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好奇心。牛顿少年时期就有很强的好奇心,他常常在夜晚仰望天上的星星和月亮。星星和月亮为什么挂在天上?星星和月亮都在天空运转着,它们为什么不相撞呢?这些疑问激发着他的探索欲望。后来,经过专心研究,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能提出问题,说明在思考问题。在学习过程中,自己如果提不出问题,那才是最大的问题。好奇心是包含着强烈的求知欲和追根究底的探索精神,谁想在茫茫学海获取成功,就必须有强烈的好奇心。正像爱因斯坦说的那样:“我没有特别的天赋,只有强烈的好奇心。”其次,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怀疑态度,不要认为被人验证过的都是真理。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伽利略则始于对亚里士多德“物体依本身的轻重而下落有快有慢”的结论的怀疑,发现了自由落体规律。怀疑是发自内在的创造潜能,它激发人们去钻研,去探索。对课本我们不要总认为是专家教授们写的,不可能有误?专家教授们专业知识渊博精深,我们是应该认真地学习。但是,事物在不断地变化,有些知识现在适用,将来不一定适用。再说,现在的知识不一定没有缺陷和疏漏。老师不是万能的,任何老师所传授的专业知识不能说全部都是绝对准确的。对待我们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我们应做到:不要迷信任何权威,应大胆地怀疑。这是我们创新的出发点。第三,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追求创新的欲望。如果没有强烈的追求创新欲望,那么无论怎样谦虚和好学,最终都是模仿或抄袭,只能在前人划定的圈子里周旋。要创新,我们就要坚持不懈的努力,勇敢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决心,不要怕失败,相信一点,失败乃成功之母。第四,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求异的观念,不要“人云亦云”。创新不是简单的模仿。要有创新精神和创新成果,必须要有求异的观念。求异实质上就是换个角度思考,从多个角度思考。并把将结果进行比较。求异者往往要比常人看问题更深刻,更全面。第五,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有冒险精神。创造实质上是一种冒险,因为否定人们习惯了的旧思想可能会遭致公众的反对。冒险不是那些危及生命和肢体安全的冒险。而是一种合理性冒险。大多数人都不会成为伟人,但我们至少要最大程度地挖掘自己的创造潜能。第六,对所学习或研究的事物要做到永不自满。一个有很多创造性思想的人如果就此停止,害怕去想另一种可能比这种思想更好的思想,或已习惯了一种成功的思想而不能产生新思想,结果这个人变得自满,停止了创造。浅析课程改革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更新日期:2006-12-22来源:于敏点击:721【摘要】创新教育是历史进步和教育发展的必须选择。未来需要创新性的人才,教育领域是教师发挥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创造性的领域。时代要求我们构建一个创新性的教育体系,来迎接新技术革命的挑战。而我们最终的目的是能够让学生在“知识经济”的大潮中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在这样的时代,“新的英雄不再是某个蓝领工人、金融家或经理,而是把想象力丰富的知识同行为结合起来的创新者。”国际二十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报告中指出“必须给教育确定新的目标,必须改变人民对教育作用的看法。扩大了教育新概念,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发现、发挥和加强自己的创造潜能,也应该有助于挖掘隐藏在我们每个人身上的财富。”这为二十一世纪的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指明了方向。纵观全世界,美国80年代的教育已经把创新性教育与教学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还设有“创造基金会”,为中小学创造能力的培养与开发提供援助。前苏联60年代开始,就以马克思列宁主义反映论为指导,提出了创造教育体系,并且将学生创造力写入了宪法。在科技发达的日本,早在80年代已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引入创新教育,并将其列入21世纪新教育的目标。在我国,虽然20年代陶行之先生就曾提出并实施过创新教育,但迄今为止,我国的创新教育仍处于起步阶段,虽然也曾开展了不同层次的创新教育实验,但都是微不足道的。我们的传统教育是“主知”的教育,也是一种“应试教育”,教学组织形式单一,强调学习结果的唯一等,都极大的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心慌子性的发展。相反,创新教育强调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新意识与创新精神,注重学生学习过程,强点学生智力与非智力因素的结合,属于人本性的教育。创新教育既是促进个体发展的选择,又是社会和时代所需。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认为“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因此,我们的教育要与时俱进,要实现三个面向,就不得不重视与发展创新教育。一、创新教育的有关认识创新教育是相对以往的、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的,是指在教学中,让学生重新组织以有的知识经验,提出新的思维方案或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的教育活动。具有以下特征:敏锐性,即容易接受新现象,发现新我问题;灵活性,即对于特殊的问题情景能顺利的做出多种反应或答案;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的思想的能力;再定义性即善于发现特定事物的多种使用方法。(一)改变传统狭隘的创新认识创新现实地存在我们的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之中。有的人会说,科学家的重大发明,大文豪的优秀作品,艺术家的完美作品才是创新嘛。这种观念就是狭隘的。创新不仅仅是体现在创造重大社会价值上,对于有生命的个体来说,问题解决中的自我超越,改变习惯、陈规、权威的限制,以一种新的能力来灵活的分析、解决问题,也是创新能力的表现。在学生学习中,创新性表现就更多了:如找到一题多解的办法,实验课上新的实验方案,课外兴趣活动中自己做的新奇的模型、小制作……(二)创新能力人人具有,并且可以通过教育和训练达到开发和培养的。美国一位心理学家说过:“我们所知道的只是我们头脑和身体资源中的极小的一部分。我们的创造潜力宛如浮在汪洋大海中的一座冰山。我们看到它浮出水面的那隐隐约约的极小部分,而它的绝大部分却被我们忽视,被我们的自卑的海水所淹没。”创造力是一个正常人都具有的属性,只不过对于没有形成稳定的创造性人格的人来说,它表现为潜在的状态。如果我们认识到这一点,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和人格,就有可能培养出学生的创新能力,进一步挖掘学生潜在的创新能力。(三)对创新教育的内涵和特征要有全面的认识。有关学者认为,人的创造力是一个综合的结构,不只是知识因素,也不只是一种思维方式或技能。而是包含知识、经验、技能、能力、智力、情感、意志、性格等多种心理成分在内的复合体,是智力和非智力在最高水平上切合的整体功能的体现。创新教育不仅是创造技法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创造素质的教育,是我们提倡的素质教育的最高形式。它的特征如下: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创新教育不是单一的教育,它是学生知识、能力与个性教育的主体精神。创造潜能的发挥是以学生主动参与为前提的,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掌握科学的切实有效的学习方法,以及对自我学习过程的有效监控等。实施创新教育,必须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题地位。要求面向全体学生。创新教育的一个信念是每一个正常的儿童都有一定的创造潜能,都可以通过适当的教育,取得创造性成绩,成为某一方面的创造性人才。因此,创新教育不是面向少数人的精英教育,而是面向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的教育。二、如何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呢?受传统教育的约束,要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一)转变观念,夯实创新的基础创新能力是建立在一定的知识与素养基础上的特殊能力,是人在后天学习中形成的一种个性或情感倾向性表现。1、让学生树立“我有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创新能力主要由响应领域的技能、创造性思维、创造性倾向构成。这种能力每个学生都有。然而创新精神却不是每个学生都具备的。以往的教学一般从学科知识开始,认为知识之间有一定的逻辑顺序,这样遵循了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学生平稳地由已知向未知、由旧知向新知过渡。这有它的合理性,但是这仅仅是教师单方面按教材和成人的思路设计的教学开端,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创设民主、宽松的教学氛围,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要创设激发、鼓励质疑、批判、反思、求异的教学环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其三,持之以恒地及时发现和肯定学生的每一个有创新意义的成就,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老师的引导和鼓励下,从低级向高级发展。学科教学就是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形式,树立学生的创新自信心。2、让学生认识到必要的知识积累是创新的前提和基础人的知识面越广,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越强,思维的迁移及产生独创见解的可能性就越大。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学生认识到知识的储备对于创新的重要,从而有意识的加强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二)改进教法,提高技能,突出主题性,营造民主学习氛围,培养思维的各种特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树立以人为本的观念。让学生成为时间的主人,把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发现学习,才能更好的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动手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尊重学生的创新行为,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议论、交流等活动,教师不应作过多的限制;对问题的争论,不可随便的否定,要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不用“标准答案”,要善于发现学生见解中的亮点,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创造火花。多采用启发法、点拨法,通过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探究精神;多以自由讨论与课堂操作等方式加强师生之间的合作、学生之间的合作。打破常规课堂教学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从书本和课堂中解放出来,多参加实践,多接触实际问题。在经历实践、解决问题中培养与提高学生的各种创新思维。(1)扩展延伸,培养创新思维的敏锐力创新思维的敏锐力,也就是指学生对问题的敏感程度。教材中就有这样不少的例子,教学中既要依靠它又不要受它的限制,这样才能发展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习了7、8自然段后,我问同学们有什么不懂的问题时,有同学问“那翠绿的颜色明亮的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树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中的“有一个新的生命”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说“在颤动”按以往的要求只让学生理解“榕树的生命力强”我在教学时,让学生联系上下文,结合自己生活实际,平时的积累,说说你的理解。结果,学生的回答真是精彩极了:有的说是风吹、有的说是鸟动、有的说是太阳的照射,有的说是树叶绿得可爱,让作者看花了眼,产生了错觉,有的说是因为榕树有着旺盛的生命力。以上几点,不难看出学生完全突破了教材的束缚,找到了新的生长点。这说明学生思维的敏锐力大大提高了。(2)选点激辩,培养创新思维的变通力创新思维的变通力,是指以一种不同寻常的新方法去看一个问题。是指要能适应各种状况,意味着不要以僵化的方式去看问题。语文学习中的许多问题是不能用一种思维方式来解决或是有一种答案的。在教学《宇宙生命之谜》时,作者说“地球之外是否有生命存在,是人类一直探索的宇宙生命之谜。”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的理解。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存在生命”,有同学认为“地球之外不存在生命”,就这一问题的两个分歧观点,我让学生举手表明自己的观点,然后,把同一观点的同学组成一组,让学生根据课文和课前了解的资料为依据,充分证明自己的观点,展开辩论。这样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和探索未来的好奇心。又如教学《“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我问:“父亲和母亲的不同评价到底谁对谁错?”同学们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最后,同学们总结出二者都是必要的,缺一不可,这样既揭示了主题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随机应变的能力。(3)同中求异,培养创新思维的独创力创新思维的独创力,主要指反应的独特新颖性,即想出别人所想不出来的观念。《狐假虎威》一课,传统的做法是让学生得出“狐狸很狡猾,仰仗别人的势力吓唬人,进行欺骗,我们不要像狐狸那样,要做一个诚实的人”的结论(喻意)也就行了。这个喻意大家也是认同的。而现在新的理论应同中求异,激发同学谈出新的看法。老师说:“你们看过有关狐狸的动画片吗?想想他们对狐狸是怎么看的?”学生立刻活跃起来,纷纷说:“狐狸很聪明。”“这篇寓言把狐狸说成很狡猾,我觉得不公平,其实狐狸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想出这么个巧妙的办法,既没伤害别人又保护了自己,不是很聪明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