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丹县双孢菇产业发展规划(2011年—2015年)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结构调整不断深化,我县各乡镇依据其特殊的自然气候条件,积极发展双孢菇生产,取得了明显成效,为沿山冷凉灌区乡镇农民增收致富探索出了一条新的途径。为加速发展沿山冷凉灌区双孢菇产业,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特制定本规划。一、目的意义以沿山冷凉灌区为主发展双孢菇生产,可充分利用我县海拔比较高,气温相对低,麦类种植面积较大,秸杆畜粪资源丰富,荒滩荒地多的自然优势,发挥双孢菇生产用水少,生产条件要求低,技术简便易行,经济效益高的特点,加快培育农村新型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走好节能、节地、节水和“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之路,促进循环农业发展,对于推进全县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现实意义。二、发展基础1、发展现状我县双孢菇生产从2007年在李桥乡东沟村试种成功后,近年来,在县、乡(镇)两级政府的大力倡导和支持下,双孢菇生产规模不断扩大,种植区域从李桥乡迅速扩展到霍城镇、位奇镇、老军乡、陈户乡等乡镇,产品远销深圳、广州、福建、浙江等地,已成为沿山冷凉灌区产业结构调整,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之一。截止目前,双孢菇种植已辐射全县8个乡镇,建成和在建全地下式双孢菇标准棚达到1200多座,种植221座,面积达到4万多平方米,生产总量近32万公斤。2、发展条件(1)自然资源优势独特,交通条件便捷。我县地处河西走廊中部,东靠永昌,西临张掖、民乐,南依祁连山,北过龙首山与内蒙古阿拉善右旗接壤。境内海拔1549-4444米,总面积5402.43平方公里,辖区内有可耕地85.71万亩,荒山、荒滩等难利用地43.8万亩,土地利用潜力大。由于县境属于大陆性高寒半干旱气候,具有日照长、气温低、昼夜温差大、降雨量少而集中、无霜期短等特点,年平均气温5.9℃,5-9月份平均气温在14-20℃,特别是沿祁连山冷凉灌区,夏秋气候凉爽,年均气温较平川区低1—3℃,而双孢菇发菌的温度为23℃左右,出菇阶段适宜温度为16℃左右,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同时,区内兰新铁路、连霍高速公路及312国道横贯东西,又是欧亚大陆桥的交通必经之地,特别是兰新高速公路和兰新铁路复线的修建,为双孢菇的运销提供了便利的交通条件。(2)技术简单易行,有利于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双孢菇生产技术简单、操作方便,生产原料充足、生产成本低、投入少、效益高,50米长度的双孢菇棚年收入达12000元左右,可实现当年投资,当年见效。同时,双孢菇生长期一般都在当年夏秋或秋末,正值冷凉灌区农闲时间,冷凉灌区乡镇人多地少,户均劳动力在2.5人以上,种植双孢菇可以变农闲为农忙,实现周年生产,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3)水资源利用率高,有利于节水节地。我县水资源相对缺乏,人均占有量仅600立米,双孢菇生产需水少(每棚双孢菇一个生产周期用水15立方米),生产用水量仅为大田种植小麦、玉米的1/10,生产上可以合理调配水资源,节水效果十分明显,极适于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水资源相对缺乏的沿山冷凉灌区发展。同时,双孢茹对于土壤要求不高,建棚方式灵活,不受地形、地力限制,可利用戈壁荒滩、撂荒地、坡地等闲滩空地生产,不占耕地,有利于节约用地。就其生产特点,还可实现立体种植,造地发展。(4)资源循环利用,有利于发展循环农业。我县是粮食主产区,小麦、大麦常年播种面积30多万亩,年产小麦秸秆15万吨以上;牛存栏27.6万头,年产牛粪35.8万吨,小麦秸秆和牛粪等又为双孢菇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双孢菇生产后的废弃物可以用来作沼气填充料,沼渣、沼液又可作为温室育苗、也可作为粮食、蔬菜作物和树苗的有机肥,实现资源的循环利用,促进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协调发展,是发展循环农业的有效途径。(5)科技服务体系健全,为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为了做强做大全县双孢菇产业,县上专门成立了设施农业建设领导小组,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综合协调组、技术服务组、市场营销组,由县政府分管领导及农办、农委等涉农部门主要领导及技术骨干参与。具有较强的专业技术力量。同时乡镇有农技站,村有农民技术员,社有科技示范户,技术服务体系健全,可为双孢菇的大面积推广提供技术保障。(6)政策措施优惠,可为双孢菇产业提供资金支持。为进一步激发群众积极性,推动全县双孢菇产业发展,县委、政府专门出台了一整套优惠政策,对积极发展双孢菇产业的企业和个人,实行资金补助和奖励政策,农户修建双孢菇大棚,政府每座补助5000元,连片种植规模达20座以上的小区,还给予一定的基础设施建设补助。补助资金占到磨菇棚建设资金总数的60%以上;同时各乡镇也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对本乡镇在双孢菇产业建设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组织和个人进行奖励,政策、资金支持力度较大。3、市场前景分析双孢菇是一种营养丰富、无污染、具有良好保健与药用价值的微生物食品。鲜菇蛋白质含量为35-38%,氨基酸含量近30%,其中人体必需的氨基酸比例达到31%,还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价值是蔬菜和水果的4-12倍,享有“保健食品”和“素中之王”的美誉。此外,双孢菇是世界上生产数量最大、消费人群最广、尤其受发达国家消费者青睐的主要品种之一,也是我国出口食用菌的主要品种。据中国双孢菇行业规划测算,2010年全国双孢菇总产量将达到700万吨,40%出口,60%内销,出口达280万吨,世界人均消费量达到3公斤,其中法国4.5公斤,美国1.5公斤。我国人均消费量为0.14公斤,是世界人均消费量的5%,双孢菇产品有着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我县生产的双孢菇味道鲜美,肉质白嫩,完全符合无公害农产品质量标准要求,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具有很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周边地区酒泉、甘州区、民乐县、靖远等都有日加工能力6吨以上的冻干、烘干食品生产线,市场潜力巨大。三、存在问题1、生产水平低,管理粗放。我县双孢菇生产目前还处在起步阶段,生产管理粗放,生产效率低,新材料、新技术的推广应用程度不高,整体生产水平低下。2、生产规模小,客户不稳定。目前全县双孢菇生产面积不到10万平方米,产量少,无法吸引更多客户来投资发展双孢菇产业,更不能满足加工企业的需求,还没有形成规模效益。3、加工能力不强,市场风险较大。我县双孢菇生产目前以外销、鲜食为主,区内尚未建起加工企业,制约了双孢菇的规模化发展。四、发展思路和目标1、发展思路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以双孢菇生产技术和产业运作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产品产量和品质为突破口,狠抓双孢菇生产、龙头企业发展和基地建设三大重点,在生产布局上以沿山冷凉灌区4个乡镇为主,以李桥乡东沟村、老军乡丰城村、霍城镇新庄村、大马营乡马营村、清泉镇郇庄村为重点示范村,坚持生产设施简易化,生产规模连片化,生产技术标准化的要求,按照统一规划,适当集中、稳步发展、示范带动、整体推进的原则,认真做好区域布局规划,充分发挥区域比较优势,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使双孢菇产业成为带动沿山冷凉灌区经济快速发展,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的特色支柱产业。2、基本原则1、坚持循环经济“3R”原则。按照循环经济“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走绿色、生态、清洁的双孢菇生产发展之路。2、坚持沙产业原则。按照“多采光、少用水、新技术、高效益”的沙产业发展理念,走高科技、高效益、低耗水的双孢菇生产发展之路。3、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的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导向,进一步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以市场推动双孢菇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4、产业化经营的原则。双孢菇产业发展要按强化政府引导,突出开发主体,做大龙头企业,带动农户种植,实现产、加、销一体化发展。5、依靠科技进步的原则。双孢菇产业发展,要抓好优质高产栽培技术试验和推广,建立试验示范基地,提高双孢菇种植技术水平。3、发展目标经过五年努力,到2015年,全县双孢菇生产面积在现有基础上达到5000亩以上,总产量达到1.5万吨。其中,2011年新增1000亩,累计达到1500亩;2012年新增1000亩,累计达到2500亩;2013年新增1000亩,累计达到3500亩,2014年新增1000亩,累计达到4500亩,2015年新增500亩,累计达到5000亩。基地总产值达到1亿元,农民人均双孢菇收入达到800元以上。五、建设重点1、双孢菇生产基地建设从2011年开始至2015年,以沿山冷凉地区的5个乡镇为主体,辐射全县所有乡镇大面积建设双孢菇生产棚或双面棚,每年每个乡镇建成2—3个连片100亩以上的双孢菇生产示范基地,沿山乡镇各村都建成1—2个双孢菇生产基地,30%的农户户均建成2-3座双孢菇大棚,全县双孢菇生产面积达到5000亩。建设进度任务及进度见表1。2、菌种繁育体系建设在山丹县位奇镇十里堡村(现山丹县绿丰脱水蔬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及山丹县寒旱区绿洲农业食用菌示范园区(现甘肃省宏武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建设两个食用菌菌种研发繁育中心,新建实验楼两栋3000平方米,恒温库8000立方米及配套设施。年菌种生产能力达到600万瓶,同时逐步引进国内比较先进的液体菌种生产线,提高菌种生产效率。3、流通、加工体系建设2011-2013年,分三年时间,依托山丹县绿丰脱水蔬菜加工有限责任公司,兴建年加工能力5000吨的双孢菇干生产线、5000吨盐渍菇生产线及1000吨预冷贮藏库,达到年加工双孢菇10000吨,同时培育壮大双孢菇经销商和运销协会,开辟市场,增加鲜菇外销量。4、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一支集技术服务、物资供应、工程设计、施工为一体的双孢菇产业咨询服务中心,通过聘用各类专业技术人才,以企业化经营的形式向广大种植户开展全方位技术服务,全力做大做强我县双孢菇产业。六、保障措施1、加强领导,提高认识,促进双孢茹产业健康发展。各有关乡镇和部门要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双孢菇产业的认识,加强领导,把发展双孢菇产业纳入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认真研究,周密安排。县上成立以分管领导为组长,农委、财政、水利、科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协调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指导双孢菇产业健康发展。沿山各乡镇要建立以一把手负责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的领导机构,指导做好本乡镇双孢菇产业发展,并按照县上整体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抓好各项工作任务和措施的落实。2、多元化投入,市场化运作,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沿山冷凉地区乡镇财力弱,群众收入水平较低,做大做强双孢菇产业,要坚持政府引导、农户投入、市场运作、社会帮扶的原则,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积极引导和鼓励农民群众建设双孢菇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上在农业发展专项基金中,对双孢菇产业进行重点扶持。同时,在沿山乡镇选择一些条件比较差的村,由县直部门进行帮扶,农业、水利、交通、电力等部门要结合各自业务,制定扶持双孢菇产业发展的具体措施;农发行、农行、信用社、保险公司等金融部门要研究制定扶持双孢菇发展的信贷保险措施,增加贷款和自然灾害保险额度,支持农民建设食用菌大棚。宣传部门和新闻媒体要加大宣传力度,引导群众发展双孢菇产业,努力培植一批各具特色的“千吨镇”、“百吨村”的标准化生产基地。3、强化市场监管,严把菌种质量,确保双孢菇产业健康发展。各级政府和生产单位要认真贯彻《种子法》和《全国双孢菇菌种管理办法》,加强对全县双孢菇及菌种生产的监督检验,对菌种生产加工和经营单位进行严格的资质审查。各菌种生产单位和企业,要建立严格菌种标签制度,提高对双孢菇产品质量标准的认识和全面监控能力。农业主管部门和有关推广单位要严格生产程序和市场准入制度,切实把菌种生产和市场管理纳入农业行政执法范畴,保证优良菌种选育、提纯、保藏和生产步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4、加强技术研究和推广,搞好技术攻关,解决好双孢菇产业发展中的技术问题。县食用菌产业研究开发中心要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开发高档次、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三高”双孢菇系列新品种,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真正形成一批带动整个双孢菇发展和在国内外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优质品种,并针对生产中出现的各类问题进行科技攻关。大力推广双面棚生产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县食用菌产业咨询服务中心要积极引进使用新材料,在生产中大力推广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