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中国古代的对外关系一、两汉时期的对外交往1.与朝鲜的关系两汉时期朝鲜半岛南部的曾多次派人赴汉,先后会见汉武帝和,加强了双方的联系。当时,中国与朝鲜保持着频繁的贸易往来。2.与日本、越南的关系(1)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通过朝鲜半岛“”。东汉光武帝赐给倭奴国使者“”金印。通过不断交往,中国的铁器、铜器、丝帛传往日本,丰富了倭人的物质文化生活。三韩汉光武帝使译通于汉汉委奴国王(2)两汉时期,中越之间的经济文化联系日益密切。3.丝绸之路出使西域后,汉朝的使者、商人接踵西行,大量丝帛锦绣沿着通道不断西运;西域各国的珍奇异物也陆续输入中国。这就是著名的“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开辟了与及等地的水上交通线,从事经常性贸易往来,这就是近世所说的“海上丝绸之路”。张骞南海诸国印度4.与西亚、欧洲的往来(1)公元97年,班超派副使甘英出使大秦,甘英行至,未能到达大秦。(2)《后汉书》记载,166年,安敦王朝派出的使者,终于到达东汉。这是正史中关于中国同欧洲国家直接往来的最早记载。波斯湾大秦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如何?答案(1)先陆路为主,后海路为主。西汉开辟了陆地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加强了与西亚等地的交往,唐代的陆路、海路商业通道都很发达。宋元时期,我国的对外贸易的主要通道已以海路为主。(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而以加强友好交往为主。(3)外贸伴随着经济文化交流。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的科技也伴随着外贸外传。(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回族的形成就是中外民族融合的结果。二、隋唐时期的对外交往1.和新罗的往来(1)唐朝的留学生中,以新罗最多。(2)唐朝的长安和沿海城市设有“”、“”,接待新罗商旅。(3)新罗立国,参用唐朝制度。(4)新罗与唐朝的经济文化交流频繁。(5)新罗在、、、风俗等方面,都有浓重的中华文化色彩。新罗坊新罗馆姓氏服饰节令2.和日本的交往(1)隋朝时,中日互派使臣。唐朝时,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2)日本的,是由留学唐朝回国的人策动的,新政中的制度,大都以唐制为蓝本。(3)日本都城的建造,完全仿照唐长安城的样式。(4)日本的各级学校教授。(5)日本同唐朝的贸易往来频繁。(6)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有日本的和中国的等。大化改新儒学吉备真备鉴真3.和东南亚、印度半岛、中亚、西亚、欧非各地的交往(1)和东南亚、印度半岛各国的往来①隋唐时,中国和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有往来,彼此互派使节,交换土特产。②以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③在中印文化交流中,高僧和起了重要作用。(2)与中亚、西亚:中亚一些国家同隋唐往来密切,一再遣使前来,带来名马、异药等特产。其中与波斯的交往尤为密切。大食与中国通使持续了一个半世纪。中国造纸术在唐朝时传到大食。佛教玄奘义净(3)与欧洲: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往还,东罗马的医术、杂技传入中国。唐朝的、大量运往欧洲。(4)和非洲:唐朝时和非洲也有来往,中国史书上有这方面的记载。丝绸瓷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的主要方式有哪些?答案(1)通过官方和民间贸易。汉唐时期,“丝绸之路”水陆并举,明朝郑和下西洋等。(2)官方派遣使节或留学生。唐朝时,日本派遣13批“遣唐使”来中国;大食与中国通使达一个半世纪;唐朝和东罗马有使节来往;日、朝都曾向中国大量派遣留学生。(3)宗教传播。西汉末年,佛教经中亚传入中国内地。唐朝鉴真东渡日本、玄奘西游等。(4)战争。隋炀帝对高丽的战争;成吉思汗的远征;戚继光抗倭;郑成功收复台湾;清康熙帝时期的两次雅克萨之战。三、明清时期的对外交往1.明朝(1)郑和下西洋:1405~1433年,郑和七次航海,出使西洋,访问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和东海岸地区。(2)华侨开发南洋:郑和下西洋后,更多的中国人迁徙到南洋定居,成为华侨。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作出了重大贡献。(3)戚继光抗倭:明朝中期,中国东南沿海的奸商勾结倭寇,共同抢掠分赃,倭患愈演愈烈。戚继光率戚家军,在九战九捷,并与相配合,重创倭寇。到1565年,东南沿海的倭寇基本肃清。红海沿岸非洲台州俞大猷(4)殖民者租占澳门。(5)明末,殖民者侵占我国台湾。2.清朝前期(1)郑成功收复台湾:①1661年,郑成功打败荷兰殖民者。②1662年,台湾回到祖国怀抱。(2)雅克萨自卫反击战:①明清之际,俄国强占了我国的雅克萨和等地。②1685年和1686年,康熙帝两次组织自卫反击战。③1689年,中俄签订《》,解决了中俄东段边界问题。葡萄牙荷兰尼布楚尼布楚条约明清时期,中外关系有哪些新变化?(1)欧洲殖民者开始了对中国的侵略活动。主要有葡萄牙、荷兰、沙俄等。(2)中国开始介绍和引进西方的科学知识,徐光启翻译了西方的科学著作,介绍了欧洲的水利方法。(3)清政府实行闭关政策,几次下令禁止海外贸易,妨碍了中外经济文化交流,不利于中国的发展。考能提升主题: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典例】(2008·上海单科)下图是发现于高昌古城(位于今新疆吐鲁蕃地区)的一幅珍贵壁画“圣枝图”。有人认为:“这幅壁画是公元5世纪左右景教(基督教)传入高昌的历史见证。”观察此画,回答问题。圣枝图(1)请你从壁画中找出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2)这种观点有哪些史实依据?(3)如果要进一步证实这一观点,你该怎么做?方法指导本题考查学生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从图片中提取信息来论证设问观点。第(2)、(3)问要从两汉史实和现实工作、学习中探讨、论证观点。答案(1)壁画中人物的相貌、服饰,壁画中的场景等。(2)丝绸之路已经开通,东西方之间能够进行经济、文化等交流,或从西汉到5世纪时期,匈奴活跃在西域及欧亚广袤草原上,促进了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佛教就是通过西域流传到中原的。(3)关于景教传播的文献记载、该地区的其他考古资料、专家学者关于这一问题的研究成果等。考向预测考向一发达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示例1】下图是一张未完成的中国古代对外交通路线示意图。根据所学知识,可以判断与该图对应的朝代是()A.西汉B.唐朝C.明朝D.清朝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地图信息,调动所学知识判断问题的能力。地图关键信息“天竺”、“大食”“新罗”,这些是唐朝时期对周边国家的称,故应选B。答案B考向二古代中国的对外友好交往【示例2】2007年2月,印度天竺那烂陀举行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出席。印度举行这一盛大庆典是因为()A.玄奘长期生活于天竺那烂陀B.天竺那烂陀是佛教的诞生地C.唐代高僧玄奘曾去该地取经D.玄奘促进了中印文化的交流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信息的解读和分析能力。题干提供两个现象,一是那烂陀举行玄奘纪念堂落成典礼,二是中印两国领导人应邀参加。能够同时解释这两个现象的原因,只能是D项。A、B、C均只能满足第一个现象,与第二个现象无关,故应排除。答案D一、选择题1.《后汉·东夷传》载:辰韩“其名国为邦,弓为弧,贼为寇,行酒为行觞,相呼为徒,有似秦语。”上述材料表明()A.张骞通西域传播了先进文化B.辰韩深受中国文化影响C.秦朝语言中有外来词汇D.秦朝的疆域东到大海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从文字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论证、探讨问题的能力。从辰韩的语言称谓皆与秦相似这一信息可判断辰韩深受中国文化影响。B2.秦汉时期,通过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华文明都可以传播到的地区是()A.巴尔干半岛B.印度半岛C.地中海东岸D.非洲沿岸解析秦汉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最南端的一条通往印度,其余两条通往安息、大秦和大宛、康居。海上丝绸之路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因此B项符合题意。B3.“舍生取义传道义,唐风洋溢奈良城。”郭沫若的这两句诗描述的历史事件是()A.张骞打通丝绸之路B.法显到天竺研究佛学C.高僧鉴真东渡日本D.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解析注意题干材料中的“唐风”“奈良”等词,由此判断此历史事件发生在唐朝,且与日本东京有关,故选C项。C4.唐玄宗派使者出使新罗时说:“新罗号为君子国,颇知书礼,有类中华,以卿学术,善以讲论,故选使充此。”这反映出()①新罗文化比较发达②新罗与唐朝关系密切③中国文化对其影响大④唐政府重视对外交往A.①②③B.③④C.②③D.①②③④解析本题不仅要明确材料的含义,还要判断材料反映的史实。其中“有类中华”反映③,“颇知书礼”“善以讲论”反映①,“选使充此”反映②④。D5.通过下图两枚同时期铸造的钱币(仿制图),说明唐朝与日本的关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①中日两国交往密切,贸易频繁②中国文字对日本文字的创造作出了贡献③中国制钱对日本影响较大④中国经济文化处于世界领先地位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解析解答本题既要看到表面信息,也要看到深层次信息,直接信息可从钱币的文字、形状上得出,即②③;由间接信息可得出贸易往来和相互影响,即①④。答案D6.中国与非洲国家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上网搜索古代中非交往史实,键入的有效“关键词”是()①杜环②郑和下西洋③吉备真备④非洲黑人陶俑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解析吉备真备是唐朝时对中日交往有突出贡献的人物,与非洲无关,故应排除含③的选项,只能选B。B7.在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市有这样一副题联:“继张(骞)班(超)立功异域,开哥(伦布)麦(哲伦)探险先河”。此联称颂的杰出人物和事迹是()A.“玄奘西游”B.马可·波罗来华C.郑和下西洋D.成吉思汗西征解析从题干中的“印度尼西亚”“立功异域”“探险”等词可判断C项正确。C8.2008年9月19日,“中国改革开放与日本”论坛在北京举行,讨论今后中日经济合作发展的前景。历史上中日两国很早就有密切联系。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日本特产檀弓、果下马输入中国B.汉武帝时朝鲜半岛国家通过日本“使译通于汉”C.东汉光武帝赐给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D.两汉时期,日本“嫁娶以礼”,语言、称谓与汉相似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能力。A、B、D三项史实叙述错误,檀弓等是朝鲜特产,“使译通于汉”是日本通过朝鲜半岛而进行的,“嫁娶以礼”的是朝鲜。C9.秦汉时期,中国与东亚国家政治关系非常密切。下列史实中能说明这一关系的是()A.秦朝时朝鲜半岛北部的辰韩被称为“秦韩”B.汉光武帝时日本有三十多个国家“使译通于汉”C.1784年日本出土了“汉委奴国王”金印D.中日两国流传的徐福东渡的故事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再认再现历史事实的能力。A、B两项叙述错误,因为称“秦韩”应是两汉时期,“使译通于汉”应是汉武帝时。D项徐福东渡故事是民间交往。C10.女性的裙子,在初唐流行高腰束胸、宽摆拖地的样式。这种裙式,至今还影响着朝鲜、韩国的女子裙装风格;中晚唐时,流行多层广袖上衣,外面围上宏大拖地的厚重裙子,日本著名的宫廷和服“十二单”就是从此款礼服演变而来的。可见唐文化对这些国家影响之深远。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日本的服饰、风俗等深受隋唐文化影响B.朝鲜半岛上的辰韩服饰与唐服相似C.伴随着丝绸之路的发展唐朝服饰传到罗马帝国D.《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唐服在天竺流行的状况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提取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材料中没有提到罗马和天竺的情况,只是提到唐朝服饰对日韩服饰的部分风格产生很大影响,而不是相似,所以应该选A。A11.下列各项中,反映了唐政府对外开放成果的史实的有()①海陆商路发达②铁犁牛耕技术开始在越南推广③赐“汉委奴国王”印④波斯人开设“波斯店”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和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①④是唐代史实,符合题意;②③是汉代史实。D12.对外交通由汉唐的陆路为主转为宋元的海路为主,其主要原因是()①北方战乱②经济重心南移③指南针应用于航海④阿拉伯帝国阻隔交通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的能力。宋元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北方战乱较多,陆上丝绸之路受阻,再加上经济重心南移、指南针应用于航海,因此宋元时期对外交往以海路为主。D13.梁启超曾感叹说:哥伦布以后,有无量数之哥伦布……郑和以后,竟无第二之郑和。出现“郑和之后,竟无第二之郑和”现象的主要原因是