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写社会生活评论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如何写社会生活评论社会评论,就是用议论说理的方式,评判社会生活中的各种现象、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并就自己的观点展开分析,阐明其中的道理所在。与一般的议论文相比,社会生活评论更讲究现实性,它要求写作者善于在社会生活中捕捉评论目标,紧密结合当前现实,迅速及时地发表见解,不仅要指明问题的症结,还要提出解决问题的措施,引导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对社会生活的认识。写作要领:一、开头:概述新闻事实,提出观点。语言要简洁。(是什么?)如:阅读下列材料,写一篇社会生活评论,不少于500字。8月23日,杭州公交车上一名坐在照顾专座上的小伙因为未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被与其同行的男子连扇5个耳光,鼻血直流。8月25日,湖北公交车上一老人要一男子让座,男子不让,两人争吵起来,男子对老人动手。8月26日,一名残疾男子占座后未给一名中年妇女让座遭掌掴。如何概述?1.可以整体概述三则材料“近日发生的一系列公交车打人事件,皆因不让座而起,在社会上引起热议。”2.可以选择材料中最突出的事件集中点评2“近日在杭州一公交车上,一小伙因未能及时让座被连刮五个耳光,鼻血直流。这样的事件在现实生活中并不少见,令人深思:这究竟是道德的觉醒还是道德的压迫?”二、中间(主体部分):评析。围绕中心论点发表议论。(为什么?分析实质、成因(心理根源、社会根源)。不要借题发挥,大发牢骚,放纵地批判社会,中国现在不缺少牢骚,缺少建设。破字当头,立在其中。如果没有建设性的意见提出来,大摆问题,情绪激昂的罗列丑恶现象,作用何在?意义何在?)例文:“武力”难解“不让座”道德困境杭州一名坐在照顾专座的小伙因为未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被与妇女同行的男子连扇5个耳光,鼻血直流。占着老弱病残专座,不给就在身旁的怀抱幼儿的妇女让座,这名小伙的行为确实令人感到激愤。以至于,其被人狂扇耳光,鼻血直流,有的网友觉得“很解气”,认为“该打”。问题是,即便是这名小伙占着专座不让,违背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我们就有权力使用暴力手段对其实施惩罚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我们可以谴责他的这种不道德行为,却无权对他施暴。这名小伙之所以应该受到道德谴责,主要是因为他坐在老弱病残专座上,实际上已经侵犯了老弱病残等弱势群体的权益。对于这种行为,人们可以劝导,甚至可以指责,有关部门也可以进行教育或处罚。然而,这位男乘客不管以多么“高尚”的名义,都无权对他人使用暴力,滥用“私刑”。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这位男乘客的“替天行道”行为,比小伙不让座更不道德,更可怕,对社会的危害性也更大。因为,殴打他人,是一种侵犯公民人身权的违法行为,除了应受到法律制裁之外,更应该受到世人的谴责。更重要的是,用滥施“私刑”的武力手段,非但解决不了“不让座”的道德困境,反而会加深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甚至是敌对情绪,而“不让座”或将成为一些人防范、报复他人最常见的一种方式。因此,若想化解“不让座”3的道德困境,除了要制订相关规定,予以约束和惩戒之外,更需要社会和舆论的积极宣传与倡导。对于社会上存在的一些弊病,当然要毫不留情地揭露,但对于让座等一些平凡的善举,也应该进行积极地颂扬。特别是,学校和家庭也应多注重“德育”方面的教育,把礼仪教育作为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纳入国民教育的全过程,从孩子抓起,贯穿终身教育的各个阶段。教育能培养健全的人格,使人发现他自身是什么人和发现做人的义务。的确,“教人”比“教书”重要,良好的社会风气需要大家来共同营造。再者,让座需要受让者用“感恩”来良性互动。其实,对让座者说一声发自内心的“谢谢”,或者投以赞许和鼓励的目光,报一个发自内心的微笑,就是对让座行为的一种激励和回报。重申不让座的权利与自由因为没有给怀抱孩子的女人让座,小伙子被连扇5个耳光。面对这样的新闻,我觉得,有一个常识需要重申:让座是美德,但不让座不代表道德沦丧。就譬如施舍是慈善,但不施舍不代表就定然穷凶极恶一样。即便是一个健康的公民,即便是只有短短几站路的车程,只要他不乐意--哪怕是突然的心情不好,哪怕是没来由的大脑空白,哪怕是意外发现了UFO……甚至无须任何理由,他都可以保有不让座的尊严与自由。而周遭的乘客,既不应有没来由的道德优越感,更不应拿白眼与鄙夷的脸色居高审判,至于驾驶员手中的“提醒”按钮,自然也不该一遍遍以道德逼迫的方式“挟”人让座。不让座,是买票上车的权利与自由。只有尊重这个基本常识,让座的道德诉求才不至于走向暴力,不至于裹挟夸张的戾气。所谓“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如果不能在法律规则、人伦道德等秩序层面拎清先后与主次关系,个个以道德圣人的姿态苛责常人、甚至不惜践踏公民合法权益以成全高蹈的“美德”,那么,道德不过就是皮鞭与阴谋的殉葬4品。这些年,我们时常耳闻目睹“被让座”的诡异,甚至让座者连起码的谢意都无法获得,根源恰恰在于舆论过于拔高了“道德”,而不惜以戕害权益与自由的姿态成全这种表面的“美”。于是,一件简单的道德内省可以完成的事情,非要一众口水来逼你就犯,人人惧于不知天高地厚的道德标尺,人人却又在私底下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权利不被尊重,道德“毛将焉附”?如果小伙子不让座非要找出“残疾”等令人悲悯的理由,以示本就是涉嫌犯法的5个耳光之“恶”,那么,我们的不捐款、或者少捐款是不是也要被丢进严刑酷打的牢笼,以惩罚“不到位”的道德?在没有权力与自由保障的秩序下,美德不过是一袭华美而生满虱子的袍子。正如网友亲历的事实:在非洲坐公交时想让座,被当地朋友拉住了,在他们的观念里,人们支付了相同的票款,就拥有相同的权利。买了票,我就有资格坐着。值得反思的是:面对不让座者,我们身边那些需要座位者的霸气从何而来?眼下,太有必要重申不让座的权利与自由了。法理不彰、规则不显,道德不过是私欲的遮羞布,或者是互戕的变态游戏,最终无益于公共生活。公民社会,每个人都该树立基本的价值理念:先有尊重不让座的权利与自由,后才有让座的道德善意。公交车让座,请勿混淆美德与义务23日,杭州公交车上,一名未让座的年轻男子被另一男子扇了5个耳光。25日,湖北公交车上一老人要一男子让座,男子不让,两人争吵起来,男子对老人动手。这让人想起与让座相关的另一则消息。一个老大爷为了让女乘客让座,竟然突然坐上了年轻女孩的大腿。为何近年来公交车让座之争屡屡不绝,甚而发展到拳脚相向、丑态百出?从青年到老年,是否都逃不过一个“让”字?纵观因为让座产生的纠纷,大都是因为要求让座的人太强势。对公交车让座众说纷纭,其实让与不让大可不必争议,因为这是个人的道德素养决定自身言行。让座与不让座,纯属个人意愿。让座是美德,不是义务。俗话说:己所不欲,5勿施于人。别去要求别人做不愿意做的事。像报道中因为别人不让座就动手,侵犯他人人身权的乘客,你这样的素质又凭什么要求别人让座于你呢?别人不让座,最多是思想道德问题,但是动手打人,又岂止是道德素质问题,更是触犯国家法律法规的行为。相比起不让座,动手打人的行为更应该受到群众谴责。在走路可能掉坑里,过桥可能遇桥塌,下雨可能被电死,坐客车可能被烧死的高危险行走里,还要谨防乘公交车都可能被扇耳光。天灾不可防,难道还要眼睁睁看着人祸的发生么?最可悲的是,事发时公交车上的乘客就没有一个站出来,指责打人的无礼行为,毫无疑问是助长了打人者的嚣张气焰。事发后,有的人认为应该设置专座以区分;有的人认为应该制定一定的奖励政策,奖励让座者等等,以解决公交车让座之争。但是,这些都是治标不治本的办法,设置专座也有人熟视无睹,施行奖励更是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变了味。要解决问题,还是要从思想上出发。古人说:吾当一日三醒吾身。而号称现代文明的有些人,不但不思自我反省,不体谅他人,只一昧要求别人迎合自己的需求。这是极度自私狭隘的个人主义观。只要稍微站在别人角度考虑,体谅也许不让座的人有他的难言之隐,那么公交车让座之争就能避免了。结尾: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怎么办?)阅读下面材料,针对某种社会现象写一篇社会生活评论。注意:①题目自拟;②议论要有针对性;③不少于500字。6学校放了暑假,读高二的李明想到假期有两个月,天天在家里呆着又实在无聊,刚好他了解到父亲的单位光华食品厂大门口的冰柜需要承包出去,单位可提供一个冰柜并供应电力,每月只上缴400元人民币。李明想到这个地方正处于繁华地段,冷饮生意一定红火,打算承包这个冰柜,既可利用空余时间完成假期作业,又能学到课本以外不少东西,还能减轻家里的经济负担。于是他连忙去征询食品厂经理的意见,经理只说不太放心,不过还是要他问问家里的意见,李明回家后,兴冲冲地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父母亲,没想到他们听后非常生气。父亲认为家里又不缺钱花,不如多看点书;母亲觉得沿街吆喝,生怕儿子受了委屈,坚决不让去。一腔热情得不到理解,李明越想越伤心,连夜写了一封信给父母就离家出走了。可以填平的鸿沟(题目形象、简练,能使阅卷者眼睛为之一亮。“填平鸿沟”是双方的事,可见本文是针对父母与子女双方立论。)某校高二一学生暑假想承包一个冰柜,既可学到课本外的知识又可减轻家里经济负担,但良好的想法、一腔的热情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因而伤心已极,离家出走。(首句能概括引述材料,好。)从这件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父母与孩子之间思想上已出现了一道鸿沟。(由现象揭示本质。)由此我们不得不发出呼吁:两代人之间应互相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推出论点。首段要言不烦,纲举目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人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更新。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新事物新观念。(从子女一方揭示形成“鸿沟”的客观原因。)他们的想法、做法都与上一代有着这样那样的不同,这时父母不应该一概否定他们甚至责骂他们。时代不同了,我们怎能要求孩子一成不变呢?作为父母,应与孩子多接触,多了解,不要让彼此的距离越拉越远,形成一道真正不可逾越的鸿沟。(要求父母理解子女。)(第二段劝诫父母应理解子女:从时代发展角度揭示孩子与上一代的观念不同,言之成理,令家长信服。——因父母理亏,故晓之以理。)同样,作为孩子,也应设身处地地为父母着想,(”同样”“也”两个关联词语用得好,紧承上段。)也许他们是有点7守旧,不大能接受全新的东西,但他们是出于一片关心。(“也许”、“有点”、“不大”,措辞委婉,议中有情。言孩子应认识到父母的动机。)记得报载一初中女学生成绩不好,常受父母责打,终因厌世而自杀,她死后,父母哭得死去活来。如果她的父母真的不关心她,又怎会如此之伤心呢?(举例证明。)因此,多与父母沟通,多告诉父母自己的想法,两代人的思想就会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举例后用“因此”领起下文,加以论证,要求子女理解父母。)(第三段劝诫子女应理解父母;从父母行为动机角度,指出父母是出于关心,并举例证之,语言委婉,可令子女接受。因子女虽得理但少了情份,故动之以情。)父母与子女之间存在思想上的差距,这已不是一个罕见的现象,为此而离家出走,弃世自杀的孩子时有所闻。(联系现实。指出“鸿沟”现象普遍,可见本文为匡时救弊之文。)唯今之计,父母所该做的是少一点严厉的批评、打骂,多一点真诚的关怀,而孩子则该多体贴父母,理解父母的心情,切不可轻易悲观厌世。(从父母与子女两个角度综合二、三段段意。)(本段联系现实,并照应题目与观点。)从一个中学生的离家出走,我们应该警惕,不可再让那条“沟”扩大下去,理解与热忱,是填平它的唯一途径。鸿沟,是可以填平的,但需要两代人共同的努力。(末段照应材料;题目与观点。)总评:观点鲜明,结构严谨,标题形象,语言准确,是本文主要特点。

1 / 7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