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课的追求永无止境2一节经典课的反思北京,某校。上课铃声在校园里响出共鸣。铃声止息,所有的走廊都静悄悄。这是一所很好的学校。这是学校里一个很好的班,学生们已坐得整整齐齐。今天,英美教育专家要来这个班听课。他们已经来了,他们听到自己的皮鞋在教学楼宽敞的长廊里发出清晰的回响……陪同前来的还有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大家坐定,教课的老师走进来了。同学们起立后坐下,老师侧立于黑板前。他的目光没有去巡视全班同学,而是望向窗外。老师的头上已有不少白发,黑板衬出他侧立的剪影……这时刻,你发现,当学生连窃窃私语都没有时,教室里也并非完全安静。3你还能听到翻动书包的声音,一支笔从谁的手上放到桌面……老师仍然侧立,望着窗外,好像在酝酿什么。就这片刻,你听到,静了,更静了,一切声音都没有了,世界静到连听课的外国专家也仿佛不存在了。这时,老师转过身来从容说道:“现在开始上课。”老师语言精练,没有废话。老师教态从容,板书时大家听到粉笔在黑板上行走的声音。板书非常漂亮,极有条理。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踊跃,而且答得相当有水平。老师间或又在黑板上写出若干字。黑板上的字渐渐丰满起来,那字大小不一。有些字,老师大笔一挥画上一个圈,或一个框,或一个大三角,看起来错落有致,鳞次栉比,像一个框架图。4整堂课,老师没有擦一下黑板,也不必学生上去擦黑板。板书上没有多余的字,写上去的就是重点,就是学生该抄到笔记本上去的。老师继续提问,学生解答仍然踊跃,仍然不乏精彩。整个教学过程非常流畅。最后老师说:“今天要讲的就讲完了,同学们回去做一做课本上的习题,巩固一下。”铃声响了。下课。整堂课无懈可击。这是一位特级教师,他露出了笑容。同学们都很高兴。5陪同外国专家听课的中方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很高兴。外国专家听了却不说话。“或许他们也很惊叹?等到了会议室再听他们的意见吧!”中方人员想。到了会议室,我们虚心地请外国同行提意见。外国同行说话了。他们说:不理解。我们问:为什么?他们说:学生都答得很好,看起来学生们都会了,为什么还要上这堂课?这个问题,把中国同行都问住了。这问题反映的就是当今欧美教育和中国教育的区别。欧美教育认为,当老师讲得非常完整、完美、无懈可击时,就把学生探索的过程取代了,而取代了探索的过程,就无异于取消了学习能力的获得。所以,外国同行说,他们想看中国学生在课堂上是怎么学的,但他们只见老师不见学生,因而认为这不是一堂真正的课,而像是一堂表演课——学生在看老师表演。6可是,教学、教学,在课堂上的45分钟,难道老师不该精彩、精辟吗?学生除了课堂听讲和踊跃回答问题,课外不是还有时间去练习和温习吗?这不仅是中国教师的理念。中国家长都希望孩子能上个好学校,能遇到好老师,不就是看重老师教的水平吗?“孩子啊,你上课别说话,别做小动作,你得好好听!不好听你怎么能学会呢?”所有的家长都这样说。可是西方教育认为:学生上课就是要说话,要动手,要又说又做。这是截然不同的两种方式。到底哪一种好?不要问上述老师是谁,也不要问上述那堂课发生在哪里。从城市到乡村,虽然许多教师还达不到这位特级教师的水平,但此种教灌式在中国无数课堂里反复呈现。你会不会问:我们这样教,有什么不对吗?什么是“好课”?什么是“好课”?千百遍的回答,可能没有同样的答案。在有些的专家眼中的“好课”似乎是一堂完美的课,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评价,都应毫无缺憾。但这种近乎完美理想境界的课在现实中是不存在的,好课仅是相对而言,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好课就可能会有不同样的表现。什么是好课?[专家A]好课必须具备四点:1、这节课本身有意义;2、这节课有效、真实;3、师生情绪饱满;4、师生才智得以充分展现。什么是好课?[专家B]评价一节课好不好,可以参照“五实”:扎实(有意义)、充实(有效率)、丰实(有生成性)、平实(常态下)、真实(有待完善)。什么是好课?[专家C]理想课堂应该从六个方面评价: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和延展度。好课应该是教学设计科学合理,针对性强,合乎以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理论要求,课堂气氛活跃,效率高,使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在课上能得到发展。评价的多元性1、最具乡土所气息,最结合农村生活实际的课;2、最具理论思考性的课;3、最具开放性的课;4、最具生活探究性的课;5、最努力调动学生发言、最努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课;6、最有创意的练习设计的课;7、最充分体现实验论证的课;8、师生交流最生动融洽的课;9、最用心创设学习情景的课;10、最关注学生认识脉络的概念教学的课;11、最关注教学用语三重表述相结合的课;12、最神奇结尾的课;13、最具有实验发散思维过程的课;14、最具现代教学手段的创意性使用的课;好课的“十个要点”(一)教学理念(二)教师行为(三)学生表现(四)学习内容(五)概念明确(六)重点突出(七)脉络清楚(八)语言生动(九)板书(十)评价(一)现代教学理念(一)体现课改理念1、坚持以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本。尊重、激励、赏识学生,在课堂上构建民主平等,张扬个性的新型的师生关系。2、能使特定的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特定的发展。3、关注学生,注重学生本身的需求,面向全体。(二)教师的行为1、教师应遵循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可能反应,并思考相应的对策,改变“只见教材不见学生”的备课与上课方式。3、具有充满活力,充满自信的体态语言。2、体现自身劳动的第二次创造,有亮点,有灵感。语言是教师的基本素质。学校的教育主要是通过教师的语言,使学生从不懂到懂,从不会到会,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课堂语言三要素:清楚、得当、艺术。(三)学生的表现1、学习活动愉快、轻松、有序;2、良好的学习习惯得到培养;3、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四)学习内容1、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已有经验。2、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进而实现内容的基础性、现代性、综合性的统一;3、强调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问题设计是教学设计的主体工程问题设计体现教学目标设计问题设计体现教学方法设计问题设计体现教学程序设计问题设计体现教学板书设计问题设计关注学生学情基础……………………………问题设计的基本要素(1)问题的宽度:思考的范围,问题的陈述应该清晰、具体、完整,与课程的教学内容相联系;(2)问题的深度:思考的层次,符合课程标准中对教学内容的目标层次要求;(3)问题的角度:思考的方向,给予学生思维的定向与思维活动的路径选择;(4)问题的精度:问题的精度是指问题表述的精确度,问题设计的语言要精确、明晰、严谨,逻辑严密。(5)问题的难度:思考的力度,能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感到有认知难度,但又不会超脱于其临近发展区的认知阈限;能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和学习动机,培养学习者的问题意识,拓展学习者的思维空间,培养学习者的思维品质。(1)问题的宽度问题宽度即问题的思考范围或问域空间。问域宽度的设计要把握好“度”,问域太宽,学生就把握不好答案的范围,思维始终处于漂浮和游移状态,难以精确思考。例如某老师教学“被子”一词:为了让学生对应被子的实物,老师这样提问:师:小朋友,你家床的上面是什么?(这个问题的空间过大,因为床的上面可能是凉席、毛巾、枕头、蚊帐……)生:蓝天师:蓝天下面呢?生:屋顶师:屋顶下面呢?生:蚊帐师:蚊帐下面呢?生:我爸师:你爸上面呢?生:我爸的手师:你家被子呢?(恼怒)生:被我爸踢到床下了……(2)问题的角度指问题的思考方向,也叫思维的向度。问题设计要找准思维方向,引导学生沿着正确的思维方向或角度延伸思维的触角,如果思维的角度不准,问题就难于思考。如《乡愁》提问案例:设计提问式导语,目的是让学生说出课题。乡愁余光中(台湾)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师:如果一个人到了一个遥远的地方,时间一长,他就开始思念自己的亲人,这叫做什么?生:亲情。师:可能是我问得不对,也可能是你理解有误。我换个角度再问:这个人在外乡的时间很长,长夜里他只要看见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家,这叫做什么?生:月是故乡明。师:不是月亮明不明的问题,他看见月亮会很想家,甚至会偷偷流泪。生:月朦胧鸟朦胧。师:不能这样回答(急了)。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师:不是(满脸乌云)。生:月亮走我也走。师:我只要求你用两个字回答,而且不能用“月”字。生:深情。(3)问题的难度问题难度是指问题的宽度、深度、角度和精度综合性效果与学生实际的认知水平之间的距离。距离大的问题难度就大,无距离就无难度可言。作为问题的特性,宽度、深度、角度和精度是问题固有的,而难度则是呈现给学生以后表现出来的。对于教师来说,知识的难度还比较好把握,更难把握的是思维难度的掌握。思维难度是由于思维活动的程度超越学生的现有能力水平造成的。25有效的课堂提问设问技能--要做到“五先五后”一、先提问,后指名二、先思考,后回答三、先讨论,后结论四、先学生,后教师五、先激励,后更正中学数学课例选议故事中的方程.分式.轴对称.确定与不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