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复习提纲(政治发展史)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第1课从方国联盟到天下共主一、夏朝的政治制度1、夏建立时间:公元前2070年2、夏朝政治权力的特点:(1)出现了凌驾于全社会之上的公共权力。(2)政治制度还保留着氏族社会的许多特点。(3)其政治制度的主要成就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二、商朝政治制度:内外服制度3、含义: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商王通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制度来处理本族和臣服的外族的事务4、特点:(1)、商王与各方国之间形成了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2)、但商王对参加联盟的方国的控制力是有限的,各方国有很大的自主权(3)、神权色彩浓厚,商王通过垄断神权以强化王权三、西周政治制度(重点)1、分封制:(1)、含义:又称封邦建国,是在保证周王室强大的条件下,将宗族姻亲分派到各地,广建子国.(2)、内容:中央: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驻地王畿地方:分封的主体是同姓亲族,他们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处于战略要地,分封土地、物资、武装和人口异姓封国:功臣、殷商旧族等(3)、意义:A、通过分封,周人的势力范围不断扩大B、封国与王室的关系比商代方国密切,臣属关系更加明确,周王确立了天下共主的地位,统治效果得到加强C、分封制是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2、宗法制:(1)、目的:为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2)、核心特点:嫡长子继承制(“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大宗、小宗:含义:凡是嫡长子承位可奉祀始祖的都被称为大宗;嫡长子的同母弟和庶母兄弟为小宗.大宗、小宗关系:首先两者的关系是相对的;其次大宗和小宗的关系不仅是家族等族关系,也是政治隶属关系(3)、意义:宗法制度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整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宗法关系有利于凝聚家族、防止内部纷争,强化王权,把“国”和“家”密切的结合在一起3、礼乐制度:实质是维护宗法分封制度的工具第2课大一统与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教学重点: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影响教学过程:一、从群雄割据到大统一1、春秋战国时期宗法分封制崩溃(1)、原因:血缘关系疏远;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强大不受周王管制(2)、表现:A、周天子失去了天下共主的地位B、宗法分封制的原则遭到破坏C、诸侯国之间争霸兼并战争不断D、各诸侯国进行改革,势力不断强大,也产生了很多新的制度,比如郡县制的产生,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提供了借鉴2、秦统一:结束了数百年割据混战的局面,确立了空前统一的大帝国,标志着中国进入大统一政治时代,也为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创造了条件二、秦王朝的政治制度——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和巩固(重点)1、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基本特征:权力高度集中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与巩固措施(权力高度集中的表现):(1)、中央机构:A、皇权至上。秦王嬴政改称皇帝并将国家的一切权力,总揽于一人之手.B、“家天下”的皇位继承制C、三公九卿制名称及其职责:三公是指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丞相辅佐皇帝处理全国政务。御史大夫是副丞相,掌管律令、图籍,并负责监察百官。太尉协助皇帝管理军务。特点:三方互不相属,互相牵制;只能任免,不能世袭意义:是对世卿世禄制度的彻底否定,有利于选拔人才(2)地方机构:废分封,置郡县:概况: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共分郡、县两级,建立了一整套地方各级官僚体系;非世袭总结:秦朝官僚机构的特点:地方的权力集中于中央,中央的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3)制定了一套选拔考察官吏的制度(4)修建长城,拆除关塞堡垒,修建驰道和直道(5)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并注意整顿各地的风俗(6)、制定了细密、严苛的秦法,加强皇权,巩固中央集权三、中央集权制度建立的历史影响(重点)1、通过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机构,秦朝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治的措施,扩大了疆域,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经济的发展2、秦朝中央集权制度彻底打破了传统的贵族分封制,奠定了中国古代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对此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政治与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3、强化了专制皇权,恶化了人民的处境第3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皇权和相权的斗争)一、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及其演变(隋唐-----元中枢权力体系的变化)1、隋唐时期:确立三省六部制(1)、名称及职责: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合称;尚书省下设工、刑、兵、礼、户、吏六部(2)、运行程序:中书(起草诏令)门下(封驳审议)尚书(负责执行)(3)、意义:A、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明确,提高了办事效率B、完整的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C、在中国政治制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它对唐以后的中央集权统治体制有重大影响,尤其是六部之制,沿用至清末2、宋元时期:三省六部制进一步演变:(1)、宋:相权被进一步削弱、分割,实行二府三司制,表现在:A、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B、军政归枢密院掌管(注释:枢密院与中书门下并称“二府”)C、财政归度支、盐铁、互部三司掌管,长官三司使又称为“计相”,总管国家财政(2)、元:相权重新加强,废除三省,只设中书省,六部归入中书省原因:为了提高行政效率,加强对辽阔国土的管辖结果:宰相权势过重,引起政局动荡二、选官制度1、战国开始用“军功授爵”,代替西周以来的贵族世袭的“世卿世禄”制,秦和汉初基本沿袭。2、汉武帝时期,实行察举制和征辟制,前者是郡国向国家推荐人才,后者是中央和地方官府向社会征聘人才。3、东汉末年,出现九品中正制,魏晋南北朝时期,家世门弟的高低成为选官的标准。4、隋朝统一后,隋文帝采取分科考试录用人才的方式,隋炀帝时设进士科,科举制正式形成。科举制影响:科举制的创立为不具有贵族身份的士人提供了参政的机会,不仅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也促进了官僚体制的进一步成熟,为官僚队伍提供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才,成为中华帝国长期保持繁荣的制度保障之一。三、监察和谏议1、监察制度:秦朝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掌管监察,汉代御史府负责监察和弹劾百官,汉武帝设立监察郡国长官刺史,北宋通判监察知州,元代设御史台,明代中央,设都察院,监察御史对地方官员实行监督,又设六科给事中,与六部相对应,进行业务监督;在地方设立按察使司。2、谏议制度:隋唐时期三省六部中门下省负责谏议和封驳,宋代有独立的谏官机构——谏院。评价监察和谏议制度:这种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约束皇帝的权力,也不能杜绝官僚队伍中的腐败和低效现象。但它作为一种常设的政治制度,在整顿整治,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中央集权,谏正皇帝过失,防止决策失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第4课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中央与地方斗争)一、七国之乱与汉武帝的集权措施1、七国之乱(1)、原因:根本原因:汉初形式郡县与分封并存的制度,诸侯王权力日增(注释:分封同姓王的主观目的是:维护汉朝刘氏的统治)直接原因:公元前154年,汉景帝采纳晁错的建议,开始着手削夺诸侯王国的封地(2)、概况:吴王刘濞借口“清君侧”,联合其它六国,发动叛乱,最后景帝平定了叛乱2、汉武帝的集权措施(重点)(1)、目的:强化皇权,巩固国家统一(2)、措施:中央:建立“中朝”目的: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地方:A、设刺史目的:加强对地方的控制///职权:位卑权重,代表中央监察地方B、实行“推恩令”,削弱封国实力,解决王国问题C、酎金夺爵(3)、作用A、积极影响: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了大一统的局面,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B、消极影响:皇权过重,容易出现外戚和宦官“代行天威”的情况,政局长期动荡。二、唐代藩镇割据与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1、唐末藩镇割据出现的原因: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大封节度使,节度使的权力不断膨胀,成为唐朝的藩镇,形成了“藩镇割据”的局面2、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是藩镇割据的进一步发展3、南方局势稳定和后周世宗改革:为以后北宋结束五代十国的分裂据局面奠定了基础三、宋初中央集权的强化(重点)21、措施:(1)、军事:收精兵:A、设“三衙”统领禁军,设枢密院有发兵之权,实现统兵权和调兵权的分离B、按“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的原则部署兵///C、实行“更戍法”作用:有利于皇帝控制军权(2)、政治:削实权:A、宰相权力一分为三B、废除节度使管辖驻地以外州郡的制度C、派文臣出任州郡长官D、州郡长官下设通判(3)、经济:制钱谷:设转运使,将各州郡的财赋,自留一小部分外,运往中央,由中央掌握,这就消除了地方对抗中央的物质基础2、作用:(1)、积极作用:宋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2)、消极作用:造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国家财政危机。二、明清中枢权力机构的设置1、明:(1)、废丞相原因A、根本原因:君权与相权斗争的必然结果//B、直接原因:胡惟庸权势日增,骄横跋扈影响:在中国历史上实行了1500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专制皇权发展到了高峰。(注释:六部制继续保留,直接对皇帝负责,一直沿用到明清)(2)、设内阁,内阁制度确立原因:明太祖废除丞相后,重要政务都要皇帝亲自处理,由于事务繁多,皇帝不可能一一亲自裁决过程:A、雏形:明太祖设立殿阁大学士B、确立:明成祖设立内阁,大学士开始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C、发展:内阁的地位不断上升,阁臣的权力也越来越大,有了“票拟”权力2、清:(1)、清初的中枢机构有:A、承袭明制,设立内阁:负责处理日常事务B、议政王大臣会议:由满洲贵族组成,处理重要的军国大事(2)、雍正时设军机处目的:为处理西北的紧急军务职责:处理内政外交、制定军政大计、审理重大案件特点:职权大,但本身品级不高,只能跪奏笔录,完全听命于皇帝意义:A、军机处能迅速处理各地呈送的各种文书,简化了处理政务的手续,行事快捷,提高了清王朝的行政效率B、军机处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皆由皇帝一人裁决,它的设立,是专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3、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趋势: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中央权力不断加强,地方权力逐渐削弱。4、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中国社会的影响1、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使我国古代人民创造了领先于世界的古代文明。2、消极影响①政治上,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在思想方面独尊一家,箝制了人们的思想,“万马齐喑”,严重阻碍了科学发展。③经济上,在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第二单元古希腊和古罗马的政治制度第5课爱琴文明与古希腊城邦一、爱琴文明(前21世纪——前12世纪):1、含义:爱琴文明是西方远古文明的起源,是指公元前2000年左右分布于爱琴海诸岛及其周围地区的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2、克里特文明(前21世纪——前15世纪):(1)、主要特点:产生了君主制国家,出现了王宫建筑群、象形文字以及线形文字(2)毁灭:公元前1400年,文明被毁3、迈锡尼文明(前15世纪——前12世纪):(1)、主要特点:A、兴起了一系列新的君主国,出现了庞大的王宫卫城、王室陵墓以及线形文字BB、充满好战尚武气息(2)、毁灭:公元前12世纪,多利亚人入侵毁灭了迈锡尼文明二、“黑暗时代”(又称“荷马时代”)1、时间:公元前12世纪——9世纪2、特点:沉寂、封闭、贫穷三、城邦时代(前8世纪——前4世纪)重点:1、城邦兴起的时间:公元前8——公元前6世纪2、城邦的含义:所谓城邦,系指希腊的一种国家形态,它一般以一个城市为中心,包括周边的若干村落3、城邦的主要特征:小国寡民,各邦长期独立自治4、地理环境对希腊文明的影响:(1)、促进了海外殖民扩张运动原因:A、多山、靠海、地少,发展农业条件较差,这个人口与土地的矛盾是殖民的重要原因B、希腊港湾众多,海岸线长,航海业和造船业发达,这就为大规模的海外殖民提供了必要的条件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