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苏州古典园林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并这样评价:“没有哪些园林比历史名城苏州的园林更能体现出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理想品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被公认是实现这一设计思想的典范。这些建造于十一至十九世纪的园林,以其精雕细琢的设计,折射出中国文化中取法自然而又超越自然的深邃意境。”拙政园江南水乡的园林建筑历来有名,如果从春秋后期吴王建造离宫别苑算起,苏州园林的历史已长达二千五百年之久。《江南园林志》提到:“南宋以来,园林之盛,首推四州,即湖、杭、苏、扬也,而以湖州、杭州为尤。”随着时代变迁,江南的许多园林年久失修,几经易主,日益衰败,到了近代,江南园林也只得首推苏州了,如《江南园林志》写道:“园林之胜,应推苏州”。•湖州南浔•杭州•扬州1.写意山水苏州园林,有人称为“文人写意山水园”,也就是说,它是由文人创造的。苏州园林的主人,大都是科举出身的官宦,有较高的文化修养,有的工诗擅文,有的能书善画,有的本人就是著名于史的诗家、画家、书家,园子落成后,时有文人为之揄扬,或文或诗或画,传播于世,因而园林与文学、山水画的结合紧密相关。一户人家的园子通常也就几亩、十几亩地,要在这几亩地里建房构廊,挖池叠石,搭桥设亭,种树养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沧浪亭文震亨在《长物志•水石》中说:“一峰则太华千寻,一勺则江湖万里。”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凝练的概括,园不必大,但必须有水有石。文震亨认为“石令人古,水令人远”,浅浅一勺水,能使人想到山川瀑布,江湖河海;瘦瘦一方石,能令人感悟到名山的精神气质。造园过程需要园主与匠人通力合作,叠山理水、栽花种树,创造出具有诗情画意的景观,往往具有疏野、淡然、简练的意境。2.天人合一苏州园林在设计构筑中,通过叠山理水,植物配置,浓缩了自然界的美好的山水风光,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艺术效果。这种扩展时空的手法运用自如,随处可见,如障景、遮景、借景等,都是造园者有意识地为延长游览时间、扩展游览空间而采用的手法。留园障景,很多园林进门都有山、墙等遮挡园中景色,因此需要游园者绕过山、墙等才能进一步游览,由此也就扩展了园林的空间并延长了游览的时间。留园借景,在一些园墙外或远处的著名景观和园林间有意保持空间视线通畅,使园内游园者的视线可以穿越园墙观赏到远处的景观。再比如景观建筑通过高低、大小、明暗、起伏、曲折、开合等对比手法的运用,使游园者的视线不断变化,不断调整,景观也因此充满变化,充满韵律。在这个浓缩的自然山水的空间里,可以看到四季晨昏变化和春秋草木枯荣,可以听到莺啭蛩鸣、风声雨声,可以感受到春夏秋冬的温凉寒暑,可以使居者“不出城郭而获山林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乐”。3.宅园合一苏州园林的首要功能是居住。在形式上,它是宅园合一的居住环境,往往是前宅后园或东宅西园。在满足了实用功能后,它的环境布置、环境追求是艺术化的。这种艺术化,体现在园居生活场景和生活方式的各方面,比如山水命题,建筑形式,植物赋义,家具陈设乃至建筑细部的雕饰、装饰、配饰,家具的材质、款式、纹饰、陈设,书房所藏的版本、图史、画卷,收藏陈设品的类别、高下、品位等。园林专家陈从周先生曾用四个词来概括这种个性化艺术化的生活环境,即“可居、可行、可游、可望”。居、行、游、望也可以说是园林的四个功能,也是古人园居生活的四种需求。园林是有文化素养、有经济基础的阶层的居所,园内宽敞,可满足各种生活功能的需要,有如画的景致可赏心悦目,有假山池沼可满足居者、游者的林泉之想。实用与审美结合,舒适与想象相伴,这种结合是美化和完善自身居住环境的一种艺术创造。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是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对于这份宝贵的遗产,有人从传统文学艺术的角度谈园林的意境之美,有人从传统的文学、绘画艺术理论观察园林,有人从西方的构图学、形式美的理论谈园林,还有人从心理学、经济学、历史学、社会学、民俗学、建筑学等角度进行研究,往往意境之美都是其重要探讨的内容。园林小亭•意境--意蕴和境界。王国维《人间词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第一种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晏殊的《蝶恋花》,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第二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第三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从现存的园林来看,无论是作为物体存在的山、水、花草、树木、建筑、碑刻、装修、匾额、家具等,还是作为引发想象力的点题式的诗句、匾联、题额,都满满负载着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具有历史的、人文的、审美的价值。拙政园内的廊亭“雨惊诗梦来蕉叶”,这是对苏州园林生动的写照;“风载书声出藕花”,这是对园林意境最好的描摩。比如园子的名称,特别有讲究。拙政园,王献臣因仕途不得志,故以“拙政”名园。网师园,则取渔父隐居之意。苏州园林的题名,事例太多,不胜枚举。中国传统文化在历代园主们的风雅活动中,将自己的文化属性映入了园林的建筑、山水、花木、匾联、书条石及装饰构件中。这些储存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信息的艺术品、工艺构件,不仅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和科技价值,也是研究苏州古典园林,研究古代江南文化民俗的珍贵实物。•亭林公园有情碧嶂团栾绕,得意孤亭缥渺间1.拙政园拙政园是江南园林的代表,苏州园林中面积最大的古典山水园林。始建于明朝正德年间。以其布局的山岛、竹坞、松岗、曲水之趣,被胜誉为“天下园林之典范”。与承德避暑山庄、留园、北京颐和园齐名,该园是中国四大名园之首。拙政园总面积约4.1公顷,水面约占五分之一,所以景观布局、立意,都以水为主题。现有的建筑,大多是清咸丰九年(1850年)拙政园成为太平天国忠王府花园时重建,至清末形成东、中、西三个相对独立的小园。东部原称“归田园居”,布局以平冈远山、松林草坪、竹坞曲水为主。配以山池亭榭,仍保持疏朗明快的风格,主要建筑有兰雪堂、芙蓉榭、天泉亭、缀云峰等。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景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拙政园西部原为“补园”,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其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里面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西部其它建筑还有留听阁、宜两亭、倒影楼、水廊等。拙政园的布局疏密自然,其特点是以水为主,水面广阔,景色平淡天真、疏朗自然。它以池水为中心,楼阁轩榭建在池的周围,其间有漏窗、回廊相连,园内的山石、古木、绿竹、花卉,构成了一幅幽远宁静的画面,代表了明代园林建筑风格,不愧为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拙政园2.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五代,后经北宋诗人苏舜钦重建,并作《沧浪亭记》。沧浪亭的命名出自《孟子》和《楚辞•离骚》:“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江南水乡园林通常为封闭式,有园墙高筑。沧浪亭则与其他园林不同,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外临清池,曲栏回廊,古树苍苍,垒叠湖石。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沧浪亭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同真山一般景致。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3.亭林园园中玉峰山形似马鞍,百里平畴,一峰独秀。1906年始辟地为马鞍山公园,1936年为纪念顾炎武改名亭林公园,2000年更名亭林园。占地850余亩,绿水青山,秀色相映。文征明称赞玉峰山为“东南第一山”。山虽不高,但是蜿蜒多姿、岩峦层叠、峰回路转、移步换景,自古以来就有“七十二景”之说,“真山似假山”之誉,是吴中一大胜景。玉峰山历史悠久,梁代建有慧聚寺,气势恢宏,规模庞大,号称“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唐宋年间,玉峰山筑有贲园等私家园林,清代有徐乾学在北麓建有“遂园”,康熙南巡游览玉峰山时,为此园题写“鸢飞鱼跃”匾额。由于山中有慧聚寺、凌霄塔、华藏寺等亭台楼阁,风景优美,历代文人雅士纷至沓来登临题咏。亭林玉峰景致优美,功能、设施完善,诚为广大游客观光、休闲之绝佳所在。山前有亭林纪念馆、昆石馆、昆曲博物馆,山后有梅花墩、遂园景观,西山生态景区有玉峰文化遗址、罗汉莼菜古桥、良渚文化巨雕,又有老人峰、群豕峰、栖霞洞等。琼花与昆石、并蒂莲并称“玉峰三宝”,是我国古老的珍异花卉,古代诗人盛赞它为“天下无双独此花”。夏天,并蒂莲吸引无数游客前来拍照留念。昆石玲珑剔透,与灵璧石、太湖石、英石同被誉为“中国古代四大名石”。亭林园,已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文化园。徜徉园中,看小桥流水,清游小憩,品茗聊天,也可欣赏悠扬的昆曲,咀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激扬万世的名句,让人既感受昆山这座城市的幽雅,又令人深思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4.顾园顾园位于千灯镇,与顾炎武故居、亭林祠堂和墓一起占地60亩,建筑面积5450平方米。顾炎武墓及祠堂1956年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顾炎武,原名绛,字宁人,号亭林,他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激励着每一代仁志之士,成为一代又一代旨在报国的炎黄子孙的座右铭。顾炎武一生还写了三百七十卷著作,以《日知录》、《天下郡国利病书》、《肇域志》为三大著作,顾炎武本人也被当代历史学家评为两千年中七十二位伟人之一。顾炎武故居为整个宅第主体,朝东落西,为五进古香古色的明清建筑,自东而西依次为水墙门、门厅、清厅(轿厅)、明厅(正厅、楠木厅)、住宅楼,北侧有背弄连接灶房、读书楼和后花园,故居前与千年石板街相接,后与顾炎武墓地和顾园相连。该区域主要再现亭林先生居家生活、读书场景,各厅内陈列顾炎武先生塑像、手迹、著作、生平事迹和国内外对顾炎武先生及其作品的研究成果。亭林祠和亭林墓。落北朝南,东侧有门与顾炎武故居相通,西侧墙外为顾园。祠南向三间两厢一门楼,以三间相通作一大祭堂。两边墙上及外面走廊墙中嵌有砖石刻碑12块,记述先生事略。其中一块有先生所著《日知录》中名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庭中盘槐、桂花各两株。现亭林墓露台均用花岗石砌造,石阶七级,围以石栏杆。顾园。占地30亩,位于故居西南侧,与故居祠堂及墓均相通。是依史恢复修建的融湖光水色、历史人文为一体、具有江南私家园林风格的游览区。内曲水环绕,亭台坐落,小桥曲径。黛瓦粉墙、花木扶疏、虚实相映,是春阳咏梅、炎夏观荷、进秋赏桂、寒冬览翠的绝佳去处。环水有致用阁、思宜园、颂桔轩、“归奇顾怪”(二石斋)、秀石虬松庄、秋山亭、三徐居、慈母阁、四柿亭等及碑廊等10个景点,各景点以诗文、字画、语录、塑像等形式寓意亭林先生的精神和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