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山西省普通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标准Ⅰ、考试要求与形式1.三维目标基本要求(1)知识与能力要求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的知识内容主要由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空间位置、结构、演变过程等)和抽象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事物概念、特征、规律、原理、联系等)组成,知识范围是《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规定的3个地理必修模块。地理学业水平考试注重考查地理学科基本能力。地理学科基本能力要求具体分述如下:①地理认知能力:对基本地理事实材料(包括地理事物的名称、空间位置、结构、演变过程等)的了解。②地理思维能力:对抽象的地理知识(包括地理事物概念、特征、规律、原理、联系等)的理解。③运用地图和地理图表的能力:对各种地图和地理图表(包括景观图、模式图、等值线图和统计图表等)信息的获取和处理能力。④分析和探究地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已有的地理知识和技能,探究、解释、分析和评价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2)过程与方法要求《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指出,地理学习是一个要求学生在梳理、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运用地理原理探究地理变化机制和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的过程;同时也是主动参与、学会学习的过程。由此,对过程与方法的要求具体分述如下:①能通过多种途径、运用多种手段收集相关地理信息,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这些地理信息进行整理、分析。②能从学习和生活中发现地理问题,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③能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和成果。(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要求根据《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要求具体分述如下:①树立崇尚科学的精神,养成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②进一步了解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关注我国环境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③了解全球的环境与发展问题,理解国际合作的价值,初步形成正确的全球意识。④进一步树立资源、环境的保护意识和法制意识,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增强关心和爱护环境的社会责任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2-以上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是不可分割、相互交融和相互渗透的,因此,高中地理学业水平考试必须三者兼顾,不可偏废,力求三者的有机整合。2.考试形式采用闭卷笔答形式。考试时间为90分钟。试卷满分为100分。Ⅱ、试卷结构及考试内容1.试卷结构(1)考试内容分布必修地理1约40%,必修地理2约30%,必修地理3约30%。重大地理新闻内容及山西省乡土地理知识分布于相应考核内容之中。(2)试题类型分布选择题50%,非选择题50%。(3)试题难度分布容易题约70%,稍难题约20%,较难题约10%。2.考试内容考试内容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规定的必修课程,包括地理1、地理2和地理3三部分。具体如下:地理1(说明:加粗的宋体字为课程标准)1.宇宙中的地球描述地球所处宇宙环境,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1)了解不同类型的天体及其特点。(2)了解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能描述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树立科学的宇宙观。(3)了解地球是宇宙中既普通又特殊的天体。(4)比较、分析和归纳八大行星的数据资料,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5)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与科学的宇宙观,增强热爱地球、珍爱生命的情感。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了解太阳辐射的特点及其对地球环境和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2)收集、分析有关太阳活动的资料,了解太阳活动的特点。(3)了解太阳活动对地球电离层、磁场和气候等的影响。(4)树立事物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辩证观点。(5)能根据收集的材料,描述太阳活动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1)掌握地球自转与公转运动的概念及方向、周期、速度等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3-(2)理解昼夜更替及地方时产生的原因。(3)理解黄赤交角的形成及其导致的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规律。(4)理解昼夜长短及正午太阳高度随纬度和季节的变化规律以及四季、五带的形成原因。说出地球的圈层结构,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1)了解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2)了解岩石圈的组成。(3)了解地球的外部圈层结构,并概括各圈层的主要特点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4)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环境观。(5)从人地关系的角度阐述地球各圈层与人类活动的关系。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运用示意图说明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1)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及矿物与岩石的关系。(2)了解三大类岩石及其成因。(3)理解三大类岩石之间及其与岩浆之间的相互转化过程。(4)能绘制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示意图。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1)了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2)了解板块构造学说,理解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的关系。(3)了解地质构造类型及相应地表形态。(4)了解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及相应的地表形态。(5)了解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6)运用内、外力共同作用的观点解释世界典型地表形态的成因。运用图表说明大气受热过程。(1)了解大气的垂直分层结构,了解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2)理解大气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的基本原理,通过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理解大气的温室效应。(3)了解影响地面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4)理解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现象。(5)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与风向、风速的关系,学会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向和风力大小的方法。(6)通过实验或实例指导学生验证热力环流的形成。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1)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掌握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和季节移动规律。(2)理解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掌握季风的形成和特征。-4-(3)理解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能应用影响气候的因素分析气候现象和原因。(4)理解气压带、风带移动及海陆分布对季风环流的影响,比较东亚、南亚季风的差异。运用简易天气图,简要分析锋面、低压、高压等天气系统的特点。(1)理解锋面的概念、分类及其天气特征。(2)掌握锋面过境前后天气变化特点。(3)理解高压(反气旋)、低压(气旋)近地面风向规律及垂直方向气流运动特点与天气现象的关系。(4)运用简易天气图分析天气系统的天气特点并做简单的天气预报。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1)通过水循环的各环节的相互关系理解水循环的过程。(2)理解水循环的意义。运用地图,归纳世界洋流分布规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了解洋流的概念和性质。(2)理解洋流的分布规律。(3)理解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举例说明某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1)了解自然地理要素组成。(2)理解某自然地理要素变化怎样影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3)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的角度理解自然要素对地理环境的作用。(4)从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的角度领悟保护环境、形成可持续发展观念的重要性。(5)能依据有关信息,对环境变迁与生物进化的关系进行论证和探讨。(6)能恰当的评价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影响的案例。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1)理解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2)分析某地理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体地理环境的改变。(3)理解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的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1)了解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2)归纳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3)分析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4)理解非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5-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举例说明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1)分析地表形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2)分析地表形态对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3)能根据所学知识对典型的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与地形的关系作出正确分析。(4)了解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综合影响因素。根据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了解全球气候的变化周期。(2)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3)了解面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对策,树立科学的环境观念、全球观念与可持续发展观念。以某种自然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1)理解自然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具有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2)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树立科学的资源观和可持续发展观。(3)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解决实际问题。(4)能运用材料信息,综合分析说明自然资源利用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简述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1)理解某种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2)了解本地经常发生的自然灾害,并简要分析发生的主要原因和危害。(3)结合重大自然灾害,能运用所学知识、原理分析其危害,探究其发生机制和规律。地理21.人口与城市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1)了解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的含义。(2)了解人口自然增长过程及其地区分布的不均衡。(3)了解人口增长模式的含义,分析世界上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类型及其特点。(4)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地区差异。(5)了解不同国家的人口政策,形成科学的人口观。(6)根据资料,分析某一地区的人口增长类型及形成原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1)了解人口迁移的含义。(2)理解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6-(3)理解某地区或某时期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4)理解人口迁移的因素,举例说明人口迁移的原因。(5)分析某地区人口资料,探究该地区人口迁移的特点。说出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1)了解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概念及其区别;了解影响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2)能解释人与环境、人与资源存在矛盾的主要原因,并能提出治理、保护的设想或措施。(3)分析、评价某地区的环境与人口承载力状况。运用实例,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解释其形成原因。(1)分析城市外部形态特点与地理环境的关系。(2)分析城市土地利用方式和功能分区。(3)分析城市的空间结构特点,并理解其形成原因。(4)结合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分析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联系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说明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1)理解不同规模的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规模的变化。(2)了解城市地域结构的有关理论,理解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并解释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理解城市化的含义。(2)学会使用图表、数字等资料,归纳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3)理解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养成保护城市环境的意识。(4)理解社会经济发展与城市化的辩证关系。(5)以某城市为例,综合分析城市环境问题的形成及相应的解决方法。举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1)了解地域文化的含义。(2)举例说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人们对人口问题的看法不同。(3)举例说明在不同地域文化的地区,城市景观和城市地域结构特色各异。(4)分析具体事例,说明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2.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1)了解农业区位的含义及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2)分析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3)理解不同农业部门的区位选择,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理解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特点及形成条件,领悟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基本观念。-7-(5)运用“因地制宜”的布局原理,分析某一地区产业的地域差异。(6)结合实例,综合评价农业地域类型的区位条件。分析工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展特点。(1)掌握影响工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2)学会工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培养环境保护意识。(3)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