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民俗旅游文化研究摘要:天津市是我国四个直辖市之一,不仅具有悠久的历史,而且具有传统的民族文化和优秀的民间艺术,不同流派的书画、戏曲、音乐等,在6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中逐渐形成了浓郁的民俗民风和多彩的文化艺术。近年来,随着天津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发展,天津的民俗旅游文化也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对于发扬传统文化,带动就业,提高当地人民的生活平,促进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从天津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触发,进一步对民俗旅游文化进行了研究,以供完善天津民俗旅游文化体系。关键词:天津;民俗旅游;民俗旅游文化;文化研究天津作为一座拥有着悠久历史和文化底蕴的古城,其民俗旅游非常繁荣兴盛,有着非常良好的发展民俗旅游文化的基础。民俗,是指某一社会群体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世代相传、较为稳定的文化事项,可以概括为民间流行的风尚、习俗。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接触当地民俗文化的体验行程。民俗旅游文化是以一半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民俗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民俗旅游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特定旅游过程中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其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结晶的一部分,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民俗旅游文化的灵魂,具有集体性和传承性,因而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民俗旅游文化属于高层次的文化。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因此,了解天津民俗旅游资源的现状,分析民俗旅游资源存在的问题,对探讨促进天津民俗旅游文化发展的具体措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一、天津民俗旅游1.天津民俗旅游形成的背景天津地处华北平原东北部,东临渤海,北依燕山,海河纵贯南北,由南运河、子牙河、海河交汇而成的三岔河口一带,早在公元七世纪隋代就是航运要渠,唐宋以来逐渐形成水陆码头,金代在此戍兵设寨,又使之成为军事要地。到了元代,由于元大都的北迁,天津成为首都门户,从南方大量运粮米供朝廷之需,于是,漕运大兴,三岔河口一带成为装卸漕粮的水陆码头、交通枢纽。由于海运风险大且风浪无情,又限于当时的航海技术水平,因此在航海过程中船翻人溺的事故屡有发生,在自然灾害面前显得无能为力的人们只有求神佛保佑,从神佛的信仰中获得信心和勇气,妈祖便是人们心目中的“护海女神”,航海人的精神支柱。随着漕运的发展,妈祖由南方传播到北方,元泰定三年(公元1326年)在水陆交通方便的三岔河口一带建立天后宫(即娘娘宫)。天后宫不仅是当时朝廷官员、舟师水手祭祀海神的庙宇,而且是人口聚集、客商云集以及渔、盐、粮等物资集散贸易的场所,“晓日三岔口,连樯集万艘”就是当时的写照。[1]“皇会”是天津民间为迎庆天后娘娘而举办的进香祭祀的花会活动,它是多种文化艺术门类的综合产物,汇集美术、音乐、舞蹈、雕刻、泥塑、书法、花卉和刺绣等工艺美术以及武术、杂技、游艺等,这些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瑰宝代代相传,无论在文化艺术上,还是社会生活上都有深刻的影响和强大的生命力。至今,天津已有400多道民间艺术花会;诗、文、书画文采之士蜚声而出;刻砖、年画、风筝、绒花、剪纸独具特色;京、评、梆、曲各剧种,声乐名流层出不凡。甚至,天津人的乐善好施、见义勇为、公益活动一倡即发的性格,以及商业经济的发达等等,都与天津早期的“天后文化”(或称妈祖文化、漕运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正是由于天津地处京城门户,水陆要冲,是北方工业、商业、政治、军事、文化的要地,因此,中国历史上有许多重大历史事件都与天津有密切联系。第二次鸦片战争,在大沽口炮台写下了抗击殖民者入侵的壮丽诗篇;在义和团运动总坛吕祖堂谱写了反帝爱国的悲壮颂歌;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民主革命运动先驱孙中山、共产党人周恩来、邓颖超、刘少奇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革命先烈马骏、于方舟、吉鸿昌等都在天津领导和从事过革命活动,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天津因此而拥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和名人故居,成为我们了解天津历史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2.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的类型与特点2.1信仰型包括民间信仰和宗教信仰。历史上,天津居民大多为外地迁徙而来,特别是元代海上漕运兴起之后,福建、浙江、江苏等地的商人陆续定居天津,明清之后又从安徽、河北等地移来许多农户和屯垦士兵。居民五方杂处,具有各不相同的信仰习惯,因此,天津民间多神共存,群神杂居,庙宇广布。据清末《津门纪略》所载,当时坛、庙、观、庵、祠达180多处。随着历史的变迁,社会的进步,人们认识的提高,对诸神的信仰也早已淡漠,但作为历史文化的实物见证,作为民俗旅游资源至今还保留着多处。如唐代的独乐寺、元代的天后宫、明代的文庙、清代的大悲院和清真寺、民国的西开天主教堂等。2.2民间艺术生活型天津的沃土,海河的水还哺育了天津乡土气息的民间艺术,这些民间艺术有的是土生土长,有的是兼收并蓄,包括蜚声海内外的杨柳青年画、泥人张彩塑、风筝魏的风筝、绒花、剪纸、民间艺术花会、民间刻砖艺术、戏曲、书画、音乐等。天津是漕运、盐业、商业并重的城市,长期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随着历史发展的进程,逐渐形成较为完整且特色浓厚的民风民俗,成为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主要包括饮食文化、语言文化、人生礼俗、商贸与生产习俗、岁时习俗、民间禁忌等。2.3博物馆、纪念馆型天津在近代和现代历史发展过程中,由于地理位置优越,经济发达,又是政治、军事、文化的要地,因而寓居天津的各类名人多达数百人,有众多的民族英雄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天津领导和从事过革命活动,因而形成具有纪念意义和教育意义的人物故居和纪念馆,名人故居如张园曾是孙中山先生北上经天津时下榻的地方,静园是清宣统皇帝溥仪退位后来津居住的地方,近代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梁启超故旧,早期话剧活动家艺术教育家李叔同(弘一法师)故居,张学良故居,民族英雄吉鸿昌故居等。这些故居或遗址展示了天津近代历史和建筑景观,成为今天人们认识历史,了解历代人物,了解天津的历代见证,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基地。纪念馆包括:天津历史博物馆、吕祖堂义和团纪念馆、觉悟社纪念馆、平津战役纪念馆、周恩来邓颖超纪念馆、戏剧博物馆、民俗博物馆、自然博物馆、艺术博物馆等。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位于旧天津租界地内的各国风貌建筑,形成了万国建筑博览会。天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是历史、社会、经济文化长期发展的产物,类型和特征多样,概括起来有:1.时空性天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形成于天津特定的地理环境中,在地域空间分布上集中反映在沿南北运河、子牙河和海河两岸,这一带是天津早期城市形成发展的源地、文化的摇篮。人们久居于此,其生产方式、心理承受能力都与该地域地理条件相适应。表现在时间上大多数民俗文化活动都有其规律性或季节性,这种规律与当地地理环境和社会习惯,尤其是在人们心理长期形成的约定成俗的时间规律相协调。天津民俗文化活动的时间性表现最为明显的是季节变化和岁时变化。如三月份的桃花堤游览、五月份的月季花节、十月份的蓟县山货节;还有一年一度的各种纪念日如:一月十五日天津解放纪念日、阴历三月二十三的天后诞辰纪念日、春节庙会等。2.移植兼容性天津是个水陆码头,商船往来,物产集散,反映在民俗文化上则具有四方荟萃,华洋杂处,各种外来文化随之涌入并传播开来,有的扎根成为本土文化。外来民俗文化与天津的社会、自然、经济、人口相融合形成独具特色的天津民俗文化景观。如:天津被称为“曲艺之乡”,但称得上本土本色的曲种只不过是时调与快板,其他曲种都是外来的;成为天津艺术奇葩的杨柳青年画,脱胎于苏州桃花坞版画,是由漕运传过来的;就连位于三岔河口附近的天后宫也是随着漕运来津“落户”的。这种移植性和兼容性还表现在中外民俗文化的融合上,如天津租界地的小洋楼。3.继承与变异性民俗是历史与文化的产物,是各种社会现象不断叠加、融合、补充、修正和选择的结果,因而能沿袭至今,反映出民俗文化历史发展中代代相传的历史继承性和生命力,但这种继承性不是简单的“接力棒”式的传递,而是在继承过程中有发展有变异。随着历史的发展,时代的进步,空间地域的演变,人口的流动,民俗文化也随之不断扬弃、筛选和补充。如始创于清道光年间的天津“泥人张”彩塑,经过150年四代人的继承和发展,经历了由注重刻画静态的人物发展为表现人物的动态,在艺术手法上还吸取了国画色彩和壁画图案的长处,形成今天独具艺术风格和魅力的民间艺术;再如:天津的人生礼俗沿袭至今变异很大,随着社会的发展,观念的更新使原来的传统民俗不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形成既具有传统性,又具有进步性和时代性的新民俗。二、民俗旅游文化任何一种新的文化形态的产生、发展和完善,都是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文化发展到相当水平的结果。随着旅游业在经济领域中地位的不断提高,它对社会文化发展的需求和依赖也越加明显。旅游行为的综合性、时间空间的延展性、景观意态的趣味性、旅游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满足游客文化需求多样化的客观规定性,促使旅游业必须具有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文化形态,这就是旅游文化。天津的旅游文化可以分为传统旅游文化和现代旅游文化,前者主要包括旅游者和旅游景观文化;后者则增加了旅游业文化和文化传播。旅游文化建设乃是现代旅游业发挥最大效益效能的新型经营管理思路。(一)旅游+文化说将旅游与文化联系起来,重视文化在旅游过程中的作用,弥补了我国旅游文化学科研究的一个空白,客观上起到了促进旅游业健康发展的作用。(二)总和说1990年10月召开的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提出:“旅游文化是以一般文化的内在价值因素为依据,以旅游诸要素为依托,作用于旅游生活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文化形态,是人类在旅游过程中(一般包括旅游、住宿、饮食、游览、娱乐、购物等要素)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的总和。”总和说开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体系。(三)民族文化说《中国大百科全书·人文地理卷》指出:“所谓旅游文化,指的是某个民族或某个国家在世世代代的旅游实践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本民族或本国家的文化。它包括只有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独有的哲学观念、审美习惯、风俗人情等文化形态。或者说,旅游文化,就是一个民族的共同文化传统在旅游过程中的特殊表现。”(四)主客体说主体说与客体说都是从旅游的基本要素出发界定旅游文化的。客体说是产生旅游文化的基础,但仅有这个基础还不能揭示旅游文化的本质内容。与之相比,主体说明确指出旅游文化与旅游客体之间的包含关系,这是认识上的一大进步。(五)碰撞说“碰撞说”抓住了旅游文化的自由开放这一特性,用旅游媒介在主体与客体间架起一道桥梁。首届中国旅游文化学术研讨会将“碰撞说”叙述为“旅游文化是旅游主体、旅游客体和旅游媒体相互作用所产生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碰撞说”更多的注意到旅游三要素在旅游文化中必须分清主次,而非孰有孰无。三、天津民俗旅游文化的范畴民俗旅游文化并不是那种抽象的、形而上学的东西,而是包括旅游者、旅游从业者、旅游资源、旅游生活设施和接待地环境等在内的物质和精神的总和,并以围绕民俗的发展形式为特征。它一方面包括具体的、客观的内容,如:人、财、物等;另一方面还包括不可见的民俗文化成分,如旅游者如何使用他的钱、财、物,民俗旅游资源如何开发、人员的配置、提高服务质量以满足旅游者的各种心理动机和需求,这种从酝酿到实施完毕的过程,莫不带有文化传统、贯穿民族习惯的直接或者间接的影响和制约。而旅游者一切行为的的结果以及从中可以看出的明显动向,旅游从业者为旅游者开发的旅游资源、提供的各种服务本身,则更物化的体现了种种民族文化心理的影响和制约。民俗旅游是文化旅游的一部分,也是一种广义上的体验异地文化之旅。一言以蔽之,民俗旅游文化渗透在与民俗旅游有关的吃、住、行、游、购、娱诸多要素及相关的服务各方面。[2]1.文化地产如何打造天津民俗旅游文化资源的模式。天津民俗旅游文化地产现状,首先来关注天津民俗旅游文化地产前景展望,原来很多的企业投入房地产领域,到目前为止投资房地产领域的公司超过一百多家,除了国外的大公司还包括内地的海航、中信等大型企业,多地区已有地产项目达到近百亩,并取得了较大的市场反映。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天津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特别是有产阶级的形成,为民俗旅游地产消费奠定了基础,多种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