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第一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第一章:导论一.社会化1.社会化的定义:由自然向社会人的转变的过程.2.社会化的功能:规范行为(幼儿园常规行为的培养)培养社会角色意识(幼儿园角色游戏)影响人的价值趋向传递社会知识(经验)和技能形成个性二.社会化基本特点1.以遗传素质作为基础2.社会化的过程其实也是个性化的过程3.个体的社会化具有共性4.社会化贯穿于人的一生当中,通过人的一生来完成的。P9(1)早起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在学前这一阶段,学习疾奔常识本领和社会规范是社会化的最佳时期。(2)预期社会化(学龄期---20岁左右)为进入社会进行准备(3)发展社会化/急需社会化:成年以后,适应社会环境(4)反向社会化、(5)再社会化注:4和5属于特殊类型的社会化(反哺现象)①留学生现象②犯人三.社会化内容1政治社会化2.民族社会化3.法律社会化4.性别角色社会化5.道德社会化四.社会性P6社会化是一个动态的过程,社会性是过程中形成的结果五.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调查研究法:访谈法,问卷法3.实验研究法4.档案研究法5.个案研究法6.行动研究法第二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影响因素第一节:外部因素一.社会文化因素(美国和中国小孩的对比)二.家庭因素1家庭结构:核心家庭扩展家庭:主干家庭(包括爷爷奶奶)联合家庭(几组婚姻联合)单亲家庭假单亲家庭2家庭环境:经济条件家庭成员关系家庭文化3家长的教育方式:权威型宽容性专制型4家长教育观念:期望效应—皮格马利翁效应—罗森塔尔效应三.幼儿园环境一物理环境二心理环境1师幼互动2.同伴交往P33有助于学前儿童摆脱自我中心性有助于学前儿童可以满足归属和爱的需要,认识到自身的价值有助于学前儿童促进社会认知的发展3教师之间的交往四.幼儿自身因素(个性个性特征)1气质容易型困难型迟缓型2性格3能力8第三章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一节一自我意识概念自我意识也被称为自我,是指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认识。自我意识的特征:1.区别于他人的分离感,即意识到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在身体,情感和认知方面具有自身的独特性。2.跨时间跨控件的稳定的统一感,即个人知道自己是长期地持续存在的,不随着环境及自身的变化而否认自己是同一个人、二自我意识的内容:①生理自我②心理自我③社会自我①是指自己的生理特征:自我中心期,从出生8月到三岁半②指自己在群体中的地位,角色以及与他人的关系等③其成熟标志是个性的形成自我意识的发展经过三个时期①自我中心期:这是自我意识最原始的形态,称生理自我。8月——3岁成熟②客观化时期:从三岁半——青春期③主观化时期:从青春期到成人期三自我意识的结构自我意识由多种成分构成,主要表现为:知。情。意三方面结构: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调控四婴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1.学前儿童自我发生与形成的标准*第一个指标是出生后第一年末,儿童从动作对象中能够区分自己的动作,并逐步意识到自己的动作,动作的目的和动机,这就产生了初级的自我意识;第二个是儿童能够吧自己和自己的动作分开,知道自己是活动的主体;第三个是儿童能够使用自己的名字,即儿童能用自己的名字或者他人对自己的称呼来称呼自己。2.自我意识的发展过程*婴儿自我意识的发展的大致顺序P38二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一幼儿自我评价的特点1.从依从的评价道独立的评价2.从对外不行外的评价道对内心品质的评价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道比较细致的评价二幼儿自我评价的培养1教师对幼儿评价要全面恰当①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当建立在了解的基础上②教师对幼儿的评价要依据幼儿的年龄特点③教师对幼儿的评价应是客观的2指导家长正确认识孩子,评价孩子①指导家长树立全面育人的观念,重视孩子全面的发展②帮助家长全面了解自己的孩子③指导家长实施正确的教育3引导幼儿学会初步评价自己①教师对幼儿自我评价能力进行分析,找出幼儿不能正确评价自己的原因,对症下药②在日常生活中多给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三.幼儿自尊的发展一自尊定义1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自尊是社会互动中容易出现的一种评价与情感体验。2.自尊社会评价与个人自尊须要的关系的反映3.是在社会化比较过程中获取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评价与体验。共同特征:①自尊是一种评价与情感体验②自尊是一种积极的评价与体验③自尊是个体对自我价值的体验④自尊是在社会比较中获得的自尊自信都是一种对自我的积极、争相的关注和情感体验,在一般情况下,自信的儿童他们的自尊水平相对较高。自尊在与他人的互动中……体现较多。二自尊结构①知觉的自我、理想的自我②重要性、能力、品德、权力③身体自尊、学习自尊、社会自尊三影响儿童自尊的因素外貌和体格家庭因素:家庭结构,经济收入,教养方式幼儿园教育:教学风格,提问方式,教师对儿童的期望,师生的言语和非言语的沟通方式同伴关系社会比较体验*有利于自尊形成的父母行为类型:①在和孩子的交往中表现出接受、关心、慈爱、兴趣和参与、关心其情绪②严格要求③民主④采用非强制性纪律四.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P43一定义:自我控制是个体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个体不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自觉地选择目标,控制自己的情感和行为,从而保证目标的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二自我控制发展的过程:个人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能力形成必须具备2个条件:价值的内化,技能的获得(怎样去控制自身,例:避免冲击的技巧)三幼儿自我控制的结构1.对运动和动作的控制①要学会停止,抑制某些行为(动作行为的简单抑制)②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活动节奏和速度2.对认知活动的控制冲动型:缺乏深思,轻率←缺乏自控性熟虑型:思考谨慎←较好的自控3.对情绪情感的控制冲动性情境性外显性*自控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发展要经历5个阶段1.神经生理调节阶段(怀孕晚期——3月)表现为儿童生理机制保护儿童免受过强刺激的伤害2.知觉运动调节阶段(9——12月)自发的活动并逐渐学会根据环境变化来调节自己的行为3.外部控制调节阶段(1岁)根据成人和环境的要求调控自己的行为4.自我控制调节阶段(2岁左右)没有在外界监督情况下仍按看护着的要求行事5.自我调节阶段(3岁)调节具有更大的适应性四幼儿自控发展影响因素1生理成熟:大脑皮质抑制机能的成熟是儿童调节和控制自身的生理前提2父母控制模式:附魔要求高的儿童有较好的自我控制能力。3言语指导:缺乏语言控制→外部言语控制-→内部言语控制4气质类型: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5认知因素:自控意识的形成是与其对制度,规则的清楚认知以及自身行为对自己及他人的影响的认知密切相关的6自我控制策略:延迟满足,注意力转移等*如果遇到孩子闹脾气怎么办?①学会一些必要的自我控制策略②提高移情能力③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④对孩子行为提出明确要求⑤正确对待幼儿的任性失控行为:提前预防法,采取冷处理,转移注意力⑥父母,教师的榜样作用⑦在游戏中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第二节:幼儿依恋一.依恋的定义:个体对特定个体长久的,持续的情感联系依恋的特点:①选择性②身体接近③从中获得慰藉二。依恋的发生、发展一前提识别记忆客体永久性二标志:①分离焦虑(7——12个月高峰,2岁以后减弱)②陌生人焦虑(怯生)(半岁时形成,6——8个月高峰,一岁半减弱)三发展阶段P521三岁前(1)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0—3月——前依恋期(2)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3—6月------依恋关系建立期(3)特殊的情感联结阶段7-----2岁-------依恋关系明确期(4)目标调整的伙伴关系阶段2岁以后2三岁前寻求老师,同伴注意,赞许阶段三。依恋类型(陌生情景实验)四。影响依恋的因素1稳定的照看者(哈罗:母爱剥夺实验,恒河猴社会剥夺实验)2抚养质量3文化特点4婴儿气质特点五。早期依恋对儿童发展的影响1对认知的影响2对情感的影响3对社会行为的影响第三节幼儿同伴关系一。性质P55二。功能P55---56三。发展趋势P57一婴儿0—3岁1.客体中心阶段:以物为中心2.简单的相互作用阶段1—近2岁3.互补的相互作用2岁以后二学前期3—6、7岁怕顿:无所事事单独游戏平行游戏旁观行为联合游戏合作游戏四。影响因素一家庭因素1家长的教养方式2就爱听居住环境和生活方式3对于孩子交往技能的指导4家庭氛围二托幼机构的因素1教师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教师的表扬或批评;教师对儿童行为问题的处理方式:对儿童的信任程度2游戏活动对儿童同伴交往的影响:游戏材料、场地;角色游戏和情节典型的游戏三儿童自身的因素1社会行为特征P582幼儿的社交技能与策略3身体吸引力第四节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展与教育一。攻击性行为的理论1生物本能论2挫折攻击理论3社会学习理论4认知理论*社会学习理论:观点:攻击行为是后天社会中学会的行为,这种行为常通过2种方式习得:①强化②模仿*认知理论:观点:人类认知对攻击行为的调节作用试图从人类心理活动内部来揭示攻击行为发生发展的规律与机制二。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涵义(侵略性行为)1含义:是指故意伤害他人或物的行为2攻击性行为的划分①按表现方式划分身体攻击言语攻击②按划分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三,儿童攻击性行为发展的基本模式1攻击行为起因的变化由非社会性事件的诱因到以社会性事件为诱因2.攻击类型的变化①工具性攻击:(为了抢夺物品等)发展到敌意性行为②身体攻击发展到言语性攻击3.攻击行为的性别差异①男孩的攻击行为比率高于女孩②幼儿攻击同性别同伴和异性同伴的比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变化③对攻击意图知觉的发展(3——5岁儿童已能以认识到有意图的伤害比偶然无意侵害更坏)④攻击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特性四。攻击行为的影响因素1生物学因素:激素,基因,气质,体质2家庭环境因素①父母的教养方式与儿童攻击性行为(绝对权威,高压,统治,过度溺爱和保护类型而容易导致儿童攻击性行为)②容易滋生攻击性行为的家庭模式3.社会认知因素①攻击性儿童对他人意图倾向于故意性归因②具有攻击性行为的孩子对攻击性行为后果有一种错误的认知③自尊心过强,自我高度膨胀,但很脆弱④缺乏社会问题的解决方略4其他因素①活动范围的密度与玩具的数量②糖类食物③铅中毒④身体状况*暴力电视盒网络游戏给儿童带来什么影响①暴力电视教给儿童一些攻击性行为的方式②使儿童放松了对攻击性行为的抵制,使暴力行为合法化③会降低儿童对暴力的敏感性并习以为常**攻击性行为的控制一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二提高幼儿的认知水平三奖励与惩罚的正确运用1对正面行为的奖励2代币制四注重體驗,激起情感共鳴1.情感體驗2.情感表達和宣洩五指導幼兒解決問題的替代方式*群體討論*心情小站六家庭干預*減少消極評論的使用*避免體罰*加強和孩子心靈上的溝通七榜樣示範利用故事,情境表演等形式給孩子提供一些正反面的形象,引導其分析思考什麽行為是值得我們學習的,甚么行為是不能學習的,激發幼兒向榜樣學習的願望.親社會行為特點类型:按行为动机:自发的亲社会行为即利他行为,是一种自愿的,无外在目的性的亲社会行为常规性亲社会行为,期望得到自身的好处,为避免别人批评自己而做出的善意行为.按发生的情境划分:非紧急情境下的亲社会行为紧急情境的亲社会行为(的特点)精神分析理论:亲社会行为的起源弗洛伊德:本我,自我,超我科尔伯格:亲社会行为发展阶段(1)皮亚杰的前运算阶段儿童存在自我中心特点,他们对亲社会行为的考虑往往是与自我享乐联系在一起的(2)皮亚杰的具体运算阶段儿童能把别人的合理需要作为亲社会行为的依据,移情和同情起重要作用(3)皮亚杰的形式运算阶段青少年开始理解并尊重抽象的亲社会行为的规则,更多考虑型社会行为接收者的受益,如有违背则会产生自责与内疚亲社会行为的几种理论解释精神分析理论认识发展理论社会学习理论社会分析理论三.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一,幼儿亲社会行为的表现形式(一)三岁前的亲社会行为:1岁(同情心的萌芽)能注意他人的痛苦,并能表达出类似的情绪,看见别人哭,难过时也能表现出哭喊烦躁等,而且还试图给对方提供安慰,如轻轻触或拍打对方.1岁半以后,儿童

1 / 11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