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秦州区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摘要:依据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和发生学原则等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因素方法,将天水秦州区划分为两大自然带,三个自然区,五个自然亚区,十三个自然小区,文中讨论了这些自然地理单元划分的依据和方法。关键词:综合自然地理自然地理区划天水市秦州区1前言综合自然地理区划是自然地理学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内容,它不仅有助于人们认识和查明自然地理综合体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各区域的自然地理结构特征,总结和归纳区域自然地理的研究成果,揭示区域自然地理规律性,而且可以为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建设发展规划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2秦州区的自然环境基本特征2.1地理位置秦州区位于甘肃省天水市东南部,北纬34°05′~34°40′,东经105°13′~106°01′之间。东、北与天水市北道区相邻,南连徽县、西和县,西接甘谷县、礼县。总面积2442平方公里。地跨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南为长江支流嘉陵江水系的西汉水流域,北为黄河支流渭河水系的藉河流域。西秦岭山脉横贯东西,是两大流域分水岭。岭南为陇南山地,岭北属陇中黄土高原。2.1地形地貌秦城区处于我国地形分级的第二级地带,属于秦岭地槽褶皱带和陇西露台两大地质结构单位的过渡地带,西秦岭主脉横贯区中部,形成一条脊线,南部属秦岭地槽,北部属陇西陆台,大部分地处陇南山地。全区地形秦岭以南地势高于岭北,岭南为北高南底,向南、西呈倾斜状,岭北为西高东低,向东呈倾斜状。最高处为西部景东梁,海拔2716米,最低处为东部玉泉乡县家路村,海拔1110米。因古老地层褶皱隆起形成区南部以西秦岭为总枢纽的山地地貌。区北部因受地质沉陷和红、黄土层沉积,形成黄土丘陵地貌。区境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西秦岭横贯中部,是藉河以南诸山之总枢,河流之发源地。地貌按其成因和形状,大体可以分为秦岭山地和陇西黄土高原两部分,这一特点极大地影响了秦州区地表的地域分异。2.2气候特征秦州区位于青藏高原之东侧,北温带之南沿,属典型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类型。西秦岭主脉横贯区中部,是我国亚热带和北温带气候的重要分界线,岭南具有亚热带气候性质,岭北则具有温带半湿润气候特征。秦州区属半湿润-半干旱气候的过渡地带,具大陆性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的特点,温热潮湿,降水充沛,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多年平均气温6~11.6℃,相对湿度68%,被誉为甘肃的小江南。秦州区降水量具有明显的地域特点,有自南向北逐渐减少的趋势,秦岭南部各乡是相对多雨区,藉河谷地及北部山地区为相对少雨区。秦州区由于受东西季风的影响,降水量的季节分配很不均匀,以夏秋季之交雨量集中,冬季雨量稀少为其特点。2.4水文特征秦州区最大河流为藉河,属渭河一级支流,为常年性河流。藉河古名洋水,又名乌油江,北支发源于甘谷县谷坡乡瘦驴岭,南支发源于礼县固城乡北小山峪。在秦州区郑集寨汇合,东流穿过市区,在麦积区峡口注入渭河。全长85km,流域面积1276.73k㎡,平均比降7.91‰,主要支流有南沟河、罗峪河和横峪河。秦州区内长江流域各河流均属嘉陵江水系。嘉陵江水系大都在分水岭附近,为西秦岭山地,海拔1700~2500m,流域内年径流量大于1000104m3的河流有5条,其中年径流量在l×109m3以上的有稠泥河和白家河等。藉河主要靠降水补给,由于流域内年降水量小、蒸发量大,流域内植被覆盖率极低,降水后滞流调节能力很差,因此径流量较小。根据气候植被地貌特征几多年实测水文资料统计资料分析,秦州区可分为三个水文特征区,即藉河流域相对少水区,西汉水流域平水区,白家河即苏成河流域丰水区。2.5土壤特征秦州区主要是黄土母质,其次是残积、坡积母质,红土和红砂岩母质及冲积母质在一定时间空间条件下,受生物气候水文地质地形及人为劳作施肥灌溉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逐渐发育成具有区域性的土壤类型特征。秦州区山地的铁炉、秦岭、娘娘坝、李子乡以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主要植被,因此形成棕壤土类及亚类和土属。在海拔1500~2000米的中部山地,温带落叶阔叶林或灌木与草本混交林植被,形成褐土类及其亚类和土属,这是秦城区直达的土类。在藉河以北,海拔1500~1700米的黄土梁为黄土覆盖,以干草原为主要的天然植被。由于季节性的淋溶微弱,土壤粘力下移不明显,钙质常以碳酸盐的形式淀积下来,在心土层形成斑状沉积物等,发育形成黑垆土类。在海拔1350~1600米的黄土梁沟壑区,形成了无水纹行结构的黄绵土类。因地形的复杂,高差悬殊,土壤亦明显的表现出垂直分布的特点,在2300米以上的秦岭山地,高寒阴湿山区非林地带发育有大面积的高山草甸,形成草甸土和山地棕壤土。在海拔1500~2000米的中地山地,因受植被条件的影响,多形成褐色土和黄绵土。在1500米以下的地区,多为黑垆土、淤淀土和红土类。2.6植被特征秦州区地处陇南山区森林带到黄土高原草原带过渡之间。在植被上亦称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为主,针叶混交林到草原的过渡带。森林植被全区可分为林区天然林植被和农区人工林植被。秦岭山地植被垂直分布较明显,纬向变化显示出有温带森林草原区与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区相互过度的特征径向变化是暖温带的。秦州区在地形、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各要素方面都有其特色,形成了一个独立而完整的区域自然综合体,具备了在综合自然区划上自成一区的客观基础。3综合自然区划3.1区划的原则和方法本文依据综合分析和主导因素相结合的原则和发生学原则等综合自然区划的基本原则,采用地理相关分析基础上的主导因素方法,将天水秦州区划分为两大自然带,三个自然区,五个自然亚区,十三个自然小区。3.2秦州区区划方案综合自然区划的对象是自然综合体,在划分各级自然综合体时,要求全面、综合地分析所有自然因素,在此基础上,找出自然区域的特征及区域分异的主导因素。形成自然综合体的因素很多,一类是地带性因素,包括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它们的发生、发展主要受水热条件的支配,分布大致成带状。另一类是非地带性因素,也称地质、地貌因素,它们的发生、发展主要受内力的支配,分布一般不成带状。每个自然区域都是这两类因素相互矛盾、相互影响的结果。它的形成既包含了地带性因素,也包含了非地带性因素,绝对只受其中一种作用的自然综合体是不存在的。在不同地区,不同等级区划单位中,地带性与非地带性因素的作用并不是等同的,有的以地带性因素为主,有的以非地带性因素为主。具体对西秦州区而言,山地占绝对优势,高原,平原面积极小,且分布零散,这一地貌特点在秦州区地域分异中起着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该区地貌既是各级自然综合体的一个要素,又对其它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有着深刻的影响,以致地貌类型的界线常常就是各级自然综合体的界线。自然区域的一级划分考虑了对秦州区地域分异起主导作用的季风和地貌两个因素。二级划分考虑区内的大的地貌单元,黄土高原区和秦岭山地区,由于大的地貌单元导致水热,土壤的进一步分异,大地貌单元又包括小的地貌单元进一步形成三级区域划分,再根据植被和较小地域差异划分四级区域。Ⅰ岭北暖温带半湿润区Ⅱ区北陇西黄土高原区Ⅲ1黄土梁状丘陵沟壑半干旱亚区Ⅳ藉河以北干草原小区Ⅳ西部杨家寺山地森林草甸小区Ⅳ西南关子乡山地草甸小区Ⅲ2藉河河谷川地半湿润亚区Ⅳ灌木与草本混交植被小区Ⅳ温带落叶阔叶林小区Ⅰ岭南北亚热带半湿润区Ⅱ1区南黄土高原区Ⅲ岭南黄土丘陵沟壑半干旱亚区Ⅳ中部草甸草原小区Ⅳ灌木与草本混交植被小区Ⅱ2秦岭山地区Ⅲ西汉流域红土黄土丘陵山地半干旱亚区Ⅳ中上游山地草地小区Ⅳ山地森林草原小区Ⅳ林间隙地植被类型小区Ⅲ东南部及南部河谷川地半湿润亚区Ⅳ山地灌丛草原小区Ⅳ灌木草本混生植被小区Ⅳ高大山体落叶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小区秦州区的娘娘坝—齐寿—店镇—秦岭—牡丹等一线大致与西秦岭吻合,是我国亚热带和北温带气候的重要分界线,也是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的一条重要的分水线。该线以北的区域属于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区,以南的北亚热带半湿润区。参考文献[1]杨国林,基于GIS的秦州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与评价,西北师范大学,2013.5.30[2]周特先,宁夏自然区划,宁夏大学学报,1994.8[3]杨国良,华中地区自然区划的新方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0.3[4]孙广友,王权,中国东北高纬区综合自然区划界线探讨,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4.11[5]赵汝植,西南区的自然区划探讨,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4[6]秦州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