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农业大学专业文献综述题目: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状况研究综述姓名:XX学院:管理学院专业:土地资源管理班级:土地资源管理XXX班学号:XXXXXXXXX成绩:XX指导教师:XXX职称:XXX2014年12月15日新疆农业大学教务处制1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状况研究综述作者:XX指导教师:XXX摘要:天然林是森林资源的主体。随着森林资源,尤其是天然林的持续锐减,许多国家通过实施保护工程、培育人工林、发展近自然林业、建立公园或自然保护区、实行禁伐或限伐措施等途径,加强了对天然林生态系统的保护。本文归纳了国内外天然林的研究状况,概括了森林综合效益评价研究的内容,总结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研究成果。关键词:林业;天然林保护工程;生态效益森林作为人类生存的主要载体之一,为人类提供必需的生产生活资料。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对森林的利用由最初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掠夺式开发,造成森林资源锐减,生态环境急剧恶化。现在人类面临的温室效应、水资源短缺、极端气候、土地荒漠化加剧、空气质量下降等环境问题与人类不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密切相关。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作为国家的特大林业工程,为全面、客观反映工程运行情况和实施效果,有必要对工程进行动态监测,评价工程产生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从而更好地为宏观决策服务。1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理论基础1.1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含义天然林保护工程以从根本上遏制生态环境恶化,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宗旨;以对天然林的重新分类和区划,调整森林资源经营方向,促进天然林资源的保护、培育和发展为措施,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满足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林产品的需求为根本目的[1]。1.2天然林保护工程的指导思想对划入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实行严格管护,坚决停止采伐,对划入一般生态公益林的森林,大幅度调减森林采伐量;加大森林资源保护力度,大力开展营造林建设;加强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调整和优化林区经济结构;以改革为动力,用新思路、新办法,广辟就业门路,妥善分流安置富余人员,解决职工生活问题;进一步发挥森林的生态屏障作用,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21.3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目标工程建设的目标主要是解决天然林的休养生息和恢复发展问题,最终实现林区资源、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工程建设的任务:一是控制天然林资源消耗,加大森林管护力度。为了遏制天然林资源不断锐减的趋势,实行木材停伐减产;二是加快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工程区宜林荒山荒地的造林绿化[3]。2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的进展2.1国外相关研究进展森林效益作为森林资源评价和功能的重要部分,森林效益的计量与评价研究受到普遍重视,政府层面上主要采取制定相关政策、法律法规来强调森林效益的重要性,科学研究方面则注重森林效益的发挥及与环境的响应机制,取得了不少的重要成果。1902年,由FemowBEetal编著的《森林的影响》一书[4],作为最早对森林与环境相互作用进行系统阐述的书籍,引起了社会对森林效益的关注。美国国会于1960年通过的《森林多效益方案》,确立了旨在发挥森林综合效益的示范林[5];德国在1976年颁布的《联邦自然保护法》,规定了森林的多种效益和功能,使德国实现了森林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一体化。日本则运用市场替代法对森林经济效益和森林水源涵养功能进行了研究分析,1973年日本林野厅发布的《森林公益效能计量调查—绿色效益调查》中将森林效益分为涵养水源、防止泥沙流失、防止泥沙崩塌、保护野动植物、供给和净化大气、保健游憩、消除噪音等七种效益,但是欧洲有的学者却提出相反的观点,认为森林对水资源消耗大、对消减较大洪水只有极小作用、林区公路和林内排水沟还会造成洪水泛滥和水土流失、使干旱季节水量减少、森林对污染物的沉积作用,从而污染地下水资源,造成水质下降等负面效益[6]。在科学研究中,国外学者更加注重对森林经营与效益关系进行分析。欧洲国家如德国、法国等对森林的非木材效益、森林游憩效益、生物多样性、森林保护等方面与森林经营方式进行了研究。美国学者则对森林投入与森林产出效益进行了分析,得出森林的美学效益与其他效益占到年总效益的50%—80%;MccormackkJr[7]等研究了森林采伐对林地植被、养分损失和恢复、土壤侵蚀及林区径流的影响;ShashiK和SushilK运用森林可持续经营理论对森林综合效益进行了阐述;MarianneZ对一片新建森林在20年间的游憩效益变化进行了分析,3得出随着森林的成熟和森林经营方式的改变,这片森林在20年间游憩效益翻了70倍;而ArttiJ则探讨了成熟林的采伐价值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关系问题;AnLn.K.R.等研究了挪威海德马克森林碳效益与森林经营方式的关系,认为改变森林经营方式能有效的提高森林的碳汇效益[8]。2.2国内相关研究现状2.2.1天然林保护工程效益评价研究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国家对林业投入的增加,使我国林业科学研究得到蓬勃发展。我国对森林资源效益评价起步相对较晚,但是随着国外科学家对森林效益评价研究的兴起,对我国的森林资源监测评价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为我国开展森林资源效益评价奠定了坚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在我国森林效益评价的相关研究中,绝大多数研究集中在对国家重点林业工程的效益评价方面,而在效益评价方面又有单一效益评价和综合效益评价之分,单一效益评价针对森林某一特定方面进行分析,综合效益评价则是对森林系统功能的一种反映,有利于体现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的综合响应[9]。森林综合效益是指在一定立地条件下,单位面积林地所能获得的可经营利用的林产品产量、产值及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效益利用量的总和[10]。对森林效益进行评价,最重要的就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雷孝章等通过分析研究世界各国的森林评价指标体系,结合我国林业生态工程发展状况,运用软系统综合集成法(SSMll),作为评价指标体系建立的软件支撑,利用专家知识库和实测数据库建立了我国生态林业工程评价指标体系[11]。评价指标包括:(1)就业人数、就业结构等社会效益方面。(2)森林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效益方面。(3)森工企业与地方林业系统的产值、职工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等经济效益方面。采用的分析方法主要为比较分析法,比较不同时间天保工程生态、社会和经济等方面的变化情况。2.2.2天然林保护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方法研究森林综合效益作为森林生态系统对环境响应的定量化表达,引起各国研究者及其政府的关注。我国的森林综合效益定量评价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在综合效益评价方法上主要有两种情况[12],一种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将森林产生的综合效益换算成经济价值;一种以生态学理论出发研究森林生态系统整体功能对环境的4影响。目前,采用经济学理论和生态学理论对森林综合效益评价研究集中在国家实施的重大林业生态工程,在森林综合效益评价研究中,最主要的是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但当前世界上还没有建立一套能被广泛接受的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由此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成为效益评价中的热点和难点。我国科研工作者经过长期定为观测,建立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和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林体系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这两个指标体系的建立为我国森林效益研究提供了一定依据和导向[13]。森林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分为指标的选取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在指标选取上主要有频度分析法、专家咨询法、主观调查分析法等方法,但是这些方法的共同点都是主要利用人为因素来确定评价指标,进而使指标设计人为主观性过大,从而造成评价指标的凌乱性,缺乏一个科学的指标筛选方法。在指标权重确定上一般运用专家评估法(Delphi法)、层次分析法、回归系数法、变异系数法等方法[14],其中层次分析法通过将复杂问题分层简单化,进而将指标两两比较确定不同层次指标间的权重,运用层次分析法能较客观的确定不同指标的权重,是目前运用最广泛也较成熟的权重确定方法。森林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地球生物化学循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人类长期追求森林直接经济效益而忽视了森林潜在的间接效益,造成了大量森林资源的急剧消失,使森林生态系统的平衡被打破,从而出现生态危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等全球环境问题。通过对森林综合效益的研究,探求森林潜在的价值及其对环境的响应,以期让人们了解森林的各种效益及功能,进而改变人类对森林效益的片面认识,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15]。结语:国内有关天然林保护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森林效益评价方面,研究方法主要以理论推演、案例分析等,多数资料是局部的,个案的,有关天然林保护的研究文献较少,特别是天然林保护实施状况指标设定方面的研究缺乏,而针对天然林保护实施的研究对天然林保护工程有重要意义,需要深入探索。5参考文献:[1]国洪飞,曹玉昆.天然林工程的实质—创新[J].林业经济,2010,(10):42-44.[2]陶建平,张炜银.我国大然林资源保护及其研究概况[J].世界林业研究,2002,15(6):61-68.[3]张志达.天保工程的实施背景、进展及对策[J].林业经济,2002,(1):36-3.[5]夏自谦.森林综合效益的经济计量与评价[J].林业经济,1994,(3):63-67.[6]陈蓬.国外天然林保护及我国天然林保护的进展与对策[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2):50-54.[7]张雅丽.陕西省天然林保护工程回顾与对策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2009,24(6):201-203.[8]陈蓬.建立管护经营承包制有效保护天然林[J].林业经济,2003,(7):24-27.[9]邓叔平.论老庄生态美学思想[D].贵阳:贵州大学,2006.[10]唐小平,李荣玲,李晖.保护国有天然林资源实现林区可持续发展[J].林业经济,1998,(1):56-62.[11]程相占.美国生态美学的思想基础与理论进展[J].文学评论,2009,(1):69-74.[12]陈文汇,温亚利,刘俊昌.对天保工程的再认识[J].林业经济问题,2004,(2):65-69.[13]庄作峰.中国天然林保护工程的现状与问题[J].世界农业,2001,(5):11-12.[14]陶建平.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及其研究概况[J].世界林业研究,2002,(6):61-68.[15]《天然林保护的对策研究》课题组.天保工程实施中的问题与对策建议[J].林业经济,2002,(6):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