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地质学周口店野外实习报告班级:学号:姓名:实习日期:一、实习路线学校——南观村——磁家务水泥厂——李各庄加油站——学校二、实习任务1、观察岩体(太古代Ar及其该层之间的剥离断层和变质核杂岩);2、观察韧性变形并根据各伴生构造确定剪切方向;3、观察脆性断层;4、观察小型的矿物拉伸线理和大型的石香肠;5、观察逆冲断层及其伴生构造;6、观察不同类型的褶皱构造,野外识别大褶皱及其次级褶皱;7、面理的观察。三、实习区主要地层侏罗纪(J)三叠纪(T)二叠纪(P)石炭纪(C)志留纪(S)奥陶纪(O)寒武纪龙山组青白口系(Qb)景儿峪组(石材)下马岭组铁岭组洪水庄组蓟县系(Jx)雾迷山组杨庄组高于应组大红峪组长城系(Ch)团山子组串岭沟组长团沟组四、实习内容观测点一:南观村:位于南观村铁路沿线,主要观察铁路两侧的岩层与构造现象,主要为节理及断层,并沿途绘制信手素描图(见图1)。岩性: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组长城系大红峪组长石石英砂岩,是一套沉积岩,因为有很好的成层性。野外识别沉积岩,其最显著的宏观标志就是成层构造。矿物描述:半自形细粒粒状结构,1mm左右;其中矿物组成为:石英40%,长石50%-60%,还含有杂质和胶结物;其分选(反映了水动力条件,分选越好,水动力越弱)与磨圆(反映了搬运作用,磨圆越好,搬运距离越长)都属于中等。断层:断层野外识别标志:(1)构造线和地质体的不连续;(2)地层的重复与缺失;(3)擦痕、摩擦镜面、阶步及断层岩;(4)地貌及水文标志。在这里我们可以很清楚地看见擦痕(线状构造)以确定断层的存在。测量可得其倾伏向为103度,倾伏角为24度。在垂直于擦痕的方向上可看见阶步(在断层滑动面上与擦痕直交的微细陡坎)。根据阶步的陡坎面向对盘运动方向以及擦痕粗而深端向细而浅端指示对盘运动方向,判断该断层为正断层。可见,断层面呈舒缓波状。又根据断层面产状近直立,断定为走滑断层,以及上盘向右运动,判定为右行,所以该断层为正右行走滑断层。在附近可见一小的逆断层存在,根据薄弱夹层(标志层)的运动—上盘上升,下盘下降判断该断层为逆断层。透镜体:沿着铁路走大约50米处可见大型的透镜体。透镜体是发生在压性或压扭性构造破碎带中的,它标志着该构造属于压应力为主形成的,应力的作用力方向与透镜体的长轴方向相垂直。褶皱:在涵洞18—640处有一“Z”型褶皱,一翼长一翼短的不对称褶皱。可能是岩层在纵弯褶皱过程中,在垂直S1方向上发生压扁作用形成的。遥测轴面产状为5°∠65°。可得轴面近垂直,枢纽连线基本水平。根据组成褶皱的各褶皱层的厚度变化和几何关系可得,此褶皱为等厚褶皱。沿铁路前进200米处,可见节理。节理:是岩石中的裂隙,是没有明显位移的破裂,成群成组发育的线状构造。节理的观测内容:(1)地质背景的观;(2)节理的分类和组系划分;(3)节理发育程度的研究;(4)节理的延伸状况;(5)节理面的观察;(6)节理含矿性和充填物的观察雁列节理是一组呈雁列斜列式的节理。有两组共轭节理:35°∠36°和310°∠50°。左列式受右行剪切,右列式受左行剪切。分析其构造应力场可得,最大主应力位于锐夹角等分线方向,最小主应力位于钝夹角等分线方向,所以中主应力垂直于两组节理交线方向。观测点二:磁家务水泥厂:自磁家务水泥厂大门向内行走约300米,观察这路边上的构造现象,并沿途绘制信手素描图(2)。岩性:这的岩层依然是中元古长城系大红峪组的长石石英砂岩。但是因为风化的原因,所以与第一点在颜色上有很大的差异,呈现灰绿色。岩层产状为95°∠54°。这套岩石形成于14亿年前,与水泥原材料—形成于4亿多年前的下奥陶的马家沟组灰岩相差了10亿年左右,很有可能是由于大的断层形成的。断层:我们在这里见到了一个断层带,里面有断层泥(断层在强烈研磨中成为泥状,单个颗粒一般不易分辨,而且较大碎粒含量有限的为固结的断层岩成为断层泥)和断层角砾(由任保持原岩特点的岩石碎块组成)。断层面向东倾,上盘的岩石较老,即上盘上升,所以该断层为逆断层。煤:华北赋煤区石炭-二叠系含煤地层,在北纬35°~41°之间的华北地层分区,石炭-二叠系由老至新划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下石盒子组、上石盒子组和石千峰组,主要含煤地层为太原组和下二叠统山西组。我们在水泥厂看见了C2的煤与O1的灰岩呈平行不整合。而煤层的不平整是由于断层带的影响。在水泥厂的南东方向有一套成层性非常好的马家沟组灰岩,其产状为75°∠60°。厚度为半米左右,分布于整个山体。沿煤口到此处画一信手剖面,描述其大致形态与产状。观测点三:李各庄加油站:位于李各庄加油站后面的岩层露头,主要观察大型平卧褶皱及次级褶皱(见图3)。在三圣庙处观察,可见大型平卧褶皱的翼部。可见显著的“M”型次级褶皱,局部发育大的空洞,此处并非虚脱构造,而是发育不完全的溶洞。沿公路观察,可见平卧褶皱正常翼上层为灰绿色的中元古代青白口系景儿峪组条带状大理岩,下层为白色干性岩层,靠近平卧褶皱的核部。翼部岩层中可见明显的垂直层面发育的张裂隙,显示褶皱层收到平行裂隙方向的挤压作用力(最大挤压力σ1的方向),说明出褶皱形成后期由于受垂向挤压,演化成平卧褶皱。且可见局部翼部被拉断,形成石香肠构造。在转折端所在区观察,白色干性岩层构成紧闭的尖棱状核部,外侧形成圆弧状紧闭的转折端,褶皱顶部剧烈加厚,轴面向下倾斜,次级褶皱十分发育。从远处看,可见轴面产状两端向下倾斜,两翼向南倾。观测点四:漫水河村北铁路旁:主要观察面理构造现象(见图4)该点可见不对称波痕,表现为一侧缓,一侧陡,显示单向流水且流水方向沿缓的一侧指向较陡的一侧。此外可见层面,各层中间沉积粒度的大小具有一定规律性(递进层理)。该点发育很多多组张节理和剪节理,通过节理的交切关系可判断互相交切的两节理形成的先后,被错开的节理为早期形成。五、总结与感悟通过这次构造课的野外实习,我们更进一步地掌握了有关伸展构造、逆冲推覆构造、褶皱以及各种面理的识别以及观察技巧,同时也认识到野外现象与理论的不一致性,为今后的野外实习工作积累了一定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