥运会“八金王”菲尔普斯卷入丑闻的大麻,也同样可以帮助不少罹患食欲不振的艾滋病患者重新拥有好胃口。很多时候,害人害己的毒品和治病救人的良药,只有一念之差。阿片:困在囚笼中的猛虎阿片尽管关于阿片类药物是否应该存在的争论从未停息,但在世界卫生组织于2010年发出“必须提供精神药物和麻醉品供医疗使用”的呼吁之下,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猛虎一般的强效阿片类药物,在多重措施构建的“囚笼”之下,继续为医生和患者服务。阿片类药物的典型代表,就是在多种场合下屡立奇功的吗啡。晚期癌症患者最常用的止痛药便是吗啡,治疗具有生命危险的支气管癌剧烈咳嗽也会用吗啡,而医生抢救急性心力衰竭时同样少不了吗啡的存在。对有些用于治疗不太严重的疼痛的药物,往往采取将阿片类药物和对乙酰氨基酚按比例混合的配方,例如豪斯大叔所用的Vicodin(对乙酰氨基酚与氢可酮的复方制剂)。与此同时,为了防止这些强阿片类药物被瘾君子滥用,卫生部门和药企可谓是频出奇招。如王牌止痛药奥施康定(OxyContin,缓释羟考酮),在造成大量滥用者过量致死后,生产商Purdue公司特地重新设计了配方,为瘾君子带来了“惊喜”:药片本体坚如磐石(据说砸都砸不碎),而且如果运气爆棚能将药片弄碎,一旦将破碎的药片与水混合(瘾君子通常会将碎药片溶于水中注射),就会立刻形成无法注射的黏性水凝胶。类似的防滥用配方还出现在Endo公司的羟吗啡酮(同属强阿片类药物)缓释片剂OpanaER中:药片本身具有亲水基质,溶于水或胃液后,便会转化成聚乙烯氧化物凝胶,由凝胶包裹着药物来缓慢释放。这一措施既能防止滥用,又能让药物具有更优秀的药效,成为了药企秒杀仿制药的利器。采用这一技术的Endo公司就宣称“迄今为止没有任何一种仿制药能和我们的配方等效”。有些止痛药生产商,为了能让自己的产品得到认可,甚至不惜动用各种“黑科技”。例如美国的国王制药公司(KingPharma,现被辉瑞收购)就为自己的阿片类制剂研发了全新“大礼包”,除了奥施康定用过的两种技术之外,还额外添加了一种措施--在药片内混入一定比例的烟酸(一种维生素),如果患者服下了超过止痛剂量的药物,烟酸就会引起难以忍受的面部潮红。虽然看起来奇葩,但这一措施被证明真的有效,因此FDA批准了这个配方。大麻:曲折的研发之路大麻从很久很久以前,大麻属植物就和烟草一样,被人们做成烟卷吸食,以缓解连日的疲劳。如今,虽然大麻已经被定为毒品并接受严格的监管,但仍有不少年轻人为之痴狂,甚至不惜铤而走险,例如菲尔普斯。而另一群人,则为了把大麻变成造福患者的新药,而默默无闻地努力着。大麻之所以能够为人们带来源源不断的快感,还是因为其中所含有的化学物质--Δ-9-四氢大麻酚(THC)。进一步的研究发现,THC不仅可以产生快感,还是一种非常优秀的止吐药物。要知道,癌症治疗中的剧烈化疗相关性恶心呕吐(CINV),往往会让患者叫苦不迭,一些定力不够好的患者甚至会因此放弃治疗。在雅培制药(现在的艾伯维公司)的开发下,THC的人工合成品--屈大麻酚顺利完成了临床试验,被证明针对CINV疗效很好。但在准备上市的时候,却遇到了意料之外的麻烦--在美国的《物质管制法案》附录中,THC和屈大麻酚均被列入了附录I,也就是“具有高滥用潜力、无临床价值”的药物。美国缉毒局(DEA)的初衷可能是为了打击毒贩人工合成THC,但很显然,它的先见之明有些过头了。FDA只能向DEA征求管制意见,不过好在屈大麻酚的药效不错,足以说服DEA为其重新制定管制意见。但开弓没有回头箭,DEA没有办法让自己食言,只能想出了一个相当之偷奸取巧的办法,在目录III中增加了一条“被FDA批准的、软胶囊中溶于麻油的合成屈大麻酚”。不过好在经过一番周折,屈大麻酚制剂于1975年成功获批。后来,它还被批准了另外一个用途:治疗艾滋病患者的食欲不振,这再一次令屈大麻酚大卖。同样是1975年,FDA也批准了另外一种大麻制剂大麻隆(nabilone),用途和屈大麻酚基本相同。后来,法国的赛诺菲公司曾经开发出一种模拟大麻在脑内发挥的作用,以控制体重的药物利莫那班(limonabant)。但这款药物上市短短几年,便因为严重的精神副作用(抑郁和自杀风险)而狼狈地退出市场,未能成为另一个重磅炸弹。麻醉药的纷争麻醉药麻醉药无疑是一个很具有争议的领域,这些药物在麻醉师和医生手中能轻松变身,减轻患者治疗时的不适和痛苦;但若落到犯罪分子手中,便会令无数女性为之所害。更何况,有些麻醉药物本身就具有滥用潜力,管制不当即成毒品。因此,麻醉药的管制成了全世界毒品监管部门的难题,无数国家为此“光荣”中招。前不久李代沫所吸食的K粉,医学上有个很Geek范的名字:氯胺酮。尽管氯胺酮在灯红酒绿之地不停地惹麻烦,但在麻醉师和医生眼里,它可谓是不可替代的得力助手:能轻松做到“一举两得”,在麻醉同时还能兼顾镇痛;可以缓解哮喘、过敏患者的气道痉挛,大幅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诱导麻醉时可以肌肉注射,轻松搞定不合作的年幼儿童。有着这么多的好处和优势,它的一些独特副作用(如幻觉)也显得微不足道了。因此,氯胺酮广泛地活跃在手术台上,帮助很多患者、医生和麻醉师顺利完成手术。而另外一种麻醉药--γ-羟丁酸(GHB)就没有那么幸运了。在临床上,它的药效平淡无奇,应用并不广泛;但在夜店之中,它却是和氟硝西泮(Ropyhnol)齐名的“迷奸药”,性犯罪者经常利用她来迷昏女性,实施犯罪。因此在美国,DEA将GHB列入了附录I,进行严格管制。可这一次,DEA又自信过头了。美国的爵士制药(JazzPharma)将GHB的钠盐羟丁酸钠开发成了一种治疗发作性睡病(一种以日间睡眠过多和随时陷入睡眠状态为症状的疾病)的药物。发作性睡病同样是个缺医少药的领域,之前的兴奋剂类药物虽然简单有效,但副作用有时也无法忍受,对有心脏病的患者更是危险,羟丁酸钠的面世无疑令很多患者激动不已。但如前文所述,这个还在附录I里的家伙是没法为患者服务的。时隔三十多年,FDA再次找到了DEA。这一次,DEA倒也指了一条明路:上次列入附录I的只是GHB,这次给羟丁酸钠定级就OK了。最后,被定为附录III管制的羟丁酸钠成功上市,患者、医生和药监部门也是皆大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