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形与地貌的区别【含例题及练习】

整理文档很辛苦,赏杯茶钱您下走!

免费阅读已结束,点击下载阅读编辑剩下 ...

阅读已结束,您可以下载文档离线阅读编辑

资源描述

1地形与地貌的区别日常用语中,两者常常含混起来,都代表地形的意思。一般的地理学词典认为二者可以互为代替。实际使用时有一个习惯的问题:如说平原、山地就是地形角度;说三角洲、断块山、冲积扇就是地貌角度。区别:地形是一个区域内的地表【包括陆地和海底表面】各种形态和形态组合的总称。它侧重于按地面的形态【高低起伏、开阔闭塞、地貌组合】来分类,可分为五种基本地形:山地【主要体现在山脉】、丘陵、高原、平原、盆地、谷地等。注意:鞍部是山地地形的局部名称。地貌指各种内外力作用后的结果,侧重于从成因上来划分。地表形态由内力【地壳运动、岩浆活动等】和外力【流水、冰川、风、波浪、海流、浊流等】相互作用而成。而每种营力为主形成的地貌,都有其特定的地表特征、演变规律。根据成因可分为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流水地貌【侵蚀地貌,沉积地貌一冲积扇、三角洲)】、风成地貌【风蚀地貌一雅丹地貌、风蚀蘑菇;风积地貌】、冰川地貌【冰斗,刃脊、角锋、冰川U型谷】、黄土地貌【冲沟、黄土塬、黄土梁、黄土峁等】、海岸地貌、丹霞地貌【水蚀而成,沿着红色沉积岩、砾岩、砂岩的层理发生差异侵蚀,造成该层面的凹槽与额状崖发育。沿海地区多见,以广东最典型)、构造地貌等。每种里面又可以分出若干亚种。地貌按规模分为巨、大、中、小、微地貌。可以说:地貌是特殊的地形,是能直接反映地质作用形成原因的地形。比如:从外力作用看,宁夏平原的地貌类型是冲积平原。【试一试】1、右图为某河流的一段,图示河段的外力作用主要为()A.风力堆积B.溯源侵蚀C.流水下蚀D.流水堆积和侧蚀2、下图为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分布图。图中地貌的名称、形成该地貌最主要的地质作用和最显著的月份是()A.河口三角洲沉积作用,1月B.侵蚀平原搬运作用,4月C.冲积扇沉积作用,7月D.河漫滩搬运作用,10月3、读右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①处地貌为三角洲,是由流水侵蚀形成的B.①处地貌为冲积扇,是由流水的搬运堆积形成的C.②处地质构造为褶皱,是由板块相互挤压形成的D.②处地质构造为断层,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右图为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Q两区域的等高线图。完成4一5题:4.图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A.河漫滩B.冲积扇C.三角洲D.侵蚀平原5.P处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A.1月B.3月C.7月D.10月2台湾某学校组织野外地质考察,结合某同学绘制的地貌素描图【右图】,完成6-7题:6、关于C处和D处地貌的形成原因,下列说法较为科学的是作用A.C处—流水侵蚀D处—流水沉积B.C处—风力侵蚀D处—风力沉积C.C处—流水沉积D处—流水侵蚀D.C处—风力沉积D处—风力侵蚀7、在PQ这条考察线路上,两侧的三角形陡崖一字排开;A1与A2、B1与B2山脉并不相连,但岩石类型和组合形态相同;多条河流不约而同地拐了个弯。合理的解释是()①PQ线两侧的地层形成在同一地质时代②PQ线两侧的地层发生水平错位③PQ线的地质构造是向斜谷地④PQ线的地质构造是断层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答案】1D2C3B4.B5.C6、A7、C8、右图示意我国汉江流域。比较甲、乙两地河流地貌类型,并分析原因。【答案】(1)甲:河流侵蚀地貌(V形谷).因为:位于上游,落差大,流速快,流水侵蚀作用强烈。乙: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因为:位于下游,地势平坦,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例一】迂回扇是河漫滩表面形态,由一系列有规律地分布于凸岸边滩上的滨河床沙坝构成。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向上游方向辐散。迂回扇是在河湾侧向蠕移过程中产生的。因侧向运动是脉动式而不是连续均匀地发生的,故当河湾侧蚀较慢时,凸岸边滩外缘的滨河床沙坝不断加高。当—侧蚀加快后,凸岸边滩迅速淤长。若侧蚀再度减缓,则在凸岸边滩外缘新的位置上又会出现相对高起的滨河床沙坝。该过程反复进行,便形成完整的迂回扇。读右图完成1~2题。1.图中河流总体上流向和最先形成的滨河床沙坝分别是()A.自东向西、1B.自西向东、4C.自西向东、1D.自东向西、42.下列有助于迂回扇形成和发展的条件是()A.河流弯曲度小B.水位的季节变化大C.地形崎岖,落差大D.含沙量小【答案】1C2B【分析】由题意“沙坝向下游方向辐聚,向上游方向辐散”,结合图可以确定河流整体上自西向东流。根据堆积顺序,靠近河岸的属于最新堆积而成的。所以由先到后分别是1,2,3,4.故选C项。迂回扇属于河流堆积现象。河流落差大,不利于堆积;含沙量小,堆积速度慢;河流弯曲度大,水流不畅,有利于泥沙堆积,因而A,C,D错误。水位季节变化大,有利于河流堆积,故选B项。3【练习】读下面某地区地形略图,回答1一2题。1.这里河流曲折多弯,最可能的自然原因是()A.侧蚀作用明显B.受断层的制约C.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D.河流下蚀作用强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这里山高水深,位于河流上游B.此处河流曲折,不易发生洪涝C.河流总体自东向西流D.该地区聚落沿河流分布于河流凸岸一侧【答案】1A2D【例二】某地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定位导向功能的型玩具轮船考查某段河流周围的自然地理特征。右图是每隔15分钟持续通过定位记录下来的轮船所在位置处理电子图。下列对①②③河段流水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A.与②③段相比,①段侧蚀明显、向下侵蚀减弱B.与①③段相比,②段溯源侵蚀和向下侵蚀最明显C.与①②段相比,③段侧蚀减弱、堆积作用加强D.①②③段中,②段的侧蚀更强,③的溯源侵蚀更明显【答案】D【例三】暑假期间某校地理兴趣小组在26°10′N附近某地野外考察,右图是该小组绘制的当地区域的山河分布简图。回答1-3题1.考察日志记载,当天A城沿B方向日出,沿C方向日落,并且A城的物影于北京时间12时04分时最短,则图中所示河流AB段的流向是()A.由东南流向西北B.由西南流向东北C.由西北流向东南D.由东北流向西南2.考察日志中,下列描述可能不正确的是()A.考察时河流含沙量较2月份多B.从A向C,河谷中的砂石颗粒越来越大C.河谷两岸及山麓种植大片苹果D.考察时河流水位较2月份高3.队员发现河流DF段弯曲,而AC段比较平直,对此分析正确的是()A.AC段河水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小,以侧蚀作用为主B.AC段河水流速较DF段的慢,以堆积和侧蚀作用为主C.图中F侧河岸为凸岸,以侵蚀为主D.DF段河水流速较AC河段慢,以堆积和侧蚀作用为主【答案】1D2C3D【例四】河流阶地是常见的河流地貌之一,是由河流作用形成的沿河分布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主要由阶地面和阶地斜坡(坡坎)两个形态要素组成(如图)。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作用为主,造成宽阔的谷底或平原。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下切为主,原来4的谷底或平原被抬升成为阶地面。如果这一过程多次反复,在河谷的横剖面上便可出现多级阶地。材料一:读右图:1、关于构造运动形成阶地的叙述,正确的是()A.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下蚀作用为主B.构造运动的稳定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C.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以侧蚀和堆积作用为主D.构造运动的上升期河流首先在上游快速下切形成阶地材料二:读下面“某河流剖面图”(不同的图例表示不同的堆积层)。2.左面的该坡面图最可能是沿上图中下列哪条线所作()A.AB.BC.CD.D3.图中各部分,最适合聚落分布的是()A.①B.②C.④D.⑤4.下面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沉积物颗粒甲乙丙B.该处河流堆积地貌为三角洲C.该河段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D.①处部位继续发展会形成河漫滩平原【答案】1B2A3C4D【例五】读右面的剖面图。(1)这种地貌称____地貌,我国的_____高原分布广泛。(2)石钟乳①的形成为流水的________作用;溶洞②的形成为流水的__________作用。(3)试简单分析图中地下河的形成过程。(4)图中溶洞两边边槽的位置分布说明了什么?【答案】(1)喀斯特(或岩溶)云贵(2)沉积溶蚀(3)地下水沿着细小的裂隙流动,并进行溶蚀作用。随着孔隙中水的增加,压力增大,水流量流速的增加,孔隙迅速扩大与合并,形成管道式的流水即地下河。(4)标志着地下河水面变动时的位置。【解析】:喀斯特地貌(或岩溶地貌),是可溶性的岩石(如石灰岩)受到含有二氧化碳的流水的溶蚀作用而形成的。分布在地表的石芽、石林等,分布于地下的溶洞等,这些不同形态的地貌成因不同。石芽、石林、溶洞是水的溶蚀作用形成的。水沿着地下的裂隙溶蚀,就形成溶洞或暗河。溶洞中的石钟乳、石笋、石柱是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其原理是:溶洞形成后,地下水渗入洞顶和四壁,水中的碳酸钙沉淀而成。由图中的地下河水面的分布看,边槽的分布位置就标志着地下河水位的变动情况。5【例六】2010年8月1日4时,湖南崀山、广东丹霞山、贵州赤水、福建泰宁、江西龙虎山、浙江江郎山“捆绑”申报的“中国丹霞”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读右侧上面的剖面图和景观图片。形成丹霞地貌的岩石在岩石三大类成因类型中属于________岩,对应右侧下面图中的(数字番号)。(2)丹霞地貌经历的地质作用过程排序正确的是()①红色砂砾岩固结成岩②地壳水平运动③流水侵蚀搬运④重力崩塌⑤差异风化⑥地壳抬升运动⑦变质作用⑧冰川作用A.①⑥⑤④③B.②①③④⑤⑥C.②①⑦⑤④③D.①⑧⑤④③(3)丹霞地貌典型的顶平、坡陡、麓缓组合可能是因为()A.顶平:受垂直岩层所致B.坡陡:受水平节理所致C.麓缓:受风化堆积物所致D.麓缓:受平缓流水侵蚀所致(4)丹霞山以赤壁丹崖为特色,试分析其形成机理。【答案】:(1)沉积③(2)A(3)C(4)当地气候炎热多雨,淋溶作用强烈;土层和岩层呈红色;地壳上升,流水侵蚀,而形成丹霞地貌。【解析】:“中国丹霞”是出露在地表的红色砂砾岩经过长期的外力作用从而形成的山峰和奇岩怪石的特殊地貌。【练一练】1、右图是北纬30°附近我国东部某地1949年和2010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后回答:(1)图中A、B两处河谷有何区别?原因是什么?(2)说出C处典型的流水地貌,并解释成因。(3)分析图示地区2010年与1949年农业用地的明显变化及对地貌带来什么影响?【答案】(1)A处位于支流上游,河流以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河谷呈“V”型。B处位于河流下游,河流侧蚀作用加强,河谷展宽,河床横剖面呈“U”型。(2)冲积扇。河水流出谷口,地势趋于平缓,水道变宽,水流速度放慢,河流搬运的物质逐渐堆积形成。(3)2010年与1949年比较,林地减少,耕地增加,会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口三角洲面积扩大。2、读右面某河流域图。分析G河没有形成明显三角洲的原因?【答案】入海口附近地势落差较大,河流流速快,泥沙不易沉积;流域内热带雨林广布(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少,河流含沙量小,不易形成三角洲(因为G河在M点以上基本流于盆地中,流速较小,易于泥沙沉积,到河口处泥沙量很少)63、黄土高原这么多的黄土是从哪里来的呢?科学家曾经提出过多种假设,其中,“风成说”得到了广泛的支持,即认为黄土高原的黄土物质是从中亚、蒙古等地的荒漠、戈壁吹过来的。刘东生(1917~2008)被誉为“黄土之父”。他在黄土研究中,在陕西洛川县黑木沟发现的黄土剖面,断面高120米;最上面是黄土,下面的土壤发红,断面的最下边土壤中包含着大量鹅卵石。(1)如用右图表示黄土高原的黄土形成过程示意图,则在戈壁(主要由砾石构成)、沙漠、黄土三者中,图中A代表,B代表,C代表,风向主要是风。(2)总结在黄土高原地区,黄土颗粒大小的水平变化规律。试分析其形成原因。(3)刘东生在陕西洛川发现的黄土剖面中,鹅卵石的存在说明:在形成120米厚的黄土之前,这里曾是()A.荒漠B.草原C.森林D.水乡(4)由材料可知,黄土高原地区在地质历史时期的主导外力作用是,黄土高原上的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的主导外力作用是。(5)刘东生院士根据现代黄土高原降水少的实际情况,建议中央考虑修改“植树种草”的提法。以下说法中,你认为最合理的是()A.蓄水植树种草B.植树造林C.退耕还林D.退耕还牧【答案】(1)戈壁沙漠黄土西北(2)从西北向东南,黄土颗粒越来越细.原因:风力搬运和沉积作用的结果。(3)

1 / 9
下载文档,编辑使用

©2015-2020 m.777doc.com 三七文档.

备案号:鲁ICP备2024069028号-1 客服联系 QQ:2149211541

×
保存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