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再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教材的修订仙游一中何泉清【内容提要】岳麓版必修Ⅱ高中历史教材问世已八个年头,各种版本的出现,使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但是,新课程毕竟也是一种探索,和其他版本一样,岳麓版教材版本的编写难免也出现各种问题。事实表明,现行岳麓版教材已经严重制约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为此,本文拟以岳麓版必修Ⅱ为例,斗胆再次谈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教材的修订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唤起教材编写专家们的重视。【关键词】岳麓版必修Ⅱ历史教材修订岳麓版必修Ⅱ高中历史教材问世已八个年头,各种版本的出现,使高中历史教材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良好局面。但是,新课程毕竟也是一种探索,和其他版本一样,岳麓版教材版本的编写难免也出现各种问题。事实表明,只有加快修订岳麓版教材,才能更好地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才能有效提高中学历史教学质量,新课程改革也才能得到广大中学师生的认可与支持。本人几年前早已呼吁修订岳麓版教材,但岳麓版教材仍我行我素,已经严重制约高中历史教学课程改革的进一步开展。为此,本文拟以岳麓版必修Ⅱ为例,斗胆再次谈谈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Ⅱ教材的修订的必要性、迫切性,以唤起教材编写专家们的重视。一、岳麓版历史必修Ⅱ教材的编写特点(一)主要优点1、根据新课标进行编写,体系新颖。根据不同的专题为线索,古今结合,纵横联系。这是最基本的特点。2、图片多,文字材料新并且有深度,有时代感。23、材料丰富,但结论性的观点不多。4、每一课的教学内容与“课中思考”、“知识连接”、“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等板块内容紧密相连,构成有层次的有机整体,可以满足不同层次的课标能力与要求。总的来讲,是一套形式新颖、体现新课标精神、具有创新性、极具活力的好教材。(二)不足之处1、教材按新课标精神编写,但不少地方还没有体现新课标的要求,没有全面落实新课标的内容。这是很多中学教师在使用这教材时感到最为不满的地方。因为课标上有要求的教材却没有体现出来,这大大增加老师的备课难度和工作量。也增加了各地、各校、各个老师、各个学生对课标理解的不确定性。2、教材在文字表述上缺乏连贯和统一。例如:“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封建经济”、“自耕农经济”,这些概念,教材没有对它们予以适当的解析。这容易造成老师对教材的科学性产生怀疑,不利于教材使用的推广,也不利于学生对教材知识形成科学的认识。3、教材套用概念多,表述模糊,增加了老师和学生对问题理解的困难。例如:对“民族工业”与“民族资本主义”的概念和关系就没有很好的处理,表述模糊。4、有些章节的内容主次不分。例如:关于“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原因,教材对课标上完全没有要求的日本侵华史做了超详细的论述,并采用了一些生僻的概念,如“适地适产主义”,这大大增加了对教材理解的难度,给人本末倒置的感觉。5、不少地方缺乏条理性,人为的造成了教学和学生理解上的困难。如:“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教材没有把主要的过程作出交待,给人散乱的感3觉,增加了教学中学生对教材理解的困难。6、整体内容太多,教师无法真正处讲授中抽身出来落实新课标。表面看教材的篇幅不大,但用于新教材缺乏较完整的体系,学生对教材中出现的很多历史概念和名词都不懂。例如:新教材没有对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发展过程作一个简单的介绍,很多学生连朝代的发展线索都不清楚。学生根本分不清“春秋”与“战国”,对于“新石器时代”这些概念更加不了解。结果是:如果老师解析这些概念就很耗时间,跳不出“满堂灌”的藩篱,很难达到精讲的目的;如果老师不解析那些概念,学生就会对很多东西不明不白,很难达到培养能力的目的。现行教材这种缺陷,主要来源于编者三个误区:一是过高估计了现在中学生的历史知识水平。二是高中教材与初中教材脱节。三是没有充分估计到新教材编写体例造成历史知识支离破碎,会对学生形成整体历史观产生极大的障碍。(新教材编写体例是指打破旧教材以“通史”形式编写的惯例,而把它按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其它专题的板块形式进行编写)。由于要完成这样的课堂教学比较耗时间,教师往往忙于处理教学内容而不得不放弃对课本其它内容(如“阅读与思考”、“解析与探究”、“自我测评”等环节)的利用,更不要说增加互动、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应用能力了。二、对教材修订的建议:1、解决教材内容多,教学时间少的矛盾。进一步压缩教材的页码、篇幅。概念太多、内容太多,教师穷于应付上新课,这是中学历史教师面临的普遍现象。新课标的要求是“倡导学生主动学习,在多样化、开放式的学习环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与参与性,培养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但是,现实的状况是:教材新概念4多、新事例多、缺乏逻辑和条理、很多课标要求在课本上没有反映出来,教师每天穷于应付上新课,根本就没有时间去安排和组织学生较多的参与课堂,“师生互动”往往也是由于时间的限制而局限于比较表面的旧模式。课标的“良好用心”也变成教材编著们一厢情愿的想法。没有时间就没有互动的空间。只有简约的教材,才能留给教师拓展教材、落实课标的可能。建议每一节内容以不超过三个页面为宜。2、教材要切实落实课标的要求。必修Ⅱ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课标的要求是:“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教材的框目包括:商业的发展、城市的繁荣、重农抑商。当中,“城市的繁荣”在课标中是没有要求的,编者完全可以把它融入到“商业的发展”中去。另外,“重农抑商”一目在课标中虽然有要求,但与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中“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的“重农抑商”因素重复,编者应该把它放在第六课去讲。另外,教材对于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等与课标密切相关的内容却很少正面回应。再如,第六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课标要求是: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教材的框目包括:⑴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⑵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⑶阻滞新经济因素成长的障碍、⑷近代前夜的危机。其中⑴、⑷框目是课标没有要求的内容,编者应该把相应内容融入到其它目录下去简述,而不应该化大量的篇幅去详述。岳麓版教材这样的编写,给人的感觉是偏离课标、详略不当、废话太多,真是吃力不讨好啊!第十二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课标要求之一是“探讨在半殖5民地半封建社会条件下,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但是教材对这一个课标完全没有作回应。要求学生通过“探讨”去认识,但教材中却缺乏思考方向的引导,也缺乏相应的素材背景。为此本人认为,教材修订时,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对课标要求进行细化,引导学生对“资本主义在中国近代历史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作出正确的理解和评价。以下是笔者设计的思考线索:⑴、导致经济结构的变化:资本主义是新的生产力因素,它的产生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⑵、导致阶级结构的变化: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产生,并成为新生产力的代表。⑶、推动民主政治的发展:为戊戌变法、辛亥革命,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到来、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阶级基础⑷、推动了思想文化的变动: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为西方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社会条件。⑸、推动了社会生活的变迁:衣食住行、发型、娱乐、礼仪、交通都发生了重要变化。⑹、存在局限:①由于民族资本主义工业资金少,规模细,技术力量薄弱,没有形成完整的工业体系,地区分布不合理,对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势力、官僚资本主义具有依赖性,难以独立发展.②中国资产阶级的力量远不如欧美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资产阶级.因此中国6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人民完成民主革命的任务.岳麓版教材对课标的落实不够,也许是编者们写教材是的目的:就是对一些主观的结论不作定论,让老师和学生有一个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让学生在学习中自己总结出结论,以体现出“探讨”的精神。但是,这样做就给老师备课时带来非常大的困惑。因为,老师上课首先是理解课标、落实课标,但是在教材和教参中都很难找到适当的答案或参考观点。教师只能自己去搜索、自己去归纳。但是,由于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教师的条件和水平不一样,对课标要求的理解也会因此产生千差万别的解读。3、删减教材中一些无关痛痒的章节、框目和内容。必修Ⅱ第12课《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的“日伪政权对沦陷区经济的破坏”一目,编者用了三分之一的篇幅去描述日本对华经济掠夺,但事实上课标对这一目根本就没有作要求,编者完全可以进行简明扼要的叙述。相反,战乱对民族工业的破坏是非常明显的一个因素,但教材中却没有提到。又如,必修Ⅱ第12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凯恩斯主义”一节在课标上根本就没有要求,但编者却用了超出一个页面的篇幅去描述。笔者认为,凯恩斯主义虽然是战后很重要的经济思想,但是既然课标没有要求,编者就不应该化大力气去写它。既然教师要围绕课标去教学,编者也应该围绕课标去编教材。也只有按课标要求编写的教材才能真正为教师认同和喜欢,只有很好的落实课标要求的教材才算好教材,这样的教材才有生命力。还有第3课中国古代区域经济和重心的南移,第16课战后资本主义经济的调整中的“人民资本主义”和“经营者革命”,第21课经济腾飞与生活巨变中的“从数据看沧桑巨变”、“城市化进程加快”、“时尚中国”等内容均与课标关系不大,笔者认为,这些内容可以删除。74、精简教材中出现的名词概念。不可否认,岳麓版教材很多新的历史观点、新的历史名词正是这本教材的创新性和活力所在。有些是很值得肯定的。例如:第12课《大萧条与罗斯福新政》中出现的“看不见的手”、“看得见的手”、“守夜人”、“大老板”、“二老板”等一系列新的名词,这些概念不但没有增加教师和学生对教材理解的难度,相反正是使用了这些绝妙的形容词,使本来抽象的“自由主义”和“凯恩斯主义”变得十分容易理解了。不过,在使用岳麓版教材中感到困惑的往往与那些莫名其妙的概念、名词有关。例如:第一课《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出现了诸如“耕作形式”、“生产模式”、“耕作方式”、“经营方式”、“农业生产体系”等一系列含义相近的概念,但教材和教参没有很好的解析,学生问老师它们的区别时,老师也没法提供一种科学和令人信服的说法。又如,第五课《农耕时代的商业与城市》,出现了“原始商业”、“职业商人”、“工商食官”、“自由商人”、“货币经济”、““坊市制”、“行”、“瓦子”、“勾栏”、“御街”、“丝绸之路”、“陶瓷之路”、“蕃客”、“重农抑商”、“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路引”等等历史概念。这些概念,有些是必要的,有些生僻的概念应该在教材中作适当的解析。事实上,细心的学生往往对这些概念都要刨根问底,面对这样数量繁多的细节问题,教师怎么能抽身出来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思考教法呢!又如,教材在不同章节出现了“小农经济”、“自然经济”、“封建经济”、“自耕农经济”等一系列密切相关又有区别的概念,但教材除了套用这些概念时却没有适当的解析,给教与学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实际上,编者根本没必要“卖弄”这么多的概念,过多的名词概念只能增加教材的难度,增加教师和学生对8教材的迷惑和痛恨!也相信没有中学教师愿意把自己宝贵的时间折腾在这些概念和细节上。5、教材修订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是课标的一项重要教学目标,必修2经济史教材的编写同样可以大有作为的。例如,在介绍罗斯福新政时,应稍作铺垫,介绍罗斯福的人格魅力和一生的重大活动,用罗斯福的感人事迹来感化学生的心灵;介绍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时,要补充关于邓小平南方谈话的重要史实,强调邓小平同志的高瞻远瞩和远见卓识,他一生心系中国的前途命运等等。5、教材修订要与时俱进客观评价重大的历史史实岳麓版教材对重大史实的评价,往往存在片面或一刀切的观点,如工业革命的影响,仅强调其改变世界的作用,而不谈其造成的严重环境污染;对罗斯福新政的评价,仅强调其积极意义,而忽略了其不足之处;对欧洲一体化进程完全持肯定的态度,使学生无法理解当前欧洲发生的主权债务危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