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作业考核《自然地理学(二)》满分100分一、名词解释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水量平衡:水循环的数量表示在给定任意尺度的时域空间中,水的运动(包括相变)有连续性,在数量上保持着收支平衡。平衡的基本原理是质量守恒定律。水量平衡是水文现象和水文过程分析研究的基础,也是水资源数量和质量计算及评价的依据。2、潜水:指埋藏在第一个隔水层之上的地下水。3、土壤新生体:土壤新生体:是指土壤发育过程中形成的新的物质(物质重新淋溶淀积的生成物)。根据新生体的性质和形状可判断出土壤类型、发育过程及历史演变特征。新生体包括化学起源的和生物起源的两种4、硅铝铁率:又有“Saf值”的别称。土壤黏粒中的氧化硅与氧化铝、氧化铁的莫耳比率。以SiO2/(Al2o3+Fe2O3)或SiO2/R2O3表示。5、生态系统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指的是一个地区的生态多样化程度。它区别于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指的是物种的种类而不是生态系统。而生态系统多样性涵盖的是在生物圈之内现存的各种生态系统(如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也就是在不同物理大背景中发生的各种不同的生物生态进程。6、生态幅度:一种植物能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能力为其“生态幅度”,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同一种生物会变化以适应环境,产生不同的“生态类型”。二、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30分)1、水循环的实质是什么?答:水循环服从于质量守恒定律。整个循环过程保持着连续性,即无开始,也没有结尾。从实质上说,水循环乃是物质与能量的传输、储存和转化过程,而且存在于每一个环节。2、试述大洋表层环流模式。答:大洋表层环流与盛行风系相适应,所形成的格局具有以下特点:(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大洋环流;(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大洋环流;(3)南半球中高纬海区没有气旋型大洋环流,而被西风漂流所代替;(4)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区。3、简述土壤地理学研究的对象。答:土壤地理学是研究土壤与地理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是土壤学和自然地理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研究土壤的形成、演变、分类和分布,为评价、改良、利用和保护土壤资源,发展农、林、牧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4、土壤矿物质的转化有何规律性?答:矿物的转化,需要一定的水、热、酸度条件,其水解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性,根据矿物水解的顺序,可将水解过程分为几个阶段,不同阶段的水解过程对水、热条件的要求不同。首先是水溶液中的H+置换矿物所含的盐基离子形成可溶性盐类,使之遭受淋溶或形成次生固体盐类淀积于土层内,称为脱盐基阶段。正长石则转变为次生铝硅酸盐(相当于水化云母、蒙脱石);继而次生铝硅酸(盐)亦进行水解,硅以游离的硅酸溶胶析出,次生铝硅酸盐随之转化为高岭石类,称为脱硅阶段。最后高岭石亦水解,脱硅作用继续进行,而铁(铝)氧化物或氢氧化物富集,称为富铝(铁)阶段。土壤矿物的风化过程在时间上的阶段性,这种时间上的顺序性、阶段性反映在空间上便表现为一定的地带性。如在极端寒冷、潮湿的极地带或干旱的荒漠地带,则以物理风化作用为主,化学风化极为微弱、次生矿物主要为水化云母;温和的半干旱、半湿润地带次生矿物主要为蒙脱石、蛭石;湿热的热带和亚热带的次生矿物则主要是高岭石和铁铝氧化物。5、生物群落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生物群落的基本特征包括群落中物种的多样性、群落的生长形式(如森林、灌丛、草地、沼泽等)和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组配和种类结构)、优势种(群落中以其体大、数多或活动性强而对群落的特性起决定作用的物种)、相对丰盛度(群落中不同物种的相对比例)、营养结构等。6、为什么岛屿生物灭绝速度比大陆快?答:(1)岛屿生活的风险比大陆风险大;(2)岛屿上一个种撤离某个区域后,返回的机会非常小,易发生灭绝;(3)岛屿生物不容易重新侵入;(4)岛屿生物消亡后,难以弥补;(5)灾害对岛屿有持久的影响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1、论述土壤吸收性能产生的机理。答:土壤固相部分,实际为一复杂的疏松多孔体,当土壤溶液通过时,土壤犹如一架过滤器,阻滞、截留并保持溶液中大于其孔径的悬浮物质,这种作用称为土壤的机械吸收作用。某些土壤的粘粒淀积层的发育,是与土壤的机械吸收作用密切相关的。土壤的物理吸收作用,也称分子吸收作用。主要是指土壤固相物质借表面能从土壤溶液和空气中吸附和保持一些分子态物质的作用。如土壤靠土壤颗粒表面的分子引力能够吸附CO2,H2O,H2,NH3、有机酸、醇、有机碱等分子态物质。土壤溶液中可溶性物质经化学反应生成难溶性物质而淀积在土壤中的过程,称为化学吸收作用,也称化学固定作用。如,土壤中的有效磷及H2PO4-及HPO42-与Ca2+、Fe3+、Al3+作用,生成难溶性磷酸钙或磷酸铁(铝)的过程,使磷发生化学固定。生物吸收作用是指生物有机体对养分的选择性吸收,并以有机质形式在土壤中积累的过程。有机质再通过微生物的分解,将养分重新释放出来以供植物利用。土壤物理化学吸收作用是指土壤胶体对土壤溶液中离子态物质的吸附作用。因此土壤物理化学吸收性能产生的物质基础是土壤胶体的存在。土壤物理化学吸收作用具有独特的性质,对土壤离子态物质的迁移转化、植物养分的供给、土壤缓冲性能的产生均有重大影响。因此,对土壤物理化学吸收性能须进行较详细的研究。2、试述世界陆地生物群的水平分布规律性(以欧亚大陆为例)。答:热量从赤道向两极逐渐变化,形成热量带,因而生物群落依次分布形成纬向地带性;水分有沿岸向内陆递减,群落按照经向更替形成了经度带性规律。一、亚欧大陆可分为3个主要的纬度地带系列:大陆西部的大西洋沿岸系列,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以及大陆内部的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1)大陆东部的太平洋沿岸系列。生物群由北向南的更替顺序:苔原-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热带雨林。这里落叶阔叶林是由较耐寒旱的栎类等组成,不向内陆伸展,这里的常绿阔叶林较好发育。这种现象与大陆西岸广为分布的落叶阔叶林以及北非的亚热带荒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和不对称性。(2)大陆西岸的大西洋沿岸系列。生物群由北向南更替的顺序为:苔原-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亚热带荒漠-热带疏林-热带稀树草原-热带雨林。这里的落叶阔叶林比大陆东岸发育,并向内陆伸展。有适应干旱的常绿硬叶林,在亚热带形成了荒漠。(3)大陆内部的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系列。生物群由北向南的更替顺序为:苔原-针叶林-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热带荒漠。出现了温带草原与温带荒漠;针阔混交林和落叶阔叶林无法生存,而被耐干旱的草原和荒漠所代替。二、在欧亚大陆的温带范围内,从大陆东岸向内陆,依次分布着温带落叶林生物群、温带草原生物群和温带荒漠生物群,表现出很明显的经度带性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