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颅CTCT基本知识CT即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是ComputedTomography的缩写CT是Hounsfield于1969年设计成功,1972年公诸于世的。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所显示的是断面解剖图像。CT也大大促进了医学影像学的发展。由于这一贡献,Hounsfield获得了1979年的诺贝尔奖金。1975年通过CT看到脑组织SiretomCTScanner(128x128)CT扫描基线扫描基线听眉线:外眶上嵴到耳屏上缘听眦线:外眼眦到耳屏上缘头听眶线:外眶下嵴到耳屏下缘颅脑扫描一般以听眶下线为基线向上扫至头顶层厚:8-10mm,层距:10mm(扫描9-11层)1.冠状面2.矢状面3.横断面CT扫描层面常规扫描一般情况下不用高分辨率扫描,常规扫描层厚与层距:10mm,扫描方式采用连续扫描。特殊扫描薄层扫描:层厚5mm以下,用于观察细小病灶,扫描患者的射线剂量增加。重叠扫描:在连续扫描方式下,层距小于层厚,减少部分容积效应,不会漏诊小病灶。CT头颅扫描原则上增强扫描是在平扫后针对病变进行的扫描,出现下列情况一般应考虑增强扫描:平扫后发现某些征象如组织密度异常、有占位性怀疑鞍区、小脑桥角及后颅凹的病灶血管造影及常规X线已证实的病灶怀疑血管性病变如血管瘤和血管畸形颅内病变的随防复查CT头颅增强扫描极限分辨率未超过常规X线检查;定位:小于1cm的病灶,易漏诊;定性:受病变部位、大小病程等影响;不是所有脏器适合CT检查,空腔性脏器(胃、肠),血管造影;CT只能反映解剖方面信息,几乎无功能和生化信息。CT特点CT对较小肿瘤,特别是密度与脑实质密度相近,CT难以发现。CT对颅后窝、脑干或颅底肿瘤常因骨伪影或部分容积效应的影响而漏诊。CT不能显示粘连所致的脑室系统、导水管和正中孔梗阻的原因。对观察脑干病变以及有关某些脑血管疾患的细节等,亦为CT不足之处,尚需MRI和脑血管造影加以补充。CT局限性一、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颅前窝底部:眼眶,眼球,筛窦,蝶窦,前床突,等。颅中窝:前界:蝶骨。后界:颞骨岩部(岩骨)。内缘:海绵窦及垂体窝。外缘:颞骨,窝内为颞叶,其内侧为海马回。颅后窝:前缘:岩骨。后缘:枕骨。鞍背后方:脑桥前池,向两侧延伸为脑桥小脑角池。第四脑室:位于颅后窝中线上,后面紧邻小脑蚓部,其两侧为小脑扁桃体。延髓、脑桥:位于第四脑室前。眼球筛窦蝶窦颞极延髓内枕骨粗隆外耳道颧弓第四脑室眼眶外侧壁小脑溪小脑半球小脑扁桃体鼓室乳突气房岩骨桥小脑角池颅底层面眦耳线层面颈内动脉(破裂孔)蝶窦层面眼球晶状体颞叶极部颈内动脉桥小脑角池亨氏暗区第四脑室小脑半球桥脑内直肌蝶窦顶部层面筛窦桥脑小脑中脚小脑蚓小脑半球第四脑室海绵窦颞叶桥小脑角池蝶窦乙状窦基底动脉视神经小脑延髓池蝶鞍垂体层面直回鸡冠桥前池侧脑室下角视神经管前床突海绵窦鞍背第四脑室乳突气房小脑半球枕骨内嵴桥脑垂体窝小脑蚓部二、鞍上池层面颅前窝:颞叶。鞍上池:在垂体窝上方,位于两侧颅中窝之间,前界为额叶直回,侧方为颞叶海马,呈五角星形或六角行星。其前角连于纵裂池,两外侧角连于外侧裂池,两后外侧角延续于环池,(第六个角(后面)位于后缘中央,是角间池)。鞍上池边缘为大脑动脉环,池内前部常可见“V”字型视交叉。颅后窝:四脑室或四叠体池。鞍上池层面额叶直回纵裂池四叠体池中脑基底动脉侧脑室下角外侧裂池大脑中动脉枕叶颞叶海马环池鞍上池鞍上池层面中脑大脑脚外侧裂池额叶直回四叠体池海马环池枕叶脚间池颞叶侧脑室下角小脑蚓下丘三、第三脑室下部层面显示侧脑室前角的下部前方:额叶外侧:尾状核头部后方中线处:第三脑室,其两侧连接丘脑颅后窝:“Y”字形或“V”字形的小脑幕,幕下结构在内侧(小脑上蚓部),幕上结构在外侧(枕叶)。四叠体池:位于小脑蚓部前方。第三脑室下部层面额叶纵隔裂侧脑室前角第三脑室上丘四叠体池松果体(钙化)外侧裂池枕叶丘脑岛叶侧脑室后角尾状核头四、第三脑室上部层面基底核、丘脑。内囊前脚(前肢):尾状核和豆状核之间。内囊膝部和后脚(后肢):位于豆状核(由外侧的壳核和内侧的苍白球组成)及丘脑之间。壳核的外侧:外囊,屏状核,最外囊,岛叶(脑岛)。四叠体池:两侧枕叶之间,池内有松果体,向前与第三脑室连接。基本概念基底节(基底核):埋藏在两侧大脑半球深部的灰质核团,是组成椎体外系的主要结构。基底节纹状体杏仁核屏状核豆状核尾状核苍白球壳核旧纹状体新纹状体古纹状体基底节区:概念不清可能包括:基底节、黑质、红核、及其周围白质区域。丘脑为间脑的一部分,包括:丘脑下部,丘脑底部和丘脑上部等。内囊:位于丘脑、尾状核、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区,是由上、下行的传导束密集而成。分为三部分:前肢、膝部、后肢。膝部有皮质脑干束;后肢有皮质脊髓束、丘脑皮质束、听辐射和视辐射。内囊的血供来自大脑中动脉的垂直分支豆纹动脉,管腔细,压力高,极易形成微动脉瘤,当血压突然升高时就会破裂出血,所以内囊是脑出血的好发部位。当内囊损伤时会出现:偏身感觉丧失(丘脑中央辐射受损)、偏瘫(皮质脊髓束、皮质核束受损)和偏盲(视辐射受损),“三偏征”外囊:是位于屏状核和豆状核之间的白质带,主要由岛叶发出的皮质被盖纤维组成。外囊出血主要由豆纹动脉,尤其是外侧裂支破裂所致,血肿多较局限,高血压是主要病因。外囊出血临床表现较轻,主要是血肿及继发的脑水肿脑水肿压迫内囊所致,一旦血肿或水肿消退,症状即可减轻或消失。第三脑室上部层面大脑镰额叶胼胝体膝部尾状核头部侧脑室前角透明隔穹窿部丘脑室间孔中间帆池脉络丛外侧裂池枕叶侧脑室三角区视辐射内囊前肢内囊后肢五、侧脑室体部层面由额、颞、枕叶构成。两侧侧脑室体部之间为透明隔,外侧为尾状核和体部。侧脑室后角(枕角)可不对称,室内可见脉络丛钙化。中线处可见大脑纵裂池及大脑镰。侧脑室体部层面颞叶侧脑室体部放射冠额叶胼胝体压部上矢状窦枕叶胼胝体膝部尾状核体部纵裂池大脑镰透明隔六、侧脑室上部层面内侧壁侧脑室体部被胼胝体分开。侧脑室体部的外方为顶叶。顶枕沟及中央沟将大脑分为额、顶、枕叶。侧脑室顶部层面额叶大脑镰枕叶脑沟胼胝体侧脑室体上矢状窦顶叶七、大脑皮质下部层面(半卵圆中心层面)在胼胝体和侧脑室上方,大脑镰自前向后贯穿中线。白质部分为半卵圆中心。额叶范围缩小,顶叶所占比例扩大,枕叶基本消失。半卵圆中心:位于胼胝体上方,由左右大脑半球髓质形成的有髓纤维,对称位于大脑镰两侧区域。半卵圆中心层面纵裂池半卵圆中心额叶扣带回大脑镰顶叶上矢状窦楔前叶缘上回角回八、大脑皮质上部层面(半卵圆区上部层面)已近颅顶,大脑镰清晰可见,其旁的脑灰质和脑沟十分清楚。顶叶较小,额叶较小。放射冠:是内囊到大脑皮质间的放射状纤维白质。半卵圆区上部层面大脑镰顶叶放射冠上矢状窦额叶额中回额上回中央前回中央前沟中央后回中央沟中央后沟中央旁小叶头颅CT扫描常见病的影像表现脑出血CT表现A皮质动脉的穿通支-------脑叶出血B豆纹动脉---------------壳核出血C丘脑穿通动脉-----------丘脑出血D基底动脉脑桥支---------脑桥出血E小脑上或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出血(齿状核)脑干出血脑干出血丘脑出血脑室出血并铸型小脑出血壳核出血A丘脑出血B基底节出血C脑干出血D小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左额脑挫裂伤、少量蛛血急性硬膜外血肿急性硬膜外出血急性硬膜下血肿急性硬膜下血肿脑梗死CT表现按解剖部位分:1.大脑梗死(1)大梗死:超过一个脑叶,5cm以上。(2)中梗死:小于一个脑叶,3-5cm。(3)小梗死:1.6-3cm。(4)腔隙性梗死:1.5cm一下。(5)多发性梗死:多个中小及腔隙梗死。2.小脑梗死3.脑干梗死因血管阻塞造成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分脑血管阻塞和脑部血液循环障碍两大类。病理改变分三期:即缺血期、梗塞期(坏死、吞噬期)和液化期(机化期):4-6h为缺血期,缺血区开始出现水肿,12h后。细胞出现坏死,且呈进行性加重,此时梗阻部分与正常脑组织无法区分。24h能看出病理表现:灰白质分界不清,脑沟变浅、闭塞,局部脑回变扁平,逐渐进展,水肿加重。梗塞脑梗塞(Braininfarction)(1)缺血性脑梗塞(Ischemicinfarction)较常见,系供养区缺血、缺氧致脑组织坏死。腔隙性脑梗塞(Lacunarinfarction)系因小的终未动脉闭塞,好发于基底节区和脑干,表现为直径小于1.0cm的边缘清楚的低密度灶。(2)出血性脑梗塞(Hemorrhagicinfarction)因抗凝治疗后血栓碎裂变小,向远侧游动并再度发生栓塞,已坏死的血管因血液再通,动脉压增高致血管破裂而出血。好发皮层和基底节区。表现为大片低密度区内出现点片状高密度影。脑梗塞发病24h内CT可无阳性发现;1-2W内由于缺血性脑水肿,累及皮质和髓质,多为楔形轻度低密度区,水肿范围大时可有占位征象;2-3W内病灶可变为等密度,与脑水肿消失和巨噬细胞反应有关;4-6W病灶区发生液化和疤痕形成,呈边缘锐利的低密度区,邻近脑室发生牵拉扩大,脑皮层沟增宽,甚至中线结构移向患侧。右侧基底节区腔梗右侧基底节区脑梗死多发腔梗小脑梗死左侧颈内动脉主干梗塞(大脑前、中动脉)多发脑梗塞女64岁,因摔到昏迷,平描示右侧颞叶、顶叶大片脑梗死,治疗7天后症状无好转。中心出现多处高密度影,中线左移。CT示中心型:梗死区大,楔形分布,出血在梗死区中心,出血量大,这与动脉内栓子脱落、血管再通有关。周围水肿明显。CT示边缘型:梗死区可大可小,出血在梗死区周边,量小,与梗死区中心坏死、继发性周边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或缺血坏死造成破裂有关。周围水肿明显。梗死后缺血区血管再通内有血液溢出出血性梗塞【CT表现】早期时脓肿中央由坏死组织的脓液组成,呈略低密度其外为纤维包膜层(等密度),包膜外围为反应性脑水肿(低密度)。增强扫描显示包膜环形强化。晚期时,中央脓液和坏死组织液化(低密度),纤维包膜增厚(稍高),周围水肿减轻(低密度)。脑脓肿abscess右侧低密度类圆性病变,并有规则环形的高密度环,周围存在水肿区。左侧枕部处有一中心为低密度病变,并有规则环形的高密度环,周围存在水肿区。脑脓肿abscess男68,虚弱,疲惫,食欲缺乏,体重减轻和盗汗,进行常规与增扫,出现环状增强病灶,并有心杂音史,诊断为亚急性细菌的心内膜炎导致多发脑脓肿,培养中发现葡萄球菌奥里斯呈阳性平扫:类圆或条形高密度,动脉壁有钙化时,CT易显示。增扫:均一强化,若动脉壁增厚,会出现强化环。动脉瘤内有血栓形成时:平扫:血栓形成的等密度区域中有一稍高密度的血液影。增扫:原等密度强化不明显,原稍高密度强化明显。若动脉瘤由血栓完全填充,中心为等密度。边缘为高密度或钙化,动脉瘤壁富含微血管。动脉瘤破裂出血时:CT难确定动脉瘤体,通过对出血部位、范围来确定瘤体。动脉瘤女59岁,右眼视物模糊2个月,无头痛、恶心和呕吐。平扫鞍上池有一圆形高密度影,无钙化。增扫为均一化强化,颈内DSA示颈内动脉虹吸段巨大动脉瘤。瘤体直径:1.0cm一般动脉瘤1.0~2.5cm大动脉瘤2.5cm巨大动脉瘤颈内动脉虹吸段动脉瘤男性65岁,头痛半年,右侧肢体不灵活月余。平扫示左额叶近大脑镛有结节状、不均匀稍低密度病变,外侧面有明显弧形水肿区。增扫:呈强化,密度不均匀,无脑膜尾征。若为脑膜瘤,则水肿不明显。间质性星形细胞瘤女性51岁,头痛3个月,加重一天。平扫示右颞、枕叶有一类圆形高密度区、其内有小斑片状低密度影,其上方层面顶叶肿块为卵圆形,呈等密度周围有水肿带,右侧面脑室变窄左移。胶质母细胞瘤由于瘤内出血,平扫出现高密度影。高血压脑内出血一般近基底核区。若区分可增扫。胶质母细胞瘤女性61岁,患有左肺癌,现头痛、呕吐。平扫示右丘脑有类圆稍高密度影、周围有低密度影,增扫肿块呈中等强化,不均匀高密度,两侧脑半球有多个小结节状病灶。脑转移瘤女性49岁,右侧头痛、记忆力减退2个月。平扫示右顶、枕区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