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监管第三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三章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金融创新是当金融业发展的主流趋势,与金融监管相互影响、相互促进。一方面,金融监管刺激了金融创新的产生;另一方面,金融创新又对传统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重点理解金融业在创新中如何发展、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辩证关系,难点是如何从美国次贷危机来分析两者关系。第一节金融业在创新中发展一、金融创新的含义1、狭义:指近二三十年来的微观金融主体的金融创新,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在放松管制之后引发的一系列金融业务创新。广义:包括微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和宏观意义上的金融创新,包括金融发展史上曾发生的所有金融创新。如产品、市场、制度、调节方式等的创新。2、金融创新从广义的角度来看,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金融工具的创新;二是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1)金融工具的创新:是指票据发行便利、货币和利率互换,外汇期权和利率期权、远期利率协议。(2)金融创新的三大趋势①金融领域的证券化趋势②资产表外业务与日俱增的趋势③金融市场越来越全球一体化的趋势3、金融创新的原因金融创新反映的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第一,国际金融业的飞速发展和日趋激烈的竞争。第二,经济环境中的风险性增大,尤其是通货膨胀率和市场利率变幻莫测。第三,技术进步,尤其是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为金融业发展铺平了道路。第四,金融管理环境的变化。二、金融创新的种类和内容(一)金融创新的种类1、传统业务的创新现代银行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古代钱币保管——兑换——高利贷——存、贷、汇业务——三大业务(负债业务、资产业务、中间业务)2、支付和清算方式创新传统的银行支付和清算系统采用非现金结算方式,即支票、转账结算、信用卡等工具。创新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对传统支付和清算系统的改良;二是建立以电子计算机网络运行的支付和清算系统。3、金融机构创新金融机构由“专业化”向“综合化”转化,使各类金融机构突破原有的业务分工,在较大范围内开始综合经营,实行多种金融业务的业务交叉,因而出现了大批新的金融机构。4、金融工具创新20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通货膨胀导致利率、汇率更加剧烈的波动,整个金融市场以不确定性为其主要特征,金融风险不断加大,在人们要求避免和分散风险的呼声中,金融市场和金融工具开始创新。——金融期货市场、期权市场、互换市场……——金融期货、金融期权、金融互换……•(二)金融创新的内容1、逃避金融监管制型的金融创新20世纪60年代,美国联邦储备法颁布:“Q项条例”——规定银行储蓄和定期存款利率的最高界限,而这一界限往往低于西欧各国的美元存款利率;“M项条例”——规定商业银行要向联邦储备体系缴纳很高的存款准备金是不付利息的。为了生存和发展,存款性金融机构开始进行创新。(1)可转让支付命令账户(NOW)——储蓄账户,可以支付利息,可以签发支票,具有结算功能。(2)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支票账户和储蓄账户结合的综合账户。(3)大额可转让定期存单(CD)——对存款人来说流动性强,收益高;对银行来说资金来源稳定。(4)货币市场存单(MMC)——按货币市场利率付给利息的定期存款,最低面额1万美元。(5)货币市场存款账户(MMDA)——利率按货币市场利率调整,最低存入额1千美元。2、规避风险型的金融创新20世纪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英美等国的通货膨胀率都在两位数以上,如美国1979年CPI指数上涨11.3%,1980年为13.5%,1981年为10.3%,当通货膨胀率上升,利率也会随之升高,利率波动又会导致投资的不稳定性,风险越来越大,为了逃避风险,金融机构进行了三类创新,其中包含较多的金融衍生工具。(1)浮动利率金融工具——浮动利率存、贷款,浮动利率债券,浮动利率票据等,调整利率避免损失。(2)金融期货、金融期权和远期利率协议——将利率、汇率或证券价格锁定在某一水平;(3)互换交易(SWAP)——包括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进行互换交易来规避利率或汇率风险。3、技术推动型的金融创新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电子计算机被引入银行业务,最初主要用于工资账目方面的大量数据的成批处理,从70年代开始以来,它已经逐渐应用于银行内部的各种复杂的资金清算和划拨。它改变了金额业务的处理方式和服务方式,逐步实现货币的电子化、结算的实时化、服务的自动化,以及管理的信息化和科学化。(1)信用卡——先消费,后付款,有透支额度。(2)支票卡——客户签发支票时作证明,无授信。(3)记账卡——不能透支。(4)智能卡——记忆每笔收支和存款余额,保密性强(5)自动柜员机(ATM)——由直接人工服务转变为客户自助服务。(6)网络银行——金融创新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网络经济与现代商业银行相结合。4、迎合理财需要型的金融创新二战以来,西方发达国家的生产资本不断集中,促进了银行资本也趋向集中和垄断,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商业银行必然要主动进行金融工具创新,满足人们的投资意愿,以期在竞争中取胜,为公司理财和居民的家庭投资理财服务。(1)货币市场共同基金(MMMF)——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以股份的方式吸收资金,再将汇集的资金投向货币市场中各类高收益的货币工具,以协助小额投资者获得货币市场的高收益。(2)现金管理账户(CMA)——客户开设了此账户并存入一定数额的资金后,这笔资金立即成为货币市场共同基金账户的资金,用于投资。它可以签发支票,可以用账户里面的钱买卖股票,还可以日常支付。阅读资料互联网金融蓬勃发展作为一种互联网与金融业结合的新兴事物,互联网金融正蓬勃兴起,无论是在支付方式上,还是在信贷方面,互联网金融都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从支付方式看,第三方支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解决了互联网交易中的资金安全和资金流动问题;从信贷领域看,以阿里巴巴的小额贷款为代表,阿里小贷作为阿里巴巴的金融业务,通过创造“小贷+平台”的融资模式,为淘宝和天猫上的用户提供“订单贷款”和“信用贷款”两项业务,开辟了一个新的金融业务领域。与此同时,互联网金融的发展改变了银行的传统地位,银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促使银行在经营模式上的反思。互联网金融代表着金融业创新发展的趋势,必将在金融市场上掀起新的潮流。三、金融创新、发展与安全:互补性和替代性(一)金融创新与发展:积极效应和消极效应1、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积极效应(1)金融创新对金融机构的积极影响①大幅度增加了金融机构的资产和盈利率②增强了金融机构的竞争能力③金融业的发展空间扩大④金融机构规避风险的能力增强(2)金融创新对金融市场的积极影响①金融创新增强了金融市场的活力②金融创新推动了国际金融市场融资证券化③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市场自由化(3)金融创新对金融制度的影响①金融创新促进了金融混业经营②金融创新导致融资制度结构变化③金融创新推动了区域货币一体化2、金融创新对金融发展的消极效应(1)金融创新削弱了货币政策的运行效率(2)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体系的稳定性(3)金融创新降低了金融监管的有效性(4)金融创新增加了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二)金融创新与安全:相辅相成1、金融安全是相对于金融风险而言的制度性风险、金融技术风险2、实现金融安全的根本途径在于促进金融创新的不断演进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案例: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2001年发生在南京的“爱立信倒戈”事件为国内商业银行的业务创新上了生动一课。南京爱立信熊猫是爱立信与南京熊猫电子集团组建的合资企业,公司简称为“爱立信熊猫”,是南京市目前最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名列“2001年度中国500家最大外商投资企业”的第8位。对商业银行来讲,爱立信熊猫是最典型的高端客户。爱立信熊猫生产的是电信类大型设备,在产品销售中,经常出现巨额应收账款,且易成为坏帐、呆帐。因此爱立信熊猫提出了化解风险的方法:申请一种国际通行的金融供贷方式——无追索权保理业务。这种业务的开拓需要商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合作,由商业银行买断企业债权,保险公司为买断的应收账款提供债权保险。由于国内银行业务与保险业务实行的是分业经营和监管,无法满足爱立信熊猫的要求,于是爱立信熊猫转向能提供该项金融产品的上海美国花旗银行。十几亿元的贷款业务由中资银行流向外资银行,被称为“爱立信倒戈”事件。南京“爱立信倒戈”事件从表面上看,“爱立信倒戈”事件只是银行间的业务竞争和客户对银行选择的改变,但从深层次上却暴露出国内商业银行在金融创新中亟待解决的几个问题:一是中资银行的创新能力弱,国内商业银行向客户提供的只是操作简单、层次低、风险小的中间业务,缺乏竞争性较强的金融新产品;二是国内金融业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监管体制也制约了商业银行的创新能力(外资商业银行则可在我国开展混业经营业务),实行混业经营、改革国内金融业管理体制具有重要意义;三是国内信用制度和信用环境的不完善影响了金融创新,事件中的“无追索权保理业务”虽是高收益融资业务,但也具有高风险,当企业把应收账款卖断给商业银行时,商业银行便承担了全部风险,如付款人的信用风险、担保风险等。第二节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一、金融创新与金融监管的辩证关系(一)金融管制刺激了金融创新的产生1、“Q项条例”,“M项条例”——NOW账户、CDS、ATS2、欧洲美元的产生(二)金融创新对传统金融监管提出了挑战1、金融创新有可能使货币政策失灵(1)货币的定义与计量复杂化货币变得难以判断、货币政策制定困难、货币需求状况难以分辨(2)货币需求函数不稳定影响货币总量流通速度(3)部分地削弱了中央银行控制货币供给的能力欧洲货币市场的存在与发展、金融机构增多、存款准备金机制覆盖面减少、使政策工具失灵2、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所面临的风险加大3、金融创新加大了金融管理的难度(三)金融创新促使金融监管进行调整一方面放松某些管制,另一方面又促使金融管理当局在对银行业务创新本身进行全面的、慎重的评估基础上,采取一些有利于银行体系走向稳定的措施。①建立风险度保险费率制②改革会计核算③提出银行改革方案④加大监管范围⑤加强电子转账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管制⑥加强金融监管的国际合作二、金融管制失灵及策略安排管制的公共利益说认为市场是脆弱的,如果放任自流就会趋向不公正和低效率,而公共管制正是对社会的公正和效率需求所做的无代价的、有效的和仁慈的反应。管制的失灵或无效指的是设定的目标没能实现,或者甚至会损害公共利益。西方主要派别(一)管制的“俘获说”(二)管制的供求说(三)管制的“寻租”理论(一)管制的“俘获说”与公共利益说相抗衡,认为管制与公共利益无关,管制机构不过是被管制者俘获的猎物或俘虏而已。一种简单化的解释(三段论推理):(1)大企业家控制资本主义制度;(2)管制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一部分;(3)大企业家控制着管制。结果:无法解释现实中的情况。一种有影响的解释:管制措施在实施之初还可能有效,但随着被管制的行业对立法和行政程序极其熟悉后,管制机构会逐渐被它所管制的行业控制和主导。结果:经济学家波斯纳认为它缺少理论基础,提出质疑。管制俘获说虽然试图找到将公共利益转化为立法行动的机制,但是不够准确和清晰。(二)管制的供求说经济管制可以被看做由政府供给、为特定个人与集团所需求的产品。乔治·斯蒂格勒用供求分析来处理管制问题,认为管制的设计和实施主要是为受管制产业利益服务的,管制只不过是财富在不同利益集团之间的转移。佩兹曼得自转让的边际政治收益刚好等于相关的税收引起的边际政治成本;政治财富最大化者只能使一部分人受益;即使管制的利益都为一种经济利益集团独占,其得益也要小于私人组织的卡特尔。生产者集团可以更有优势地形成对政府决策的有效影响,而像消费者这样人数众多、利益分散的群体则难以有效地组织起来捍卫自己的利益。(三)管制的“寻租”理论寻租简单地说指的是寻求政府干预以谋取私利的行为。只要存在政府对资源配置的影响,对私人部门而言,就相当于有租可寻,就会产生对政府管制的需求。寻租理论相比供求说更侧重于揭示供求作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社会成本,或者说更强调过程中必然发生的社会的效率损失,即寻租成本。以上几种对管制的理论解释,是对管制的公共利益说的一种平衡,是一种管制失灵的理论,而政府也可能出现种种失灵表现。(四)政府失灵一般理论与管制失灵

1 / 4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