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金融自由化、国家控制力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一个新的视角*陈雨露马勇作者简介:陈雨露,男,河北藁城人,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论文主要发表于《经济研究》、《金融研究》、《管理世界》、《世界经济》等刊物。马勇,男,四川绵阳人,供职于中国人民银行。论文见于《经济研究》、《财贸经济》、《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等刊物。联系方式:陈雨露:13911227299;mailchenyulu@yahoo.com.cn;邮政编码:100872马勇:13908202108;mayong19828@hotmail.com;邮政编码:100872金融自由化、国家控制力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一个新的视角*本研究得到教育部重大攻关课题“全球新型金融危机与中国外汇储备问题研究”(08JZDH011)资助。2摘要:对于同时处于改革和开放“两难”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能否在金融开放进程中实现无危机的稳定增长是值得关注的长期战略问题。通过将金融危机置于金融自由化和国家控制力动态匹配的框架下加以解读,本文认为,匹配失衡的金融自由化和国家金融控制力的衰微在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金融业加速开放的过程中,为确保宏观金融风险处于可控状态,发展中国家应该从战略上保持适度的国家控制力,以提高在维持金融稳定和经济安全方面的主动性能力。关键词:金融自由化国家控制力金融危机JEL分类:G18,G28中图分类号:F83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对于同时处于改革和开放双重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而言,全球金融自由化、经济转型和对外开放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金融业的脆弱性问题更加突出。对于这些国家而言,多年来积累的金融风险尚需消化,接踵而至的是不得不以开放的姿态直面国际竞争;而刚刚发展起来的金融市场,无论是从容量、深度或者广度而言,可能都远未达到对外开放的基本要求(陈雨露&马勇,2008)。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同时处于改革和开放“两难”背景下的发展中国家能否抵御国际资本的冲击并在开放进程中实现无危机的稳定增长是值得关注的长期战略性问题。本文通过将金融危机置于金融自由化和国家金融控制力匹配失衡的框架下加以解读,为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发生机制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一、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概览:从拉美到东亚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金融全球化进程的加速,金融危机的发生频率一直处于上升趋势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20世纪的最后20年里,金融危机出现了明显向发展中国家聚集的趋势。如表1所示,在1980-1989和1900-2001两个时间段里,新兴市场国家的金融危机发生概率均显著高于工业化国家。表11975~2001年间的金融危机发生情况危机类型工业化国家新兴市场国家1975~19791980~19891990~20011975~19791980~19891990~2001银行危机数目37732323频率2.93.33.01.97.26.5货币危机数目131711163825频率12.48.14.81011.97.1双重危机数目22211013频率1.90.950.90.63.13.7资料来源:刘莉亚&任若恩,银行危机与货币危机共生性关系的实证研究,经济研究,2003(10)。作为发展中国家金融危机的典型标本,近年来拉美和东亚的危机案例值得深入研究。作为发展中经济体的代表,拉美地区的发展虽曾一度辉煌,但最终还是淹没在了金融危机的泥沼中步履维艰。自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宣布无力偿还外债而爆发债务危机以后,整个拉美地区的经济虽然也有间歇性的发展,但不堪重负的债务负担和矛盾重重的金融改革一直有如挥之不去的阴影,3而这多次成为拉美各国金融危机的罪魁祸首:股市暴跌,货币贬值,资本外逃,甚至整个经济、社会、政治都处于剧烈动荡之中。事实上,自从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各种各样的金融危机(银行危机、货币危机、债务危机)就像幽灵一样“阴魂不散”地笼罩在拉美国家的上空。无论是从金融危机的发生频率、危害程度以及持续性等各个方面来看,拉美金融危机都可以看作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标准样本”。在最近20多年中,以曾经发生过两次以上危机的国家数量为指标进行计算,拉美和加勒比地区冠绝全球,其中35%以上的拉美国家曾经历过数次危机,该指标几乎是世界其它地区的3倍。较之拉美,东亚金融危机的爆发令当时的大多数经济学家始料未及。自1993年世界银行发表了《东亚的奇迹:经济增长和政府政策》之后,东亚经济体一直被视为发展中国家的“优秀毕业生”,东亚模式也备受推崇。然而,1997年7月,一场金融风暴席卷了东南亚国家,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的货币大幅贬值,股市暴跌,经常项目赤字剧增,经济增长明显放慢(见表2)。这场危机迅速波及亚洲其他国家和地区(尤其是韩国和日本),并蔓延至东欧和拉美,是继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后又一次全球金融大震荡。由于这次亚洲金融危机不同程度地触及到了世界经济的每一个角落,严重影响了国际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全球经济的健康发展,而危机爆发的突然性、危机在国家之间蔓延的速度和规模以及资产价格和汇率下跌的幅度都远远超过人们的预期,因此,东亚金融危机不仅对这一地区国家的经济是灾难性的,同时还将全球金融体系置于巨大的压力之下(米什金,2003)。表2东亚金融危机各国受影响的程度国家货币贬值幅度股指下跌幅度经济增长率下跌点数1997.6.30汇率1997.7~1998.9间最低汇率货币贬值幅度97.6指数97.7~98.9间最低点下跌幅度1997年1998年增减百分点泰国24.75泰铢55.80-55.65527.28257.44-51.2-1.8-10.0-8.2印尼2432印尼盾16475.0-85.24724.556339.536-53.14.9-13.7-18.6马来西亚2.5246林吉特4.660-45.821077.30435.84-54.57.5-7.5-15.0菲律宾26.376比索46.10-42.792809.211518.00-46.05.2-0.5-5.7韩国888.10韩元1967.0-54.85745.40280.00-62.45.0-5.8-10.8注:货币汇率以美元为标的,即:1美元兑换的货币量。汇率变动幅度的计算公式为:[(新汇率-旧汇率)/旧汇率]×100%;如果上式计算结果为正值,表示升值幅度;如果计算结果为负值,表示贬值幅度。资料来源:汇率来自(全部以中间价计);股指下跌幅度的数字取自日本贸易振兴会;经济增长率数字引自《1999年世界经济白皮书》(日本经济企划调查局编)。金融危机的后果是不言而喻的:除了直接的经济损失外,金融危机往往意味着经济增长的放缓、停滞甚至倒退。作为经济基本面恶化的基本指标之一,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直接体现了宏观经济面的恶化趋势,而金融危机的发生往往伴随着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在下面的表3中,我们清楚地看到,在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与高的不良贷款率相对应的是低的甚至负的经济增长率,而当银行危机和货币危机同期而至时,经济增长往往会出现明显的倒退。表3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银行不良贷款率与经济增长率国家年度不良贷款比率(%)**实际GDP平均增长率(%)是否发生货币危机阿根廷1980-829.0*-2.73是4巴西1994-9615.04.28否智利1981-8319.0-3.41是哥伦比亚1982-8725.0*3.36是印度尼西亚1997-65-75-3.24是马来西亚1985-8833.0*3.65否墨西哥1994-9511.0*-0.88是斯里兰卡1989-9335.04.86否泰国1983-8715.0*6.21否泰国1997-46.0-2.22是注:*数据来源于IMF;**为估计值。二、金融自由化与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如何相关?在金融全球化进程中,金融开放以及伴随这一过程的金融自由化,并不总是如预期的那样“放松管制、解放压抑的金融业就能解决一切问题”,事实证明,脱离国情和发展阶段的、不施加必要约束的盲目开放可能造成事与愿违的结果。从下面的表4和表5我们看到,在发展中国家金融自由化后或金融自由化过程中常常伴随着金融危机,在有些国家,伴随金融自由化的金融危机不仅反复发作,而且成本巨大。表4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时间与金融危机时间国家法定的金融自由化时间事实的金融自由化时间双重金融危机的发生时间墨西哥198919891982,1994-1995巴西199119921998阿根廷198919911982,1990-1991,2001-2002泰国198719881984,1997-1998,2000印尼198919891997-1998菲律宾1991NA1983,1997-1998马来西亚198819901997-1998韩国199219931997-1998资料来源:Ranciere,Tornell&Westermann(2006).表5发展中国家的金融自由化与金融危机:时间与事件国家金融自由化情况(部分)金融危机时间(损失)墨西哥存款和贷款利率在1989年自由化;对投资组合流动的管制在1989年进一步放松;1992年国有银行私有化并放开了新银行的进入限制。1994-1995累计损失预计达GDP的12-15%。巴西利率上限于1976年取消后又于1979年恢复;存款利率在1989年实现了完全自由化;进入限制在1991年降低;在20世纪90年代,加强了对资本流入的限制,同时放松了对资本流出的限制。1994-1997,29家银行被干预;1998阿根廷信贷控制于1977年取消后又于1981年恢复,1977年的自由化在1982年倒转;存款利率于1987年取消;信贷控制在1993年大大降低。1980-1982,168家银行关闭;1989-1990,银行破产损失达整个金融体系的40%;2001-2002。泰国对长期投资的流入限制于1985年取消;直接信贷在1980年后逐步取消;1990年允许外资银行业务;贷款利率管制在1992年取消。1983-1987,银行资产的不良贷款率达15%;1997-1998;2000印尼大部分存款和贷款利率在1983年自由化;国有银行对国有1997-19985企业存款的垄断在1989年取消;1988年开始允许外资银行设立合资公司。菲律宾利率控制在1981-1985年间基本取消;1983年部分废除了直接信贷;经常账户和资本账户限制在1992-1995年间取消。1981-1987;1997-1998银行体系1.6%的银行在1981年倒闭。马来西亚1978年实现了利率和资本账户自由化;1985年重新实施利率控制后又于1992年完全取消。1985-1988;1997-1998韩国从1983年开始,对外国投资的控制逐渐取消。1985-1986;1997-1998资料来源:GilMehrez&DanielKaufmann(1999).实际上,根据HiroIto&MenzieChinn(2007)的统计数据,在金融自由化后的5年内,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高达60%(见图1),尤其是在金融自由化后5年中的前3年,更是金融(银行)危机集中爆发的高峰期(见图2)。图1金融自由化前后的银行危机发生概率分布25%60%15%0%10%20%30%40%50%60%70%金融自由化之前金融自由化后5年内金融自由化后5年后图2金融自由化后5年内发生银行危机的概率分布19.40%36.10%25%13.90%5.60%0%5%10%15%20%25%30%35%40%金融自由化后1年金融自由化后2年金融自由化后3年金融自由化后4年金融自由化后5年如果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的金融危机大都与不合时宜的政策选择密切相关。作为整个经济全球化阶段的主流政策主张,近几十年来,或许没有哪一个经济理论像“华盛顿共识”1那样,可以在如此多的发展中国家去检验它的经济效力。应该说,“华盛顿共识”有其合理内核,但当这些理想化的“经济处方”在错误的时间、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