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道路的探索第18课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课标:概述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一、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开端:生产力领域的革命1、过渡时期的总路线1)背景:新中国成立初进行经济调整,大力恢复与发展国民经济成为当务之急;1952年底,国民经济形势基本好转。2)内容:“一化”——工业化;“三改”——三大改造(1953年)3)特点:“一体两翼”(工业化与三大改造同时并举,相互促进;变革生产关系和发展生产力并举)2、一五计划1)指导方针和任务:(农轻重、三大改造、人民生活)2)成就: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业布局,社会主义工业化全面展开。二、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生产关系领域的变革1、改造的目的:适应国家工业化的要求,早日建成社会主义2、措施1)农业:1951年:互助组;1953年:初级社(特征:土地入股,统一经营);1955年:高级社(《关于农业合作化问题的决议》)2)手工业:1951年:试办;1953年:从供销入手,按行业分期、分批、分片改造,一次性合作。3)资本主义工商业:策略:利用、限制和改造;方式:赎买政策步骤:加工订货、统购包销、经销代销,个别企业的公私合营(1953)全行业公私合营(1956)3.三大改造的意义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在中国基本确立,为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发展开辟了道路。标志丰社会主义制度的基本确立4.三大改造的性质及实质性质: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代替旧的生产关系的革命实质:生产资料公有制代替生产资料私有制三、经济建设的成就与教训1、中国八大的主要内容国内形势:社会主义改造取得决定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先进工业国的要求——落后的农业国;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主要任务:把中国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2、1958年经济领域的“左”倾错误泛滥的原因、表现、给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影响原因: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的速度,受苏联影响;中共缺乏经验。表现: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中心:大炼钢铁);人民公社化运动(特点:“一大二公”)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影响: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人民群众生产积极性严重挫伤、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3、为纠正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党中央采取的措施,取得的成果措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结果:1962年,国民经济形势开始好转4、十年“文革”动乱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的影响严重干扰了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导致人民生活水平长期在低水平线上徘徊。国民经济损失约5000亿元。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分别留下了什么历史教训?1)不要片面追求建设高速度2)注意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按比例协调发展3)变革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水平第19课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课标:1、了解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有关改革开放决策的内容,认识其对我国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意义;2、讲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的主要内容,认识改革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什么要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前提: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内容: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目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实质: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一、农业生产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背景: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决策:改革开放、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意义:揭开了中国经济改革的序幕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含义:在土地公有制的基础上,把土地长期承包给各农户使用,农业集体生产变为分户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直接原因:是在安徽省四川省政府鼓励下,农民把土地划分到户,包干经营。根本原因:使农村的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要求。意义:使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2)发展乡镇企业:是对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二、国有企业改革1、背景:国企存在弊端,农村改革推动2、内容:中心环节:增强企业活力;目标:建设现代企业制度3、作用: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度增加,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1、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市场经济体制理论的发展:1993年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第一次写时宪法。1997年,党的十五大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有了进一步的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3、确立到21世纪,中国已经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经济格局基本形成。4、意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解放了中国的生产力,使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真正接轨,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加快了中国现代化发展的进程。第20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课标:概述我国创办经济特区、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和开发开放上海浦东的史实,分析我国对外开放格局初步形成的特点。一、经济特区与经济开发区1、设立经济特区的目的:为了更好地吸收和利用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2、特区“特”在什么地方?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3、我国经济特区建立的背景: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对外开放的方针4、我国的经济特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最大的经济特区)5、在广东福建建立经济特区的有利条件是中国南方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重要海运港口;是著名侨乡,离港、澳、台较近;在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6、国家设立经济开放区1)开放沿海14个港口城市2)开辟沿海三个经济开放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3)开发上海浦东:1992年,开发上海浦东新区成为经济建设的重点,成为中国进一步对外开放的标志。4)2004年以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开发开放,有效地提升京津冀和环渤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7、对外开放整体格局的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市-内陆省会城市;东就-中西部8、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1)全方位:对世界上所有类型的国家2)多层次: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推进。3)宽领域:不仅是经济领域,也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开放4)有侧重:开发、开放上海浦东5)形式灵活多样: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出口加工区等9、对外开放新格局形成的历史意义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适应经济和科技发展的全球化趋势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改革开放的新阶段1、世贸组织:是各国之间从事经济贸易活动的世界性统一市场。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原因:中国需要世界,世界需要中国3、中国与世贸组织的关系:1)中国是其前身关税与贸易总协定的创始会员国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国民党当局窍据等历史原因,中止了在关贸总协定的活动;2)1981年,中国首次派观察员列席总协定主持召开的国际纺织贸易协议谈判会议;3)1986年,中国正式申请恢复在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地位;4)2001年11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的正式成员。4、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影响机遇——中国与世界经济全面接轨,中国融入世界为中国经济创造了公平的国际竞争环境;可以为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新的增长机遇;有利于维护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权利;世界市场对中国的开放,将使中国享有各国开放市场带来的机会和好处,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发国内、国际两个市场,全面参与国际竞争,加快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挑战——与狼共舞随着关税降低和市场的扩大开放,国外先进的产品和服务将大量涌入中国,这将使中国落后的企业和产业面临严峻的考验;面对西方高科技、高技术产品的况,中国会有许多技术落后,产品质量差的企业失去生存的机会。中国的失业人口也有上升的可能。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课标:了解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变化的史实,探讨影响其变化的因素;以互联网的普及为例,说明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一、从数据看沧桑巨变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均国民收入和GDP获得了很大的增长,尤其是1978年之后增长速度更快。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将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建立了市场经济体制,经济获得了高速发展。影响: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巨变。2、新时期的建设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十六大实现的基础:优化结构和提高善效益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两番二、城市化进程加快1、城市化的含义: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2、曲折发展:改革开放前,城市化进程十分缓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3、推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因素: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全面进步4、城市化过程中的新倾向是城市区域化,形成城市群的雏形。目前初具规模的城市群有:沪宁杭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城市群,以广州、深圳、珠海为中心的珠三角城市群和以京津为中心的大北京城市群。5、21世纪以来,我国城市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2002年政府提出实施积极的城市化战略,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市体系。三、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我国于1995年全面开展因特网业务作用: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知识更迅速、便利地传送和共享;同时也在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中国人的生产、生活、学习、娱乐方式。不仅改变着中国的传统生活方式,还潜移默化地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以及认识世界的方法。四、时尚中国1、理念: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2、服饰:日益讲究穿戴,注重衣服的面料、质地、花色、款式和品位3、饮食:4、交通5、住房6、流行语言1近现代以来,社会生活的每一次大的变化,都与特定的历史大背景相关联。简要说明近现代以来我国人民四次大的社会生活变迁的重大历史背景及其主要表现。2.与传统媒介相比,网络媒介的优势与不足是什么?关于互联网对青少年的影响人们有几种不同的看法?谈谈你的观点。(1)优势:①资源优势:内容丰富,集报纸、广播、电视这三大媒介的优势于一体,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②经济优势:用途广泛,费用低廉。③互动优势:高效互动,双向传授。④时效优势:可以更便捷、更主动、更及时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2)不足:①缺乏严谨性。②缺乏深刻性。③缺乏权威感。(3)观点一:利大于弊:互联网为人们提供了足不出户便可以遨游天下的机会,青少年不仅可以查阅资料,听老师讲课,还可以进行互动式学习,同老师和同学进行交流,还可以搞些小制作,提高能力。(4)观点二:弊大于利。互联网创造了一个虚拟社会,往往会使一些人沉迷其中不能自拔,特别是青少年自制力差,久而久之可能会对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产生消极影响。例如长时间上网,耽误学习时间,影响学习成绩;影响视力及身体的正常发育;不良的网络游戏和不健康的网站非但不能给孩子带来好的技术实力和休闲娱乐,相反却大大有害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第四单元试卷2、1953年中国共产党提出“一化三改”的过渡时期总路线,其中“一化”是指()A.社会主义现代化B.农业合作化C.社会主义工业化D.科学技术现代化3、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规定建设的重点是()A农业B.轻工业C.重工业D.商业4.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工业项目集中建设在()A华北地区B.西北地区C.东北地区D.东南地区5、1956年,中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期间,某资本家担任某厂的副厂长,一时间工人议论纷纷。以下四种意见,唯一正确的是()A他是资本家,怎么可能担任我们的厂长B资本家是要剥削的,我们一起把他拉下马C工人阶级当家作主,他说的话我们不听D他懂业务,他说得对,我们还是要听的6.1953年我国开始进行的社会主义改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