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措并举科学谋划规范推进地名普查重庆市地名普查办重庆自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以来,在全国地名普查办的精心指导下,重庆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坚持全市一盘棋,科学谋划,周密部署,采取“政府组织、民政牵头、部门协作,技术采购”的方式,夯实基础、规范作业、注重培训、大力宣传,积极成果转化,狠抓工作进度,严格质量控制,地名普查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为进一步深化地名公共服务工程建设,提高我市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服务重庆五大功能区域战略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强力夯实保障要搞好地名普查,保障要先行。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去年4月15日下午全国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立即召开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暨加强和改进地名工作电视电话会议进行全面动员部署,成立以分管副市长为组长、36个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全市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财政、国土、建委、交通、统计、工商、规划等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密切配合,指派联络员,为普查工作提供支持和服务。各区县(自治县)地名普查机构健全、组织到位,普查工作有序开展。二是配强工作人员。普查工作部署后,市地名普查办要求区县(自治县)领导小组从有关部门中抽调一些得力干将,聘请专业技术员,组建普查办公室,具体承担地名普查任务。各地按照要求,通过调剂机关和局属单位人员、—2—借用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人员、公开招录、公开招聘等方式多途径选聘高素质人员100余名,配备专业技术业务人员120余名,充实了普查工作队伍,增强了普查力量。三是配套专项经费。地名普查是一项系统工程,没有必要的经费保障,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市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积极协调财政,安排专项经费,解决市级普查经费700余万元,各区县落实技术服务经费6000余万元、工作经费1500余万元。地名普查中央补助资金到位后,按照普查工作绩效进行分配,充实各地普查经费,提高了经费使用效益。四是改善办公条件。“二普”工作开展前,现有的办公条件无法保障普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顺利推进工作,全市积极协调办公用房50余间,专用保密室40余间,同时投入资金600余万元,添置必要的设施设备,购置GPS、电脑、相机、扫描复印机、保密台式电脑、保密管理系统等专业设施设备,改善办公条件。五是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工作走在前,普查才会有序推进。根据国务院地名普查办对二普工作的相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因地制宜,编制出台《重庆市地名普查实施方案》、《重庆市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规化(2015-2020)》等7个规范性文件,并狠抓落实。同时建立工作动态月报制和地名普查联络员制度,加强各地交流,保障地名普查工作顺利开展。二、科学规范推进为整体推进全市地名普查工作,提高普查工作质量,我们在推进工作中重点抓了四个环节。一是积极采购服务。地名普查资金使用效益要求高,保密要求严,技术要求细,特别是专业性要求比较高,不是每个地名管理工作者都懂,所以一些技术购买服—3—务的招标文件很不好做。我们充分利用一些技术服务公司想参与重庆地名普查工作的愿望,采取“借用外力”的方法,要求各公司针对重庆特点,提出自己的技术服务方案。我们指导各区县组建专家组,召开技术服务方案评审会,从单位资质、技术服务等方面对各参评单位提供的建议方案进行综合评分,从而优化形成自己的地名普查技术服务方案,在此基础上精心拟定招标文件,从技术能力、保密资质、经验业绩等方面严格规范技术服务工作,为地名普查工作顺利推进打下了基础。目前,市级已完成普查软硬件设备、工作用图及修补测服务、监理服务等政府采购,全市38个区县也全部实现社会购买服务,并签订合同和保密协议。二是大力强化培训。本次地名普查工作内容丰富,技术含量高,涉及的部门多,组织难度大,根据地名普查的工作要求,市地名普查办利用召开工作推进会、问题研讨会和经验交流会等机会以会代训,对全市各区县地名普查办领导和业务骨干进行培训,研究解决普查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业务素质。还外请专家,邀请全国地名普查办、海口市普查办以及重庆市社科院、重庆交通大学等高等院校的专家、教授以及技术服务单位总工进行专题授课,系统地讲授了地名文化保护、地名标准化处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规程、地名用字读音审定、地名文化保护与挖掘、地名图形数据采集与标注、普查中相关技术讲解与操作实践等。并根据地名普查软件、基础地形数据测绘及修补测项目进展情况,召开评估会,经专家组质询、讨论,形成建议和意见。各地结合实际,分别召开普查工作推进会和业务培训会,对普查任务、时间节点、工作要求等进行安排部署,并组织510余名技术服务人员—4—深入村、社区现场进行技术讲解和答疑。三是强化试点引领。抓好试点,以点带面,可以少走弯路,抢时间,提高普查效率。市级要求各区县根据本地实际,探索普查工作方式方法。我们在渝中、城口、彭水等地名普查准备工作做得比较充分的几个区县中确定部分街道进行试点,在市级地名普查办的指导协调下,由区县地名普查办与技术协作单位一起制定试点实施方案,创新方法、优化方案、大胆实施,为有效推进地名普查工作探索路子,积累经验。四是加强督导检查。前一段时间,由于部分区县分管地名普查工作领导调整,新来的领导因认识不足以及对工作不熟,一些区县在地普查资金安排、宣传培训、工作进度、普查质量、成果转化等拖了全市的后腿。市地名普查办根据全国地名普查办要求和工作实际,对这些区县地名普查的主要负责人进行约谈,同时还组建工作组,分组奔赴各区县进行督查指导,有效推进了各地地名普查工作。三、积极宣传造势宣传工作也是地名普查工作的重要内容,是提高社会对地名普查工作认知度的重要手段。加大宣传力度,可为开展地名普查营造良好社会舆论氛围,助力普查工作开展。一是争取领导重视。地名普查涉及单位多,影响人群面广,要想取得好的宣传效果,必须争取领导的支持。在工作中我们努力做到“三个及时,一个深入”,即:有关普查的重要文件、经验、资料、信息都及时呈送领导;有关普查的重要情况及时报告领导;有关普查的重要会议、活动及时请领导参加;利用下基层检查督导的机会,深入区县与区县分管领导和民政局主要领导座谈交流,加强沟通取得理—5—解和支持。二是发挥媒体优势。自地名普查工作开展以来,我们不一阵风式的宣传,一以贯之注意采用多种方法开展地名普查宣传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我们一是利用各种会议进行宣传,二是通过印发地名普查宣传材料、发放普查手册、宣传海报等进行宣传,三是利用传统平面纸媒和现代网络媒体进行宣传,四是利用板报、橱窗、知识问答、宣传车及微信公众号推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有效载体进行宣传。通过这些有效的宣传媒介,在更大的范围内,让更多的人了解支持地名普查工作,营造助推地名普查工作良好的氛围。三是引导社会参与。我们紧紧围绕地名普查工作“重点、特点、热点、亮点”进行策划,积极发挥群众智慧,认真组织普查宣传活动,收到了明显的宣传成效。市地名普查办通过重庆日报、重庆晚报、华龙网等媒体宣传普查意义、时间安排、具体工作要求,组织开展地名文化有奖征文、地名故事比赛、地名知识有奖问答等活动。在市级宣传基础上,一些区县创造性开展了一些宣传活动,比如巴南区深入校园开展“我为地名文化代言教育系统主题宣传活动”,发掘具有巴渝文化特色和传统风俗特色的地名,推选出地名文化“代言人”。这些宣传活动有内容,有针对性,有吸引力,为地名普查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舆论基础,营造了全市地名普查的良好氛围,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和支持,从而提高了全市二普工作的认知度。四、加强成果转化我们在普查工作中按照“123”工作思路坚持边普查边成果转化,取得了较好成效。所谓的“123思路”即一个核心,两个突破口,三个抓手。一个核心,就是编制成果转化规划。地名普—6—查成果规划主导、统筹着今后地名工作开展。如果说现阶段地名普查工作是上篇文章,那么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规划就是下篇文章暨展示地名普查工作成绩的纲。在充分听取各区县建议的基础上,发挥地名专家委员会作用,市级制定出台了《重庆市地名普查成果转化规划(2015-2020)》,在规划的引领下,到2020年,全市基本建成数据准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结构完善的地名普查成果转化管理服务体系,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两个突破口,就是破解当前地名管理难题的两条途径。由于地名管理法规的相对滞后,所以出现了地名“大、洋、古、怪、重”乱象,地名公共服务离群众的需求还有一定的差距。我们借地名普查这个东风,努力为群众提供高质量的地名公共服务。一个是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我们民政联合发改委、规划、国土、公安、市政等8部门制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地名管理工作的通知》,建立地名管理工作联动机制,加强相关部门协同管理,对全市地名规划、地名命名、地名设标等进行规范,从源头上加强地名管理,目前已初见成效。另一个就是开展非标准地名清理整治。如果说前一个途径是治本,这就是一项治标的工作。开展地名普查工作以来,我们连续两年进行了非标准地名清理整治,基本摸清了非标准地名的底数,标准化处理了一批非标准地名,有力宣传了地名管理法规,净化了地名文化环境,提升了城市形象。三个抓手,就是我们成果转化的三项重要工作。一是建立专家库。为充分发挥专家在地名管理工作中的咨询参谋作用,提高科学决策水平,特别是保证普查质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市级建立了由17名地名专家、学者组成的专家委员会,各区县也分别建—7—立专家委员会或专家库,充分发挥优秀人才在成果转化工作中的智库作用。二是编纂地名图书。地名图书是传承、保护和弘扬地名优秀文化的有效形式,更是地名普查工作成果的重要体现。按照我市边普查边成果转化的工作原则,我们市区(县)两级按照成果转化规划分类、分级、分批的要求,积极筹备编纂地名图书。编制出版《重庆市区划地名图册》和《重庆市行政区划图》。目前,在市级指导下,部分区县出版了《手绘老万州》、《街巷渝中》和《丰都地名》等书籍。我们还积极吸收社会力量参与地名图书编纂,鼓励并推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专家学者编纂地名释义、地名考释等专题性、区域性、学术性地名工具图书。三是加强信息化建设。在地名普查工作中,我们努力按照“互联网+”理念来加强地名信息化建设,进一步提高地名公共服水平。为了建立区划地名信息共享机制,我市正在开发建设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平台;为了实现地名管理全流程网络化,向社会提供权威、及时、准确的地名信息服务,我们探索建立地名地址库、地名地址公共服务数据库,在市民政信息化平台上搭建开发了区划地名界线管理系统,目前正在试运行。我们一些区县也积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提高地名公共服务水平。如渝中区会同市政开发了一款有二维码技术的地名标志牌,万州区通过建立地名普查微信公众平台,及时推送反映该区地名普查工作开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